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附錄一(7)

公有「吊黃虎癡」詩。黃肅鹵斌卿,字明輔,別號虎癡;興化衛人。甲申、乙酉間,累官鎮南將軍,總江北兵。福州改元,斌卿曾以向為舟山參將,上言舟山形勢;即命以伯印,賜劍屯其地,便宜行事。時張定西名振駐南田,因結姻焉。請用平彝周鶴芝自引,斌卿猜忌;而平彝慷慨下士,士多歸之。由是,見忌而歸。嘗出師窺崇明戰敗,以周閩安瑞救,得免。斌卿怯于大敵而勇于害其同類:荊監軍本徹建義松江,以兵敗至舟山,其將士皆驍雄;斌卿忌之,因鄉民之怨率而攻之,監軍遇害。江上失守,張定西名振護監國至,不納。寧國公王之仁至,誘擊,得并其眾。寧國將張國柱因來爭,斌卿傾師出御,勢不能當;時阮蕩湖進為定西將,精于水戰,乃求援焉。國柱大敗而去,斌卿并得其軍,斌卿因說蕩湖背定西。己而賀君堯等至,復擊殺之。有兩王子至,復殺之,而奪其貲。又劫義師將軍來貢船。斌卿思仿南土司例,世有其土。令民年十五以上,即充鄉兵;男子死,妻即嫁,其田入官;年六十無子者,則收田別給口食。時定西由崇明敗歸,斌卿頗侮之;定西積恨,復歸駐南田。王平西朝先亦不得志于斌卿,別屯鹿頸。適蕩湖以軍饑乞糴舟山,斌卿不應;蕩湖怒,遂與定西、平西連營。時監國失閩地,諸將因往迎之。張相國肯堂曰:『將軍不奔同官乎,而與諸雄為仇;某竊危之』!不聽。斌卿標將黃大振者,海盜也;以得罪奔平西,勸令攻之。遂奉監國來討,斌卿大懼,求援于安昌王恭囗〈木梟〉;張閣部肯堂皆為上章待罪,又議和于諸營。會部將叛,出洋;蕩湖縱力劫之,沈尸水中(按陸宇囗〈火鼎〉所作傳,盛稱斌卿之才略、忠孝,刻厲勤王,不邇聲色,力以恢復為志;并辨定西、平西之事,皆以偶誤之嫌,非其本心。自斌卿死,舟山遂不可守。與前所載不同。讀公「吊虎癡詩」,亦甚惋惜。俟考)。

順治八年(辛卯),公三十二歲。

八月聞有北師,定西侯以恃險失備;北兵悉抵城下。定西乃分軍扈監國北行,直入吳淞,欲以牽舟山之勢,而舟山已陷。時公從行。

公有「翁洲行」詩。大兵之下舟山也,使松江張天祿出漴關、金華馬進寶出海門,而陳錦總督全師以出定海。張定西自恃習熟形勢,謂諸將曰:『蛟門天險,誰能飛渡!吾坐而覆之,此易事耳』。八月,大兵試舟海口,舟山人以三舟突陣,獲樓船一只、戰艦十余,馘十一人而縱之。踰日,天忽大霧,咫尺不辨,大兵輕帆直下。時阮蕩湖先詣海門請和,欲以緩師;大兵將誘之。蕩湖適歸,邀擊大兵于洋,以火球投樓船;風轉反焚其舟,蕩湖面創甚,投水而死。遂往抵螺頭門,城上方覺,定西以王踉蹌而去。諸將背城力斗,大兵殺傷雖眾,然眾寡不敵,城遂陷。文臣則大學士張肯堂、禮部尚書吳鐘巒、兵部尚書李向中、吏部侍郎朱永佑、通政使鄭遵儉、兵科董志寧、兵部郎朱養時、吏曹楊思任、戶曹江用楫、林英、禮曹董云、兵曹李開國、朱萬年、王璽、顧鉉、工曹顧宗堯、戴仲明、中書蘇兆人,武臣則安洋將軍劉胤之、左都督張名揚、楊錦、署衛指揮王朝、參將林志燦、守備葉大俊、定西參謀顧明楫,內臣則太監劉朝,諸生則林世英,俱死之。

