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乙部 去國界合大地(6)

然禹時萬國,湯世三千,周初千八百國,春秋時尚二百余國,各以其君紀年,則讀百國之寶書者,其煩而累腦甚矣。故孔子正定之日,惟王者然后政元立號,以至于今為然。此王者乎,天下歸往之謂王,通天地人謂之王,蓋大帝主而兼大教主者也。漢武帝采其義而定一尊,自爾之后,惟帝者而后改元立號,以至于今焉。然一帝紀一元,甚者一帝紀數(shù)元,其煩重累人亦甚矣。埃及、印度、波斯、羅馬,皆以帝王紀元,其小國王亦紀年。今其碑刻,皆可考其進化等第,當(dāng)亦略與中國同也。

三國時,君士但丁始從耶教,于是耶教大盛于六朝唐時,于是以耶教紀年,追推上世,并定前數(shù)以紀之。而自唐、宋間,歐洲諸國并起,而教皇獨尊,其以教主紀元以歸統(tǒng)一,實便于人事也。是時回教亦極盛,相與以教紀年,而印度僧人,亦有自尊其教因以佛紀年者,此如司馬遷《史記》稱孔子卒后百二十九年以孔子紀年同也。凡人服從君主之權(quán)勢,不如服從教主之道德,且以教主紀年,于義最大,于力最省,允為宜也。若中國既非耶教,自宜以孔子紀年。其無教主而獨立之國,若日本之新立,則以其初立國或以其初祖紀年,雖無道德可稱,亦于人之記憶為省,勝于以一君紀元者也。從后百年,君主當(dāng)不現(xiàn)于大地上,君主紀元之義,不俟大同世而先絕矣,非文明大國,亦必不能久存至于大同之世,然則建國紀初祖之義亦必不能存矣,然則所存者惟教主紀元一義而已。然諸教競爭,各尊其教,誰肯俯就?人人各有自主之權(quán)、自由之理,不能以多數(shù)勝少數(shù)論也。若今日耶元之國,至大至盛矣,然十九世、二十世等字,終非孔、佛、婆、回之教之人所甘愿。且新理日出、舊教日滅,諸教主既難統(tǒng)一全地,或當(dāng)各有見廢之一日,大劫難挽,亦與國王略同,但少有久暫之殊耳。然則君師、國祖之紀元并廢,或以諸教主并列配天而獨尊上帝,則以奉天紀年可也。然吾謂奉天太尊,欲為大同世之紀元,即以大同紀年為最可。地既同矣,國既同矣,種既同矣,政治、風(fēng)俗、禮教、法律、度量、權(quán)衡、語言、文字無一不同,然則不以大同紀元而以何哉?吾敢斷言之曰:來者萬年,必以大同紀年,雖萬國之文字有殊,而義必不能外之也。否則以奉天紀元,所謂“后天而奉天時”,義之宜也。

以大同紀年,將何時讬始乎?是難言也。蓋合國、合種、合教以至無種、無國、無教,相去綿遠,以干數(shù)百年計,何時乃能行大同之實乎?將謂自公國立之年乎?則強國尚多,未大服從者,如德之聯(lián)邦立法,而郵政、關(guān)稅,巴威尚自收之,是雖立大同紀元而終未盡從也。將至國、種、教俱合一之年乎?則大勢所趨,人心咸定于一,如潮之奔,如湍之激,豈能久待乎?今日大地既通,大同之說必日盛,可斷言也。今歐洲久以教主紀年,中國人亦多有以孔子與君主并稱者矣。既因現(xiàn)時通俗之便宜,又順將來大勢所必趨,莫若以教主與大同并紀元焉。則直于當(dāng)今紀用大同,以便人心趨向,以便復(fù)元易算,而與通俗無礙,豈不一舉而三善備哉!

