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醫經(五)

〔黃帝針經〕隋志九卷。(舊唐志并作十卷)佚〔楊氏(玄操)針經音〕本朝現下書目一卷 佚〔席氏(延賞)針經音義〕宋志一卷 佚〔靈寶注黃帝九靈經〕舊新唐志十二卷 佚〔黃帝九虛內經〕宋志五卷 佚〔內經靈樞經〕藝文略九卷 存皇甫謐曰。九卷。是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覺也。(甲乙經序)林億等曰?;矢κ堪布滓医浶蛟?,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共十八卷。

即內經也。素問外九卷。漢張仲景及西晉王叔和脈經。只為之九卷?;矢κ堪裁麨獒樈洝R鄬C啪?。楊玄操云。

黃帝內經二帙。帙各九卷。按隋書經籍志。謂之九靈。王冰名為靈樞。(按隋志無九靈之目)宋史哲宗紀曰。元 八年。正月庚子。詔頒高麗所獻黃帝針經于天下。江少虞曰。哲宗時。臣寮言。竊見高麗獻到書內。有黃帝針經九卷。據素問序。稱漢書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與此書各九卷。乃合本數。此書久經兵火。亡失幾盡。偶存于東夷。今此來獻。篇帙俱存。不可不宣布海內。使學人誦習。伏望朝廷詳酌。下尚書工部。雕刻印板。

送國子監。根據例摹印施行。所貴濟眾之功。溥及天下。有旨令秘書省。選奏通曉醫書官三兩員校對。及令本省詳定訖。根據所申施行。(宋朝類苑)朱熹曰。素問語言深。靈樞淺較易。

趙希弁曰。靈樞經九卷。王冰謂此書即漢志內經十八卷之九也,或謂好事者。于皇甫謐所集內經倉公論中抄出之。名為古書也。未知孰是。王應麟曰。黃帝靈樞經九卷。黃帝岐伯雷公少俞伯高答問之語。楊上善序。凡八十一篇。針經九卷。大抵同。亦八十一篇。針經以九針十二原為首。靈樞以精氣為首。又間有詳略。王冰以針經為靈樞。故席延賞云。靈樞之名。時最后出。(玉海)史崧序曰。昔黃帝作內經十八卷。靈樞九卷。素問九卷。乃其數焉。世所奉行。唯素問耳。越人得其一二。

而述難經。皇甫謐次而為甲乙。諸家之說。悉自此始。其間或有得失。未可為后世法則。謂如南陽活人書。稱咳逆者噦也。謹按靈樞經曰。新谷氣入于胃。與故寒氣相爭。故曰噦。舉而并之。則理可斷矣。又如難經六十五篇。

是越人標指靈樞本輸之大略。世或以為流注。謹按靈樞經曰。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又曰。神氣者。正氣也。神氣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井榮輸經合者。本輸也。舉而并之。則知相去不啻天壤之異。但恨靈樞不傳久矣。世莫能究。夫醫者在讀醫書耳。讀而不能為醫者有矣。未有不讀而能為醫者也。不讀醫書。又非世業。殺人尤毒于挺刃。是故古人有言曰。為人子而不讀醫書。由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髫迄壯。

潛心斯道。頗涉其理。輒不自揣。參對諸書。再行校正。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于卷末。勒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開卷易明。了無差別。除已具狀經所屬申明外。準使府指揮。

根據條申轉運司。選官詳定。具書送秘書省國子監。令崧專訪名醫。更乞參詳。免誤將來。利益無窮。功實有自。

宋紹興乙亥仲夏望日。錦官史崧題。

呂復曰。內經靈樞。漢隋唐藝文志皆不錄。隋有針經九卷。唐有靈寶注。及黃帝九靈經十二卷。而或謂王冰以九靈。更名為靈樞。又謂九靈尤詳于針。故皇甫謐名之為針經。即隋志針經九卷。茍一書而二名。不應唐志別出針經十二卷也。所謂靈寶注者。乃扁鵲太玄君所箋。世所罕傳。宋季有靈樞略一卷。今亦湮沒。紹興初史崧并是書為十二卷。而復其舊。較之他本頗善。學人當與素問并觀。蓋其旨意?;ハ喟l明也。(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徐渭曰。黃帝時未聞宦寺。而靈樞中問答。乃有宦者去其宗筋。固知此書非岐黃筆也。然其本旨授受。疑非岐黃則決不能。所謂夫有所受之也??梢刹惶匾换滤?。始筆其易知者耳。(路史)馬蒔曰。靈樞者。內經篇名。蓋內經為總名。中有素問八十一篇。靈樞八十一篇。晉皇甫士安以針經名之。

