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 醫(yī)學正傳
- 虞傳
- 4978字
- 2015-12-26 17:56:09
香薷(三錢) 濃樸(姜制) 白扁豆(炒,各一錢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黃蓮香薷飲(局方) 治證同前,以前方去扁豆,加黃連七分半也。
十味香薷飲香薷(一錢) 人參 陳皮 白術 白茯苓 白扁豆(炒) 黃 木瓜 濃樸(各五分,姜汁制炒) 甘草(炙,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桂苓甘露飲(河間) 治伏暑,發(fā)渴脈虛。
桂心 人參 黃 茯苓 白術 甘草 葛根 澤瀉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滑石(二兩,火 ,另研) 木香(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
五苓散(方見傷寒門。) 本方加茵 ,名茵 五苓散,治濕熱發(fā)熱黃證最捷。
大順散(易老)甘草 干姜 杏仁(湯煮,去皮尖,炒) 肉桂(各等分)上先將甘草用白砂同炒,次入姜,卻下杏仁炒過,篩去砂,同桂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diào)下。王安道曰:大順散,本為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嘔吐、水谷不分、臟腑不調(diào)所立,故甘草、干姜皆經(jīng)火炒,又肉桂而非桂枝,蓋溫中藥也。內(nèi)有杏仁,不過取其能下氣耳。若以此藥治靜而得之之證,吾恐不能解表,反增內(nèi)煩矣。
愚按:《內(nèi)經(jīng)》必先歲氣,無伐天和。其暑月,豈可用此熱藥。此方雖錄于此,不可輕用。
生脈散人參 五味子 麥門冬(泡去心,各等分)上細切,水煎,夏月時時代熟水飲之。孫真人曰:夏月必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東垣曰:夏月服生脈散加黃 、甘草,令人氣力涌出。
(祖?zhèn)鞣剑┓踩讼脑聸_斥道途,或于田野中務農(nóng)作勞,或肥白氣虛之人,不能抵當暑熱,忽然昏悶運仆,其氣將絕。如在日中,即當移病者于陰處,徐徐以溫湯水灌之。如未蘇,急灸氣海穴,以復其元氣。醒后,以大劑滋補之藥補之。切不可灌以涼水,即死。
愚按:《內(nèi)經(jīng)》有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憒憒乎若壞都,乎不可止。是則中暑運厥之候也。
濕證
論《內(nèi)經(jīng)》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又曰:濕勝則濡泄。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原病式曰: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于濕。夫濕之為病,所感不同,有從外感而得之者,有從內(nèi)傷而得之者。若居處卑濕之地,與夫道途沖斥風雨,或動作辛苦人,汗沾衣裳,皆濕從外感者也。或恣飲酒漿 酪,多食柑橘瓜果之類,皆濕從內(nèi)傷者也。大抵宜發(fā)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是其治也。經(jīng)又曰: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為痿。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丹溪釋曰:濕者,土之濁氣。首為諸陽之會,其位高,其氣清,其體虛,故聰明系焉。濁氣熏蒸,清道不通,故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濕郁為熱,熱留不去,熱傷血,不能養(yǎng)筋,故為拘攣,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王注曰:素嘗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為腫也。邪氣漸盛,正氣漸微,陰氣衰少,致邪代正,氣不宣通,故四維發(fā)腫,諸陽受氣于四肢也。但今人見膝間關節(jié)腫痛,全以為風,治者多誤矣,學人宜詳察之。
脈法《脈經(jīng)》曰:濕家為病,一身盡疼,發(fā)熱而身色似熏黃也。
脈浮而緩,濕在表也。脈沉而緩,濕在里也。或弦而緩,或緩而浮,皆風濕相搏也。
方法丹溪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
濕在上,宜微汗而解。經(jīng)曰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也。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黃、干葛等劑。濕在中下,宜利小便,此淡滲治濕也。一云:濕在下,宜升提之。濕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內(nèi)得者,陰雨濕地,皆從外治,宜汗散,久則疏通滲泄之。
蒼術治濕,上下部都可用。一云:上焦?jié)瘢蒙n術,其功甚烈。
二陳湯加酒芩、羌活、蒼術、木通,散風行濕最妙。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條)防己黃 湯(金匱)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或周身疼痛。
防己(三錢) 甘草(一錢五分) 白術(二錢) 黃 (三錢五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喘者,加麻黃。胃氣不和,加芍藥。
氣上沖,加桂枝。下有寒,加細辛。濕勝身重,陽微中風,則汗出惡風,故用黃 、炙甘草以實表,防己、白術以勝濕。
甘草附子湯(仲景) 治風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而痛者。
