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書名: 鹽鐵論作者名: 桓寬本章字數: 6840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7:38:55
箴石第三十一
丞相曰:吾聞諸鄭長者曰:“君子正顏色,則遠暴嫚;出辭氣,則遠鄙倍矣。”故言可述,行可則。此有司夙昔所愿睹也。若夫劍客論、博奕辯,盛色而相蘇,立權以不相假,若有司不能取賢良之議,而賢良、文學被不遜之名,竊為諸生不取也。公孫龍有言曰:“論之為道辯,故不可以不屬意。
屬意相寬,相寬其歸爭。爭而不讓,則入于鄙。”今有司以不仁,又蒙素餐,無以更責雪恥矣。縣官所招舉賢良文學,而及親民偉壯,亦未見其能用箴石而醫百姓之疾也。
賢良曰:賈生有言曰:“懇言則辭淺而不入,深言則逆耳而失指。”故曰:“談何容易。”談且不易,而況行之乎?此胡建所以不得其死,而吳得幾不免于患也。語曰:“五盜執一良人,枉木惡直繩。”今欲下箴石,通關鬲,則恐有盛、胡之累,懷箴橐艾,則被不工之名。“狼跋其胡,載踕其尾。”
君子之路,行止之道固狹耳。此子石所以嘆息也。
除狹第三十二
大夫曰:賢者處大林,遭風雷而不迷。愚者雖處平敞大路,猶暗惑焉。
今守、相親剖符贊拜,蒞一郡之眾,古方伯之位也。受命專制,宰割千里,不御于內;善惡在于己,己不能故耳,道何狹之有哉?
賢良曰:古之進士也,鄉擇而里選,論其才能,然后官之,勝職任然后爵而祿之。故士修之鄉曲,升諸朝廷,行之幽隱,明足顯著。疏遠無失士,小大無遺功。是以賢者進用,不肖者簡黜。今吏道雜而不選,富者以財賈官,勇者以死射功。戲車鼎躍,咸出補吏,累功積日,或至卿相。垂青繩,擐銀龜,擅殺生之柄,專萬民之命。弱者,猶使羊將狼也,其亂必矣。強者,則是予狂夫利劍也,必妄殺生也。是以往者郡國黎民相乘而不能理,或至鋸頸殺不辜而不能正。執綱紀非其道,蓋博亂愈甚。古者封賢祿能,不過百里;百里之中而為都,疆垂不過五十,猶以為一人之身,明不能照,聰不得達,故立卿、大夫、士以佐之,而政治乃備。今守、相或無古諸侯之賢,而蒞千里之政,主一郡之眾,施圣主之德,擅生殺之法,至重也。非仁人不能任,非其人不能行。一人之身,治亂在己,千里與之轉化,不可不熟擇也。故人主有私人以財,不私人以官,懸賞以待功,序爵以俟賢,舉善若不足,黜惡若仇讎,固為其非功而殘百姓也。夫輔主德,開臣途,在于選賢而器使之,擇練守、相然后任之。
疾貪第三十三
大夫曰:“然。為醫以拙矣,又求多謝。為吏既多不良矣,又侵漁百姓。
長吏厲諸小吏,小吏厲諸百姓。故不患擇之不熟,而患求之與得異也;不患其不足也,患其貪而無厭也。
賢良曰:古之制爵祿也,卿大夫足以潤賢厚士,士足以優身及黨;庶人為官者,足以代其耕而食其祿。今小吏祿薄,郡國徭役,遠至三輔,粟米貴,不足相贍。常居則匱于衣食,有故則賣畜粥業。非徒是也,徭使相遣,官庭攝追,小計權吏,行施乞貸,長使侵漁,上府下求之縣,縣求之鄉,鄉安取之哉?語曰:“貨賂下流,猶水之赴下,不竭不止。”今大川江河飲巨海,巨海受之、而欲溪谷之讓流潦,百官之廉,不可得也。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故貪鄙在率不在下,教訓在政不在民也。
大夫曰:賢不肖有質,而貪鄙有性,君子內潔己而不能純教于彼。故周公非不正管、蔡之邪,子產非不正鄧皙之偽也。夫內不從父兄之教,外不畏刑法之罪,周公、子產不能化,必也。今一一則責之有司,有司豈能縛其手足而使之無為非哉?
