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浙江巡撫阮元奏折(拿獲洋盜李阿虎等,分別正法定擬)嘉慶十年四月初一日
一三、刑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德等奏」移會(核擬捕盜遲誤之已革總兵吳奇貴等斬監候)嘉慶十年四月十四日
一四、刑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德奏」移會(特參不聽調遣、致盜竄逸、并捏報兵船擱汕漏沉之將領邱良功等,請旨革職)嘉慶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一五、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愛新泰等奏」移會(蔡牽盜船復竄來臺伺劫,經官兵擊退,獲犯審辦)嘉慶十年閏六月十一日
一六、刑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德等奏」移會(核擬接濟洋盜之郭萍著即處絞,在船接贓各犯發黑龍江為奴)嘉慶十年閏六月二十日
一七、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鎮總兵愛新泰奏」移會(拿獲盜犯王杉等審辦)嘉慶十年八月初二日
一八、臺灣總兵愛新泰奏折(添造捕盜哨船,遵旨酌籌一切事宜)嘉慶十年十月十一日
一九、閩浙總督玉德奏折(拿獲從逆賊黨及在洋行劫接贓服役各犯,審明分別辦理)嘉慶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二○、福建巡撫李殿圖題本(恭報交送福建巡撫印務日期)嘉慶十一年三月十六日
二一、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德奏折(請將福建鹽課項下奉部撥解甘肅兵餉及解部捐監銀兩一并留充臺灣軍需)嘉慶十一年三月十九日
二二、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愛新泰馳奏官兵進剿南路賊匪,克復鳳山縣城,上諭獎賞有功人員弁兵)嘉慶十一年三月
二三、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州將軍賽沖阿奏」移會(奏報鳳山收復后,暫時委署文武人員)嘉慶十一年四月初六日
二四、戶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定海鎮總兵羅江太等追剿蔡逆,遭風失蹤,著照陣亡例賜恤)嘉慶十一年四月
二五、刑部「為內閣抄出福州將軍賽沖阿奏」移會(臺灣鎮總兵愛新泰在南路續獲賊目匪伙,據稟審明就地辦理)嘉慶十一年四月
二六、兵部「為內閣抄出本部議覆閩浙總督玉德咨」移會(議覆閩督咨稱添設正腰站接遞文報及官兵過站應付夫馬)嘉慶十一年五月初六日
二七、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州將軍賽沖阿等奏」移會(遵旨保奏出力員弁、義民、屯番)嘉慶十一年五月
二八、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州將軍賽沖阿奏」移會(臺灣鎮總兵愛新泰在南路續獲賊目匪伙,據稟審明就地辦理)嘉慶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二九、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著溫承惠傳旨將玉德拿問,押解至京,交刑部審訊治罪)嘉慶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三○、禮部「為內閣抄出福州將軍賽沖阿奏」移會(遵旨保奏守城御賊實在出力之文武各員弁義民人等)嘉慶十一年六月
一二、浙江巡撫阮元奏折