公有「挽張相國肯堂」詩。華亭相國在舟山時,內司文誥、外調軍機,鞠躬盡瘁,刻無寧晷,而吟詠之事不輟。亭臺竹木,手目葺灌;又有「寓園秋色」詩。礪灘鯨背之間,詩筒唱和,可以觀所養矣。其雪交亭者,植一梨、一梅;開時,花嘗時相接,覆于亭上。有寓生居,繞屋皆種續斷(續斷,名寓木也);并為文記其事。

公有「挽大宗伯吳巒徲」詩。宗伯晚年嘗曰:『吾與馬文忠世奇最善,而李忠毅升升則吾弟子、錢忠介肅樂則吾門生,皆死國難;吾叔子福之,乙酉起兵,以殉難死。吾負吾君,是負吾友;吾負吾友,是負吾子』。時復告老居補陀,聞變曰:『吾從亡之臣,當死行在』。即入城中,與張相國分城而守。城陷,作絕命詞曰:『只為同事催行急,故遣臨行火浣衣』。遂自焚于學宮。宗伯所著有「雉幽集」。

公有「挽朱聞玄少宰」詩。朱少宰永佑,字爰啟,號聞玄;華亭人(壽鏞案:「海東逸史」作上海人)。崇禎甲戌進士;授刑部主事,晉吏部郎。閩中以太常寺卿出監平彝侯軍,力勸鄭芝龍無降;將遣力士刺之,已而不果。丁亥,偕張相國肯堂、徐給諫孚遠至翁洲,晉侍郎,加尚書。城陷,病不能起?;蛑^之曰:『薙發則生』。罵曰:『吾發可薙,何待今日』!遂遇害。仆負其尸出郭,流血不止;仆號泣曰:『主生前好潔,今無知耶』?應聲而絕。

公有「挽安洋將軍劉胤之」詩。劉將軍胤之,名世勳;江寧人也。丁丑進士。為人奇偉倜儻,精于戰陣;復好儒雅,能詩。福邸命以副將安撫浙東,因隸肅鹵麾下。累有功,監國進都督,掛安洋將軍印。舟山圍亟,世勳開門詐降,內伏大炮;大兵前隊爭入,炮發,死者千人。力竭終陷,自刎而死。

公有「挽王完勳侍郎」詩。王完勳,名翊;余姚人。初,從軍西興,無所知名。西興師潰,翊歸余姚,私求壯士;家貧授經,以館榖量貲分給,人感其意。魯王在海上,遣人授翊御史,使舉兵。榖結壯士十余人起下管,轉相號召,浹旬得千余人。發辯士至舟山,說黃斌卿同攻寧波,寧波諸生華夏以帛書來告內應。未幾,夏等謀泄;斌卿至寧波后期,斂軍退。翊遂入四明,與公同邵一梓、李長祥等分營互應。而翊軍最強,以王江司餉。沈調倫、毛明山、孫悅領部卒兩破上虞,殺攝令,得其縣??;于是大師檄四明村落,結團練自為戰守。大兵踰清賢嶺、攻丁山,翊卒死者四百人;孫悅戰歿。御史慈谿馮京第自湖州軍敗,間行入翊軍,屯兵于杜嶴,為團練所破,邵一梓亦戰敗于下管。翊乃自天臺收兵,還擊團練,破之;收散卒,隨道招集,得萬人。使京第乞師日本,將會兵由海道入長江;會斌卿弟孝卿敗其謀,遂與斌卿絕。攻奉化不克,戰于河泊所,還入四明。順治六年,魯王次健跳;翊往見,加僉都御史。次舟山,再見,加兵部左侍郎。時嚴我公為招撫使,湖州柏襄甫、會稽顧虎臣降之。大兵將渡海,發使者入四明山,翊部將黃中道邀殺之。翊謂京第曰:『今與我掎角,惟舟山。我破,舟山無援;舟山破,我亦孤。事未可知,然豈可孤乘桴之望哉』!明年,破新昌、越余姚,拔滸山,紹、寧道梗。大兵將取舟山,惡翊反內地,乃分兵二道:金礪自奉化、田雄自余姚,會搗大嵐。翊戰敗,京第被獲于灌頂山。翊至北溪,為團練所執;過奉化,賦絕命詞。軍府廷鞫之,翊不屈。總兵劉進忠射之中肩、田雄中頰、金礪中脅,不動,貫植木;絕其吭,乃仆。毛明山暨鄞人陸宇囗〈火鼎〉購其首,葬之。王江及調倫俱戰死于四明山。翊執后一月,舟山破;魯王奔廈門(按順治十一年甲午,張閣部會定西軍直抵金山,遙祭孝陵;偕王御史江等題詩蘭若中。此王江,豈另一人耶?抑記載誤耶)。