賢良曰:駟馬不馴,御者之過也。百姓不治,有司之罪也。《春秋》刺譏不及庶人,責其率也。故古者大夫將臨刑,聲色不御,刑以當矣,猶三巡而嗟嘆之。其恥不能以化而傷其不全也。政教暗而不著,百姓顛蹶而不扶,猶赤子臨井焉,聽其入也。若此,則何以為民父母?故君子急于教,緩于刑。
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是以周公誅管、蔡,而子產誅鄧皙也。刑誅一施,民遵禮義矣。夫上之化下,若風之靡草,無不從教。何一一而縛之也?
后刑第三十四
大夫曰:古之君子,善善而惡惡。人君不畜惡民,農夫不畜無用之苗。
無用之苗,苗之害也;無用之民,民之賊也。鉏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雖周公、孔子不能釋刑而用惡。家之有姐子,器皿不居,況姐民乎!民者敖于愛而聽刑。故刑所以正民,鉏所以別苗也。
賢良曰:古者,篤教以導民,明辟以正刑。刑之于治,猶策之于御也。
良工不能無策而御,有策而勿用。圣人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故威厲而不殺,刑設而不犯。今廢其紀綱而不能張,壞其禮義而不能防。民陷于網,從而獵之以刑,是猶開其闌牢,發以毒矢也,不盡不止。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即哀矜而勿喜。”夫不傷民之不治,而伐己之能得奸,猶弋者睹鳥獸掛罻羅而喜也。今天下之被誅者,不必有管、蔡之邪、鄧皙之偽,恐苗盡而不別,民欺而不治也。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故民亂反之政,政亂反之身,身正而天下定。是以君子嘉善而矜不能,恩及刑人,德潤窮夫,施惠悅爾,行刑不樂也。
授時第三十五
大夫曰:共其地,居是世也,非有災害疾疫,獨以貧窮,非惰則奢也;無奇業旁人,而猶以富給,非儉則力也。今曰施惠悅爾,行刑不樂,則是閔無行之人,而養惰奢之民也。故妄予不為惠,惠惡者不為仁。
賢良曰:三代之盛無亂萌,教也。夏、商之季世無順民,俗也。是以王者設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及政教之洽,性仁而喻善。故禮義立,則耕者讓于野;禮義壞,則君子爭于朝。人爭則亂,亂則天下不均,故或貧或富。富則仁生,贍則爭止。昏暮叩人門戶,求水火,貪夫不吝,何則?所饒也。夫為政而使菽粟如水火,民安有不仁者乎?
大夫曰:博戲馳逐之徒,皆富人子弟,非不足者也。故民饒則僭侈,富則驕奢,坐而委蛇,起而為非,未見其仁也。夫居事不力,用財不節,雖有財如水火,窮乏可立而待也。有民不畜,有司雖助之耕織,其能足之乎?
賢良曰:周公之相成王也,百姓饒樂,國無窮人,非代之耕織也。易其田疇,薄其稅斂,則民富矣。上以奉君親,下無饑寒之憂,則教可成也。《語》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百姓足而知榮辱。”故富民易與適禮,難與適道。
大夫曰:縣官之于百姓,若慈父之于子也。忠焉能勿誨乎?愛之而勿勞乎?故春親耕以勸農,賑貸以贍不足,通滀水,出輕系,使民務時也。蒙恩被澤,而至今猶以貧困,其難與適道若是夫!賢良曰:古者,春省耕以補不足,秋省斂以助不給。民勤于財則貢賦省,民勤于力則功筑罕。為民愛力,不奪須臾。故召伯聽斷于甘棠之下,為妨農業之務也。今時雨澍澤,種懸而不得播,秋稼零落乎野而不得收。田疇赤地,而停落成市,發春而后,懸青幡而策土牛,殆非明主勸耕稼之意,而春令之所謂也。
水旱第三十六
大夫曰:禹、湯圣主,后稷、伊尹賢相也,而有水旱之災。水旱,天之所為,饑穰,陰陽之運也,非人力。故太歲之數,在陽為旱,在陰為水。六歲一饑,十二歲一荒。天道然,殆非獨有司之罪也。
賢良曰:古者,政有德,則陰陽調,星辰理,風雨時。故行修行于內,聲聞于外,為善于下,福應于天。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旬而一雨,雨必以夜。無丘陵高下皆熟。《詩》曰:“有渰萋萋,興雨祁祁。”今不省其所以然,而曰“陰陽之運也”,非所聞也。《孟子》曰:“野有餓殍,不知收也;狗豕食人食,不知檢也;為民父母,民饑而死,則曰,非我也,歲也,何異乎以刃殺之,則曰,非我也,兵也?”方今之務,在除饑寒之患,罷鹽、鐵,退權利,分土地,趣本業,養桑麻,盡地力也。寡功節用,則民自富。如是,則水旱不能憂,兇年不能累也。
大夫曰:議者貴其辭約而指明,可于眾人之聽,不至繁文稠辭,多言害有司化俗之計,而家人語。陶朱為生,本末異徑,一家數事,而治生之道乃備。今縣官鑄農器,使民務本,不營于末,則無餓寒之累。鹽、鐵何害而罷?
