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四法品

如所說得三十二相諸業。菩薩應一心修習。修如此三十二相業以慧為本。是故

退失慧四法  菩薩應遠離

得慧四種法  應常修習行

有四法能退失慧。菩薩所應遠離。復有四得慧法應常修習。何等四法失慧。一不敬法及說法者。二于要法秘匿吝惜。三樂法者為作障礙壞其聽心。四懷憍慢自高卑人。何等四法得慧。一恭敬法及說法者。二如所聞法及所讀誦為他人說。其心清凈不求利養。三知從多聞得智慧故。勤求不息如救頭然。四如所聞法受持不忘。貴如說行不貴言說。是為四。若人不壞諸善根者。是人能舍失慧四法。能行得慧四法。是故求增益智慧者。如偈說

食善根四法  菩薩應遠離

增善根四法  菩薩應修習

何等是侵食善根四法。一懷憍慢貪求世事。二著利養出入諸家。三起憎嫉謗諸菩薩。四未聞經聞不信受。何等是增長善根四法。一所未聞經求之無厭。所謂六波羅蜜菩薩藏。二于眾生除憍慢心謙遜下下。三如法得財趣足而已。離諸邪命樂行四圣種行。四于他罪若實不實無有刺譏不求人短。若于法中有所不達。心不違逆以佛為證。佛是一切智其法無量。隨宜而說非我所知。如是增益善根。四法非諂曲者所能成就。是故

菩薩應遠離  諂曲相四法

應常修習行  直心相四法

在家出家菩薩。應遠離四諂曲法。如曲木在稠林難可得出。如是世間有佛弟子雖入佛法不能得出生死深林。何等為四。一于佛法懷疑不信無有定心。二于眾生憍慢嗔恨。三于他利心生貪嫉。四毀謗菩薩惡聲流布。是為四。何等是四直心相。一者有罪即時發露無所隱藏悔過除滅行無悔道。二者若以實語失于王位及諸財寶。猶不妄語口未曾說輕人之言。三者若人惡口罵詈輕賤譏謗系閉鞭杖考掠等罪。但怨前身不咎于他。信業果報心無恚恨。四者安住信功德中。諸佛妙法甚難信解。心清凈故皆能信受。敗壞菩薩行四諂曲。調和菩薩有四直行。是故菩薩欲不行諂曲相。欲行直心如說

應舍離四種  敗壞菩薩法

應修習四種  調和菩薩法

云何名為四敗壞菩薩法。一多聞而戲調不隨法行。二于教化而生戲論。不敬順和尚阿阇梨。三者不能消人信施。毀壞防制而受供養。四者不敬柔善菩薩心懷憍慢是為四。云何名為四調和菩薩法。一常樂聞所未聞法。聞已能如所說行。依法依義依如說行。二隨順義趣不惑言辭調和易化。于師事中用意施作。三不失戒定清凈活命。四于調和菩薩生恭敬心隨順情重破憍慢心求其功德。復次菩薩有四種錯謬。常于此中求菩薩短。是名敗壞菩薩。若能親近四種善道。是名調和菩薩。如偈說

菩薩應遠離  四種菩薩謬

菩薩應修習  四種菩薩道

何謂菩薩四種錯謬。一于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名錯謬。二樂深大法者。為說小乘。是名錯謬。三于正行道者持戒善心。輕慢不敬。是名錯謬。四于未成就者。未可信而信。攝破戒惡人以為親善。是名錯謬。何等為四種菩薩道。一于一切眾生行平等心。二以善法教化一切。三等為一切眾生說法。四以正行行于一切眾生。若常行菩薩四種錯謬。不樂思惟諸法。不勤修習善法。則是像菩薩。是故

諸菩薩法中  四種像菩薩

佛說如是法  一一應遠離

何等為四。一貪重利養不貴于法。二但為名譽不求功德。三求欲自樂不念眾生。四貪樂眷屬不樂遠離。是為四問曰像菩薩法云何可舍。答曰。若菩薩應修菩薩初行功德。是則能離像菩薩法。是故菩薩若欲離像菩薩法。如偈說

