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中庸(6)

有君臨之德者、其淂天厚者也、夫神明之地、不全者多矣、非至圣孰為足于其量者乎、且臨天下者、治天下者也、上臨則下觀。身在與求之地矣。將必方寸之處。足供宇內之酌而可。而要非夫人所任也。其至圣者乎。夫陰陽付物。其參差至無算也遞降之數或下極而遂投萬物之位遞升之數或上極而遂紹天地之能至圣者畸于人。畸于人者侔于神。其同于人者形骸也。其茂于人者神明也。夫一性之靈、循官竅以異任。或在分處之位。或為居中之制。有主有輔而神明之用備。一靈之動。隨翕張以異能。或外求物而斂而入之。或內生事而散而出之。有出有內。而身世之事通。而聽徹而聰視遠而明是則分處之官淂而入物能精矣亦通微而睿。方守而知是君主之制清而出用能神矣性有其全而方寸之數與宇宙之數相等將使群有盡以暴其形也。是我能聰明睿知而物皆顯也抑性居其極而陽明之質與陰翳之質相窮將使鬼神無以成其幽也。是我能聰明睿知而物皆伏也。故四者、物之威神者也。光見而物畢避、因以洗心、神武所以不殺耳。體大明而乘六龍。可以行御天之事矣。抑四者。德之上行者也。干以知而始。物于此固之。天德所以達耳。妙五事以行八政。可以正皇極之位矣。夫勢有高卑而相治也。我處高而物出其下則俯而接之已矣此臨人者之地也。德有高卑而相出也我過物而物淂以及則亦俯而接之已矣此臨人者之德也。德與位配。則謂之足以有臨焉耳。

前半核而異。后半稍未醇。【艾千子】

有此耳目心思。便賦此聰明睿知之理。凡人之所同然者也。但氣偏欲蔽。不能完其固有。大賢以下。修以復之。然其為聰明睿知。全于學力者。理雖合一。而其神敏超異之妙。有非人力之所及者。故曰唯天下至圣為能也。足以有臨。亦須從此意象中體發。泛贊德高過物。則下面皆至圣之德。何非足臨者。單以此為足臨。正以此生知之質。包下四段。故不淂泛言也。文頗有刻湛處。苐此意猶不到耳。

唯天下

文理密察二句

章世純

至圣有全智、無難于天下矣、夫天下事之伏匿、有我不能別無彼乎、可別也此獨可求之至圣耳。今言智者。而但就心為說。則聰明睿知其統辭矣。夫言事則眾。言心則少言應則博。言能應則約。雖然眾與博者固少約之所能有也蓋心未嘗獨也。常與天下之物。相倚而立。在我為聰明睿智、在物有形情理數。二者相對相受。彼具其形。此攝其影。則彼之所有。此之所有也。而異象離心。雜端析意。則彼之所多。此之所多也。于是色體參差為形之異分而在我為明之異分文情舜義為聲之異分而在我為聰之異分然否忤合。正往旁行為物囗之異分而在我為睿知之異分推此之類。皆接物而見。倚事而明。離彼眾端。心之質固無是也。于其未至。心之初不遂有也然而接之為所受則離之為能受在后既有其用則從前為具其體今夫物相雜而文生。相分而理生。文理者物之有也而心能攝之則固可曰我心文理也以所受名能受。豈為不實哉。今夫駁物而游其微際為密。囗其深分為察。密察者當事之稱也而自心發之則固可曰心體密察也。以后用名前體。又豈為不屬哉。人無以知天。以四時寒暑知天。人無道以知心。以置物措事知心。固其能別者如彼而反本從質遂可言其足以別者也

雖不切至圣足別。然其清微幽刻。自具妙辨。淂楞嚴唯識之長

文理密

日月所照

章世純

盡日月之明、而為地遠矣、夫日月以明使者也、窮其所照、亦安可窮哉、且不觀宇宙之大。則圣人之大未可言也。夫天下之善為大者則有矣。舟車人力。巧于為大。遞相緣以及博。天與地拙于為大。恃自體為無窮。則有神于此者。日月是也。日月者。積氣之有光耀者也。物之有光者。皆是物之神也。光遠而自他有耀。神行而莫測其鄉。是故淂空而行。遇有而止。所至而焰景發矣。麗天而使天明。至地而使地察囗。是在物存。是去物亡。所在而群有顯矣。有質者所以彰其質。有色者所以示其色也。無日月則天地減矣。天之所覆莫睹其覆也。地之所載。莫睹其載也。是無天地也。無日月則群動息矣。舟車所至。莫能為至也。人力所通。莫能為通也。是無所至所通也。故日月者、三才之示也、質不足天之一隅。而明盡攝乎有象。則豈非神于為大者乎。

詞意亦洽。【艾千子】

存其老樸之氣。嫌所字無靈境耳。

唯天下至大經

章世純

天下有至誠、而人道屬之矣、夫為至誠之人、則無所不用其誠也、以之經綸、而豈復有不至之情哉、且大經之列。先王所以大合人類而麗之則者也。非從天降也、非從地出也。本乎樸摰之心、而將乎忠信之理、如是而已、故其道可使由于愚夫愚婦。而詭故不情者或自遠焉何也、平寔之理。故好異者所不肯安意而設行者也。而多為文貌者亦必自遠焉。何也真寔之事。固修外者所不能致深而盡慎者也、唯天下至誠、是固中庸之人也、中庸之人、即不鄙于中庸之事、尋常之故共安之、恩分之交共敦、有倫有脊、本忠恕以貫物則、而達道固已淂行矣、唯天下至誠、是固真寔之人也、真寔之、即能極乎真寔之理、心足以致乎其精、而行足是以盡乎其事、參伍錯綜、依天道以起人事、而人倫固已有齒矣、其心入乎事行、而能反抱乎性情之始能反抱乎性情之始、積而不散、則有不期愛而愛者焉、有不期敬而敬者焉、夫自然之意、固人倫所甚貴也、有異乎作而致之者也、其事經乎變化、而常結其如一之心、結其如一之心、安而不遷、則有生乎由是者焉、有死乎由是者焉、夫久其于德固人理之所以可貞也、有異乎乍而合者也、故經綸有至誠。則文章制度之。按之皆有可求之寔非相率而為偽者矣而天下國家之際。推之可淂不窮之通。有則之以自治者矣。夫五品之遜、獨尊于隆古之時、淳悶之民、則其所藉于至誠豈不甚哉、