甘草(炙,二錢) 白術(二錢) 附子(一錢五分) 桂枝(四錢)上細切,作一服,水煎。《金匱》方:無桂枝,加生姜、大棗,名曰白術附子湯。
加味五苓散(元戎) 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fā)渴者。
本方中,加羌活一倍是也。
除風濕羌活湯(東垣) 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羌活(七分) 防風 升麻 柴胡(各五分) 本 蒼術(各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羌活勝濕湯(東垣) 治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郁而不行,以風藥散之。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jīng)不通行,此藥主之。
羌活 獨活(各一錢) 本 防風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蔓荊子(三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jīng)中有寒濕也,加酒洗漢防己五分,輕者附子五分,重者川烏五分。
茯苓滲濕湯(東垣) 治濕郁成黃膽,寒熱嘔吐而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莫能安臥。
黃芩 黃連 梔子 防己 白術 蒼術 陳皮 青皮 枳實(各四分) 赤茯苓 澤瀉(各五分) 茵 (六分) 豬苓(去黑皮,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茵 五苓散(局方) 治濕熱大勝,黃膽發(fā)熱。五苓散內(nèi),加茵 一倍即是也。
(祖?zhèn)鞣剑┌仔g酒 治中濕,遍身疼痛,不能轉(zhuǎn)側(cè),及皮肉痛,難著席。
白術(一兩)上細切,作一服,無灰老酒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丹溪活套)云:濕本為土氣,火熱則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干燥。夫熱而怫郁,則生濕也,因濕生痰,故用二陳湯加酒芩、羌活、防風,去風行濕,蓋風藥能勝濕也。大抵治濕宜利小便為上策,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一身盡痛或無汗,是濕流關節(jié),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羌活、蒼術以微汗之,不可大汗,恐汗去而虛濕仍在也。若自汗多者,宜白術甘草湯。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泄瀉,身痛自汗,此為寒濕,宜五苓散加生附、蒼術、木瓜。如風濕身痛,微腫惡風,宜杏仁湯:官桂五錢,大門冬、芍藥、麻黃各二錢五分,杏仁七個,水三盞,姜十片煎,分二服。又治濕,消腫脹,利小便,健脾胃,葶藶木香散:葶藶子、茯苓、豬苓、白術各一兩,木香、澤瀉、木通、甘草、桂枝各五錢,滑石三兩,為末,湯調(diào)服。然以上諸方,乃略示其端倪耳,全在活法加減而用之,不可執(zhí)一論也。夫治濕者,固當以二術為君,以補脾為主治。然亦有濕盛氣滿膨脹者,又當以利水行氣為先,補脾藥又未可遽用。或以二術為君,而利水藥為臣使;或以木通、澤瀉、葶藶、草前子等利水藥為君,而以茯苓、白術、人參等補脾藥為臣使。有本而標之者,亦有標而本之者。看緩急而施治,則萬舉萬全之功,可立而待也。
燥證
論《內(nèi)經(jīng)》曰: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原病式曰:經(jīng)云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又燥、濕少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乎寒濕,故反同其風熱也。故火熱勝,則金衰而風生,緣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寒,陽實陰虛,則風熱勝于水濕而為燥也。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蓋肝主于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則筋大燥也。燥金主于收斂,其脈緊澀,故為病勁強緊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干涸成消渴者,或風熱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氣平者,或善伸數(shù)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筋惕而搐,又或風熱燥并而郁甚于里,故煩滿而或秘結(jié)也。及風癇之發(fā)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爍而螈 昏冒僵仆也。凡此諸證,皆由熱甚而生風燥,病各有異者,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謂中風筋緩者,因其風熱勝濕而為燥之甚也。然筋緩不收而痿痹,故諸 郁病痿皆屬于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則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為病者,血液衰少,不能榮養(yǎng)百骸,故若是也,學人不可不知。
脈法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虛。
方法丹溪曰:皮膚皴揭拆裂,血出大痛,或肌膚燥癢,皆火爍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湯去川芎,加麥門冬、人參、天花粉、黃柏、五味子之類治之。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以下皆 仙方)瓊脂膏 治血虛、皮膚枯燥及消渴等證。
