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4966字
  • 2015-12-26 17:56:09

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氣病也。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吐證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于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沖胸而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于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長,其證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當以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于寒,地道也,其脈沉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以毒藥通其秘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外有傷寒,陽明實熱太甚而吐逆者。有內傷飲食,填塞太陰,以致胃氣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熱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氣虛,胃氣衰甚,聞谷氣則嘔噦者。有脾濕太甚,不能運化精微,致清痰留飲郁滯上中二焦,時時惡心吐清水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不可執一見也。

脈法《脈經》曰: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跌陽脈浮者,胃氣虛,寒氣在上,噯氣在下,二氣相爭,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即死,寬緩即瘥。

脈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則吐,陽浮而數亦為吐。

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關上脈數,其人則吐。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為反胃。寒在于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故吐。

方法丹溪曰: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二陳湯加炒梔子、姜炒黃連、生姜,煎服。

凡嘔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有久病吐者,胃氣虛不納谷也,生姜、人參、黃 、白術、香附治之。凡痞滿短氣而嘔,宜補中氣,止可用調中益氣湯。

肝火出胃,逆上嘔吐,抑青丸。(方見火門。)夏月嘔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入湯調服。

吐蟲而嘔,用黑錫炒成灰,檳榔末、米飲調服。

惡心吐清水者,有熱有痰有虛,皆用生姜,隨證佐藥治之。

胃中有熱者,二陳湯加姜汁制炒黃連、黃芩。挾虛者,加人參、白術。又云:胃虛弱,嘔者,二陳湯加砂仁、藿香、白術。

痰飲為患,或因多食生冷,脾胃不和,以致嘔吐惡心,或頭眩,或胃脘懊 不快,或發寒熱,二陳湯加丁香、烏梅、生姜,煎服。心下痞而痛者,加草豆蔻仁。

痰熱惡心嘔吐氣盛者,導痰湯加縮砂、姜炒黃連、竹茹。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條)藿香安胃散(河間) 治胃氣虛弱,不能飲食,時時嘔吐惡心者。

藿香 人參 陳皮(各一錢) 丁香(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和中桔梗湯(河間) 治上焦熱氣上沖,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和中。

桔梗(一錢五分) 半夏曲(二錢) 陳皮(去白,一錢) 枳實(麩炒黃色,一錢) 白茯苓(一錢) 白術(一錢五分) 濃樸(姜汁拌炒,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取清汁調木香散二錢,空腹服。三服后,氣漸下,吐漸止,然后去木香散,加芍藥二錢,黃 一錢半,煎服,病愈則已。如大便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芒硝微下之,再服前藥補之。如大便復結,又根據前微下之。

木香散(河間)木香 檳榔各等分,為細末,前藥調之服。

荊黃湯(河間) 治暴吐,上焦熱氣所沖,脈浮而洪者。

荊芥穗(五錢) 人參(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 大黃(一錢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調檳榔散二錢,空腹服。

檳榔散(河間)檳榔(三錢) 木香(一錢五分) 輕粉(少許)上為細末,用前藥調服。為丸亦可,用水浸蒸餅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服。

清鎮丸(河間) 治上焦吐,頭痛發熱,有汗脈弦。

柴胡(二兩,去蘆) 黃芩(七錢五分) 甘草(五錢) 半夏(五錢) 青黛(二錢五分) 人參(五錢)上為細末,姜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湯送下,食后服。

白術湯(河間) 治胃中虛損及有痰而吐者。

半夏曲(五錢) 白術(二錢) 檳榔(二錢五分) 木香(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姜湯調下,食前服。

金花丸(河間) 治吐食脈弦者,肝乘于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脾。

半夏(湯泡七次,一兩) 檳榔(二錢) 雄黃(一錢五分)上為細末,姜汁和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小兒丸如黍米大,生姜湯送下,從少至多漸加服之,以吐止為度。無羈絆于脾,故飲食自下。

紫沉丸(河間) 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假,故吐而痛,宜服此藥。

半夏曲(二錢) 烏梅肉(二錢) 代赭石(三錢) 杏仁(去皮尖,另研,一錢) 砂仁(三錢) 丁香(二錢)沉香(一錢) 檳榔(二錢) 木香(一錢) 陳皮(五錢) 白豆蔻(五分) 白術(一錢) 巴豆霜(另研,五分)上為細末,入巴豆霜和勻,醋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生姜湯下,吐愈則止。小兒另丸如芝麻大,治小兒食積吐食亦大妙。

