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5章 消渴門(7)

  • 醫門法律
  • 喻昌
  • 4896字
  • 2015-12-26 17:19:31

胃苓湯 乃平胃散合五苓散加陳皮也。 蒼術 濃樸(姜汁炒) 陳皮 白術 茯苓(各一錢半) 澤瀉 豬苓(各一錢) 甘草(六分) 官桂(三分) 加生姜煎服。 按∶此方宣導胃水,膀胱水順道而出,水患在所必用。然亦相其人津液不虧,腎水不竭,乃可用之,恐蹈重虛之律也。其遠人無病,但覺不服水土,允宜此方。

消風敗毒散 此即人參敗毒散合荊防敗毒散并用也。 人參 獨活 柴胡 桔梗 枳殼(麩炒) 羌活 茯苓川芎 前胡 甘草 荊芥 防風(各一錢)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按∶此方治風水,皮水,凡在表宜從汗解者必用之劑。然仲景之用汗法,必兼用黃 實表,恐表虛之人,一身之水,乘表藥外涌,盡漬皮腠,反為大累耳。

此方用人參為君,固護元氣,是以用之無恐。即是推之。元氣素虛,腠理素疏,參 合用,允為當矣。

加減《金匱》腎氣丸 治肺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證。其效如神,此證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證者,非此藥不能救。 白茯苓(三兩) 附子(五錢) 牛膝官桂 澤瀉 車前子 山茱萸 山藥 牡丹皮(各一兩) 熟地黃(四兩搗膏) 上為末,和地黃煉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 按∶本方《濟生》以附子為君,此薛新甫重訂。用白茯苓為君,合之牛膝、車前,治腰以下之水,其力最大。然而腎之關門不開,必以附子回陽,蒸動腎氣,其關始開,胃中積水始下,以陽主開故也。關開即不用茯苓、牛膝、車前,而水亦下關。闔則茯苓、車前用至無算,抑莫如之何矣。用方者,將君附子乎?抑君茯苓乎?調榮散 治瘀血留滯,血化為水,四肢浮腫,皮肉赤紋,名血分。 莪術 川芎 當歸 延胡索 白芷 檳榔陳皮 赤芍 桑白皮(炒) 大腹皮 赤茯苓 葶藶(炒) 瞿麥(各一錢) 大黃(一錢半) 細辛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鐘,姜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食前服。 按∶瘀血化水,赤縷外現,其水不去,勢必不瘀之血亦盡化為水矣。此方只作一服,原不欲多用之意,但服后其水不行,赤縷不減,未可再服。且用治血補氣之藥,調三五日,徐進此藥,虛甚者必參附合用,得大力者主持其間,驅逐之藥,始能建功也。

烏鯉魚湯 治水氣四肢浮腫。 烏鯉魚(一尾) 赤小豆 桑白皮 白術 陳皮(各三錢) 蔥白(五莖) 上用水三碗同煮,不可入鹽,先吃魚,后服藥,不拘時候。 按∶此方用烏魚暖胃行水,合之赤豆、蔥白,以開鬼門,潔凈府,更合之白術、陳皮、桑皮,清理脾肺,一種深心,殊可采用。

防己散 治皮水腫,如裹水在皮膚中,四肢習習然動。漢防己 桑白皮 黃 桂心(各一兩) 赤茯苓(二兩) 甘草(炙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按∶此即仲景《金匱》防己茯苓湯,治皮水之方而加桑白皮也。然皮水者,郁其榮衛乎,太陰肺氣不宣,治法金郁者泄之,桑白皮固可加,然不可過泄肺氣;桂心固能行水,然不如桂枝之發越榮衛。大凡變易仲景之方,必須深心體會,假如榮衛通行,水道不利,又當以桂心易桂枝矣。此活法也。