按本經首篇九針十二原中。有先立針經一語。又素問八正神明論。亦岐伯云。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是素問之言。亦出自靈樞首篇耳。后世王冰釋素問。以靈樞針經雜名。宋成無己釋傷寒論。及各醫籍。凡引靈樞者。皆不曰靈樞。而曰針經。其端皆始于皇甫士安也。但針經二字。止見于本經首篇。其余所論。營衛輸穴。關格脈體。

經絡病證。三才萬象。靡不森具。雖每篇各病。必用其針。自后世易靈樞。以針經之名。遂使后之學人。視此書止為用針。棄而不習。以故醫無入門。術難精詣。無以療疾起危。深可痛惜。豈知素問諸篇。隨問而答。頭緒頗多。入徑殊少。靈樞大體渾全。細目畢具。猶儒書之有大學。三綱八目??傃曰グl。

真醫家之指南。其功當先于素問也。謂之曰靈樞者。正以樞為門戶。闔辟所系。而靈乃至神至玄之稱。是書之功。何以異是。

張介賓曰。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

王九達曰。靈乃至神至玄之稱。樞為門戶闔辟所系。生氣通天論。欲若運樞。樞。天樞也。天運于上。樞機無一息之停。人身若天之運樞。所謂守神守機是也。其初意在于舍藥而用針。故揭空中之機以示人。空者靈。樞者機也。既得其樞。則經度營衛。變化在我。何靈如之。

杭世駿曰。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篇?;矢χk以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合十八卷當之。唐啟玄子王冰遵而用之。素問之名。見漢張仲景傷寒卒病論。針經則謐所名也。隋經籍志。針經九卷。黃帝九靈經十二卷。元滄洲翁呂復云。茍一書而二名。不應唐志別出針經十二卷。據復所疑九靈是九靈。針經是針經。不可合而為一也。

王冰以九靈名靈樞。靈樞之名。不知其何所本。即用之以法素問。余觀其文義淺短。與素問岐伯之言不類。又似竊取素問之言而鋪張之。其為王冰所偽托可知。自冰改靈樞后。后人莫有傳其書者。唐寶應至宋紹興。錦官史崧乃云。家藏舊本靈樞九卷。是書至宋中世而始出。未經高保衡林億等校定也。孰能辨其真偽哉。其中十二經水一篇。無論黃帝時此名。而天下之水。何止十二。 以十二經脈。而以十二水配。任意錯舉。水之大小不詳計也。

堯時作禹貢。九州之水始有名。湖水不見于禹貢。唐時荊湘。文物最盛。洞庭一湖。屢詠歌于詩篇。征引于雜記。冰特據身所見。而妄臆度之耳。掛漏不待辨而自明矣。(道古堂集)四庫全書提要曰。靈樞經十二卷。按據晁公武讀書志。及李濂醫史所載。元呂復群經古方論。則靈樞不及素問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近時杭世駿道古堂集。亦有靈樞經跋。其考證尤為明晰。然李杲精究醫理。而使羅天益作類經。兼采素問靈樞。呂復亦稱善學人。當與素問并觀。其旨義互相發明。蓋其書雖偽。而其言則綴合古經。

具有源委。譬之梅賾古文。雜采逸書。聯成篇目。雖 牾罅漏。贗托顯然。而先王遺訓。多賴其搜輯以有傳。不可廢也。此本前有紹興乙亥史崧序。稱舊本九卷。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于卷末。又目錄首題鰲峰熊宗立點校重刊。末題原二十四卷。今并為十二卷。是此本為熊氏重刊所并。呂復稱史崧并是書為十二卷。以復其舊。殆誤以熊本為史本歟。

姚際恒曰。靈樞經。晁子止曰?;蛑^好事者。于皇甫謐所集內經倉公論中抄出之。恒案此書。又下素問一等。

(古今偽書考)按先子曰。靈樞單稱九卷者。對素問八卷而言之。蓋東漢以降。素問既亡第七一卷。不然則素問亦當稱九卷爾。而靈樞之稱。 于唐中葉。王冰注素問?;蛟混`樞?;蛟会樈洝A謨|因謂王冰名為靈樞。不可定。然今考道藏中。有玉樞神樞靈軸等之經。而又收入是經。(題曰集注而其實原文爾)則靈樞之稱。意出于羽流者歟。是經亦成于眾手。猶素問也。然素問各篇。文本多深奧。靈樞則不過數篇。馬仲化謂功當先于素問。其說未可信焉。

