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唐宋以來之私修諸史(6)

宋人馬令,因其祖元康,世家金陵,習知南唐故事,未及撰次,乃纘先志而撰《南唐書》三十卷,所系序、贊,皆以“嗚呼”二字發端,蓋規仿歐史也。其后陸游亦撰《南唐書》十八卷,簡核有法,勝于馬書。游于《烈祖李異紀 后論》云:“昔馬元康、胡恢皆嘗作《南唐書》,自烈祖以下,元康謂之書,恢謂之載記。”是則宋代撰《南唐書》者,又有胡恢(《宋史藝文志補》云,恢,金陵人),惟已不傳。其稱馬令為元康者,以孫述祖,猶遷之于談,固之于彪,令之作,即等于元康之作也 。明末李清始取兩《南唐書》合而為一,署曰《南唐書合訂》二十五卷,刊本罕見。清代祥符周在浚,青浦湯運泰,皆為陸書作注 ,周氏注本,附以吳興劉承幹補注十八卷,湯氏注本,雖已付刊,則不易得。此又研南唐史者必讀之書也。宋人范炯、林禹合撰《吳越備史》,用編年體,以紀錢氏一姓之事跡;清代梁廷枏撰《南漢書》,吳蘭修撰《南漢紀》,皆《南唐書》之亞。其合十國為一書者,有宋路振之《九國志》,清吳任臣之《十國春秋》譬所謂十國者,吳楊行密、南唐李昪、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南漢劉龑、楚馬殷、閩王審知、吳越錢镠、荊南高季興、北漢劉崇是也。歐史仿《晉書》載記之例,為十國撰世家,以別于一系相承之五代,而其名始定 。路氏《九國志》,名為九國,所紀實為十國,每國先為國主作略傳,如本紀;后附以諸臣傳,亦用紀傳體。吳氏以歐史紀十國事,尚語焉不詳,乃采諸霸史、雜史以及小說家言,并證以正史,以成《十國春秋》;又于諸傳本文之下,自為之注,載別史之可存者,且于舊說之非是者多所辨證;所撰表、志,考訂尤精。惟王鳴盛譏其每得一人即作一傳,僧道、婦人之傳,每篇只一二行,即徐鉉《騎省集》亦未之見,蓋專以博為事,而未之能精者(《十七史商榷》九十八,“十國春秋”條),所論殊當。以上諸書,皆就新、舊《五代史》之一部而改撰者也。

明人錢士升,取南宋九帝之事,別撰《南宋書》,亦得為別史之一種。而兩宋之世,北方有遼、金、蒙古先后崛起,與之對峙,又有西夏李元昊,傳世十,歷年一百九十,立國于宋仁宗明道元年,至理宗寶慶三年,為蒙古所并滅,其事具于宋、遼、金三史之《西夏傳》,而《宋史》尤詳。近人羅福萇因夏人所傳之《掌中珠》一書,得通西夏自制之復體文字,并為《宋史 西夏傳》作疏證,惜未卒業而歿;清代洪亮吉撰《西夏國志》十六卷,周春撰《西夏書》十卷,陳崑撰《西夏事略》十六卷(著錄《清史稿 藝文志》),皆不見傳本,書或未成;張鑑《西夏紀事本末》,傳世已久,吳廣成《西夏書事》,原刊本不多見,最近始覆印行世;近人開縣戴錫章廣擷群書,分年排次,以成《西夏紀》,書最晚成,差為詳備,考西夏一國事者,應于是取資焉。此皆就《宋史》及遼、金二《史》之一部而分撰者也。