小半夏湯(仲景) 治陽明傷寒,不納谷而嘔吐不已者。

半夏(湯泡七次,一兩) 生姜(二錢)上細切,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分作二服服之。

生姜汁半夏湯(活人) 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憒憒然無奈者。

半夏(湯泡洗七次,一兩)上細切,水一盞半,生姜自然汁半盞,同煎至一盞,溫服。仲景曰: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孫思邈曰:嘔家多服生姜,乃嘔家之圣藥也。氣逆者以辛散之,故以生姜為主治之。

藿香平胃散(東垣) 治內傷飲食,填塞太陰,嘔吐不已。

藿香(一錢) 濃樸(姜制,一錢) 蒼術(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甘草(炙,三分) 砂仁(五分,研) 神曲(五分,炒)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胃苓湯(局方) 治證同前。

平胃散加五苓散,加姜棗,水煎服之。

黃連六一湯(丹溪) 治因多食煎 燒餅熱面之類,以致胃脘當心而痛,或嘔吐不已,漸成反胃。

黃連(六錢) 甘草(炙,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丁附治中湯(局方) 治胃傷寒冷之物,致心腹 痛而嘔噦不止。

人參(五分) 白術(一錢) 干姜(一錢) 甘草(炙,三分) 陳皮 青皮 丁香(各一錢) 附子(二錢)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大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加味二陳湯(丹溪) 治胃中有伏火,膈上有稠痰,時常胃口作痛,及惡心吐清水不快。

陳皮(去白,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炮) 茯苓(一錢) 甘草(炙,三分) 梔子(炒,一錢) 黃連(姜汁拌炒,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 白術(一錢) 干姜(炒,五分) 蒼術(一錢) 香附(一錢) 牡荊子(炒另研,一錢半) 挾虛者加人參(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加生姜三片,煎至一盞,稍熱服。如胃口痛甚,入生姜自然汁一合,和勻服。

丁香安胃湯(東垣) 治嘔吐噦,胃虛寒所致。

丁香(五分) 吳茱萸(一錢) 草豆蔻(一錢) 黃 (二錢) 人參(一錢) 柴胡(五分) 甘草(炙,五分) 升麻 當歸身 陳皮(各五分) 黃柏(二分) 蒼術(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茯苓半夏湯(東垣) 治脾胃虛弱,身重有痰,惡心欲吐。風邪羈絆于脾胃之間,當先實其脾土。

白術(一錢) 茯苓(一錢) 半夏(一錢) 神曲(炒,一錢) 橘紅(七分) 天麻(七分) 麥 面(炒黃色,一錢二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盞,熱服。

(丹溪活套)云:胃中有熱,膈中有痰,令人時常嘔吐清水,作噯氣吞酸等證,用二陳湯加姜炒黃連、梔子、蒼術、川芎、香附、砂仁、神曲、山楂,少加木香以行滯氣,加姜,水煎服。久病虛者,加人參、白術。胃寒者,加益智、草豆蔻、干姜、桂心之類,去黃連、梔子。又甚者,加丁香、附子。如脅痛或脾痛,右關脈弦,嘔吐不已,此木乘土之分也,本方加人參、白術、升麻、柴胡、青皮、芍藥、川芎、砂仁、神曲之類。如時常吐清水,或口甘不喜食,冷涎自下而涌上者,此脾熱所致也,本方加白術、芍藥、升麻、土炒黃連、梔子、神曲、麥芽、干生姜,或丸或煎皆可。如時常惡心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則漸止,饑則甚者,此胃中有蛔也,本方加苦楝根、使君子,煎服即愈,或用黑錫灰、檳榔末等分,米飲調下。