初行四功德  精勤令得生

生已令增長  增長已當護

何等為四。一者信解空法。亦信業果報。二者樂無我法。而于一切眾生生大悲心。三者心在涅槃而行在生死。四者布施為欲成就眾生。而不求果報。若人欲生菩薩初行四功德。增長守護者。當親近善知識。如偈說

菩薩當親近  四種善知識

亦應當遠離  四種惡知識

菩薩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親近恭敬供養四種善知識。當深遠離四種惡知識。何等為四種善知識。一于來求者生賢友想。以能助成無上道故。二于說法者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多聞智慧故。三稱贊出家者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一切善根故。四于諸佛世尊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一切佛法故。何等為四種惡知識。一求辟支佛乘心。樂少欲少事。二求聲聞乘比丘。樂坐禪者。三好讀外道路伽耶經。莊嚴文頌巧問答者。四所親近者。得世間利不得法利。是故菩薩應親近四善知識遠離四惡知識。若菩薩能遠離四惡知識。親近四善知識者則得四廣大藏。過一切魔事法。能生無量福德。盡能攝取一切善法。問曰。何等是菩薩大藏法。何等是能過一切魔事法。何等是能生無量福德法。何等是能攝取一切善法。答曰

諸菩薩有四  廣大藏妙法

四攝諸善法  菩提心為先

何等為四。一得值佛。二得聞六波羅蜜。三于說法者心無嗔閡。四以不放逸心樂住阿練若處。是為四大藏。能過一切魔者。有四法。何等四。一不舍菩提心。二于一切眾生心無嗔礙。三覺知一切諸見。四于諸菩薩心無憍慢。是為四。得無量福德法。復有四法。何等為四。一于法施無所悕求。二于破戒惡人生大悲心。三于教眾生中發無上菩提。四于下劣眾生而行忍辱。是為四。攝一切善法者。有四法。何等為四。一于空閑不現矯異常行。二行四攝法不求恩報。三不惜身命護持正法。四種諸善根時以菩提心為先。是為四。是一一四法皆應廣解。于文煩多故不廣。今如佛所說以偈略解。若菩薩欲得諸菩薩藏。欲過一切魔事。欲攝一切善法者。皆當遠離

二空系二縛  二障二垢法

二瘡及二坑  二燒二病法

若菩薩欲得諸菩薩藏等功德者。應當遠離是諸二法。何等為二空系法。一貪著應路伽耶等經。二嚴飾衣缽。二縛者。一著諸見縛。二貪名利縛。二障法者。一親近白衣。二疏遠善人。二垢法者。一忍受諸煩惱。二樂諸檀越知識。二瘡法者。一見他人過。二自藏其過。二坑法者。一毀壞正法。二破戒受供。二燒法者。一以穢濁心而著袈裟。二受凈戒者供給。出家之人有二病難治。一憎上慢人自謂能降伏心。二求大乘者沮壞其意。若菩薩遠離如是等法。更有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則能疾得。又得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之所稱嘆。問曰。何等法是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何等是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之所稱嘆。答曰

能行四諦相  疾得佛菩提

又行四法者  三圣所稱嘆

何等為四諦相。一求一切善法故勤行精進。二若聽受讀誦經法如所說行。三厭離三界如殺人處常求免出。四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故。自利其心諦名真實不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不虛。復有四法。為三圣稱嘆。何等為四。一乃至失命不為惡事。二常行法施。三受法常一其心。四若生染心。即能正觀染心起染因緣。是染根者何名為染。何者是染于何事起誰生是染。如是正憶念。知虛妄無實無有。決定信解諸法空故。無所有法故。如是正觀染因緣故。不起諸惡業。余一切煩惱亦如是觀。菩薩得是大人所稱嘆法。離諸惡煩惱業故。心則具足舍心者如說

具足于舍心  求世出世利

求此諸利時  心無有厭倦

是菩薩具足舍法。欲行法施行財施利益眾生故。若求世間出世間諸利。未得時心無疲懈。世間利者。善解世間經書技藝方術巧便等。出世間利者。諸無漏根力覺道法。如說

如是求二利  心無有疲懈

以無疲懈故  能得諸深法

因從求經書  而能得智慧

具足知世間  最上第一法

無疲懈者。疲懈名厭惡。所學若無厭惡則心無疲倦。若無疲倦則求諸經藝醫方技術禮儀法則皆無疲倦。無疲倦故則得智慧。具足深知世間宜法。世間法者。方俗所宜隨世間心。世間治法皆悉能知。是故能知上中下眾生。隨宜而引導。善解世間事深有慚愧心。隨宜引導者。于上中下者各有所宜。慚愧者。自恥所行名為慚。因他生恥名為愧。有人以自作而羞見他而愧。世間法中愧為先用。如經說。二清白法護持世間。所謂慚愧。如偈說

