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劑下
綠豆
味甘。性寒。無毒。稟土中之陰氣而生。反榧子殼。害人。
【主治】主丹毒煩熱。風疹。藥石發動。熱氣奔豚。(開寶) 止泄痢猝 利小便腸滿。
(思濃腸胃豆心頭【歸經】入胃經。兼入心經。為清熱解毒之品。
【前論】吳瑞曰。綠豆肉平皮寒。如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毒。宜連皮生研。新汲水服。
【禁忌】經疏曰。脾胃虛寒滑泄者忌。
以上瀉劑谷部
冬瓜
味甘。性微寒。無毒。稟陰土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主治】主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別錄) 除心胸滿。去頭面熱。(孟詵) 大解熱毒。消癰(大明) 治【歸經】入脾胃大小腸四經。為除熱益脾之品。
【前論】丹溪曰。冬瓜性走而急。寇氏謂其分散熱毒瓦斯。亦取其走而性急也。
【禁忌】經疏曰。冬瓜性冷利。臟腑有熱者宜之。若虛寒腎冷。久病滑泄者忌。
以上瀉劑菜部
杏仁
味甘。性溫。有小毒。稟春溫之氣。兼得火土之化以生。可升可降。陰也。惡黃 、葛根、【主治】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本經) 驚癇。心下煩熱。
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別錄) 除肺熱。利胸膈氣逆。(元素)療噠杏仁〕主止咳。下氣。消心腹間逆悶。(正要)【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瀉肺解肌。潤燥下氣之品。(專散肺家風寒痰滯)【前論】李杲曰。杏仁下喘。治氣也。桃仁療狂。治血也。俱治大便秘。當分氣血。晝便難脈沉用陳【禁忌】經疏曰。凡陰虛咳嗽。肺家有虛熱熱痰者。均忌。(雙仁者不可用)
桃仁
味苦甘。性平。無毒。稟火土之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香附為使。
【主治】主行瘀血。血閉。癥瘕。(本經) 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硬。除猝暴擊血。
通月水熱燥癢【歸經】入肝心包二經。為破血潤燥之品。(二經血分藥 苦能泄血滯甘能緩肝氣而生新血)【前論】陳承曰。行血。連皮尖生用。潤燥去皮尖炒用。俱研碎。
【禁忌】經疏曰。桃仁散而不收。瀉而無補。過用或不當。能使血下不止。損傷真陰。
故凡
梨
味甘微酸。性寒。無毒。得西方金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客熱。中風不語。治傷寒熱發。解丹石熱氣。驚邪。利大小便。(開寶) 熱嗽。
胸中【歸經】入心肺二經。兼入肝胃二經。為消痰降火。清熱解毒之品。
【前論】時珍曰。梨能治風熱。涼心潤肺。降火消痰。皆其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禁忌】經疏曰。凡肺寒咳嗽。脾家泄瀉腹痛。冷積寒痰痰飲。產后痘后胃冷嘔吐。及西北
山楂
味甘酸。性溫。無毒。稟木氣而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消食積。化宿滯。行結氣。除積塊痰塊血塊。健脾開膈。療痢疾。(醫鑒) 止兒枕作痛。發小兒痘疹。(備要)【歸經】入脾經。為破氣消積。散瘀化痰之品。(專去腥膻油膩之積與麥芽消谷積不同)【前論】士瀛曰。自丹溪始著山楂之功。而后遂為要藥。核亦有力。化食磨積。 寧原曰。
多食令人嘈煩易饑。反伐脾胃生發之氣。蓋以破泄太過。中氣受傷也。
【禁忌】經疏曰。脾虛不運。及胃家無食積。均忌。如脾胃虛。兼有積滯。當與補藥同施。
青皮
味苦辛。性寒。無毒。降也。陰中微陽也。
【主治】主破堅癖。散滯氣。治左脅肝經積氣。(元素) 治胸膈氣逆脅痛。小腹疝痛。