順治九年(壬辰),公三十三歲。

公復扈監國入閩,延平不肯奉魯,但以廩餼供之而已。時王去監國號,以海上諸臣皆受滇命也;惟公于王不改節。

是年,刑部公卒。

公有「讀史」詩。初,延平以閩、越舊嫌,不欲臣于監國。然監國在長垣、在健跳、在翁洲皆有諸軍護衛,時亦無藉于延平;辛卯之后,延平軍勢日盛,遂執牛耳。定西、平彝、閩安諸公皆稱邾、莒,而監國為寓公矣;故不得已而去尊號。干侯之辱,良可悼也!浙邸舊臣,惟公始終一節,不與延平附和。公有「讀史」二首,蓋情見乎詞矣。公在海上,當事防守其家。刑部密遣人謂公曰:『吾寧為李通之父,不作姜維之母』!至是病卒,李征君鄴嗣葬之城南。

公有「閩南行」詩。是年,鄭成功圍漳,屬邑俱下;獨郡城以援至,不克。成功防鎮門山以水之,堤壞不浸。城中食盡,人相食,枕藉死亡者七十余萬。時又遭派垛索餉之慘,夜敲瘦骨如龍瓦聲。千門萬戶莫不洞開,落落如游墟墓。饞鼠饑烏,白晝充斥。圍解,百姓存者數而指溝中白骨,非其父兄、即其子弟,歷數告人;然氣息僅相屬,言雖悲、不能下一淚也。時有一人素慷慨,率妻子閉戶,一慟而絕;鄰舍兒竊煮噉之,見腹中累累皆故紙,字畫隱然,鄰舍免亦廢箸死。延平陸梁海上以來,沿海居民受荼毒亦至矣,然莫暴于漳州之師??偠疥愬\實死于是役焉。

順治十年(癸巳),公三十四歲。

公在廈門。時有言思文帝未死,在五指山為僧;尋以敕書通問。公疑其偽;已而卒無可考。還浙,次于東甌;尋入吳淞。

壬辰八月,前刑部侍郎王虞石至島,言來自五指山,思文帝實在彼為僧。初,思文帝蒙難,有告路相國振飛者云:『被執者,非帝也』。至是,皆信其言。繼而敕使至廈門,故臣皆不能決。是年二月,復遣使存問;使言思文帝今離五指駐平遠,不日起兵。諸臣乃具公疏請敕驗觀,卒不可得。

順治十一年(甲午),公三十五歲。

公在吳淞,會定西侯軍北行。時諸軍直抵金山,遙祭孝陵,三軍慟哭;偕王御史江等題詩蘭若中,南都震恐。而上游人待接應者愆期不至,諸軍不敢深入;左次崇明。

順治十二年(乙未),公三十六歲。

公在吳淞,再合定西軍入江;掠瓜州、儀真,抵燕子磯。卒以師徒單弱,中原豪杰無響應者,還軍于浙。

是年,延平以去年出師未盡得志,乃以正月祭旗,大演陸師;六月祭海,大演水師。遂下福之安平鎮、漳州及惠安、南安、同安三邑,墮其郭。因破廣之揭陽、澄海、普寧,峻揭陽城,毀澄、普。又發師下浙之舟山。國朝復遣使撫之,不聽。是時延平專任閩事,朝議割漳、泉、潮、惠四郡并賜延平及其父芝龍、叔鴻逵等封爵,令島上薙發;延平不受。世祖初遣鄭、賈兩漢大臣,繼遣葉、阿兩滿大臣撫之,延平乘機登岸措餉,縱橫福、興、漳、泉之地。世祖怒,安置芝龍于高俎;延平不顧。是冬,大發水陸諸軍于揭陽,應廣東李定國軍。十二月,攻降泉州,漳屬縣十降其九、泉屬邑七降其六。延平遂置六官,分理庶事。