隨人有愧時  知法知罪福

無愧善人遠  無惡而不作

問曰。何故殷勤教菩薩善知世間宜法。答曰。菩薩若知世間法者。則于眾生易相悅入。化導其心令住大乘。若不知世法。乃至不能教化一人。是故世間法者。則是教化眾生方便之道。菩薩如是知世間法。具足慚愧心。如說

加惡而敬養  何況利己者

有愧有恭敬  不輕笑善者

是菩薩愧心多故。于諸惡人尚能恭敬供養迎送問訊。何況善人能利于我有功德者。有愧恭敬二心故。于諸賢善少知識者而不輕慢。作是念。有功德者自隱于世。如灰覆火。鄙薄世法不應輕賤。若我以小因緣而輕賤者。即便得罪。復次

凡諸有所作  雖難能究竟

則于世間中  亦是不退相

是菩薩凡有所作。若起塔寺若設大會若救罪人。如是等一切世間諸難事中心無廢退。所造未成。要以種種諸方便力身口心力令得成就。不但佛法有不退轉。世間事中亦有不退轉相。問曰。以何因緣能成此事。答曰。有堪忍力者。則能究竟。如說

得大堪忍力  深供養諸佛

隨佛所教化  皆悉能受持

菩薩得堪忍力故。以是力于諸佛供養敬禮。隨宜供奉衣服飲食等。又佛教化。若持戒禪定。若降伏心意。若實觀諸法。于是事中用堪任力。如人得利刀宜應有益中用不于無益中用。如說

以信悲慈舍  堪受無疲厭

又能知義趣  引導眾生心

愧堪受第一  深供養諸佛

住佛所說中  正行此十法

能凈治初地  是則菩薩道

若菩薩以信為始后住佛故則能凈治初地。是十法中以信為初。信名于諸佛法因緣中心得決定又加好樂。何以故。是菩薩心性清凈故得深根信力。有信力故于眾生中而生悲心作是念。一切諸佛法以大悲為本。我今一心好樂佛法。是故于眾生中應生悲心。此悲漸增則成大悲。得大悲故于眾生中則生慈心。作是念。我應隨力利益眾生則成實悲行慈。利眾生時即能行舍。內外所有皆能施與。作是念。如我是物。為欲利益安樂眾生則成實慈。又諸眾生信受我語。為欲行舍求利財物故。堪受種種諸苦惱事。作是念若有疲厭。則于世間技藝經書田作工巧諸求財利因緣則無所獲。是故應于世間技藝經書等無有疲厭。以堪受故能知義趣。作是念。世間經書以義為味。若人善知經書義味。則于世間法悉能通了。能通了故則能引導上中下眾生。作是念。若人無有慚愧則不能令眾生歡喜。為令歡喜故當行慚愧。作是念。若無堪受則不成世間出世間利。有堪受故則能引導一切眾生皆令歡喜心歡喜故信受我語。以信受故勤行方便而作唱導。作是念。若眾生供養佛者。則多所利益。欲令眾生供養佛故。即自一心供養于佛及形像舍利。眾生信受則便隨效供養于佛。種人天因緣。住于三乘菩薩。如是次行十法。則能凈治初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稷山县| 合山市| 平塘县| 思南县| 安平县| 石台县| 新河县| 朝阳县| 阿克| 芜湖县| 茌平县| 云安县| 五华县| 贺兰县| 邢台市| 台南市| 辽阳市| 常山县| 马公市| 峨眉山市| 电白县| 宜阳县| 寿光市| 滦南县| 女性| 清镇市| 大余县| 车致| 若尔盖县| 抚州市| 房山区| 开封市| 彩票| 桓仁| 大姚县| 八宿县| 潍坊市| 赤水市| 永靖县| 团风县| 隆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