賢良曰:農,天下之大業也;鐵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農夫樂事勸功。用不具,則田疇荒,谷不殖,用力鮮,功自半。
器便與不便,其功相什而倍也。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務應員程,不給民用。民用鈍弊,割草不痛。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百姓苦之矣。
大夫曰:卒徒工匠,以縣官日作公事,財用饒,器用備。家人合會,褊于日而勤于用,鐵力不銷煉,堅柔不和。故有司請總鹽、鐵,一其用,平其賈,以便百姓公私。雖虞、夏之為治,不易于此。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則剛柔和,器用便。此則百姓何苦?而農夫何疾?
賢良曰:卒徒工匠!故民得占租鼓鑄、煮鹽之時,鹽與五谷同賈,器和利而中用。今縣官作鐵器,多苦惡,用費不省,卒徒煩而力作不盡。家一相一,父子戮力,各務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農事急,挽運衍之阡陌之間。
民相與市買,得以財貨五谷新弊易貨;或時貰民,不棄作業。置田器,各得所欲,更繇省約。縣官以徒復作,繕治道橋諸發,民便之。今總其原,壹其賈,器多堅囗,善惡無所擇。吏數不在,器難得。家人不能多儲,多儲則鎮生。棄膏腴之日,遠市田器,則后良時。鹽、鐵賈貴,百姓不便。貧民或木耕手褥,土耰淡食。鐵官賣器不售、或頗賦與民。卒徒作不中呈,時命助之。
發征無限,更繇以均劇,故百姓疾苦之。古者,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農民不離畦畝,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斬伐而足乎材木,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而上無事焉。是以王者務本不作末,去炫耀,除雕琢,湛民以禮,示民以樸,是以百姓務本而不營于末。
崇禮第三十七
大夫曰:飾幾杖,修樽俎,為賓,非為主也。炫耀奇怪,所以陳四夷,非為民也。夫家人有客,尚有倡優奇變之樂,而況縣官乎?故列羽旄,陳戎馬,所以示威武;奇蟲珍怪,所以示懷廣遠、明盛德,遠國莫不至也。
賢良曰:王者崇禮施德,上仁義而賤怪力,故圣人絕而不言。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不可棄也。”今萬方絕國之君奉贄獻者,懷天子之盛德,而欲觀中國之禮儀。故設明堂、辟雍以示之,楊干戚,昭雅、頌以風之。今乃以玩好不用之器,奇蟲不畜之獸,角抵諸戲,炫耀之物陳夸之,殆與周公之待遠方殊。昔周公處謙以卑士,執禮以治天下,辭越裳之贄,見恭讓之禮也;既,與入文王之廟,是見大孝之禮也。目睹威儀干戚之容,耳聽清歌雅、頌之聲,心充至德,欣然以歸。此四夷所以慕義內附,非重譯狄鞮來觀猛獸熊羆也。夫犀象兕虎,南夷之所多也;騾驢馲駝,北狄之常畜也。中國所鮮,外國賤之。南越以孔雀珥門戶,昆山之旁,以玉璞抵烏鵲。
今貴人之所賤,珍人之所饒,非所以厚中國,明盛德也。隋、和,世之名寶也,而不能安危存亡。故喻德示威,惟賢臣良相,不在犬馬珍怪。是以圣王以賢為寶,不以珠玉為寶。昔晏子修之樽俎之間,而折沖乎千里;不能者,雖隋、和滿篋無益于存亡。