玉海曰。靈樞以精氣為首。今本以九針十二原為首。而甲乙經。以精氣為首。不知當時所見。與今本同體異名者歟。林億等校正素問。在仁宗嘉 中。后哲宗元 八年。高麗始獻是經。其相距四十余年。則億等不及寓目完書。故注中有云靈樞文不全。(案調經論王冰注引針經曰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新校正曰三部九候論注引之曰靈樞而此云針經則王氏之意指靈樞為針經也考今素問注引針經者多靈樞之文但以靈樞今不全故未得盡知也)又億等校素問甲乙經等。所引九虛文。今并見靈樞中。則九虛亦是經之別本。非全帙者。要之曰靈樞。曰九虛。曰九靈。并是黃冠所稱。而九卷針經。其為舊名也。夫為靈樞者。王冰以前。不有載之者。故億等以為冰所命。而杭世駿直為冰之贗鼎者。更為疏妄。甲乙之書。撰集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素問明堂之外。乃針經文。悉具于靈樞。則實是為古之針經無疑矣。其文有少異者。傳寫之差誤耳。如十二經水。甲乙亦有之。若據杭言。甲乙亦為唐人之偽托乎。蓋素問靈樞。并秦漢人所撰。如宦者湖水之類。無害其為書矣。

杭言不足取也。史崧之刻是經。勒為二十四卷。呂復不考之崧序。而云崧并是書為十二卷。蓋當時別有為十二卷者。故誤為此說者。四庫全書提要。謂呂以明熊宗立本為史本。然呂元人。豈有此理耶。

又按馬仲化曰。大抵素問所引經言。多出靈樞者。是靈樞為先。素問為后。此說不足信焉。蓋靈樞之文。淺薄易解。而所載有素問中不言及者。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又八正神明論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所謂八風八正者。唯言八方之風。八節之正氣者。非八節風氣。朝于太乙之義。故真言論下文。僅舉四方風稱之。至于靈樞九宮八風篇。歲露篇。論太一巡行。及八風之目。是素問所無,始見于易干鑿度。又五變篇。有先立其年。以知其時之文。官針篇。稱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為工也。是雖固與運氣之說不同。遂開彼勝復加臨之源。且夫素問之書。其文雅古。其旨深奧。決非靈樞之所及。則其為晚出。可以征焉。在昔名醫若秦和盧扁之徒。必有書記其言者。后世撰素問靈樞等者。采節其書。各立之說。故其文互有混同。非復相襲套使然者。謂之彼經所引。原于此經。而此經所載。先于彼經。則不可也。仲化之說不足信者。可以知矣。

戊寅冬月。得至元己卯。古林胡氏書堂所刊靈樞。目錄首行。題曰元作二十四卷。今并為十二卷。計八十一篇。

此則呂復所見。而為熊氏種德堂所刻藍本。乃可以確先子所謂當時別有為十二卷者之說也。

〔亡名氏靈應靈樞〕藝文略九卷 佚〔靈樞略〕藝文略一卷 存〔呂氏(復)靈樞經脈箋〕佚按上見于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按是書收在道藏。

〔高氏(士)靈樞經摘注〕一卷 未見按上見于鄞縣志。

〔馬氏(蒔)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九卷 存馬蒔曰。素問曾經唐寶應年間啟玄子王冰有注。靈樞自古迄今。并無注釋。今愚析為九卷者。大都神圣經典。

以九為數。而九九重之。各有八十一篇。王冰分靈樞為十二卷。宋史菘分為二十四卷者。皆非也。且注釋此書。

并以本經為照應。而素問有相同者。則援引之。至于后世醫籍有訛者。則以經旨正之于分注之下。然后之學人。

當明病在何經。用針合行補寫。則引而伸之。用藥亦猶是矣。切勿泥為用針之書。而與彼素問。有所軒輊于其中也。

汪昂曰。靈樞從前無注。其文本古奧。名數繁多。觀者蹙 顰眉。醫率廢而不讀。至明。始有馬玄臺之注。

其疏經絡穴道。頗為詳明??芍^有功于后學。雖其中間有出入。然以從來畏難之書。而能力開壇坫。以視素問注。則過之遠矣。(內經約注)〔胡氏(文煥)靈樞經心得〕二卷 存自序曰。靈樞素問。其間問答。多有重出處。然猶二書無害也。即一書亦有重出者。豈其義理深奧。不憚重于答問乎。抑因論彼而復及此乎。余茲撰之。亦未免重者重。獨者逸。惟求當其要。而順其文者耳。覽者幸毋訝云。

