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2章

邪祟

論《內經(jīng)》曰: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夫經(jīng)之所謂邪者,風寒暑濕燥火有余之淫邪耳,非若世俗所謂鬼神之妖怪也。病有心虛驚惕,如醉如癡,如為邪鬼所附,或陽明內實,以致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皆痰火之所為,實非妖邪祟之所迷也。古雖有禁咒一科,及龍樹咒法之治,皆移精變氣之術,但可解疑釋惑,以使心神之歸正耳,何邪祟之可祛哉。

丹溪曰:血氣者,心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按:此恐指山谷間狐魅而言)。若夫氣血兩虛,痰塞心胸,妨礙升降,不得營運,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職,視聽言動皆為虛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可不審乎。

脈法脈乍疏乍數(shù),乍大乍小,或促或結,皆邪脈也。脈緊而急者,遁尸。

方法丹溪曰:俗之沖惡者,謂沖斥邪惡鬼祟而病也。如病此者,未有不因氣血先虧而致者焉。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素問》遺篇曰:入憂愁思慮則傷心,又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或遇少陰司天,天數(shù)不及,因而三虛,神明失守。

蓋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火不及歲,有黑尸鬼見之,令人暴亡。治法,刺手少陽之所過,陽池穴也,復刺心俞即生。人飲食勞倦則傷脾,又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醉飽入房,汗出于脾,或遇太陰司天,天數(shù)不及,因而三虛,脾神不守。蓋脾者為諫議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土不及歲,有青尸鬼見之,令人暴亡??纱套汴柮髦^,沖陽穴也,復刺脾俞即生。人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又遇持重遠行,汗出于腎,或遇太陽司天,天數(shù)不及,因而三虛,腎神不守。蓋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水不及歲,有黃尸鬼見之,令人暴亡,可刺足太陽之所過,京骨穴也,復刺腎俞即生。人暴怒氣逆則傷肝,又遇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或遇厥陰司天,天數(shù)不及,因而三虛,肝神不守。蓋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木不及歲,有白尸鬼見之,令人暴亡??纱套闵訇栔^,丘墟穴也,復刺肝俞即生。人形寒飲冷則傷肺,復登高疾走,汗出于肺,或遇陽明司天,天數(shù)不及,因而三虛,肺神不守。蓋肺為相傳之官,治節(jié)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金不及歲,有赤尸鬼見之,令人暴亡??纱淌株柮髦^,合谷穴也,復刺肺俞即生。

愚按:人見五色非常之鬼,皆自己精神不守,神光不完故耳,實非外邪所侮,乃元氣極虛之候也。因患者親目所視,故實信真為邪鬼所迷,但當推其同行同坐者不見有物,足可以決此疑耳。

五邪刺法肝虛見白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名曰卒尸(五邪病名并同)。目中神彩不變,四肢雖冷,心腹尚溫,口中無涎,舌不卷,卵不縮者,可刺之復蘇。

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穴五寸,足少陽之原也,以毫針刺入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徐徐出針,按口中閉氣,腹中鳴者可治,更刺肝俞。

肝俞二穴,在背第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以毫針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三分,復取針至三分,留一呼,徐出針,氣反即蘇。

心虛見黑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四肢雖冷,目中精彩不變,氣雖閉絕,舌不卷,卵不縮,未出一時可治,刺之復蘇。

陽池二穴,在手表腕陷中,手少陽之原也,用毫針刺入二分,得氣則補,留七呼,次進一分,留三呼,復退,留一呼,徐徐出針,手捫其穴即蘇。

脾虛見青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四肢冷而身溫唇溫,不出一時可治。

沖陽二穴,在足趺上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足陽明之原,以毫針刺入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一呼,徐徐退針,以手捫之,復刺脾俞。

脾俞二穴,在背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以毫針刺入三分,得氣則補,留二呼,進二分,動氣至徐徐出針即蘇。

肺虛見赤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雖無氣、手足冷,心腹溫、鼻微溫、目中神彩不變、口中無涎、舌不卷、卵不縮者,未出一時可治。

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兩歧骨間,手陽明之原也,用毫針刺入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復退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針,以手捫其穴,復刺肺俞。

肺俞二穴,在背第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用毫針刺入一寸半,得氣則補,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針,以手捫穴即蘇。

腎虛見黃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氣絕,四肢厥冷,心腹微溫,目中精彩不變,唇舌不黑,口中無涎可救。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之原,用毫針刺入一分半,得氣則補,留三呼,進至三分,留一呼,徐徐出針,以手捫穴,復刺足少陰之俞。

足少陰之俞,在背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用毫針刺入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次又進五分,留三呼,徐徐出針,以手捫其穴即蘇。凡以上刺法,必先以口含針暖而刺之,則經(jīng)脈之氣無拒逆也。

丹溪治一婦人如癇,或作或輟,恍惚不省人事。一日略蘇醒,診視間忽聞床上有香氣,繼又無所知識。丹溪曰:氣因血虛亦從而虛,邪因虛而入,理或有之。遂以秦承祖灸鬼法灸治,……即愈。