大夫曰:晏子相齊三君,崔、慶無道,劫其君,亂其國,靈公國圍;莊公弒死;景公之時,晉人來改,取垂都,舉臨淄,邊邑削,城郭焚,宮室隳,寶器盡,何沖之所能折乎?由此觀之,賢良所言,賢人為寶,則損益無輕重也。
賢良曰:管仲去魯入齊,齊霸魯削,非持其眾而歸齊也。伍子胥挾弓干闔閭,破楚入郢,非負其兵而適吳也。故賢者所在國重,所去國輕。楚有子玉得臣,文公側席;虞有官之奇,晉獻不寐。夫賢臣所在,辟除開塞者亦遠矣。故《春秋》曰:“山有虎豹,葵藿為之不采;國有賢士,邊境為之不害”
也。
備胡第三十八
大夫曰:鄙語曰:“賢者容不辱。”以世俗言之,鄉曲有桀,人尚辟之。
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為寇,侵擾邊境,是仁義犯而藜藿采。昔狄人侵太王,匡人畏孔子,故不仁者,仁之賊也。是以縣官厲武以討不義,設機械以備不仁。
賢良曰:匈奴處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賤而棄之。無壇宇之居,男女之別,以廣野為閭里,以穹廬為家室。衣皮蒙毛,食肉飲血,會市行,牧豎居,如中國之麋鹿耳。好事之臣,求其義,責之禮,使中國干戈至今未息,萬里設備。此《兔罝》之所刺,故小人非公侯腹心干城也。
大夫曰: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四方之眾,其義莫不愿為臣妾;然猶修城郭,設關梁,厲武士,備衛于宮室,所以遠折難而備萬方者也。今匈奴未臣,欲釋備,如之何?
賢良曰:吳王所以見禽于越者,以其越近而陵遠也。秦所以亡者,以外備胡、越而內亡其政也。夫用軍于外,政敗于內,備為所患,增主所憂。故人主得其道,則遐邇偕行而歸之,文王是也;不得其道,則臣妾為寇,秦王是也。夫文衰則武勝,德盛則備寡。
大夫曰:往者,四夷俱強,并為寇虐:朝鮮逾徼,劫燕之東地;東越越東海,略浙江之南;南越內侵,滑服令;氐、僰、冉、囗、嶲唐、昆明之屬,擾隴西、巴、蜀。今三垂已平,唯北邊未定。夫一舉則匈奴震懼,中外釋備,而何寡也?
賢良曰:古者,君子立仁修義,以綏其民,故邇者習善,遠者順之。是以孔子仕于魯,前仕三月及齊平,后仕三月及鄭平,務以德安近而綏遠。當此之時,魯無敵國之難,鄰境之患。強臣變節而忠順,故季桓隳其都城。大國畏義而合好,齊人來歸鄆、讙、龜陰之田。故為政而以德,非獨辟害折沖也,所欲不求而自得。今百姓所以囂囂,中外不寧者,咎在匈奴。內無室宇之守,外無田疇之積,隨美草甘水而驅牧,匈奴不變業,而中國以騷動矣。
風合而云解,就之則亡,擊之則散,未可一世而舉也。
大夫曰:古者,明王討暴衛弱,定傾扶危。衛弱扶危,則小國之君悅;討暴定傾,則無罪之人附。今不征伐,則暴害不息;不備,則是以黎民委敵也。《春秋》貶諸候之后,刺不卒戍。行役戍備,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賢良曰:匈奴之地廣大,而戎馬之足輕利,其勢易騷動也。利則虎曳,病則鳥折,辟鋒銳而取罷極;少發則不足以更適,多發則民不堪其役。役煩則力罷,用多則財乏。二者不息,則民遺怨。此秦之所以失民心、隕社稷也。
古者,天于封畿千里,繇役五百里,勝聲相聞,疾病相恤。無過時之師,無逾時之役。內節于民心,而事適其力。是以行者勸務,而止者安業。今山東之戎馬甲士戍邊郡者,絕殊遼遠,身在胡、越、心懷老母。老母垂泣,室婦悲恨,推其饑渴,念其寒苦。《詩》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之我哀。”故圣人憐其如此,閔其久去父母妻子,暴露中野,居寒苦之地。故春使使者勞賜,舉失職者,所以哀遠民而慰撫老母也。德惠甚厚,而吏未稱奉職承詔以存恤,或侵侮士卒,與之為市,并力兼作,使之不以理。故士卒失職,而老母妻子感恨也。