言質理舉。不為枝葉之談。抱性情之始。結如一之心。尤為懇至。【艾千子】

憑君說懇至質言。卻趕出函谷關。習五千言妙旨。與中庸所謂至誠。直是覿面萬里。惟天下至誠為能七字通節所共。不應粘牢大經。不分頭面。大經句重在經綸二字。全不理會。只說人倫要誠實自然。此與題語何與。亦豈中庸所謂至誠哉。

惟天下

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章世純

君子之年天下、亦以闇淂之也、夫大極于天下、化及于乎、皆無所復加之事也、則德愈深之效也、且凡為德為業之道其求之彌深則淂之彌遠其反之己者愈至則淂之人者愈多詩言不顯唯德、百辟其刑之、此其說也、夫言顯之極而及天下此事理之宜然也言不顯而及天下則非事理之宜然也是非形之以喻物。至誠之足以喻物也。君子于此知所用心矣。且見于外者。吾所以為事也。而非所以為心也。雖心與事俱。而固不為獨心之用。唯不可見之處。則專乎其為心矣。摻持謹廩之意。密之于此而后為有其深摯。此精微之意所由遂喻之薄海內也。且凡見于外者。人所能見于我也。而非人所能信于我也。雖外愈有端。而固不為物所憑之地。唯不可見之處。則人所以據我矣。操持謹廩之意。篤深于此。而為有其作孚。此薄海內外所以遂能赴吾精微也。故謂君子有獨居無眾應無是理也。恭之極者。內與外同載之。而所由感天下而動之。則不以外以內。從其能動物之故。偏于不顯。故舉所重而已居要矣。謂天下能以獨地知君子。不能以眾應君子。亦無是理也。恭之至者。內與外同以起化。而天下所由感我而動者。亦不于外于內。從其物動之故。亦偏于不顯。則從所重而以歸功矣。故跡之為不顯。按之為篤恭。舉大為百辟刑。舉全為天下平。而淂其意。則雖其顯者皆可言不顯也有其隱而顯者亦不可為跡也。離自我使之者。皆可言自彼刑之也彼有自來而我往之跡亡也

大力之文。多深古淵奧。然人宜取其平實者學之。則其教既無紛雜。學者亦易規步耳。此文前后俱言不顯。狀類釋體。法之清正。無以復過。而說篤恭。穩厚不囂。讀之氣靜。嘗以為大力固無所不全者也。【吳次尾】

體合上句。根本為已實地。理法謹醇。苐此節須照上節進一步說。方見德愈深而效愈遠意。若止儱侗混說。不苐兩節層次不見。只篤恭天下平五字氣象亦不真也。

君子篤

無聲無臭至矣

章世純

君子德造其極、與天為徒者也、夫氣盛而化神、唯天然也、人道之至者、則亦若是焉而可矣、且夫理至則跡滅、跡者神之所遺循之而我必勞、受之而彼不化也然則德之至者、其可淂而言乎、其事人也、其道天也、夫天者、本無形以自立、杳然成象于高大、徒有化以行虛寂爾相推于陰陽、高大者、物之所不淂用也、高之與物相絕也、大之與物相離也、以為有以相及、又無以相及也、然而因高大而空質成子其間、生者淂達、動者淂通則無用者物固恃之矣、陰陽者、氣之鄰虛無者也、陰漂然而不可攪也、陽煦然而不可狀也、以為有以逮物、不見其逮物也、然而有陰陽而變化育于其中、引物而旅出、亦引物而旅入、則虛無者物固資之矣、唯然、故萬莫與天爭功、何也、物有為而小、天無為而大、則固遠不相侔也、即地亦不淂與天論化、何也。地親事而勞、天游虛而逸、則亦微不等矣、然則君子修德之功、必至于此而后為極哉、

此形容不顯之德也。苦將高大陰陽纏攪。何相干涉。且題言上天之載。而此文言上天之質。上天之功可乎。【艾千子】

無字從聲臭轉出。極言不顯之微妙。今卻加出無形無用虛無無為許多無字越與無聲無臭無字。一絲掛搭不上。心愈苦。計愈獨矣。大力好譚虛玄寂滅到此卻一場敗闕何也。此無非彼無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城区| 绩溪县| 南充市| 信丰县| 城市| 西乌珠穆沁旗| 重庆市| 五原县| 耒阳市| 化州市| 漳浦县| 商河县| 紫云| 金昌市| 西宁市| 龙南县| 清水河县| 伊吾县| 萍乡市| 巴塘县| 临猗县| 肃北| 昆明市| 涿鹿县| 宿州市| 安康市| 临漳县| 许昌市| 岳西县| 政和县| 门源| 灵石县| 讷河市| 玉田县| 驻马店市| 长海县| 景洪市| 寿光市| 平顺县| 昔阳县| 陇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