〔趙氏(闕名)注靈樞經〕未見陳仁錫序曰。余嘗題壁云。簡方思節茗。恥役學尊生。讀趙先生注靈樞。蓋信天下最可恃者。古人不變為今人,可恨者。古本時化為今本??晒终?。自家脈理。問之醫王方寸。隔垣而求洞于秦越人。夫秦越人也。得無秦越我也。夫可笑者。臟腑不自見。而輒許人有肝膽。且誰肝誰膽哉。趙先生早謝青衿。注經玄暢可傳。居甫里不交富人。須眉皓然。似一精猛讀書壯男子。尤好言三禮。余欲十七篇宗儀禮。入禮記之通十七篇者。六官宗周禮。

入禮記之近六官者。各以歷朝禮制宦制附焉。欲勒成一書未能也。先生圖之。禮以治身為先。此亦岐伯之大指矣。(無夢園集)〔張氏(志聰)靈樞經集注〕九卷 存自序曰。先儒有云。經傳而經亡。非經亡也。亡于傳經者之精而以粗求之。深而以淺視之之失其旨歸也。夫靈素之為烈于天下也。千百年于茲矣。然余嘗考漢藝文志曰。黃帝內經一十八卷。而靈樞居其九。素問亦居其九。

昔人謂先靈樞而后素問者何也。蓋以素問為世人病所由生也。病所生而弗慎之。則無以防其流。故篇中所載。陰陽寒暑之所從。飲食居處之所攝。五運生制之所由勝復。六氣時序之所由逆從。靡弗從其本而謹制之。以示人維持。而生人之患微矣。若靈樞。為世人病所由治也。病既生而弗治之。則無以通其源。故本經所論。榮衛血氣之道路。經脈臟腑之貫通。天地四時之所由法。音律風野之所由分。靡弗藉其針而開導之。以明理之本始。而惠世之澤長矣。是靈樞素問。為萬世所永賴。靡有息也。故本經曰。人與天地相參。日月相應。而三才之道大備。是以人氣流行。上應日。行于二十八宿之度。又應月之盈虧。以合海水之消長。且以十二經脈臟腑。外合于百川匯集之水。咸相符也。故本經八十一篇。以應九九之數。合三才之道。三而三之。成九九八十一篇。以起黃鐘之數。其理廣大。其道淵微。傳竹帛。而使萬世黎民。不罹災眚之患者。孰不賴此經也哉。乃有皇甫士安。類為甲乙針經。而玄臺馬氏又專言針而昧理。俾后世遂指是經為針傳而忽之。而是經幾為贅旒矣。余憫圣經之失傳。懼后學之沿習。遂忘愚昧。素問注疏告竣。復集同學諸公。舉靈樞而詮釋之。因知經意深微。旨趣層折。一字一理。確有指歸。以理會針。因針悟證。殫心研慮。雞鳴風雨。未敢少休。庶幾藉是可告無罪乎。

〔高氏(世 )靈樞直解〕未見高世 曰。素問直解外。更有本草崇原。靈樞直解。金匱集注。圣經賢傳。剞劂告竣。(素問凡例)〔黃氏(元御)靈樞懸解〕九卷 未見四庫全書提要曰。是書亦以錯文為說。謂經別前十三段為正經。后十五段為別經。乃經別之所以命名。而后十五段。卻誤在經脈中。標本而誤名衛氣。四時氣。大半誤入邪氣臟腑病形篇。津液五別。誤名五癃津液別。此類甚多。乃研究素問。比櫛其辭。使之脈絡環通。案靈樞晚出。又非素問之比。說者謂唐人剽取甲乙經為之。不應與古書一例。錯文亦姑存其說可也。(存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曲松县| 赣州市| 金寨县| 双流县| 布尔津县| 东海县| 类乌齐县| 哈密市| 五指山市| 喀喇| 吴忠市| 乌兰浩特市| 柳州市| 英吉沙县| 巨鹿县| 额济纳旗| 扎兰屯市| 藁城市| 福安市| 襄汾县| 莎车县| 黔西县| 开化县| 金湖县| 大方县| 利辛县| 兴隆县| 津市市| 临城县| 白玉县| 长治县| 东莞市| 磐石市| 海口市| 子洲县| 喀喇沁旗| 尉犁县| 成都市| 武义县| 清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