宋伯姬愁思而宋國火,魯妾不得意而魯寢災,今天下不得其意者,非獨西宮之女,宋之老母也。《春秋》動眾則書,重民也。宋人圍長葛,譏久役也。
君子之用心必若是。
大夫默然不對。
執務第三十九
丞相曰:先王之道,軼久而難復,賢良、文學之言,深遠而難行。夫稱上圣之高行,道至德之美言,非當世之所能及也。愿聞方今之急務,可復行于政;使百姓咸足于衣食,無乏困之憂;風雨時,五谷熟,螟螣不生;天下安樂,盜賊不起;流人還歸,各反其田里;吏皆廉正,敬以奉職;元元各得其理也。
賢良曰:孟子曰:“堯、舜之道,非遠人也,而人不思之耳。”《詩》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有求如《關雎》,好德如《河廣》,何不濟不是之有?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及,離道不遠也。顏淵曰:“舜獨何人也,回何人也?”夫思賢慕能,從善不休,則成、康之俗可致,而唐,虞之道可及。公卿未思也,先王之道,何遠之有?齊桓公以諸侯思王政,憂周室,匡諸夏之難,平夷、狄之亂,存亡接絕,信義大行,著于天下。
邵陵之會,予之為主。《傳》曰:“予積也。”故土積而成山阜,水積而成江海,行積而成君子。孔子曰:“吾于《河廣》,知德之至也。”而欲得之,各反其本,復諸古而已。古者,行役不逾時,春行秋反,秋行春來,寒暑未變,衣服不易,固已還矣。夫婦不失時,人安和如適。獄訟平,刑罰得,則陰陽調,風雨時。上不苛擾,下不煩勞,各修其業,安其性,則螟螣不生,而水旱不起,賦斂省而農不失時,則百姓足,而流人歸其田里。上清靜而不欲,則下廉而不貪。若今則徭役極遠,盡寒苦之地,危難之處,涉胡、越之域,今茲往而來歲旋,父母延頸而西望,男女怨曠而相思。身在東楚,志在西河。故一人行而鄉曲恨,一人死而萬人悲。《詩》云:“王事靡監,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念彼恭人,涕零如雨。豈不懷歸?畏此罪罟。”吏不奉法以存撫,倍公任私,各以其權充其嗜欲。人愁苦而怨思,上不恤理,則惡政行而邪氣作。邪氣作,則蟲螟生而水旱起。若此,雖禱祀雩祝,用事百神無時,豈能調陰陽而息盜賊矣。
能言第四十
大夫曰:盲者能言白黑,而無目以別之。儒者口能言治亂,而無能以行之。夫坐言不行,則牧童兼烏獲之力,蓬頭苞堯、舜之德。故使言而近,則儒者何患于治亂,而盲人何患于白黑哉?“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故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恥之矣。
賢良曰:“能言而不能行者,國之寶也。能行而不能言者,國之用也。
兼此二者,君子也。無一者,牧童、蓬頭也。言滿天下,德覆四海,周公是也。口言之,躬行之,豈若默然載施其行而已。則執事亦何患何恥之有?今道不舉而務小利,慕于不急以亂群意,君子雖貧,勿為可也。藥酒,病之利也;正言,治之藥也。公卿誠能自強自忍,食文學之至言,去權詭,罷利官,一歸之于民,親以周公之首,則天下治而頌聲作。儒者安得治亂而患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