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建置志

城池公署公館倉庫郵傳橋渡坊表恤政

輿圖既辟,建置斯興;因地制宜,人力所以贊天工也。臺灣形勢,與內地異。城環叢竹,作四省之藩籬;廳滿綠莎,萃同朝之簪紱。館舍飭而賓至如歸,委積充而倉貯不涸:泱泱乎大風哉!雖尺羽飛度重洋,長虹未能亙海,而郵傳橋渡,罔或缺焉。若夫北闕恩榮,華表時棲歸鶴,西岐政舉,海濱不見枯鮒:尤王化之大端也。志建置。

城池

公署

公館

倉庫

郵傳

橋渡

坊表

恤政

城池

邑附郭,舊無城。雍正元年,知縣周鐘瑄創建木柵,周二千六百六十丈,形如半月。西至海岸,東至山川臺,南至下林仔,北至烏鬼井。設東、西、南、北大門四,東、南、北小門三。邑治沙土松浮,不宜開塹,故建柵而不浚壕。先是,康熙五十年,議筑石城,雉堞砌磚;經委員勘估,以磚石等料,皆取資內地,工力浩大,費無所出,乃止。嗣居民請仿鳳、諸二縣,筑造土堡之式,除西面臨海不筑外,自南下林仔、土墼埕、鬼子山、春牛埔、上帝廟坑、中營埔、萬壽寺、中樓仔、北教場,直至北海尾,將南北東三面圍筑堡墻,約高一丈八尺,上寬一丈,每丈用土十四方。墻頂高三尺、寬一尺五寸,用土半方。共土十四方半。每丈八層,每層用茅稈草四擔,共三十二擔。墻長一千七百八十丈,每丈約費銀六兩八錢零,計共需銀一萬二千二百四十六兩有奇。不果行。雍正十一年,上諭:『從前鄂彌達條奏:「臺灣地方僻處海中,向無城池,宜建筑城垣炮臺,以資保障」。經大學士等議覆,令福建督撫妥議具奏。令據郝玉麟等奏稱:「臺灣建城,工費浩繁。臣等再四思維,或可因地制宜,先于見定城基之外,買備刺竹,栽植數層,根深蟠結,可資捍衛。再于刺竹圍內,建造城垣,工作亦易興舉」等語。朕覽郝玉麟等所奏,不過慮其地濱大海,土疏沙淤,工費浩繁,城工非易,故有刺竹籓籬之議。殊不知城垣之設,所以防外患;如必當建城,雖重費何惜?而臺灣變亂,率皆自內生,非御外寇比;不但城可以不建,且建城實有所不可也。臺郡門戶曰鹿耳門,與府治近,號稱天險。港容三舟,旁皆巨石,峰棱如劍戟,舟行失尺寸,頃刻沉沒。內設炮臺,可恃以為固,其法最善。從前平定鄭克塽、朱一貴,皆乘風潮,舟行入港,水高港平,眾艘奔赴,無所阻礙。大兵一入,即獲安平港之巨舟,賊無去路,而撫其府市人民。南北路商賈,一聞官軍至,絡繹捆載而來;相依以自保。物力既充,軍氣自倍。賊進不能勝,退無可安,各鳥獸散,終無所逃遁;故旬日可以坐定。向使賊眾有城可據,收府市人民財物以自固,大兵雖入,攻之不拔,守安平,曠日相持,克敵不易。蓋重洋形勢,與內地異。此即明效大驗,固未可更議建制也。若謂臺灣筑城,即以御臺灣外寇,是又不然。從前兩征臺灣,皆先整兵泊舟于澎湖之南風澳,以候風潮之便,歲不過一時,時不過數日;若盜賊竊發,或外番窺伺,泊舟澎湖,則夕至而朝捕之。至南北二路,可通之地雖多,然如南路之蟯港,北路之八掌溪、海豐港、鹿仔港、大甲、二林、三林、中港、竹塹、蓬山,惟小舟可入,其巨港,大舟可入者,不過南路之打鼓、東港,北路之上淡水,其次則北路之笨港、咸水港,去府治較遠,縱有外寇,亦不取道于此。備設炮臺,派撥汛兵,朝夕巡視,自足以資控御。今郝玉麟等,請于見定城基之外,栽種刺竹,藉為藩籬;實因地制宜,甚有裨益。其淡水等處炮臺,務須建造,各屬并應增修,不可惜費省工,或致潦草。應如何舉行之處,著郝玉麟、趙國麟妥協定議具奏。欽此』。續經總督郝玉麟等題準,臺灣府治,自小北門起至南水門止,俱屬沙土,堪以栽種刺竹。其西面一帶,逼臨海濱,潮汐往來,難以種竹,應建大炮臺兩座,設立敵臺、城門望樓等項。至府治西北一方,現有鎮營駐劄營盤,惟東南一處,并未設立。議于大東門內設立營盤一處,小南門邊設立營盤一處,仍與各營盤一體圍植刺竹;并南路之茄藤港等處,建炮臺十座;府治西面一帶,炮臺空隙處所設立木柵,以資捍蔽。是年,周植刺竹,計一萬七千九百八十三叢。乾隆元年,發帑金斫石,筑城門七座,建樓其上,護以女墻,每座周二十五丈,高二丈八尺,闊六丈六尺,深三丈五尺。并建窩鋪十有五,每座高一丈九尺,闊一丈四尺,深一丈六尺(臺邑分界,自小東門起,由大東門至山川臺止,內城門二座,窩鋪四座。鳳邑分界,自山川臺至下林仔止,內城門二座,窩鋪六座。彰邑分界,自下林仔至烏鬼井止,內城門一座。諸邑分界,自烏鬼井至小東門止,內城門二座,窩鋪五座。四縣各分城柵六百六十五丈五尺)。五年,總鎮何勉捐資,就大北門內京營盤筑土堡,砌以磚,高一丈一尺,周三百三十丈。

