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乳食不消,腮腫,舌腫,驚躁,渴瀉,驚熱、驚疳。玉珍散方滑石(白者佳) 石膏( 。各半兩) 甘草(炙) 蚌粉(水淘,澄去砂石,卻連盞在火上 通紅,刮下,用水飛過(guò),細(xì)研,秤) 白附子 白僵蠶(直者,去絲炒。以上各一分)上為末,入腦、麝各少許。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五、七歲一錢,麥門冬熟水調(diào)下。如渴、瀉,烏梅湯調(diào)下;驚疳,燈心湯調(diào)下;小兒氣怯者,腦、麝須極少許。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乳食不消,發(fā)渴,心躁。銀涎散方上用粉霜不拘多少,入乳缽研令極細(xì)。每服嬰孩一字,四、五歲以下半錢,煎蓮花湯下,冬月用蓮肉煎湯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乳食不消,瀉不止。白龍丸方白龍骨 白石脂(各一分)上為末,滴水丸如○大。每服三丸,紫蘇、木瓜湯吞下,一日三服。量?jī)捍笮〖訙p。
《劉氏家傳》小兒心腹脹滿,疳氣,傷食,臆肚,瀉痢不轉(zhuǎn)方。
青州棗(一個(gè)) 巴豆(一粒,去心)上巴豆安棗內(nèi),慢火炙令焦黑,乳缽細(xì)研,入麝少許,用少飯丸如麻子大。一歲一丸。如傷食,用熱米飲下;如瀉,用冷熟水下。忌生冷、油膩、熱物。
《張氏家傳》麝香安中丸 治小兒飲食不化,寬中止吐方。
甘松葉(二兩,去土) 益智 丁香皮 香附子(各三兩) 術(shù)(一兩) 南木香(半兩) 麝香(一錢)上七味除麝別研外,余藥同為細(xì)末,白面糊為丸。更用生蜜、熟油少許一處和。劑量大小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姜湯下,不計(jì)時(shí)候。
《張氏家傳》邢和璞真人常服,安神道氣,消酒食,益脾胃,老人小孩皆可服。昭陵每食后嚼數(shù)片,身體安健。
嘗賜呂申公。劉斯立名延年草。裕陵亦賜韓魏公。
青皮(一斤。湯浸三日,日三換。候苦味去盡,然后去瓤,切做指面大方片子) 上等白鹽花(五兩,再淋煎用,要雪白) 甘草(六兩,銼,秤,炙) 新舶上茴香(四兩)上用甜水一斗,同藥入金鍋內(nèi)熬(銀鍋亦得),不住手?jǐn)嚕鹆钪住V妹芷髦惺眨坏米邭狻:蛩M取出,慢火炒令干,不得有進(jìn)氣。選謹(jǐn)慎者一人專主之。去甘草、茴香不用,只收貯青皮。如傷生冷及果實(shí)、菜蔬之類,即嚼數(shù)片,隨即無(wú)恙。常服一、二片極佳,以其尤宜老人。邢和璞所以名萬(wàn)年草,斯立又以延年草目之也。
《莊氏家傳》小兒常服消乳食方。
白芷(半兩) 檳榔(一個(gè)) 青橘(一分,去白) 巴豆(四粒,炮去皮,去油)上件為末,同研,面糊為丸如粟米大。溫水下三丸至五丸,常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驚熱。化聚滯、奶食,墜涎,利大腸。宜服真珠丸方真珠(細(xì)研,水飛) 天竺黃(為細(xì)末) 朱砂(研,水飛。各一分) 丁頭代赭 雄黃(各研,水飛) 麝香(研。各半兩) 杏仁(三十粒。湯浸,去皮)尖、雙仁者,麩炒令微黃) 巴豆(十個(gè)。去皮,用油煎令褐色,杏仁同研)上件藥都搗細(xì)為末,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生姜湯下一丸。三歲以上,加減服之。
《莊氏家傳》治小兒驚風(fēng),奶食不化;或外風(fēng)傷冷毒、瀉血,一切諸疾,悉皆治之。金箔丸方金箔(四十九箔) 朱砂(水飛) 水銀 牛黃 青黛(各研) 白僵蠶(微炒) 蟬殼(洗去泥土) 麻黃(去節(jié)) 白附子 天麻(酒浸,炙) 麝香(別研) 犀角 干蝎 天南星(炮。各一分) 膩粉(一錢,研)上件修事了,入乳缽內(nèi)研令勻細(xì),用生蜜和為錠子,以油罩子裹。每服二丸,梧桐子大,薄荷汁化下。傷寒用生姜、薄荷湯化下。小兒諸疾,無(wú)不神效。
《莊氏家傳》治小兒驚疳,化涎消食。胡黃連丸方胡黃連 牛黃 朱砂 麝香(少許) 蘆薈(四味各研) 青黛 鉤藤(炙) 管仲 膩粉(少許) 鶴虱 雷丸 天竺黃(研。各等分)上件一十二味搗,羅為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丸至五丸。如有驚食,只取下食,如無(wú)不動(dòng)。
《王氏手集》進(jìn)食丸 安和脾胃,消化積滯,止嘔 吐利;除心腹脹滿,利胸膈,散滿痞。常服消水谷,進(jìn)乳食方。
丁香(一錢) 肉豆蔻(二個(gè)) 木香(半錢) 巴豆(九個(gè),去皮,生用) 五靈脂(七錢)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歲一、二丸,食后生姜湯下,日二服。
《吉氏家傳》千金丸 治小兒食不消方。
木香 烏梅(炒) 肉桂(各一錢) 砂(半錢) 胡椒(半分) 巴豆(三十粒,取霜)上為細(xì)末,稀糊為丸芥子大。每服十丸或十五丸,紫蘇湯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氣,開(kāi)胃進(jìn)食。木香丸方木香 人參 白茯苓 青皮 陳皮(各去瓤) 肉豆蔻(以上各一分) 京三棱(一兩,炮)上為末,面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姜湯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奶食傷心,作壯熱,喘息不調(diào),咳嗽,多睡。洗心散方甘草(一錢,生) 麥門冬(一分半,洗凈) 皂角(半兩,入沙糖涂酥,炙后于盆下蓋良久,出火毒方用)上爛杵,不羅。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作五服,時(shí)時(shí)吃。