順治十三年(丙申),公三十七歲。

公在東甌,間至閩中。時定西侯以前年卒,其部落無主者公盡統之,軍勢漸振。復還秦川。

順治十四年(丁酉),公三十八歲。

公在舟山。初,舟山既失守,延平以兵取之;丙申復陷。是年,中朝以舟山不可守,遷其民于內;公屯兵焉。

按舟山自辛卯后,國朝以巴臣興守之。乙未,延平遣部將督諸軍圍舟山,巴臣興降。丙申八月,國朝復取舟山;部將之守城者俱赴水死。丁酉,國朝以舟山不可守,乃遷其民過海,遂空其地。

順治十五年(戊戌),公三十九歲。

公在舟山。滇中遣使慰勞,晉閣部。會延平師北行,已陷樂清等縣;碇羊山,孽龍為禍,海舶碎者百余,義陽王溺焉。羊山者,海中小島。群羊乳其上,見人了不畏避;然不可殺,殺則風濤立至。軍士不信,執而烹之;方熟,而禍作。復還舟山。

是年五月,滇中分道出師:李定國下湖南,馮雙禮副之;劉文秀下四川,王復臣副之。以楚事急,選兵俱隸定國。六月,定國駐軍武岡、雙禮駐寶慶,連戰皆捷。恐孔有德在廣西或躡其后,于是定國出新寧、雙禮出祁陽,分趨全州;別遣一軍先趨桂林。雙禮先之全州,克之;與定國合軍而前。桂林方發軍救全州,南師畢集,遂閉城守;諸軍攻入其陴,孔有德自焚死。踰時,定國軍復趨湖南,蹶敬謹王于衡州,東南大震。會與孫可望構隙,遂不克終。劉文秀入川,以乘勝不備,為吳三桂所敗,復臣死之:蓋滇事大僨矣。

是年,永歷駐蹕云南,依李定國以居;孫可望已降矣。前年已開緬甸為省,以沅江十一府為總督;不果。

是年,永歷遣漳平伯周金湯航海,晉成功延平郡王、甘輝崇明伯、萬禮建安伯、黃廷永安伯、郝文興慶都伯、王秀山祥符伯,余俱拜爵有差。

公有「聞行在所遣使至營宣諭有感」詩。自注:『時予官少司馬兼學士』。乃自敘其故官,非謂是年始授也。是年乃晉閣部銜,故詩中有『黃麻紫綍不須多』之句(「墓志」及諸傳俱訛)。

順治十六年(己亥),公四十歲。

公在舟山。尋會延平師北行,以失利還海上(見「北征錄」)。

公有「會師東甌漫成」詩。戊戌七月,延平全軍北指,甲士一十七萬、習流五萬、鐵人八千、習馬五千,號十萬;戈船八千。相國亦以所部并發,延平推相國為監軍。至浙江,攻陷樂清縣,次于羊山。是年五月,復由溫州而上。

公有「次觀音門」詩。是時閣部為前軍,合延平師取瓜洲。諸將即欲直趨留都,閣部以鎮江實大江門戶,若不先下,則邏舟出沒,主客之勢異矣;力請先取鎮江。延平猶慮留都來援,閣部謂『何不遣師先搗觀音門,則留都自守不暇矣』。延平因即請閣部往,并以直達蕪湖為約。已而,延平果克鎮江。閣部次觀音門業已兩日,貽書勸乘破竹之勢,疾趨留都。會延平以水道進,巨艦逆流,留都遂得嚴為之備。

公有「師次蕪湖時,予所遣前軍已受降」詩。閣部待延平不至,乃發前軍,先上蕪湖,而以戈船繼之。遣部曲七人掠江浦,大兵以不備,開門走;閣部乃扼浦口。會捷書至,前軍已受蕪湖降矣;閣部乃親按之,傳檄郡邑,大江南北多響應者。

公有「師入太平府」詩。太平,即古丹陽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县| 开封市| 巴南区| 贵南县| 鄂伦春自治旗| 买车| 乌拉特后旗| 汨罗市| 汉寿县| 萍乡市| 白玉县| 东源县| 莱芜市| 兖州市| 通城县| 巴塘县| 虎林市| 张家口市| 古交市| 潮州市| 阿拉善左旗| 鞍山市| 蒲江县| 德保县| 泰顺县| 拜城县| 石门县| 崇信县| 辽阳县| 泸溪县| 南平市| 佛学| 漯河市| 葵青区| 大田县| 九龙坡区| 体育| 塔河县| 化州市| 天津市| 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