澎湖新城,在媽宮西金龜頭,偽時舊址。康熙五十七年,總督覺羅滿保、巡撫陳璸、布政沙木哈捐造。周圍不及里許,設門二,內無居民,惟營兵更番戍守。城南臨海,置炮位,以備守御。

公署

察院署在東安坊。坐北向南,原鳳山縣公館舊址。雍正元年,建大堂、川堂各一座,左右為滿漢察院、住宅各二進;旁列廂房各十余間。堂前為儀門,又前為大門,門外木柵照墻。東西轅門兩旁鼓亭外,為掛號房,為官廳。乾隆元年,滿察院白起圖辟左旁曠地為射圃,構亭三十間。五年,漢察院楊開鼎辟右旁曠地為射圃,構亭未就;十六年,漢察院錢琦成之。

巡道署在西定坊。坐東向西,凡三座,每座三進;由大門儀門入而廳事,顏曰「敬事堂」。堂之右為齋閣,為住宅。堂左則掾吏處之。堂下左右廨舍,輿隸居之。大門內,左為福德祠,右有官廳。其外為照墻,為鼓亭,為轅門。照墻外為巡捕廳。署后有斐亭、澄臺諸勝(見「古蹟志」)。署東南隅,有關帝廟、觀音堂、魁星堂(見「祠宇志」)。雍正十二年,巡道張嗣昌添建官廳。乾隆五年,巡道劉良璧建豐亭于署后東南隅。又澄臺側有天后廟:雍正三年,巡道吳昌祚建;乾隆十年,巡道莊年修。

府署在東安坊,南向。舊系偽宅,兩座毗連。后左畔一署傾圯,惟存右署,規制稍隘。雍正七年,知府倪象愷拓左畔基址,重建大堂、川堂二堂,東西齋閣、廂房、大門、儀門悉具。大門之內,左為土地祠,右為官廳。大堂下兩旁為六房,其外環以木柵,前列照墻。貢生黃國英董其事,五十余日落成。總督劉世明給匾曰「懷堂」。雍正九年,知府王士任捐建三堂一座,又置四層住屋一所,為東寧新署。