導水茯苓湯 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手接而塌陷,手起隨手而高突,喘滿倚息,不能轉側,不得著床而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而絕少,雖有而如黑豆汁者,服嘔嗽氣逆諸藥不效,用此即愈。亦嘗驗其病重之人,煎此藥時,要如熬阿刺吉酒相似,約水一斗,止取藥一盞,服后小水必行,時即漸添多,直至小便變青白色為愈。 赤茯苓 麥門冬(去心) 澤瀉 白術(各三兩) 桑白皮 紫蘇 檳榔 木瓜(各一兩) 大腹皮 陳皮 砂仁木香(各七錢半) 上 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燈草二十五根,煎至八分,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藥五兩,再加麥門冬二兩、燈草半兩,以水一斗,于砂鍋內熬至一大碗,再入小銚內,煎至一大盞,五更空心服。滓再煎服,連進此三服,自然利小水,一日添如一日。 按∶此方藥味甚平,而其煎法則甚奇,蓋得仲景百勞水之意而自出手眼者,可喜!可喜!

脹病論

喻昌曰∶脹病與水病,非兩病也。水氣積而不行,必至于極脹,脹病亦不外水裹氣結血凝,而以治水諸法施之。百中無一愈者,失于師承無人,妄施妄投耳。今天下醫脈久斷,醫學久荒,即欲效司馬子長,擔簦負笈,遍訪于江、淮、汶、泗,而師資果安有乎?昌于斯世無地可以著錐,然而皇皇斯人,不敢自外,請一比類,為后學商之。仲景謂水病,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然則脹病,豈無血分腹中堅大如盤者乎?多血少氣,豈無左脅堅大如盤者乎?多氣少血,豈無右脅堅大如盤者乎?故不病之人,凡有 瘕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日積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甕,是名單腹脹。不似水氣散于皮膚面目四肢也,仲景所謂石水者正指此也。胸中空曠,氣食尚可從旁轆轉,腹中大小腸膀胱,逼處瘀濁占據,水不下趨,而泛溢無不至矣。《內經》明脹病之旨,而無其治。仲景微示其端,而未立法,然而比類推之,其法不啻詳也。仲景于氣分心下堅大如盤者,兩出其方,一方治陰氣結于心下,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一方治陽氣結于心下,用枳術湯。夫胸中陽位,尚分陰氣陽氣,而異其治,況腹中至陰之處,而可不從陰獨治之乎?陰氣包裹陰血,陰氣不散,陰血且不露,可驅其血乎?舍雄入九軍單刀取勝之附子,更有何藥可散其陰氣,破其堅壘乎?推之兩脅皆然,但分氣血陰結之微甚,而水亦必從其類矣。此等此類之法,最上一乘,非中材所幾,和盤托出,為引伸啟發之助。

【律七條】凡治水腫病,不分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證,及脾肺腎三藏所主,恣用驅水惡劣之藥,及禹功、舟車、導水等定方者,殺人之事也。

凡治水腫病,有當發汗散邪者,不知兼實其衛,致水隨汗越,浸淫皮腠,不復順趨水道,醫之罪也。

凡治水腫病,遇渴而下利之證,誤利其水,致津液隨竭,中土坐困,甚者脈代氣促,濱于死亡,醫之罪也。

凡治水腫病,遇少腹素有積塊疝瘕,誤行發表攻里,致其人濁氣上沖胸胃,大嘔大逆,痛引陰筋,卒死無救者,醫殺之也。

凡治水腫黃汗證,乃胃熱釀成癉水,誤用熱藥,轉增其熱,貽患癰膿,醫之罪也。

凡治水腫病,不察寸口脈之浮沉遲數,弦緊微澀,以及趺陽脈之浮數微遲緊伏,則無從辨證用藥,動罹兇禍,醫之罪也。

凡治脹病,而用耗氣散氣,瀉肺瀉膀胱諸藥者,殺人之事也。治病之藥,貴得其宜,病有氣結而不散者,當散其結;甚有除下蕩滌,而其氣之結仍未遽散者,漸積使然也。今脹病乃氣散而不收,更散其氣,豈欲直裂其腹乎?收之不能遽收,亦漸積使然,緩緩圖成可也。若求快意一朝,如草頭諸方,明明立見殺人,若輩全不悔禍,展轉以售奸,吾不知其何等肺腸,千劫不能出地獄矣。