消乳散也。
【歸經】入肝膽二經。為猛銳之品。(二經氣分藥 通肝瀉肺散積消痞除痰削堅開滯)【前論】子和曰。陳皮升浮。入脾肺。治高而主通。青皮沉降。入肝膽。治低而主瀉柴胡疏邪。
故竅【禁忌】經疏曰。削堅破滯。性最酷烈。誤服立損真氣。必與參、術、芍藥等補脾藥同行
檳榔
味辛。性溫澀。無毒。得天之陽氣。地之金氣以生。降也。陽中微陰也。忌見火。
【主治】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伏尸。療寸白。(本經) 宣利五臟六腑壅滯。
破結(瘴癘瘧【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沉重下墜之品。(能下腸胃有形之物)【前論】元素曰。檳榔能墜諸氣至于下極。故治后重如神。
【禁忌】經疏曰。凡氣虛。脾胃虛。陰陽兩虛。中氣不足者。均忌。
西瓜
味甘。性寒。無毒。得天地清寒之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消煩止渴。解暑熱。(吳瑞) 療喉痹。(汪穎) 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
(寧【歸經】入脾經。為清暑解熱之品。
【前論】時珍曰。西瓜究屬生冷。名天生白虎湯。食者。但取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鰲按、西瓜浮面青皮。名西瓜翠衣。能解皮膚間熱。
以上瀉劑果部
海浮石
味甘咸。性平。無毒。
【主治】主止咳。(弘景) 煮汁飲。止渴。治淋。殺野獸毒。(大明) 清金降火。消積塊。
【歸經】入肺經。為消痰軟堅之品。(除上焦痰熱)【前論】俞琰曰。肺為水之上源。浮石入肺清其源。故又止渴通淋。
食鹽
味甘辛咸。性平。無毒。稟水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殺鬼蠱邪疰毒瓦斯。下部 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猝痛。堅肌骨。
多火灼。
【歸經】入腎經。兼入心肺胃三經。為除熱潤下之品。(兼宣劑通劑補劑)【前論】時珍曰。補腎藥用鹽湯者。咸歸腎。引藥氣入本臟也。補心藥用炒鹽者。心苦虛。
軟堅者。
腐。
為大
青鹽
一名戎鹽。味咸。性寒。無毒。稟水中至陰之氣凝結而成。不經煎煉。而生于涯 墳之陰。
【主治】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本經) 心腹痛。溺血。吐血。齒舌血出。
【歸經】入腎經。兼入心經。為除血熱益水臟之品。(兼補劑)【前論】寇氏曰。戎鹽之功。專在平血熱入腎。治目中瘀赤昏澀溺血者。小腸熱也。心小腸表
寒水石
味咸。性寒。無毒。稟積陰之氣而成。降也。陰也。畏地榆。解巴豆毒。制丹砂。
【主治】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渴。水飲之。(本經) 除時氣熱盛。
五臟降血。
【歸經】入腎經。為走血除熱之品。
【前論】仲淳曰。寒水石。按本文云。鹽之精。則與石膏、方解石大相懸絕。因石膏有寒水分別。
【禁忌】經疏曰。凡陰虛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熱骨蒸。并脾胃作泄者。均忌。
以上瀉劑石部
人中黃
味苦。性寒。無毒。
【主治】主解胃家熱毒。(本經) 主天行熱疾。及解中諸毒。惡菌毒。惡瘡。治痘瘡因熱黑一名降陰火。(丹溪)【歸經】入胃經。為大解熱毒之品。(通行五臟)【前論】斗門曰。人有奔走發狂。熱病似癲。如見鬼神。久不得汗。及不知人事者。乃陽明蘊熱也。非此不能除。
【禁忌】經疏曰。傷寒瘟疫。非陽明實熱。痘瘡。非大熱郁滯因而紫黑干陷倒靨者。均忌。
人中白
味咸。性平。無毒。乃人溺之積氣結成。降也。陰也。
【主治】主療鼻衄。湯火灼瘡。(本經) 治傳尸勞熱。肺痿。心膈熱。吐血羸瘦。渴疾。
(肌膚癥積滿陰降火【歸經】入肝腎三焦膀胱四經。為除熱降火之品。