浙江巡撫臣阮元跪奏為審明在洋行劫、接贓服役、買照濟匪等犯、分別正法定擬、恭折具奏事:竊查浙江洋面,自上年冬間蔡牽被兵船剿擊,分起南逃,提鎮舟師躡追過閩之后,浙洋尚有黃蔡幫盜船十余只,及零星土盜小船,時出時沒,經臣嚴飭沿海營縣并留浙兵船偵緝掩捕。嗣據鎮海縣會營獲盜李阿虎等八名,并船只贓物。又象山營縣先后拿獲已正法吳阿品案內盜首陳阿隴及伙盜俞阿烏、林添來等三名。該縣營嗣又獲盜鄭洪鼎等四名,又有赴定海縣投首之盜犯李子忠一名。又太平縣營先后獲盜吳小操等十三名,并船只、槍械等件。又鄞縣會營拿獲向盜買照之謝阿湯,又買食物濟匪之許兆先二名。又太平縣營獲盜楊玉來等六名,另獲陳香等六名,并投首之吳清松等六名。先后稟報到臣。當經一并飭提解省。除訊明行劫二次之楊萬生、接贓一次之邱光義患病監斃,脅逼服役、自行投首之干阿圓、阮金朗因病未能起解外,余俱解省,交臬司審辦。茲據臬司文霈會同藩司清安泰督同委員杭州府知府李烜等審明招解前來。
臣隨率同在省司、道親提研鞫。緣李阿虎系鎮海縣人。嘉慶九年十二月,李阿虎約同漁伴七人坐船出洋采捕。十四日,在金塘洋見有客船停泊。李阿虎起意為盜,過船行卻一次。又陳阿隴系臨海縣人,因在海山砍柴,起意同先獲正法之吳阿品在九龍江外洋,過船行劫一次。又鄭洪鼎,系寧海縣人,聽從在逃之盧加堂約至現獲已過之楊萬生船內入伙,同在孝順、牛頭等洋過船,迭劫二次。又張清標、張阿欲、唐阿三、莊阿狗、俞阿烏、林添來、周成組、鄭洪殿、吳小操并聞拿投首之李子忠,各被李阿虎、陳阿隴、盧加堂并土匪陸統及黃奎幫盜伙潘美舵先后邀約,拉劫上船,脅逼入伙,各在船接贓一次。又謝阿湯先因帶匪覓取淡水,與黃蔡幫盜認識,后代漁戶向盜買取免劫票照,得受謝銀。又許兆先買有食物濟匪,得過洋銀。周大興、朱阿四、白阿運、陳東明、林兆魁、鄭阿洋、楊玉來、陳阿動、蘇阿良、吳興、王現柱、祝光炳、陳香、柯余、王南、陳邁、蔣青貴、黃阿開并自行投首之吳清松、繆潮貴、陳全喜、楊幗名、干阿圓、阮金朗等均被盜邀約,擄劫上船,逼住拉篷、起椗、洗衣、炊爨、服役等事。又莊長、林拂二名,被脅雞奸。又李文受等九名,均屬難民。又據犯供:楊萬生實系在洋行劫二次,邱光義接贓一次,俱已在監病故。逐一供招確鑿,語無遁飾。查此案李阿虎、陳阿隴在洋行劫一次,鄭洪鼎在洋行劫二次,均屬不法。以上三犯,應照江洋大盜例斬決梟示。情罪重大,未便稽誅。臣于審明后,即恭請王命,飭委臬司文霈、署撫標中軍參將張五經將該犯梆赴市曹,處斬正法,并將各犯首級,及已死之楊萬生首級,分發各海口懸竿示聚。張清標、張阿欲、唐阿三、莊阿狗、俞阿烏、林添來、周成組、鄭洪殿、吳小操等九犯,各在船接贓一次,俱應發黑龍江給打牲索倫達呼爾為奴。聞拿投首,照例于遣犯上減一等,照例刺字;李子忠接贓杖一百,徒三年。周大興、朱阿四、白阿運、陳東明、林兆魁、鄭阿洋、楊玉來、陳阿動、蘇阿良、吳興、王現柱、祝光炳、鄭香、柯余、王南、陳邁、蔣青貴、黃阿開、吳清松、繆潮貴、陳全喜、楊幗名、干阿圓、阮金朗等二十四犯,均被脅服役,應與被脅雞奸之莊長、林拂均杖一百、徒三年。內吳清松、繆潮貴、陳全喜、楊幗名、干阿圓、阮金朗等六犯,自行投首,照例免罪。謝阿湯代漁戶向盜買照,得受謝銀,應照為賊通線引路例杖一百、流三千里。許兆先買備食物濟匪,應照米榖濟匪,量減一等,杖一百、流三千里。干阿圓、阮金朗患病,已據同首各犯供明,免其提省。難民李文受等九名,已由該管巡道親近訊明省釋。罪應擬遣之邱光義在監病故,應毋庸議。獲贓傳主給領,船械交營配用。各犯父兄牌甲,飭拘發落。仍查明有無盜產,變價充公。疏防職名,查取另參。各逸盜分飭舟師營縣,嚴行剿捕,務獲究辦。除全案供招咨送刑部外,所有審明分別正法定議緣由,臣謹會同總督臣玉德、提督臣李長庚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嘉慶十年四月初一日奉朱批:刑部核擬具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五本四八七~四八八頁。
一三、刑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德等奏」移會(四月十四日)
刑部為遵旨核擬具奏事,福建司案呈,所有前事一案,相應抄錄原奏移會稽察房查照注銷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十年四月日。