脹病論

脹病諸方

人參芎歸湯(直指) 治煩躁喘急,虛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血脹。 人參 辣桂(去粗皮) 五靈脂(炒各二錢五分) 烏藥 蓬術(煨) 木香 砂仁 炙甘草(各半兩) 川芎 當歸 半夏(湯炮各七錢五分) 上咀,每服一兩五錢,生姜五片,紅棗二枚,紫蘇四葉,煎空心服。按∶此方治血脹初成者,服之必效。

化滯調中湯 白術(一錢五分) 人參 白茯苓 陳皮 濃樸(姜制) 山楂肉 半夏(各一錢) 神曲(炒)麥芽(炒各八分) 砂仁(七分)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按∶此方即參術健脾湯,加神曲、麥芽,脹甚者加蘿卜子炒一錢,面食傷尤宜用。乃助脾之健運,以消其氣分之脹也。

人參丸 治經脈不利,化為水,流走四肢,悉皆腫滿,名曰血分。其候與水相類,若作水治之,非也,宜用此。

人參 當歸 大黃(濕紙裹,飯上蒸熟,去紙切炒。) 桂心 瞿麥穗 赤芍藥 白茯苓(各半兩) 葶藶(炒另研一錢)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三十丸,空心飲湯下。 按∶此方治血分之水,少用葶藶為使,不至耗氣散氣,殊可取用。

見 丸(《寶鑒》) 治寒氣客于下焦,血氣閉塞而成瘕聚,腹中堅大,久不消者。 附子(炮去皮臍四錢) 鬼箭羽 紫石英(各三錢) 澤瀉 肉桂 元胡索 木香(各二錢) 檳榔(二錢半) 血竭(一錢半另研) 水蛭(一錢炒煙盡) 京三棱(五錢銼) 桃仁(三十粒、湯浸去,皮尖麩炒研。) 大黃(二錢銼,用酒同三棱浸一宿焙。) 上十三味,除血竭、桃仁外,同為末,入另研二味和勻,用丸浸藥酒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淡醋湯送下,食前溫酒亦得。 按∶此方消瘀之力頗大,用得其宜,亦不為峻。

小溫中丸(丹溪) 治脹是脾虛不能運化,不可下之。 陳皮 半夏(湯炮去皮臍) 神曲(炒) 茯苓(各一兩) 白術(二兩) 香附子(不要烘曬) 針砂(各一兩半醋炒紅) 苦參(炒) 黃連(炒各半兩) 甘草(三錢) 上為末,醋水各一盞,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術六錢、陳皮一錢,生姜一片煎湯吞下。虛甚加人參一錢,各用本方去黃連,加濃樸半兩,忌口。病輕者服此丸六七兩,小便長。病甚服一斤,小便始長。 按∶脾虛作脹,最不宜用大黃之藥,散其脾氣,丹溪此方,亦可取用。

禹余糧丸(《三因》) 治十腫水氣,腳膝腫,上氣喘急,小便不利,但是水氣,悉皆主之。(許學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腫脹之要藥。) 蛇含石(大者三兩,以新鐵銚盛入炭火中燒,蛇黃與銚子一般紅,用鉗取蛇黃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極細。) 禹余糧石(三兩) 真針砂(五兩,先以水淘凈炒干入余糧,一處用米醋二升,就銚內煮,醋干為度后用銚并藥入炭中燒紅鉗出,傾藥凈磚地上,候冷研細。) 以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治水多是取輕,按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項藥扶持,故虛人老人亦可服。)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豆蔻(炮) 大茴香(炮) 莪術 附子(炮) 干姜(炮) 青皮 京三棱(炮) 白蒺藜 當歸(酒浸一宿各半兩) 上為末,入前藥拌勻,以湯浸蒸餅,捩去水,和藥再杵極勻,丸如桐子大。食前溫酒白湯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疾愈甚。但試服藥,即于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病去日日三服,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真神方也。 按∶此方昔人用之屢效,以其暖水臟也。服此丸,更以調補氣血藥助之,不為峻也。

