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 周易正義
  • (唐)孔穎達
  • 4997字
  • 2015-12-26 18:10:42

六二:賁其須。得其位而無應,三亦無應,俱無應而比焉,近而相得者也。“須”之為物,上附者也。循其所履以附於上,故曰“賁其須”也。

[疏]正義曰:“賁其須”者,須是上須於面,六二常上附於三,若似賁飾其須也。循其所履,以附於上,與上同為興起,故《象》云“與上興”也。

《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處下體之極,居得其位,與二相比,俱履其正,和合相潤,以成其文者也。既得其飾,又得其潤,故曰“賁如濡如”也。永保其貞,物莫之陵,故曰“永貞吉”也。

[疏]正義曰:“賁如濡如”者,賁如,華飾之貌。濡如,潤澤之理。居得其位,與二相比,和合文飾,而有潤澤,故曰:“賁如濡如”。其美如此,長保貞吉,物莫之陵,故《象》云:“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有應在初而閡於三,為己寇難,二志相感,不獲通亨,欲靜則疑初之應,欲進則懼三之難,故或飾或素,內(nèi)懷疑懼也。鮮絜其馬,“翰如”以待,雖履正位,未敢果其志也。三為剛猛,未可輕犯,匪寇乃婚,終無尤也。

[疏]“《象》曰永貞之吉”至“匪寇婚媾”。正義曰:“賁如皤如”者,皤是素白之色。六四有應在初,欲往從之,三為已難,故已猶豫。或以文絜,故“賁如”也;或守質(zhì)素,故“皤如”也。“白馬翰如”者,但鮮絜其馬,其色“翰如”,徘徊待之,未敢輒進也。“匪寇婚媾”者,若非九三為已寇害,乃得與初為婚媾也。

《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無尢也。

[疏]正義曰:“六四當位疑”者,以其當位,得與初為應,但礙於三,故遲疑也。若不當位,則與初非應,何須欲往而致遲疑也?“匪寇婚媾,終無尢”者,釋“匪寇婚媾”之義。若待匪有寇難乃為婚媾,則終無尢過。若犯寇難而為婚媾,則終有尢也。

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處得尊位,為飾之主,飾之盛者也。施飾於物,其道害也。施飾丘園,盛莫大焉,故賁于束帛,丘園乃落,賁于丘園帛,乃“戔戔”。用莫過儉,泰而能約,故必“吝”焉乃得終吉也。

[疏]“六五,賁于丘園”至“終吉”。○正義曰:“賁于丘園”者,丘園是質(zhì)素之處。六五“處得尊位,為飾之主”。若能施飾在於質(zhì)素之處,不華侈費用,則所束之帛,“戔戔”眾多也。“吝終吉”者,初時儉約,故是其“吝”也。必儉約之“吝”,乃得“終吉”,而有喜也,故《象》云“六五之吉,有喜”也。○注“處得尊位”至“乃得終吉也”。○正義曰:“為飾之主,飾之盛者”,若宮室輿服之屬,五為飾主。若施設華飾在於輿服宮館之物,則大道損害也。“施飾丘園盛莫大焉”者,丘謂丘墟,園謂園圃。唯草木所生,是質(zhì)素之處,非華美之所。若能施飾,每事質(zhì)素,與丘園相似,“盛莫大焉”。故“賁于束帛,丘園乃落”者,束帛,財物也。舉束帛言之,則金銀珠玉之等皆是也。若賁飾於此束帛,珍寶則素質(zhì)之道乃隕落,故云“丘園乃落”也。“賁于丘園,帛乃戔戔”者,設飾在於丘園質(zhì)素之所,則不靡費財物,束帛乃“戔戔”眾多也。諸儒以為若賁飾束帛,不用聘士,則丘園之上乃落也。若賁飾丘園之士與之,故束帛乃“戔戔”也。諸家注《易》,多為此解。但今案:輔嗣之《注》全無聘賢之意,且爻之與《象》,亦無待士之文。輔嗣云:“用莫過儉,泰而能約,故必吝焉,乃得終吉。”此則普論為國之道,不尚華侈,而貴儉約也。若從先師,唯用束帛招聘丘園,以儉約待賢,豈其義也?所以漢聘隱士,或乃用羔雁玄纁,蒲輪駟馬,豈止“束帛”之間,而云儉約之事?今觀《注》意,故為此解耳。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上九:白賁,無咎。處飾之終,飾終反素,故在其質(zhì)素,不勞文飾而“無咎”也。以白為飾,而無患憂,得志者也。

[疏]正義曰:“白賁無咎”者,“處飾之終”,飾終則反素,故在其質(zhì)素,不勞文飾,故曰:“白賁無咎”也。守志任真,得其本性,故《象》云“上得志”也。言居上得志也。