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等奏已革總兵吳奇貴等帶兵捕盜、遷延觀望、審擬治罪一折,嘉慶十年四月初一日奉朱批:刑部核擬具奏,欽此,欽遵于初二日抄出到部。該臣等議得:據閩浙總督玉等奏稱:竊照福建金門鎮總兵吳奇貴、閩安協副將張世熊因調派帶領兵船,前赴臺灣剿捕蔡牽,該鎮將等總以風狂浪大為詞,遷延觀望,屢催不進,致誤緝捕機宜,經臣等恭折參奏,欽奉上諭:該鎮將身為大員,于海洋匪徒肆擾,自應認真奮勉緝捕,乃竟心存畏葸,屢催不應,喪心病狂,實出情理之外。吳奇貴、張世熊均著革職拿問,交該督嚴審定擬具奏。又承準廷寄,欽奉諭旨,著即提到吳奇貴等嚴行刑訊,不可姑息。如實系聞知蔡逆肆橫情形,心存畏縮,退避不前,即將該革員等奏明正法。如訊明有別項情節,亦當將吳奇貴等從復位擬,以示懲儆等因。欽此。
臣等遵即委員立提吳奇貴、張世熊到案,督同司、道,當堂宣讀上諭,將吳奇貴、張世熊摘去頂戴,遵旨逐加嚴訊。據吳奇貴供:年四十三歲,浙江定海縣人,由行伍遞升金門鎮總兵。我于上年十二月十八日帶領兵船,在塔子洋面巡緝,接奉總督札調赴臺剿捕蔡牽,隨于二十四日駛至崇武,與張世熊兵船會合。據張世熊供:年四十三歲,浙江永嘉縣人,由行伍遞升閩安協副將。我于上年十二月十八日在夯尾洋面巡緝,接奉總督札調赴臺剿匪,亦于二十四日駛到崇武,與吳奇貴兵船會合。又據同供:兩幫兵船會合,共有四十五號,因要涉歷重洋,趕緊整換各船篷索,并添雇熟悉臺洋沙線港道舵工。至本年正月初五日,纔得齊全。初八日,風色平順,要開行,風聞蔡牽被臺灣官兵擊敗,有竄回內地之信,我們即彼此商量,若兵船東渡,海洋遼闊,萬一中途相左,轉為無益,不如即在崇武等候截捦。等了數日,因無賊匪內竄實據,不敢具稟。是以總督委員來催,總以風狂浪大回復。至十四日開駕出洋,十五日駛至賊子澳,又聞漁船傳說,蔡牽匪船已出鹿耳門,竄回內地。我們想蔡牽內竄,必由賊子澳經過,即在該處停泊三日。至十八日,不見有賊船竄回,恐怕由湄洲北竄,是以我們商量仍回崇武,會同浙江李提督兵船,分布兜捦,免得遠涉重洋。又不敢以漁船傳言具稟,隨托詞忽遇臺臺,打回崇武。實是誤聽傳聞,以致遷延多日,并無另有別情等語。臣等復加詰問:前接獲澎湖協王得祿來稟,知蔡牽自滬尾復竄到鹿耳門內,牽劫商船,催令兵船迅速渡臺會剿,彼時盜匪船只全在港內,如果你們帶領兵船即日趕到,出其不意,堵住港口,正可悉數殲捦,乃屢催不進,致失機會,豈不是聞知蔡牽兇橫,心存畏縮,退避不前嗎?即據實供來。據供:我們帶領米艇同安梭船共有四十五只,配兵二千四百余名,官弁四十余員,兵力甚厚。況臺灣亦有兵船。若果真知蔡牽尚在鹿耳門港內,趕往堵拿,正好得手。實因誤聽蔡牽已出鹿耳門竄回之信,恐怕在洋相左,遷延逗遛。后于正月二十一、二日始知蔡牽于正月十四、五日還在鹿耳門港內,失此機會,實屬胡涂該死,后悔無及。至吳奇貴歷任水師將備,長年出洋緝捕,自乾隆五十六年起,先后六次,拿獲盜犯一百八十余名。張世熊亦由水師弁兵隨幫捕匪,在洋三次,獲盜一百多名。今蒙皇上天恩,升用至總兵、副將,奉派統領兵船捕盜,正當勉力圖報,何敢心存畏葸,懼怕蔡牽,有意退避不前?總是誤聽傳言,以致延誤緝捕要務。就是我們該死,還有何辯,只求從重治罪等供。臣等加以刑嚇,堅供如一,似無遁飾。將吳奇貴、張世熊均依律擬斬監候等因具奏前來。
查律載領兵官已承上司調遣而逗遛觀望,不依期進兵策應,因而失誤軍機者斬監候等語。此案已革總兵吳奇貴,已革副將張世熊奉派領兵過臺,剿捕蔡牽,因傳聞蔡牽被臺灣官兵擊敗竄回內地之訛言,輒在崇武等候截捦,遷延不即出洋。其時盜匪船復全在鹿耳門港內,若早為進兵堵剿,正可悉數殲捦因該革員等逗遛觀望,以致遠揚,實屬坐失機宜,自應按律定擬。該革員等同為領兵之員,應如該督等所奏,吳奇貴張世熊均合依領兵官已承調遣、不依期進兵策應、因而失誤軍機者斬監候律擬斬監候,俱秋后處決。未獲盜首蔡牽等,應令該督等嚴飭水陸文武員弁上緊兜捦務獲,照例辦理等因,嘉慶十年四月十二日奏,本日奉旨: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五本四八八~四八九頁。
一四、刑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德奏」移會(四月二十三日)
刑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所有閩浙總督玉叅奏前事一折,相應抄錄原奏移會稽察房查照注銷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十年四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