鹿角膠(一斤) 生地黃(二十斤,洗凈細搗,取真汁去渣) 白沙蜜(二斤,煎一、二沸,掠去上沫凈而止) 真酥油(一斤) 生姜(二兩,搗取真汁)上先以文武火熬地黃汁數(shù)沸,以絹濾取凈汁,又煎二十沸,下鹿角膠,次下酥油及蜜同煎,良久候稠如餳,以瓷器收貯,每服一、二匙,空心溫酒調(diào)下。
瓊玉膏 治證同前,及肺熱咳嗽甚者。(方見咳嗽門。)天門冬膏 治血虛肺燥,皮膚折裂,及肺痿咳膿血證。
天門冬(新掘者不拘多少)上一味,凈洗,去皮心,細搗,絞取汁,澄清,以布濾去渣滓,用銀鍋或沙鍋,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溫酒調(diào)服。
地仙煎 治諸燥證。
山藥(杵細,一斤) 杏仁(去皮尖,一升) 生牛乳汁(二斤)上件將杏仁研細,入牛乳、山藥拌勻,絞取汁,用新瓷瓶密封,重湯煮一日,每服一、二匙,空心溫酒或湯調(diào)下。
和血益氣湯(東垣) 治口燥舌干便數(shù),舌上赤脈。此藥生津液,除干燥,生肌肉。(方見消渴門。)當歸潤燥湯(東垣) 治消渴,大便秘澀干燥結(jié)硬,兼喜溫飲,陰頭退縮,舌燥口干,眼澀難開等證。(方見消渴門。)生津甘露湯(一名清涼飲子。東垣)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燥,自汗,大便結(jié)燥,小便頻數(shù)。(方見消渴門。)生津甘露飲子(東垣) 治消渴,諸燥證。(方見消渴門。)辛潤緩肌湯(東垣) 治諸燥肌渴,及皮膚燥澀等證。(方見消渴門。)潤燥湯(東垣) 治大便燥結(jié),腸胃枯涸等證。
潤腸丸(東垣) 治大便干燥,閉結(jié)不通。潤燥和血。
活血潤燥丸(東垣) 治大便風秘、血秘,常常燥結(jié)。
潤腸湯(東垣) 治大便結(jié)燥不通。(以上四方,并見大便結(jié)燥門。)通幽湯 治大便結(jié)燥,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甘草(炙) 紅花(各一分)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錢) 升麻 桃仁泥 當歸身(各一錢)上銼,水煎,調(diào)檳榔末五分,稍熱服之。
(醫(yī)案)予仲兄懷德處士,年四十五,平生體瘦弱血少,值庚子年歲金太過,至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得燥證,皮膚折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濃,反而莫能搔癢。予制一方,名生血潤膚飲,服數(shù)十帖,其病如脫,后治十數(shù)人皆驗。
(祖?zhèn)鞣剑┥獫櫮w飲川歸身(酒洗) 生地黃 熟地黃(酒洗) 黃 (蜜炙,各一錢) 天門冬(一錢五分) 麥門冬(去心,一錢)五味子(九粒) 片芩(去朽,酒洗,五分) 栝蔞仁(五分) 桃仁泥(五分) 酒紅花(一分) 升麻(二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如大便結(jié)燥,加麻仁、郁李仁各一錢。
火熱
論《內(nèi)經(jīng)》曰:諸熱瞀 ,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腫疼酸,氣逆沖上,禁栗如喪神守,嘔瘡瘍,喉痹耳鳴耳聾,嘔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暴病暴死,皆屬于火。丹溪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nèi)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質(zhì)相生,配于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故謂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動,人有此生,亦恒于動,其所以恒于動者,皆相火之為也云云。又曰: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謂之動者,即《內(nèi)經(jīng)》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火起于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愚按:心為君火,而又有相火寄于肝腎二臟,即《內(nèi)經(jīng)》一水不能勝二火也。五性之火,為物所感而動,即《內(nèi)經(jīng)》一水不能勝五火也。夫五行之理,天人所同,知乎此,則造化陰陽,洞明于胸臆之間,又能灼知其火邪之虛實,或補或瀉,用藥以平之,則愈疾之功,如射之中鵠矣,學人其可忽諸。
脈法脈浮而洪數(shù)為虛火,脈沉而實大為實火。
洪數(shù)見于左寸為心火,見于右寸為肺火,見于左關為肝火,右關為脾火,兩尺為腎經(jīng)、命門之火。男子兩尺洪大者必遺精,陰火盛也。
方法丹溪曰:陰虛火動者,難治。
實火可瀉,黃連解毒之類。
虛火可補,參、術、生甘草之類。(謂之實者,邪氣實也。謂之虛者,正氣虛也。)郁火可發(fā),當看在何經(jīng)。
風寒外束者可發(fā),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升之。
凡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必須溫散。
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參、術亦可。
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硝、黃、冰水之類。
人虛火盛狂者,以生姜湯與之,若投以冰水之類正治,立死。
有補陰則火自降,炒黃柏、生地黃之類。
凡氣有余便是火。氣從左邊發(fā)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