《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坤下艮上。剝:不利有攸往。

[疏]正義曰:“剝”者,剝落也。今陰長變剛,剛陽剝落,故稱“剝”也。小人既長,故“不利有攸往”也。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坤”順而“艮”止也。所以“順而止之”,不敢以剛止者,以觀其形象也。強亢激拂,觸忤以隕身,身既傾焉。功又不就,非君子之所尚也。

[疏]“彖曰”至“天行也”。○正義曰:“剝,剝也”者,釋剝卦名為“剝”,不知何以稱“剝”,故釋云“剝”者解“剝”之義,是陰長解剝於陽也。“柔變剛”者,釋所以此卦名剝之意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道長”者,此釋“不利有攸往”之義。小人道長,世既闇亂,何由可進?往則遇災,故“不利有攸往”也。“順而止之觀象”者,明在剝之時,世既無道,君子行之,不敢顯其剛直,但以柔順止約其上,唯望君上形象,量其顏色而止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者,解所以在剝之時,順而止之。觀其顏色形象者,須量時制變,隨物而動。君子通達物理,貴尚消息盈虛,道消之時,行消道也,道息之時,行息道也;在盈之時,行盈道也;在虛之時,行虛道也。若值消虛之時,存身避害,“危行言遜”也。若值盈息之時,極言正諫,建事立功也。“天行”謂逐時消息盈虛,乃天道之所行也。春夏始生之時,天氣盛大,秋冬嚴殺之時,天氣消滅,故云“天行”也。○注“坤順而艮止也”至“君子之所尚也”。○正義曰:“非君子之所尚”者,不逐時消息盈虛,於無道之時,剛亢激拂,觸忤以隕身;身既傾隕,功又不就,“非君子之所尚也”。

《象》曰: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厚下”者,無不見剝也。“安宅”者,物不失處也。“厚下安宅”,治“剝”之道也。

[疏]正義曰:“山附於地剝”者,山本高峻,今附於地,即是剝落之象,故云“山附於地剝”也。“上以厚下安宅”者,剝之為義,從下而起,故在上之人,當須豐厚於下,安物之居,以防於剝也。

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兇。床者,人之所以安也。“剝床以足”,猶云剝床之足也。“蔑”猶削也。剝床之足,滅下之道也。下道始滅,剛隕柔長,則正削而兇來也。

[疏]正義曰:“剝床以足”者,床者人之所以安處也。在剝之初,剝道從下而起,剝床之足,言床足已“剝”也。下道始滅也。“蔑貞兇”者,蔑,削也。貞,正也。下道既蔑,則以侵削其貞正,所以“兇”也。

《象》曰:“剝床以足”,以滅下也。

[疏]正義曰:“釋剝床以足”之義。床在人下,足又在床下。今剝床之足,是盡滅於下也。

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兇。“蔑”猶甚極之辭也。辨者,足之上也。剝道浸長,故“剝”其辨也。稍近於“床”,轉(zhuǎn)欲滅物之所處,長柔而削正。以斯為德,物所棄也。

[疏]“六二”至“蔑貞兇”。○正義曰:“剝床以辨”者,辨,謂床身之下,無足之上,足與床身分辨之處也。今剝落侵上,乃至於“辨”,是漸近人身,故云“剝床以辨”也。“蔑貞兇”者,蔑,削也。削除中正之道,故“兇”也。初六“蔑貞”,但小削而已,六二“蔑貞”,是削之甚極,故更云“蔑貞兇”也。長此陰柔,削其正道,以此為德,則物之所棄。故《象》云“未有與”也。言無人與助之也。○注“蔑猶甚極”至“物所棄也”。○正義曰:“蔑猶甚極之辭”者,初既稱“蔑”,二又稱“蔑”,“蔑”上復“蔑”,此為蔑甚極,故云“蔑猶甚極之辭”也。“蔑”謂微蔑,物之見削,則微蔑也,故以“蔑”為“削”。“稍近於床轉(zhuǎn)欲蔑物之處”者,物之所處謂床也。今剝道既至於辨,在床體下畔之間,是將欲滅床,故云“轉(zhuǎn)欲滅物之所處”也。

《象》曰:“剝床以辨”,未有與也。

六三:剝之,無咎。與上為應,群陰剝陽,我獨協(xié)焉,雖處於剝,可以“無咎”。

[疏]正義曰:六三與上九為應,雖在剝陽之時,獨能與陽相應,雖失位處剝而“無咎”也。

《象》曰:“剝之,無咎”,失上下也。三上下各有二陰,而二獨應於陽,則“失上下”也。

[疏]正義曰:釋所以無咎之義。上下群陰皆悉剝陽也,己獨能違失上下之情而往應之,所以“無咎”也。

六四:剝床以膚,兇。初二剝床,民所以安,未剝其身也。至四剝道浸長,床既剝盡,以及人身,小人遂盛,物將失身,豈唯削正,靡所不兇。

[疏]正義曰:四道浸長,剝床已盡,乃至人之膚體,物皆失身,所以兇也。

《象》曰:“剝床以膚”,切近災也。

[疏]正義曰:“切近災”者,其災已至,故云“切近災”也。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處剝之時,居得尊位,為“剝”之主者也。“剝”之為害,小人得寵,以消君子者也。若能施寵小人,於宮人而己,不害於正,則所寵雖眾,終無尤也。“貫魚”謂此眾陰也,駢頭相次,似“貫魚”也。