傷飽第八
(食不知飽時(shí)附)《巢氏病源》小兒傷飽候∶小兒食不可過(guò)飽,飽則傷脾,脾傷不能磨消食也,令小兒四肢沉重,身體苦熱,面黃腹大是也。又小兒食不知飽候∶小兒有嗜食,食已仍不知飽足,又不生肌肉,其亦腹大,其大便數(shù)而多泄,亦呼為豁泄,此腸胃不守故也。
《圣惠》論∶夫小兒氣血不調(diào),腸胃虛嫩,凡于乳哺,須是合宜。若乳食過(guò)多,脾胃脹滿,不能消化,故謂之傷飽也。
《仙人水鑒》小兒吃食太多傷脾,即不食嘔逆方。
半夏(二分。生) 黃葵子 防風(fēng) 遠(yuǎn)志 款冬花 桂心 前胡 干姜(各一兩)上并搗為散。空心米飲下一錢,服之立效。乳母不可服。
《圣惠》治小兒傷飽太過(guò),脾氣稍壅,面色赤黃,手足俱熱,心腹脹悶。檳榔散方檳榔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人參(去蘆頭)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赤茯苓 神曲(炒微黃) 陳皮(湯浸,去白瓤,焙) 甘草(炙微赤,銼) 麥 (炒微黃。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蔥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jī)捍笮。砸饧訙p服之。
《圣惠》治小兒傷飽,心腹滯悶,不能乳哺。宜服前胡散方前胡(去蘆頭) 檳榔 川大黃(銼碎,微炒)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赤茯苓 沉香(各半兩) 訶梨勒皮(三分) 木香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乳食過(guò)度,腹中脹滿。木香散方木香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 牽牛子(微炒)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赤茯苓(一分)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溫漿水調(diào)下半錢,晚后再服。更看兒大小,以意增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傷飽,心腹妨悶,脅下或痛。宜服赤芍藥丸方赤芍藥 柴胡(去苗) 赤茯苓 訶梨勒皮 檳榔(各半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各三分) 桂心 木香(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更量?jī)捍笮∫砸饧訙p。
《嬰孺》治傷飽羸瘦,不生肌肉,乳食不化。芍藥丸方芍藥(七分,炙) 柴胡(四分) 大黃(三分) 桂心(一分) 茯苓 干姜 鱉甲(炙。各二分)上為末,蜜為丸。一歲兒先哺乳,吞小豆大三丸,日三服。
《嬰孺》治少小傷食苦飽,臥失衣當(dāng)風(fēng),居溫地,其為病∶腹大膨 ,時(shí)泄,困甚,如寒熱狀,又如霍亂,動(dòng)作時(shí)利,腹出膿血。大黃丸方大黃 苦參 人參 桔梗 杏仁(去皮尖) 芎(各三分) 半夏(洗) 黃芩(各二分) 葶藶(四分。炒)上為末,蜜為丸小豆大。一丸,日進(jìn)三服。
《千金》附方治小兒食不知饑飽方。
上用鼠屎二、七枚,燒為末服之。
丁奚第九
《巢氏病源》小兒大腹丁奚候∶小兒丁奚病者,由哺食過(guò)度,而脾胃尚弱不能磨消故也。哺食不消則水谷之精減損,無(wú)以榮其氣血,致肌肉消瘠。其病腹大頸小,黃瘦是也。若久不瘥則變成谷癥。傷飽名哺露病,一名丁奚。三種大體相似,輕重立名也。
《五關(guān)貫珍珠囊》∶小兒丁奚,謂之鼓槌、鶴膝候。凡小兒或因吐而瀉久不瘥,或病退不能行,膝大、腸紅,號(hào)曰丁奚。七歲以下號(hào)鼓槌風(fēng),十五以下名鶴膝風(fēng)。蓋此并是風(fēng)冷傷于腎所致,腎主骨故也。
《莊氏家傳》疳肚、丁奚辨證云∶小兒腹大如有青筋見(jiàn),即曰疳肚也,如無(wú)青筋乃名丁奚。是因過(guò)飽傷食而得之。
《嬰童寶鑒》小兒丁奚歌∶腹高頸細(xì)體痿蕤,精彩全無(wú)只愛(ài)啼,久病谷癥脾胃裹,小兒如此號(hào)丁奚。
《葛氏肘后》若患疳氣,大腹瘦弱方。
上搗生薤根,以豬脂煎,稍稍服之。
葛氏又方上用熟炙鼠肉,若伏翼肉哺之。《本草》亦治哺露。
《葛氏肘后》∶小兒丁奚、 癖、黃瘦、發(fā)脫等病方。
代赭(研) 大黃 朱砂(研。各四分) 龜甲(炙,三分) 芍藥 青木香 杏仁(去皮,熬,別研) 巴豆(去心、皮,別研,熬) 知母(各二分)上搗、篩,蜜丸。百日兒服如胡豆大;二百日兒服如小豆大;三百日兒如大豆;四百日兒如梧桐子。每服微下為限。大效。
《千金》仙人玉壺丸 治小兒羸瘦、丁奚,不能食,食不能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