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新附本草》云:“味甘溫,無毒。”《日華子》云:“有毒。”)①予按《倦游雜錄》云:〕②“河豚魚有大毒,肝與卵,人食之必死。〔(暮春柳花飛,此魚大肥。江、淮人以為時珍,更相贈遺。臠其肉雜蔞蒿荻芽,)③瀹而為羹,或不甚熟,亦能害人,歲有被毒而死者。”然南人嗜之不已,故圣俞詩(“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dāng)此時,貴不數(shù)魚蝦”。而其后又)④云:“炮煎茍⑤失所,轉(zhuǎn)⑥喉為莫邪。”⑦則其毒可知。”⑧<本草以為無毒,蓋誤矣。(及觀張文潛《明道雜志》,則又云:“河豚,水族之奇味,世傳以為有毒,能殺人。余守丹陽及宣城,見土人戶食之,其烹煮亦無法,但用蔞蒿、荻芽、菘菜三物,而未嘗見死者。若以為土人習(xí)之,故不傷。蘇子瞻,蜀人,守?fù)P州,晁無咎,濟(jì)南人,作倅,每日食之,了無所覺。南人云:‘魚無頰無鱗,與目能開闔及作聲者,有大毒。’河豚備此四者,故人畏之。而此魚自有二種,色淡黑有文點(diǎn)謂之斑子,云能毒人,土人亦不甚捕也。子瞻在資善堂,嘗與人談河豚之美者,云:‘也直那一死。’其美可知)⑨或云:子不可食,〕⑩其⑾大才一粟,浸之經(jīng)宿,如彈丸。人有中其毒者,以水調(diào)炒槐花末,及龍腦,皆可解。”⑿〔予嘗見漁者,說所以取之之由,曰:“河豚盛氣易怒,每伏水底,必設(shè)網(wǎng)于上,故以物就而觸之,彼將奮怒而上,遂為所獲。”〕⒀吳人珍之,目其腹腴為西施乳。予嘗戲作絕句云:“蔞蒿短短荻芽肥,正是河豚欲上時。甘美遠(yuǎn)勝西子乳,吳王當(dāng)日未曾知。”⒁雖然,甚美必甚惡。河豚,味之美也,吳人嗜之以喪其軀;西施,色之美也,吳王嗜之以亡其國。茲可以為來者之戒。>⒂(《說郛》本、《叢話》后二十四、《總龜》后四十九、《歷代》三十六)
①《詩林》無“河豚”至此數(shù)語。
②《說郛》本及《歷代》無“河豚”至此數(shù)語,據(jù)《叢話》補(bǔ)。
③《詩林》、《說郛》本無“暮春柳花飛”至此數(shù)語,據(jù)《叢話》補(bǔ)。
④《詩林》、《說郛》本無“春洲生荻芽”至此數(shù)語,據(jù)《叢話》補(bǔ)。
⑤《詩林》“茍”作“久”。
⑥《詩林》“轉(zhuǎn)”作“入”。
⑦案:此《送饒州坐客食河豚魚詩》。
⑧《詩林》、《說郛》本引至此。
⑨《總龜》無“及觀張文潛”至“其美可知”數(shù)語。
⑩《歷代》無“暮春柳花飛”至此數(shù)語。
⑾《歷代代》“其”下有“子”字。
⑿案:所引與文潛原文頗多刪節(jié)。
⒀《歷代》無“予嘗見漁者”至此數(shù)語。
⒁《詩林》四另一節(jié),引此作洪駒父《詠河豚西施乳詩》。
⒂自“本草以為無毒”起至此數(shù)語,均據(jù)《叢話》補(b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