秦承祖灸鬼法治一切驚狂譫妄,逾垣上屋,罵詈不避親疏等證。

以病者兩手大拇指,用細麻繩扎縛定,以大艾炷置于其中兩介甲及兩指角肉,四處著火,一處不著即無效,灸七壯神驗。

還魂丹 治中惡已死。

麻黃(三兩) 桂枝(二錢) 杏仁(十二粒)上作一服,水煎,灌下即醒。

桃奴丸 治心氣虛怯有熱尸注魘夢驚癇等證。

桃奴(即桃樹上不落干桃,十二月收七個,另研) 辰砂(五錢,另研) 桃仁(十四個,另研) 玳瑁(一兩,另研) 琥珀(三錢,另研) 烏犀角(五錢,石上水磨) 牛黃(一錢,另研) 龍腦(二錢,另研) 麝香(一錢,另研) 雄黃(桃葉煮水飛,三錢) 安息香(一兩,以無灰酒研飛)上以安息香同桃仁、琥珀共熬成膏,和諸藥末為丸,如雞頭實大,陰干,每服一丸,人參湯化下。

蘇合香丸 治諸般怪疾。(方見氣門。)一方 治魘死不還。

用半夏末不拘多少,吹入鼻中即醒。

(祖?zhèn)鞣剑┍傩暗?治沖惡怪疾,……。

人參 茯神 遠志 鬼箭羽 九節(jié)菖蒲 白術 蒼術(米泔浸) 當歸(各一兩) 桃奴(焙干,五錢) 雄黃(另研) 辰砂(各三錢,另研) 牛黃(一錢,另研 )金箔(二十葉) 或加麝香(一錢)上件以桃奴以上諸藥為細末,入雄黃、辰砂、牛黃三味末子和勻,以酒調米粉打糊為丸,如龍眼大,金箔為衣,臨臥以木香湯化下一丸,諸邪不敢近體,更以絳紗囊盛五、七丸懸床帳中尤妙。

(醫(yī)案)一婦人年二十七美貌,得一證如醉如癡,頰赤面青,略有潮熱,飲食不美,其脈乍疏乍數(shù)而虛,……一醫(yī)與八物湯,服數(shù)十帖不效。召予治之,……取……膽汁丸安神定志之藥,以八物湯吞下。服藥十數(shù)帖,丸藥一料,以安其神。丸藥用遠志、石菖蒲、川歸、黃連、茯神、朱砂、側柏葉、草龍膽等藥。

怔忡驚悸健忘證

論《內經(jīng)》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夫怔忡驚悸之候,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氣入膽,母能令子虛,因而心血為之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無窮,則心君亦為之不寧,故神明不安而怔忡驚悸之證作矣。夫所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驚悸者,驀然而跳躍驚動而有欲厥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若夫二證之因,亦有清痰積飲,留結于心胞胃口而為之者,又不可固執(zhí)以為心虛而治。醫(yī)者自宜以脈證參究其的而藥之,毋認非以為是也,慎之慎之!脈法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趺陽脈微而浮。(浮為胃氣虛微,則不能食,此恐懼之脈,憂迫所致也。)寸口脈緊,趺陽脈浮,胃氣則虛,是以悸。肝脈動暴,有所驚駭。

方法丹溪曰:屬血虛有痰。有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只是痰多。時覺心跳者,亦是血虛。怔忡無時,悚悸有時而作。

大法,四物湯、安神丸之類,有痰者用痰藥。

驚悸者屬血虛,用朱砂安神丸最好。或有痰迷心竅者,宜用治痰藥。

一方 治勞役大虛心跳。

朱砂(另研,水飛) 白芍藥 當歸身(酒浸) 側柏葉(各三錢) 川芎 甘草 陳皮(各一錢) 炒黃連(一錢五分)上為細末,豬心血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津唾咽下,或少用白湯一口送下,食后臨臥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條)驚悸養(yǎng)血湯(局方) 治肥人因痰火而心惕然跳動驚起。

黃 茯神 半夏曲 川芎(各五分) 遠志(去心,甘草水浸) 桂心 柏子仁 酸棗仁(炒) 五味子 人參(各二分半) 甘草(四分)上細切,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一盞,煎至七分服。如停水,加茯神、檳榔各三分同煎。

安神丸(東垣)黃連(一錢五分,酒洗) 朱砂(一錢,另研,水飛) 生地黃(酒洗) 當歸身(酒洗) 甘草(炙,各五分)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后津唾咽下。一方,朱砂安神丸,無地黃、當歸,用生甘草。

溫膽湯(活人) 治心膽怯,怔忡易驚。

半夏(湯炮七次,去皮) 竹茹 枳實(各二錢) 生姜(四錢) 陳皮(三錢) 甘草(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后溫服。

定志丸 治心氣不足,恍惚多忘,及怔忡驚悸等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筠连县| 台州市| 苍梧县| 文水县| 菏泽市| 自贡市| 德安县| 随州市| 信阳市| 正定县| 呼伦贝尔市| 鹿邑县| 收藏| 乐至县| 莱西市| 神木县| 卢氏县| 兴城市| 云南省| 林甸县| 楚雄市| 尼木县| 揭东县| 剑阁县| 金溪县| 麟游县| 通州市| 天等县| 洞头县| 鞍山市| 固镇县| 瑞丽市| 义乌市| 尉氏县| 株洲县| 柘城县| 安庆市| 融水| 梁平县| 桐乡市| 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