諸國競爭,小國日滅,并于大同,近者萬國同盟之事日多矣,可于今預(yù)祝之預(yù)期之矣。夫近年以大同紀年,當(dāng)以何年托始乎?凡事必有所因,端必有所指,大同因之所托,必于其大地大合之事起之。近年大地萬國大合之紀事,其莫如荷蘭喀京之萬國同盟矣。是事也,起于己亥,終于庚子。庚者,更也;子者,始也。庚子之冬至,為西歷一千九百零一年,耶紀以為二十世開幕之一年者,當(dāng)即以庚子春分為大同元年托始之正月朔日。其自茲以往,順十、百、千、萬年而順數(shù)之,其自此以前,逆一、十、百、千、萬以前而逆推之,于歐洲之史,皆不待大算而改之,其各國之史記,則如考中西歷比對等耳。其庚子春分至冬至三游之事,紀年稍難,則注明之,如漢武時十月歷改為正月歷,唐代宗時四月歷改為正月歷,日本由正月歷改為十一月歷亦同耳。中間超辰加注,自可不誤,何得過慮哉!自此日趨大同,合大地之人,考覽自便,其省腦力、便記誦、鼓人心、導(dǎo)太平之功,豈少也哉!

大同之進化不一,而自集議聯(lián)邦之始至于大同太平之時,更變甚多,不能一律。今以三世表而分之,政體雖多,略不出此。

大同合國三世表

一、大同始基之據(jù)亂世。 大同漸行之升平世。 大同成就之太平世。

二、聯(lián)合舊國。 造新公國。 無國而為世界。

三、各國政府握全權(quán),開萬國合會,各國各派議使公議。 始立公政府,有議員,有行政官,以統(tǒng)各國。 全地皆為公政府,有行政官行政,有議員議政,而無有國界。

四、有公議會,無公政府。 割其國地或海上島為公政府 世界全地盡為公國。

五、陸地各歸本國,海上無政府。 海上為公政府之地,小島嶼亦然。 全地海陸皆歸公地。

六、各國隨時附入公會集議。 各國可隨時附入公國,不得以兩國合成一國,惟許以一國分作數(shù)國。 各國皆歸并公政府,裁去“國”字。

七、民服于舊國。 人民漸脫舊國之權(quán),歸于統(tǒng)一公政府。 無舊國,人民皆為世界公民,以公議為權(quán)。

八、公議會有議長,無統(tǒng)領(lǐng)。 公政府有議長,無統(tǒng)領(lǐng),更無帝王,亦不得以各國帝王充議長,或不設(shè)議長。 公政府只有議員,無行政官,無議長,無統(tǒng)領(lǐng),更無帝王,大事從多數(shù)決之。

九、各國有帝王、統(tǒng)領(lǐng),各有自立權(quán)。 各國多為統(tǒng)領(lǐng),亦略有帝王,而統(tǒng)于公政府。 無各國、各地只有統(tǒng)領(lǐng),而統(tǒng)于公政府。

十、各國全權(quán)自治,公會但有集議。 各國限權(quán)自治,大事歸于公政府。 罷“國”,悉由民公舉自治,而全統(tǒng)于公政府。

十一、無公政府,但有公議會,不能征用各國人民官吏。 公政府得征用各國人民官吏,聽其自便。 無國,人民合為一公政府而公任其事。

十二、有公議院,無公政府之地。 有公政府,其設(shè)都會、駐官司、造船、立庫、購用各國地,皆由各國許諾,其規(guī)則隨時議定。 公政府可在任何地設(shè)都會,駐官司、造船、立庫。

十三、公議會不及各國內(nèi)治,故各國內(nèi)治全權(quán)無限。 公政府雖不及各國內(nèi)治,而兵稅、郵電、法律大政皆有權(quán)限。 無國,而各地小政府與公政府各有權(quán)限,隨時議定。

十四、公議會有調(diào)和維持各國之責(zé)。 公政府有保護各國之責(zé),鎮(zhèn)撫其內(nèi)亂,調(diào)和其外爭。 無國,公政府統(tǒng)治各界度。