【前論】丹溪曰。人中白能瀉肝三焦膀胱火。蓋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又曰。氣有余即是火惜哉之圣藥時珍治鼻于肺【禁忌】經疏曰。凡虛寒。及溏泄。或陽虛無火。食不消者。二物均忌。
以上瀉劑人部
夜明砂
味辛。性寒。無毒。
【主治】主面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腹中血氣。破寒熱積聚。除驚悸。(本經) 燒灰。
酒服方【歸經】入肝經。為散血明目之品。(本經血分藥)【前論】時珍曰。此為蝙蝠屎中未化蚊蚋眼。但蝙蝠有毒。切不可入藥。
【炮制】雷公曰。凡使。淘去灰土惡臭。取細砂。曬干焙用。
犀角
味苦酸咸。性寒。無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升麻、松脂為使。惡烏頭。忌鹽。
【主治】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魘寐。(本經) 療傷寒溫疫。
心。 熱悶。赤痢。(海藏) 猝中惡心痛。筋骨中風。心風煩悶。中風失音。(孟詵) 涼心。
黑陷。消癰化膿。定驚。明目。能消胎氣。(備要)【歸經】入心肝二經。兼入胃經。為徹上徹下。散邪清熱。涼血解毒之品。
【前論】宗 曰。鹿用茸。犀用尖。其精銳之力。盡在是也。 時珍曰。五臟六腑。皆稟氣于故能入陽鰲按、犀性走散。比諸角尤甚。故能清心鎮肝。入胃而化血解熱消毒也。
【禁忌】經疏曰。能消胎氣。孕婦忌食。痘瘡氣虛無大熱。傷寒陰癥發躁。脈沉細。足冷。
羚羊角
味苦咸。性寒。無毒。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辟蠱毒惡鬼不祥。安心氣。常不魘寐。(本經)不通【歸經】入心肝肺三經。為散邪清熱之品。
【前論】好古曰。今痘科多用以清肝火。而本草不言。缺略也。 庵曰。目為肝竅。
此能魂。
血血通。
【禁忌】經疏曰。心肝二經。虛而有熱者宜。若虛而無熱。忌用。
熊膽
味苦。性寒。無毒。陽中陽也。惡防己、生地黃。
【主治】主時氣熱盛。變為黃膽。暑月久痢。疳 心痛。疰忤。(蘇恭) 治諸疳耳鼻瘡惡瘡【歸經】入心胃心包三經。兼入膽脾大腸三經。為除熱去邪之品。
【前論】錢乙曰。熊膽佳者通明。每以米粒許點水中。連轉如飛者良。余膽亦轉。但緩耳。士材曰。熊膽入膽。從其類也。清火定驚之功。較勝諸膽。時珍曰。大能清心平肝。殺蟲退【禁忌】經疏曰。小兒不因疳癥而目生障翳。及痘后蒙蔽者。均忌。
刺皮
味苦。性平。有小毒。得酒良。畏桔梗、麥冬。
【主治】主五痔陰腫痛引腰背。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本經) 療腹痛疝積。
燒灰(甄權) “ 肉”主反胃。炙黃食。(藏器)【歸經】入胃經。為涼血之品。
【前論】寇氏曰。 皮治胃逆。開胃氣有功。
【炮制】時珍曰。 黑存性。一云。細銼炒黑用。
以上瀉劑禽獸部
龍齒
味澀。性寒。無毒。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鐵器。
【主治】主大人驚癇諸痙。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小兒五驚十二癇。(本經)小兒身熱不可近。大人骨間寒熱。治蠱毒。殺精物。(別錄) 治煩悶狂熱鬼魅。(日華)【歸經】入心肝二經。為鎮心安魂。除煩清熱之品。
【前論】仲淳曰。龍骨入心肝腎腸。龍齒單入心肝。故骨兼有止瀉澀精之用。齒惟定驚安魂【禁忌】經疏曰。龍齒禁忌。約與骨相似。
以上瀉劑鱗部
真珠
味甘咸。性寒。無毒。稟太陰之精氣而結成。降也。陰也。
【主治】主手足皮膚逆臚。鎮心。綿裹塞耳。主聾。敷面令人潤澤好顏色。粉點目中。
主膚胞衣。點【歸經】入心肝二經。為泄熱定驚之品(水精所孕水能制火故專治火熱癥)【前論】陸佃曰。蛤蚌無陰陽牝牡。須雀化成。故能生珠。專一于陰精也。 庵曰。
雖云假【禁忌】經疏曰。凡病。不由火熱者忌。
石決明