(醫案)在城黃氏婦,年將三十,產后困食傷,致胃虛不納谷,四十余日矣,聞谷氣則惡心而嘔,聞藥氣亦嘔,求予治。予曰:藥不能入口,又將何法以治之乎。懇求不已,遂制一方,用人參、白術、茯苓各五錢,甘草二分,陳皮、藿香、砂仁各五分,炒神曲一錢,十年以上陳倉米一合,順流水二大白盞煎沸,泡伏龍肝研細,攪渾,放澄清,取一盞,加姜棗,同煎前藥至七分,稍冷服。此藥遂納而不吐,別以陳倉米煎湯時時與之,日進前藥二、三服,漸能吃粥而安。后以此法治十數人,皆驗。

噎膈

論《內經》曰:三陽結,謂之膈。子和云:三陽者,大小腸膀胱也。結,謂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后閉塞,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此陽火不下降而上行也,故經又曰少陽所至為嘔涌,溢食不下,此理明矣。又先哲論膈噎反胃,大率以血液干槁。其或咽喉窒塞,食不能下,其槁在吸門;或食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食出痛止,其槁在賁門,此皆上焦之膈噎也。其或食物可不,良久復出,其槁在幽門,此中焦之膈噎也。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槁在闌門,大小腸之間,此下焦之膈噎也。

雖然,亦有斯須輕病而為醫所誤者,丹溪論之詳矣。謂夫氣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些少飲食不謹,或外胃風雨,內傷七情,或食味過濃,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相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清濁相干,惟氣之為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吞酸,或嘈雜痞悶。醫者不求其本,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時暫得快,以為神方。濃味仍前不節,七情反復相侵,舊病被劫暫開,濁液易于 聚,或半月,或一月,前證復作。如此蔓延,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謬藥又行,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為嘔吐膈噎反胃之次第也。醫者猶謂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竟以烏、附助佐丹劑,專意服餌。積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食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下,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又曰:噎病生于血干,血陰也,陰主靜,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臟有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液傳化合宜,何噎之有。醫者當知此意,不可妄以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則何以異刺人而殺之也,慎之慎之!脈法《脈經》曰: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故不能食。誤言未止者,此為反胃,故尺為微澀也。

(誤一作設。)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關上脈數,其人則吐。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為胃反。寒在于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脈澀而小,血不足;脈大而弱,氣不足。

方法丹溪曰:大率屬血虛、氣虛、有痰。

戴氏曰: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痰者,寸關脈必沉,或伏而大。有氣滯結者,寸關沉而澀。

張雞峰曰:噎當是神思間病,惟內觀以自養可安。此言深中病情。

屎如羊屎者,不治。(大腸無血故也。)年高者,不治。(年五十余,則不可治矣。)戴氏曰: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不治。

治法,用童便、韭汁、竹瀝、姜汁、牛羊乳(一本有驢屎),氣虛入四君子湯,血虛入四物湯。切不可用香燥藥,宜薄滋味。

一法,用黃連三錢(姜汁炒),山楂肉二錢,保和丸二錢,同為末,糊丸麻子大,胭脂胚子為衣,人參湯入竹瀝,下五十丸。

一方,用馬匏兒燒存性,陳米湯調服。(即野田瓜,北方多有。原本書馬剝兒,誤也。)一云,馬匏兒燒存性一錢,好棗肉四枚,平胃散二錢,溫酒調服,食即可下,然后隨病源調理。

一方,用吳茱萸、黃連、貝母、栝蔞子、牛轉草,丸服。

一方,用韭汁二兩,牛乳一盞,生姜半兩搗汁,和勻頓服,效。

有氣結者,用開導之劑。有陰火上炎者,作陰虛治。有積血者,當消息去之,韭汁能下膈上瘀血。

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干姜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以潤燥,姜以去穢。有治寒者,必為當時有實因于寒者用之也,挾寒者間或有之。今人悉因痰氣,久誤于醫,傳變而成,其無寒也明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姚县| 无为县| 甘德县| 神池县| 裕民县| 汝阳县| 延寿县| 弥渡县| 泽州县| 顺昌县| 沙田区| 天峻县| 河源市| 三明市| 崇礼县| 白城市| 高青县| 北辰区| 鄂托克旗| 泰宁县| 深圳市| 建始县| 松原市| 东乡| 昔阳县| 合江县| 句容市| 苏州市| 苗栗县| 丹阳市| 郁南县| 镇巴县| 渝北区| 保德县| 石狮市| 岗巴县| 七台河市| 炉霍县| 沙田区| 时尚| 八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