十五、公議會條例為公法,駕各國法律之上。 公政府法律在各國法津之上,各國法律不得背反之。 全世界皆同屬公法律。

十六、各國聽公議會之法律審判。 議院法律證明各國之法律。 統(tǒng)歸公政府法律。

十七、各國聯(lián)盟條約。 各國半條約,半憲法。 無國,但有憲法。

十八、各國可結(jié)條約,各國別可訂同盟。 各國不許別結(jié)條約,各國不許別結(jié)同盟。 無國,無條約可稱;無國,無同盟可言。

十九、公議會無權(quán)力限禁各國。 公政府有權(quán)限禁各國。 雖為公政府,而各界各度自治,不待限禁。

二十、聯(lián)邦政權(quán)及于各國,不及于民。 公國政權(quán)達于各國,漸達于民。 無各國,不分土,不分民,但合為一以治之。

廿一、各國自有權(quán),不歸于公議會。 各國政權(quán)皆視為公政府所出。 無國,同出于公政府。

廿二、不入公議會而駁攻者,不得為公議員。 叛公政府而駁攻者,為最大罪。 人人皆公政府公民,無攻駁者。

廿三、國有不入公議會者,擯之不與公法之權(quán)利。 國有稱兵犯公政府者,視為叛國。 凡人背公政府,有謀據(jù)地作亂、稱帝王君長之尊號及欲復(fù)世爵者,皆為叛逆最大罪。

廿四、各國自有法律,出于公政府之外,公政府無大權(quán)。 各國法律不能出公政府之外,公政府有無限之權(quán)。 無各國,法律同出于公政府公政府復(fù)散權(quán)于各界各度。

一、各國立法權(quán)各在本國,不歸公議會,公議會但議國際法。 各國立法權(quán)雖歸各國,而全地公法權(quán)歸公政府上下議院。 各地亦有立法自治權(quán)。而全地法律歸公政府之上下議院公議立法。

二、公議會議各國所提出交涉公法之大案,各國皆可隨時提出政法事理案于公議院議之。 有公政府并公議院,議各國法律不定不一之案及有缺謬之案。 議定法律而通行之世界,政事有變,可歲歲提議。

三、公議會之例,各國議員議定,各國君主總統(tǒng)簽名宣布之。 公政府之法律,各議員政長同署名,以多數(shù)宣布之,或待各國君主總統(tǒng)之允,然后宣布。 公政府之法律,各政長同署名,以多數(shù)宣布之。

四、公議會員有三分二改法則可改,各國政府有三分二改公法則可改。 各國立法部有三分二改公法則可改,公議員有三分二改公法則可改。 無各國,只有公議院及各地公院,議員立法從人數(shù)多者。

五、公議會數(shù)年一集,或有大事,各國有請集議者,則開議。 議院每歲一開,各國有過半數(shù)請集議者則開議。 議院終歲常開,有公舉,無集散,其各地有集有散。

六、有議會而無上下議院,候本國政府簽名。 有上下議院,須兩院畫諾乃行,不畫諾不行,或候各國政府簽名乃行。 同上,惟無國、無所,候議定即行。

七、議員派于政府,必由政府官吏。 上議院由政府,下議院由公舉,官吏人民各半。 議員皆由人民公舉,悉為人民。

八、議員由各國政府派出,或聽其兼使。 議員必用本國人居于本國者,不得以他國人充。 議員由各地公舉其久居本地之人。

九、議員由各國政府派一人充使,或大國三人,中國一人,如德國之制,隨時議定。 上議員,政府或議院舉每國二人;下議員,以各人民多寡為率,略由人民公舉。 無國,上議員以每界每度舉之,下議員以人民多寡出之。

十、議員為本國之代表。 上議員為本國之代表,下議員為世界之代表。 議員但為世界人民之代表。

十一、公議會振員無年限。 各國議員,或每年一選舉,或三年一選舉,隨時議定。 議員各地三年一舉,或每年一舉,隨時議定。

十二、公議會可立議長。 公議會不立議長,以多數(shù)取決。 議院不立議長,以多數(shù)決從違。

十三、選議長及書記皆由公定,決數(shù)以多數(shù)定之。 同上。同上。 無議長,一切由公選。同上。

十四、議員有本國之祿。 議員受公政府之俸。 同上。

十五、議員合格與否,由本國政府自查,有罪由本國政府判決。 議員合格否,由公議院自查,有罪由公議院判決。 同上。全世界名譽人皆得列席表其意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河县| 视频| 宁波市| 怀仁县| 福贡县| 都江堰市| 长岭县| 通河县| 新密市| 旬阳县| 浮山县| 鸡西市| 偏关县| 庆阳市| 彝良县| 乐安县| 安义县| 大安市| 彭水| 隆林| 兴山县| 六安市| 武川县| 平凉市| 沐川县| 本溪市| 侯马市| 南岸区| 淄博市| 家居| 新闻| 沈丘县| 泗洪县| 富宁县| 义乌市| 惠来县| 永修县| 绥江县| 门源| 桐庐县| 巴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