味咸。性平。無毒。得水中之陰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也。畏旋復花。
【主治】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別錄) 肝肺風熱。骨蒸勞熱。(李 ) 通五淋。(【歸經】入肝經。為專除風熱之品。
【前論】無己曰。石決明咸寒。入血除熱。又能入腎補陰。
鰲按、石決明大補肝陰。肝經不足者。斷不可少。
【炮制】李 曰。凡用。磨去粗皮。面裹煨熟。搗研極細。
海蛤粉
味咸。性寒。無毒。稟水中之陰氣而生。降也。陰也。曰海者。別于江湖地澤所生也。
【主治】主熱痰。濕痰。老痰。頑痰。疝氣。白濁。帶下。同香附末、姜汁調服。主心痛。
散腫毒。治【歸經】入心腎二經。為軟堅潤下之品。
【前論】仲淳曰。諸痰皆火氣上炎煎熬津液而成。得此能軟堅潤下。故痰消。
【禁忌】經疏曰。雖善消痰積血塊。然脾胃虛寒。宜少用。
瓦楞子
味咸。性平。無毒。稟水中陽氣而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一切血氣。冷氣。癥癖。火 醋淬。醋丸服。(日華) 化痰積。消血塊。(丹溪)【歸經】入肝經。兼入肺脾二經。為軟堅散結之品。
【前論】吳瑞曰。瓦楞消痰。其功最大。凡痰膈病用之如神。
【炮制】雷公曰。取陳久者。火 赤。米醋淬三度。出火毒。研粉。
以上瀉劑介部
水蛭
味苦咸。性平。有毒。畏鍛石、食鹽。
【主治】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癥積聚。(本經) 墮胎。(別錄) 治折傷跌撲有效。
【歸經】入肝膀胱二經。為破血泄結之品。
【前論】無己曰。咸走血。苦勝血。用水蛭以除蓄血。乃肝經血分藥。故能去肝經聚血。
五谷蟲
即糞中蛆。味甘咸。性寒。無毒。
【主治】主小兒諸疳積。疳瘡。熱病譫妄。毒痢作吐。(大明)【歸經】入脾胃二經。為去熱療疳之品。(幼科要藥)【前論】寧原曰。糞蛆專能消積。以其健脾扶胃也。積消則飲食停滯之熱毒亦清矣。
【炮制】備要曰。凡使。漂極凈。曬干。或炒或 為末用。
虻蟲
味苦。性微寒。有毒。降也。陰也。惡麻黃。
【主治】主逐瘀血。破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本經) 女子月水不通。
【歸經】入肝經。兼入三焦經。為破血泄結之品。(肝經血分藥)【前論】河間曰。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為用也。 無己曰。苦走血。血結不行者。
以苦
蟾蜍
味辛。性寒。微毒。稟土金之精氣。上應月魄而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邪氣。破癥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療陰蝕疽癘惡瘡。 犬傷瘡。
能一切子大腰眼并(別搗汁服【歸經】入胃經。為殺蟲拔毒之品。(疳積癰疽諸瘡要藥)【前論】東垣曰。蟾蜍。土之精也。上應月魄而性靈異。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古今諸方所蟾蜍消積拔疔水。
渾身水腫。及單腹脹者。青蛙一二枚。去皮。炙。食之。自消。
【炮制】經疏曰。凡使蟾酥。用人乳化開。切不可入人目。若誤入。赤腫欲盲。急以紫草汁
白頸蚯蚓
味咸。性寒。無毒。得土中陰水之氣而生。降也。陰中陰也。畏蔥、鹽。
【主治】主蛇瘕。去三蟲。殺長蟲。(本經) 化為水。療傷寒溫病伏熱發狂。大腹黃疸。
(人小熱痢入輕粉【歸經】入胃輕。為清熱利水之品。
【前論】蘇頌曰。腎臟風下注病。不可缺也。香港腳藥必須用之為使。然亦有毒。不可過劑。
行濕得【禁忌】經疏曰。蚯蚓性大寒。能除有余邪熱。故傷寒。非陽明實熱。狂躁者。忌。溫病無復有【炮制】吳瑞曰。凡使。有炙為末。有陰干研末。有化水。有生搗。各隨方法。
以上瀉劑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