導氣丸 治諸痞塞,關格不通,腹脹如鼓,大便秘結,小腸腎氣等疾,功效尤速。 青皮(用水蛭等分同炒赤,去水蛭。) 莪術(用虻蟲等分同炒赤,去虻蟲) 胡椒(茴香炒,去茴香。) 三棱(干漆炒,去干漆。) 檳榔(斑貓炒,去斑貓。) 赤芍(川椒炒,去川椒。) 干姜( 砂炒,去 砂。) 附子(青鹽炒,去青鹽。) 茱萸(牽牛炒,去牽牛。) 石菖蒲(桃仁炒,去桃仁。) 上各等分銼碎,與所制藥炒熟,去水蛭等不用,只以青皮等十味,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用紫蘇湯送下。 按∶此方各味俱用峻藥同炒,取其氣而不取其質,消堅破結,亦能斬關而入。然病久憊甚,用之必不能勝。病勢已成,元氣可耐,早用可以建功。

溫胃湯 治憂思聚結,脾肺氣凝,陽不能正,大腸與胃氣不平,脹滿上沖,飲食不下,脈虛而緊澀。 附子(炮去皮臍) 濃樸(去皮生用) 當歸 白芍藥 人參 甘草(炙) 橘皮(各一錢半) 干姜(一錢一分) 川椒(去閉口者,炒出汗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鐘,姜三片,煎至一鐘,食前服。 按∶此方變附子理中之意,而加血分藥,兼理其下,亦可取用。

強中湯 治食啖生冷,過飲寒漿,有傷脾胃,遂成脹滿,有妨飲食,甚則腹痛。 人參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丁香(各二錢) 白術(一錢半) 附子(炮去皮臍) 草果仁 干姜(炮各一錢) 濃樸(姜制) 甘草(炙各五分) 嘔加半夏。傷面加萊菔子。(各一錢) 水二鐘,姜三片,紅棗二枚,煎一鐘,不拘時服。 按∶此方即用附子理中湯,更加香燥之藥以強其胃,胃氣虛寒者,亦可暫用一二劑也。

黃癉門

(法十五條 律三條)《經》言∶溺黃赤安臥者,癉病。溺黃赤者,熱之征也。安靜嗜臥者,濕之征也。所以有開鬼門潔凈府之法。開鬼門者,從汗而泄其熱于肌表也。潔凈府者,從下而泄其濕于小便也。此特辨名定治之大端,而精微要渺,惟《金匱》有獨昭焉。要知外感發黃一證,傷寒陽明篇中已悉。《金匱》雖舉外感內傷諸黃,一一發其底蘊,其所重尤在內傷,茲特詳加表彰,為后學法程焉。

《金匱》論外感熱郁于內,而發黃之證云∶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其義取傷寒風濕相搏之變證為言,見風性雖善行,才與濕相合,其風即痹而不行,但郁為瘀熱而已。及郁之之極,風性乃發,風發遂挾其瘀熱以行于四肢,而四肢為之苦煩,顯其風淫末疾之象。挾其瘀熱以行于肌膚,而肌膚為之色黃,顯其濕淫外漬之象。其脈以因風生熱故浮。因濕成痹故緩。此而行《內經》開鬼門潔凈府之法,俾風挾之熱從肌表出,濕蒸之黃從小便出,而表里分消,為有據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沂市| 瑞金市| 齐齐哈尔市| 旺苍县| 行唐县| 剑川县| 宁阳县| 河南省| 平昌县| 息烽县| 迁西县| 遂川县| 嘉峪关市| 奉节县| 永新县| 清远市| 朝阳区| 沂南县| 洛扎县| 万宁市| 丹巴县| 噶尔县| 怀仁县| 玉环县| 靖安县| 建昌县| 正蓝旗| 海盐县| 开化县| 衡阳县| 阳春市| 淮北市| 鹿泉市| 合川市| 富蕴县| 康乐县| 双流县| 绥化市| 吴堡县| 浦县|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