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隱居云∶此虻不啖血,狀似虻而小,近道草中不見有,市人亦少有賣者,方∶家所用,惟大綠色小虻,名鹿虻,大如蠅,嚙牛馬亦猛,市人采賣之。三種體,以療血為本,余療雖小有異同,用之按)色破中初出如白蛆,漸大羽化,坼破便飛,即能嚙物。塞北亦有,嶺南極多,如古度花成蟻耳。
《本經(jīng)》既出木虻,又出蜚虻,明知木虻是葉內(nèi)之虻,飛虻是已飛之蟲,飛是羽化,亦猶在蛹,如蠶之圖經(jīng)曰∶木虻,生漢中川澤。蜚虻生江夏川谷,今并處處有之,而襄、漢近地尤多。虻有數(shù)蟲,即家相承之用,入然今本草肘后方葛氏云∶蛇螫人九竅皆血出方,取虻蟲初食牛馬血腹?jié)M者三七枚,燒服之。楊氏產(chǎn)乳∶療母困篤恐不濟,去胎方∶虻蟲十枚,上搗為末,酒服之,即下。
衍義曰∶木虻,大小有三種。蜚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褊,微黃綠色,雄、霸州
蜚虻
味咸,微寒,有毒。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痹結塞。生江夏川谷。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陶隱居云∶此即今啖牛馬血者,伺其腹?jié)M掩取干之,方∶家皆呼為虻蟲矣。唐本注云∶三虻俱食牛馬,非獨此也,但得即堪用,何假血充,然始掩取。如以義求,應如養(yǎng)鷹,饑則為用,若伺其飽,何能除疾爾。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虻蟲,使,名蜚虻,惡麻黃。日華子云∶破癥結,消積膿,墜胎。入丸散,除去翅足,炒用。
圖經(jīng)文具木虻條下。
衍義文具木虻條下。
蜚蠊(音廉)
味咸,寒,有毒。主血瘀癥堅,寒熱,破積聚,喉咽閉內(nèi)塞,無子,通利血脈。生晉陽川澤及人家屋間,立秋采。
陶隱居云∶形亦似 蟲而輕小能飛,本在草中。八月、九月知寒,多入人家屋里逃爾。
有兩、三種,以作廉姜氣者為真,南人亦啖之。唐本注云∶此蟲,味辛辣而臭,漢中人食之,言月、八謂之圖經(jīng)文具木虻條下。
(音拓)蟲
(音拓)蟲味咸,寒,有毒。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名土鱉。生河東川澤及沙中、人家墻壁下土中濕處。十月曝干。(畏皂莢、菖蒲陶隱居云∶形扁扁如鱉,故名土鱉,而有甲,不能飛,小有臭氣,今人家亦有之。唐本注云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 蟲,使,畏屋游,味苦、咸。治月水不通,破留血積聚。
圖經(jīng)曰∶ 蟲,生河東川澤及沙中、人家墻壁下土中濕處,狀似鼠婦,而大者寸余,形扁如病方∶下血之衍義曰∶ 蟲,今人謂之簸箕蟲,為其像形也。乳脈不行,研枚,水半合,濾清,服,勿
鮫魚皮
鮫魚皮主蠱氣,蠱疰方∶用之。即裝刀靶(音霸) (音鵲)魚皮也。
唐本注云∶出南海,形似鱉,無腳而有尾。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名沙魚,名鰒魚。
皮惟無圖經(jīng)曰∶鮫魚皮,舊不著所出州土。蘇恭云出南海。形似鱉無腳而有尾。《山海經(jīng)》云∶鮫,沙魚,其皮可以飾劍是也。今南人但謂之沙魚。然有二種∶其最大而長喙如鋸者,謂之胡沙,性善而肉美;小而皮粗者曰白沙,肉強而有小毒。二種彼人皆鹽為修脯,其皮刮治去沙,翦為膾,皆食品之美者,食之益人。然皆不類鱉,蓋其種類之別耳。胡洽治五尸鬼疰,百毒惡氣等,鮫魚皮散主之。鮫魚皮(炙)、朱砂、雄黃、金牙、椒、天雄、細辛、鬼臼、麝香、干姜、雞舌香、桂心、莽草各兩,貝母半兩,蜈蚣(炙)、蜴蜥(炙)各二枚,凡十六物,治,下篩,溫清酒服半錢匕,日三,漸增至五分匕,亦可帶之。中用蜈蚣、蜴蜥,皆此品類中,故并載方。