海防廳署一在西定坊,西向;一在鹿耳門,雍正八年奉文移駐。

澎湖廳署在大山嶼文澳。原巡檢舊署。

教授署在府儒學明倫堂后。建修年月、姓氏,詳學校志。

訓導署原在明倫堂左,乾隆十五年重修。學宮移建于奎光閣后。詳學校志。

經廳署在府署東南,南向。

縣署在鎮北坊,西向。原在東安坊,偽時舊宅。前為大堂,后為川堂,又后為齋閣,為住宅。儀門外,左為土地祠,右為獄。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張宏立旌善、申明二亭于大門外左右。雍正八年,知縣冷岐暉重修縣署。乾隆五年,知縣朱岳楷建六房;今悉改為海東書院。乾隆十五年,知府方邦基、知縣魯鼎梅移建。經始于春正月辛未,落成于夏四月甲午。中為新民堂。堂下左右六房,書吏處之。儀門左為土地祠,右為獄。大門左右,隸役處之。前為照墻,堂后為愛堂又后為齋閣,兩翼夾以廂房。其左為射圃,筑亭曰潤余(巡臺御史書昌錢琦題)。右為庖廩亭。左建天后廟,旁有更房(更夫值宿于天后廟,為瀆褻,因創更房于其左。董事幕友盧璣,閩縣人)。

詳文

臺灣縣署開辟之初,創制規模甚為湫隘。第從前各令尚得安然無事,迨乾隆元、二年間,縣署之右建城守營,縣治之前建鎮標右營,操演之聲逼迫不寧。宰斯邑者,非遽歿于任所,即病劇而去官。經十有余載,實授縣令七人,無一秩滿者。群指此署為不祥矣。雖風水之說,不可盡信;但既歷有兇征,難免視為畏途。且印官屢易,地方政務日以廢弛,似應擇吉而遷,俾該令安心蒞事,庶為有益。卑署府抵任以來,即有意遷建;緣值正署迭更,未遑區畫。茲魯令蒞任伊始,因共為相度,郡城西南隅紅毛樓右有吉壤,系屬官地,可為署基。隨約估營建之費,除舊署堂宇磚瓦木植堪以拆卸移用者,僅十之二、三;臺地工料,數倍于內地,創建約需二千五、六百金。

當此公費無出之時,安敢冒昧具詳。卑署府諏之紳士,議籌勸捐,即有素封之拔貢生張方陞、貢生王克褒,以館餬口之生員龔臣等愿為首事,廣諭捐輸。卑署府遂倡捐銀百兩,于九月二十四日先付首事之人,賫交臺灣縣收貯外,其紳士愿捐者,聽其多寡,自二、三十金至百金不等,并不稍為勉強,約可捐銀二千兩。即令首事購料督工、建造完竣,如有不敷,再飭魯令自行設措。可以不費公帑,而縣署去兇就吉,俾縣令之身心既安,庶能盡力辦事,官民均有裨益。所有勸捐簿引合并錄呈,等由。奉撫院潘批:據稟,臺令公廨逼近營署,操演不寧,以致數年內外歷更七令,今擬另遷善地,該守倡捐起建。風水之說,雖不可信,第印官屢易,地方安望整頓?該守序引所云:「心安而后事治」,實屬有見。紅毛樓既有吉地,如稟改遷,仍飭魯令董率襄事紳士,妥協營辦,聽其自愿捐助,毋得稍為勉強。工竣之日,飭將急公之紳士,分別開報,以憑酌行獎勵,仍候署督部堂批示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城县| 隆昌县| 锦州市| 开化县| 丽江市| 永清县| 余江县| 嘉黎县| 昌宁县| 肇州县| 柳江县| 望奎县| 汨罗市| 乐昌市| 年辖:市辖区| 桑日县| 威宁| 庄河市| 余江县| 焉耆| 临汾市| 萝北县| 洛浦县| 额济纳旗| 德化县| 龙江县| 科技| 榕江县| 北安市| 宝鸡市| 寿宁县| 高平市| 城口县| 乌兰浩特市| 泗洪县| 白玉县| 衡山县| 高雄市| 赤城县| 新邵县|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