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潛《明道雜志》云:“古人作詩賦,事不必皆實,如謝宣城詩‘澄江靜如練’。宣城去江僅百里,州治左右無江,但有兩溪耳。或當時謂溪為江,亦未可知也。此猶班固謂八川分流。”予按謝元琿《曉登三山還望京邑作詩》有“澄江靜如練”之語,三山在江寧縣北十二里,濱江地名,則此詩非在宣城州治所作也,安得以“八川分流”為比。按“八川分流”出司馬相如《上林賦》,亦非固之言。(《叢話》后一)
一二、縣令用彭澤五柳事
士人言縣令事,多用彭澤五柳,雖白樂天《六帖》亦然。以余考之,陶淵明,潯陽柴桑人也,宅邊有五柳樹,因號五柳先生。后為彭澤令,去官百里,則彭澤未嘗有五柳也。予初論此,人或不然其說,比觀《南部新書》云:“《晉書陶潛本傳》云:‘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嘗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則非彭澤令時所栽,人多于縣令事使五柳,誤也。”豈所謂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歟?(《叢話》后三)
一三、詠三良
秦繆公以三良殉葬,詩人刺之,則繆公信有罪矣。雖然,臣之事君,猶子之事父也。以陳尊己、魏顆之事觀之,則三良亦不容無譏焉。昔之詠三良者,有王仲宣、曹子建、陶淵明、柳子厚。或曰“心亦有所施”,或曰“殺身誠①獨難”,或曰“君命安可違”,或曰“死沒寧分張”,曾②無一語辨其非是者;惟東坡《和》陶云:“殺身故有道,大節要不虧,君為社稷死,我則同其歸。顧命有治亂,臣子得從違,魏顆真孝愛,三良安足希。”審如是〔言〕③,則三良不能無罪。東坡一篇,獨冠絕于古今。(《叢話》后三、《竹莊》十、《玉屑》十七)
案:胡仔曰:“余觀東坡《秦繆公墓詩》意,全與《三良詩》意相反,蓋是少年時議論如此,至其晚年,所見益高,超人意表,此揚雄所以悔少作也。詩云:‘昔公生不誅孟明’,豈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殉公意,亦如齊之二子從田橫。”
①《竹莊》“誠”作“成”。
②《東坡詩話》“曾”作“皆”。
③《竹莊》無“言”字。
一四、淵明永初甲子辨
秦少游言:宋初受命,陶潛自以祖先晉世宰輔①,恥復屈身,〔后代,自宋武帝王業漸隆,不復肯仕,〕②投劾而歸,躬耕于潯陽之野。其所著書是義熙以前,題晉年號;永初以后,但稱甲子而已。魯直詩亦有“甲子不數義熙前”之句。此說蓋出《五臣文選注》。《淵明集》〔第三卷首〕③已嘗辨此說為④非是。如少游、魯直尚惑于五臣之說,其它可知。(《叢話》后三、《詩林》一)
①《詩林》作“祖侃在晉世為宰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