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申明《內經》法律(2)

  • 醫門法律
  • 喻昌
  • 3468字
  • 2015-12-26 17:19:31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合此一條觀之,前四條皆危證。然脈細少氣者危,脈大多氣者死,又與損至之脈同推矣。

一申治病不察四易四難之律 (律一條 發明《內經》二條) 凡治病,參合于望色切脈審證三者,則難易若視諸掌。粗工難易不辨,甚且有易無難,醫之罪也。

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及治之無后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

氣盛形盛,氣虛形虛,是相得也,故可治。氣色明潤,血氣相營,故易已。春弦夏鉤,秋浮冬沉,順從四時,故可治。弱而且滑,胃氣適中,無過不及,故易治。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形與氣兩不相得,色夭枯而不明潤,脈實堅而無胃氣,逆四時而脈反常,此四者工之所難為,故必明告之,粗之所易治,曾不加察也。

一申治病不察新久之律 (律一條 發明《內經》六條) 凡治病,不辨新病邪實,久病正虛,緩急先后失序而實實虛虛,醫之罪也。

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

氣乏而神猶強也。

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

神雖持,而邪則凌正也。

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

神與氣俱衰也。

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神與氣俱強也。新病可急治,久病宜緩調。

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色者神之旗,藏者神之舍,神去則藏敗,藏敗則色見夭惡。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

病之深久者,變化相傳,上下氣不交通,雖醫良法妙,亦何以為之。

一申治病不先歲氣之律 (律一條 發明《內經》四條) 凡治病,不明歲氣盛衰,人氣虛實,而釋邪攻正,實實虛虛,醫之罪也。

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不知歲運之盛衰,自不知人氣之虛實,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辟內生,工不能禁也。

不知氣之至與不至,而失其時,反其候,則五運之治,盛衰不分。其有邪辟內生,病及于人者,雖醫工莫能禁之,繇其不知時氣也。

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不知邪正虛實,而妄施攻擊,奪人真元,殺人于冥冥之中,故為切戒。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內經》諄諄示戒,學人可不求師講明。蓋歲有六氣,分主有南面北面之政,先知此六氣所在,人脈至尺寸應之。

太陰所在,其脈沉;少陰所在,其脈鉤;厥陰所在,其脈弦;太陽所在,其脈大而長;陽明所在,其脈短而澀;少陽所在,其脈大而浮。如是六脈,則謂天和,不識者,呼為病脈。攻寒令熱,脈不變而熱疾已生。制熱令寒,脈如故而寒病又起,欲求其適,安可得乎?夭枉之來,率繇于此,不察虛實,但用攻擊,盛盛虛虛,致邪失正,遺人夭殃,絕人長命也。

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諸不應者,反其診則應矣。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右左同。

一申用藥不遠寒熱之律 (律一條 發明《內經》一條) 凡治病,用寒遠寒,用熱遠熱,其常也。不遠寒熱,其變也。若不知常變,一概施治,釀患無窮,醫之罪也。

發表不遠熱,攻里不遠寒。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寒熱內賊。其病益甚。故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否、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郁、注下、 、腫脹、嘔、鼽衄、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 之病生矣。

治病惟發表不遠熱,非發表則必遠熱矣。惟攻里不遠寒,非攻里則必遠寒矣。不當遠而遠,當遠而不遠,其害俱不可勝言。

一申治病不知約方之律 (律一條 發明《內經》二條) 凡用方,不分君臣佐使,頭緒紛雜,率意妄施,藥與病迥不相當,醫之罪也。

約方,猶約囊也。囊滿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弗居。

業醫者,當約治病之方,而約之以求精也。《易》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不得其精,焉能入神?有方無約,即無神也,故曰神與弗居。藏位有高下,府氣有遠近,病證有表里,用藥有輕重。調其多少,和其緊慢,令藥氣至病所,故為勿太過與不及,乃為能約。

未滿而知約之可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未滿而知約,何約之有?是以言約者,非滿不可,故未滿而知約,必不學無術之下材耳。然較諸全不知約者,失必稍輕。嘗見用峻劑重劑之醫,屢獲奇中;及征其冥報,比用平劑、輕劑者轉厲,豈非功以幸邀,不敵罪耶?噫!安得正行無間之哲,履險皆平,從權皆經也哉?一申治病不知約藥之律 (律一條 發明《內經》二條) 凡用藥太過不及,皆非適中,而不及尚可加治,太過則病去藥存,為害更烈,醫之過也。

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中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下品烈毒之藥治病,十去其六即止藥;中品藥毒次于下品治病,十去其七即止藥;上品藥毒,毒之小者,病去其八即止藥;上下中品,悉有無毒平藥,病去其九即當止藥,此常制也。

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

但能破積愈疾,解急脫死,則為良方。非必以先毒為是,后毒為非,無毒為非∶有毒為是,必量病輕重大小而制其方也。《周禮》令醫人采毒藥以供醫事,以無毒之藥可以養生,不可以勝病耳。今世醫人通弊,擇用幾十種無毒之藥,求免過愆。病之二三,且不能去,操養癰之術,坐誤時日,遷延斃人者比比,而欲己身長享,子孫長年,其可得乎?一申治病不疏五過之律 (律一條 釋《經》文五條) 凡診病,不問三常,不知比類,不察神志,不遵圣訓,故犯無忌,醫之過也。

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粗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形軀,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內奪于營,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

過在不問病情之所始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奪,邪氣乃并,此治之二過也。

過在不知病患七情所受,各不同也。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比類之法,醫之所貴。如老吏判案,律所不載者,比例斷之,纖悉莫逃也。奇恒者,審其病之奇異平常也。從容者,凡用比類之法,分別病能。必從容參酌,惡粗疏簡略也。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傷敗,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中邪,皮焦筋屈,痿 為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服,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此過繇于不能戒嚴病者,令之懷然神動,蠲除憂患,徒外示柔弱,委曲從人也。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緒余。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五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察氣色之終始,知病發之余緒。辨男女之順脈,與七情內傷,故離間親愛者魂游;絕念所懷者意喪;菀積所慮者神勞;結固余怨者志苦;憂愁者閉塞而不行;恐懼者蕩憚而失守;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樂者憚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思曉,又何言醫?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熱。粗工治之,亟奪陰陽,身體解散,四肢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惟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非分過損,身體雖復,津液不滋;血氣內結,留而不去,薄于陽脈,則化為膿;久積腹中,則外為寒熱也。不但不學無術者為粗工,即使備盡三世經法,而診不辨三嘗,療不慎五過。亦為粗略之醫也。

凡此五者,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一申治病不征四失之律 (律一條 明錄經文二條) 凡治病,不問證辨脈,而以無師之術籠人,此最可賤,不足罪也。

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顓,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精神不顓,不能吉兇同患。志意不理,不能應變無窮。內外相失,不能參合色脈,安得不疑而且殆?診不辨陰陽,此治之一失也。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遺身殃,此治之二失也,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濃薄,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北市| 合肥市| 拉孜县| 旬阳县| 平南县| 驻马店市| 胶南市| 顺平县| 屏山县| 广宁县| 苏尼特左旗| 沁水县| 田阳县| 闸北区| 宜章县| 九龙城区| 宁化县| 沈丘县| 子洲县| 莱州市| 固原市| 海盐县| 海兴县| 得荣县| 轮台县| 剑阁县| 筠连县| 青河县| 鸡东县| 石屏县| 天柱县| 柏乡县| 信丰县| 和平区| 肥城市| 鹿泉市| 疏勒县| 西盟| 绥芬河市| 宁海县|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