陳藏器云∶皮主食魚中毒,燒末服之。鰒魚皮,是裝刀靶者,正是沙魚也。石決明,又名鰒魚甲,邊著石,光明可愛,此蟲族,非魚類,乃是同名耳。沙魚,名鮫魚,子隨母行,驚即從口入母腹也,其魚狀貌非,皮上有沙,堪揩木,如木賊也。食療云∶平。補五臟。
作膾食之,亞于鯽魚。作 食之并同。又,如有大患喉閉,取膽汁和白礬灰,丸之如豆顆,綿裹納喉中。良久吐惡涎沫,即喉嚨開。臘月取之。海藥謹按《名醫(yī)別錄》云∶生南海。味甘,咸,無毒。主心氣鬼疰,蠱毒,吐血,皮上有珍珠斑。
衍義曰∶鮫魚、沙魚皮,等形稍異,今人取皮飾鞍、劍。余如《經(jīng)》。
白魚
味甘,平,無毒。主胃氣,開胃下食,去水氣,令人肥健。大者六、七尺,色白頭昂,生江湖中。(今附)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白魚,主肝家不足氣,不堪多食,泥人心。雖不發(fā)病,終養(yǎng) 所食。新者好,久食令人心腹諸病。可煮炙,于蔥、醋中、兩沸食。猶少調(diào)五臟氣,理經(jīng)脈。
日華子云∶助血脈,補肝明目。患瘡癤人不可食,甚發(fā)膿,炙瘡不發(fā),作膾食之良。
食療云∶和豉作羹,、兩頓而已。新鮮者好食。若經(jīng)宿者不堪食。令人腹冷生諸疾。
或淹、或糟藏,猶可食。又可炙了,于蔥、醋中重煮食之。調(diào)五臟,助脾氣,能消食,理十二經(jīng)絡,舒展不相及氣。時人好作餅,炙食之。猶少動氣,久亦不損人也。
鱖(居衛(wèi)切)魚
味甘,平,無毒。主腹內(nèi)惡血,益氣力,令人肥健,去腹內(nèi)小蟲。背有黑點,味尤重。昔仙人劉憑,常食石桂魚。今此魚猶有桂名,恐是此也。生江溪間。(今附)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微毒。益氣,治腸風瀉血。又名鱖豚、水豚。
食療云∶平。補勞,益脾胃,稍有毒。勝金方∶治小兒、大人切骨鯁,或竹木簽刺喉中不下方∶于臘月中取鱖魚膽,懸北檐下令干。每有魚鯁,即取皂子許,以酒煎化溫溫呷。
若得煎塊子,無不出者。此藥應是鯁在臟腑中日久痛,黃瘦甚者,服之皆出。若卒求鱖魚不得,蠡魚、鯇魚、鯽魚俱可。臘月收之甚佳。
青魚
青魚味甘,平,無毒。
肉 主香港腳濕痹。作 與服石人相反。
眼睛 主能夜視。
頭中枕 蒸取干,代琥珀,用之摩服,主心腹痛。
膽 主目暗,滴汁目中,并涂惡瘡。生于江湖之間。(今附)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療卒氣。研服,止腹痛。可白煮吃,治香港腳腳弱。日華子云∶作鯖字,平,微毒。治腳軟,煩懣,益氣力。枕用醋摩,治水氣,血氣心痛。不可同葵、蒜食之。
服術人亦勿啖也。
圖經(jīng)曰∶青魚,生江湖間,今亦出南方,北地或時之。似鯉鯇而背正青色。南人多以作,古作鯖字,所謂五候鯖 是也。頭中枕,蒸令氣通,曝干,狀如琥珀,云可以代琥珀,非也。
荊楚間取此魚枕煮拍作器皿甚佳。膽與目睛并入藥用。取無時。古今方∶書多用。其膽滴汁目中,主目昏暗。又可涂惡瘡。余亦稀用。
食療云∶主香港腳煩悶。又,和韭白煮食之,治香港腳腳弱,煩悶,益心力也。又,頭中有枕,眼睛,益人眼,取汁注目中,主目暗。亦涂熱瘡,良。海藥云∶青魚,南方∶人以為酒器,梳篦也。孫真人云∶治喉閉及骨鯁方以臘月取青魚膽陰干,如患此及著骨鯁,即以膽少許,口
河豚(音屯)
味甘,溫,無毒。主補虛,去濕氣,理腰腳,去痔疾,殺蟲。江河淮皆有。(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河豚,有毒。又云∶胡夷魚,涼,有毒。煮和禿菜食,良。毒以蘆根及橄欖等解之。肝有大毒。又名 魚、規(guī)魚、吹肚魚也。
陳藏器云∶如鯰魚,口尖,名 魚也。
衍義曰∶河豚,《經(jīng)》言無毒,此魚實有大毒。味雖珍,然修治不如法,食之殺人,不可不慎也。濃生者不食亦好。蘇子美云∶河豚于此時,貴不數(shù)魚蝦。此即詩家鄙諷之言,未足全信也。然此物多怒,觸之則怒氣滿腹,翻浮水上,漁人就以物撩之,遂為人獲。橄欖并蘆根汁解其毒。
石首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