[疏]正義曰:“貫魚以宮人寵”者,處得尊位,“為剝之主”,剝之為害,小人得寵以消君子。“貫魚”者,謂眾陰也。駢頭相次,似若貫穿之魚。此六五若能處待眾陰,但以宮人之寵相似。宮人被寵,不害正事,則終無尤過,無所不利,故云“無不利”。故《象》云“終無尤也”。

《象》曰:“以宮人寵”,終無尤也。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處卦之終,獨全不落,故果至于碩而不見食也。君子居之,則為民覆蔭;小人用之,則剝下所庇也。

[疏]正義曰:“碩果不食”者,處卦之終,獨得完全,不被剝落,猶如碩大之果,不為人食也。“君子得輿”者,若君子而居此位,能覆蔭於下,使得全安,是君子居之,則得車輿也。若小人居之,下無庇蔭,在下之人,被剝徹廬舍也。

《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疏]正義曰:“君子得輿民所載”者,釋“得輿”之義。若君,剝徹民之廬舍,此小人終不可用為君也。

震下坤上。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疏]正義曰:“復亨”者,陽氣反復而得亨通,故云“復亨”也。“出入無疾”者,出則剛長,入則陽反,理會其時,故無疾病也。“朋來無咎”者,朋謂陽也。反復眾陽,朋聚而來,則“無咎”也。若非陽眾來,則有咎,以其眾陽之來,故“無咎”也。“反復其道,七日來復”者,欲速反之與復而得其道,不可過遠。唯七日則來復,乃合於道也。“利有攸往”者,以陽氣方長,往則小人道消,故“利有攸往”也。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入則為反,出則剛長,故“無疾”。疾猶病也。“朋來無咎”,“朋”謂陽也。

[疏]“彖曰”至“無咎”。○正義曰:“復亨”者,以陽復則亨,故以亨連復而釋之也。“剛反動而以順行”者,既上釋“復亨”之義,又下釋“出入無疾朋來無咎”之理,故云“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也。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

[疏]正義曰:“陽氣始剝盡”,謂陽氣始於剝盡之后,至陽氣來復時,凡經(jīng)七日。觀《注》之意,陽氣從剝盡之后,至於反復,凡經(jīng)七日。其《注》分明。如褚氏、莊氏并云“五月一陰生,至十一月一陽生”,凡七月。而云“七日”,不云“月”者,欲見陽長須速,故變月言日。今輔嗣云“剝盡”至“來復”,是從盡至來復,經(jīng)七日也。若從五月言之,何得云“始盡”也?又臨卦亦是陽長而言八月,今《復卦》亦是陽長,何以獨變月而稱七日?觀《注》之意,必謂不然,亦用《易緯》六日七分之義,同鄭康成之說。但於文省略,不復具言。案《易緯稽覽圖》云:“卦氣起中孚。”故離、坎、震、兌,各主其一方,其馀六十卦,卦有六爻,爻別主一日,凡主三百六十日。馀有五日四分日之一者,每日分為八十分,五日分為四百分四分日之一又為二十分,是四百二十分。六十卦分之,六七四十二卦,別各得七分,是每卦得六日七分也。剝卦陽氣之盡在於九月之末,十月當純坤用事。坤卦有六日七分。坤卦之盡,則復卦陽來,是從剝盡至陽氣來復,隔坤之一卦六日七分,舉成數(shù)言之,故輔嗣言“凡七日”也。“反復”者,則出入之義。反謂入而倒反復謂既反,之后復而向上也。

天行也。以天之行,反覆不過七日,復之不可遠也。

[疏]正義曰:“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者,以天行釋“反復其道七日來復”之義。言反之與復得合其道。唯七日而來復,不可久遠也。此是天之所行也。天之陽氣絕滅之后,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也。

“利有攸往”,剛長也。往則小人道消也。

[疏]正義曰:“以剛長”釋“利有攸往”之義也。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故動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見也。若其以有為心,則異類未獲具存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共和县| 许昌市| 荣成市| 儋州市| 台南县| 岳阳市| 金昌市| 杭锦后旗| 富裕县| 桂东县| 县级市| 会理县| 剑河县| 石屏县| 麟游县| 东平县| 定襄县| 青海省| 盐津县| 洛宁县| 襄垣县| 容城县| 凤凰县| 鄂伦春自治旗| 虞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泽普县| 会同县| 民和| 淮北市| 关岭| 光山县| 城固县| 旬阳县| 文成县| 玉林市| 留坝县| 右玉县| 浦江县| 临泉县| 望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