明思宗于崇禎十七年甲申三月縊死,是年五月,明遺臣迎福王由崧即位于南京,改明年元為弘光,、是年(即清順治二年)五月南京陷,由崧尋殂,初稱圣安皇帝,后謚安宗;弘光元年閏六月,唐王聿鍵立于福建,改是年元為隆武,明年(順治三年)八月,以福州陷遇害,初稱思文皇帝,后謚紹宗;十一月桂王由榔立于肇慶,改明年(順治四年)元為永歷,而聿鍵弟聿鉺亦立于廣州,改元紹武,是年十一月。以廣州陷,自縊;由榔在位十五年,至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緬甸人執以獻于清,明年遇害,鄭成功曾謚為昭宗;又有魯王以海稱監國于順治三年,先后居于紹興、舟山、廈門等地,十年去監國號,歸于鄭成功。此四主歷時十有八年,;清代謂之福、唐、桂、魯四王(桂王一稱永明王),比于宋末之二王。然《宋史》猶附二王于《瀛國公紀》,《明史稿》仿之,尚為福、唐、桂三主立專傳,而《明史》則不然,附由崧事于《福王常洵傳》,聿鍵事于《唐王桎傳》,由榔事于《桂王常瀛傳》,以海事于《魯王植傳》,而于目中不著其名,非細檢無由知之。且所敘事跡極略,不足備一朝之史。于其時之宰執大臣,舍生取義之士,如史可法、高弘圖、姜曰廣、何騰蛟、瞿式耜、朱大典、張國維、金聲等人,雖亦為之立傳,而所遺者亦甚多。又以牽涉時忌,不復能具首尾,此有待于補訂改撰者也。清代史家稱此時期為南明,或稱殘明、后明,記此十有八年之事,謂之南明史。昔者全祖望謂明季野史不下千家,近人安陽謝國楨撰《晚明史籍考》,著錄存佚之籍,大略與之相等,即專紀南明四主者,亦不下百余種,可謂多矣。蓋自黃宗羲撰《行朝錄》,以記隆武、永歷及魯監國之事;而顧炎武則撰《圣安本紀》,李清則撰《南渡錄》,古藏室史則有《弘光實錄鈔》,以紀弘光一朝之事;又有《思文大紀》(不知撰人),紀隆武一朝事;王夫之撰《永歷實錄》,紀永歷一朝事;查伊璜撰《魯春秋》,滃洲老民撰《海東逸史》,紀魯監國事,皆屬甚備,足補《明史》之缺。其合四朝而通為一書,前有溫睿臨之《南疆逸史》,后有徐燕之《小腆紀年》及《小腆紀傳》;《逸史》之書,采摭差詳,而《紀年》、《紀傳》二書,足補《逸史》之未備。若以《紀傳》中之列傳,補入《逸史》,更取《紀年》及其他紀南明事之野史,詳慎裁定,為之作注,則即可成一完備之南明史,亟望有人能從事于此也。查伊璜曾撰《罪惟錄》八十四卷 ,稱明惠帝為惠宗讓皇帝,成祖為太宗文皇帝,景帝為代宗景皇帝,思宗為毅宗愍皇帝,弘光帝為安宗簡皇帝,隆武帝為紹宗襄皇帝,附以唐王、桂王、魯監國,是蓋能合南明事為一書者。清人究心南明史事者,溫、徐諸氏外,前有全祖望、楊鳳苞,后有戴望、傅以禮(字節子)、李慈銘、夏燮。全氏《鮚埯亭集》中,紀載南明遺事者,不可僂指;楊鳳苞撰《南疆逸史十二跋》,謂溫氏之書,簡而有法,世稱信史,惟惜失之太簡,要必為之注,以補其闕,又附舉明季野史數百種 ;戴望亦自稱:《勝國南燼遺事》,二十以前,最所留心,喪亂以后,輟而不為(《致傅節子書》);以禮《華延年室題跋》、慈銘《越縵堂日記》,以及當涂夏燮所撰《明通鑒》,皆有校訂舊籍,證別真偽之功,不可沒也。元和錢綺(字映江)撰《南明書》三十六卷 ,徐非云又撰《殘明書》四十卷,皆為傅以禮所見,而世乃無傳本;近人無錫孫靜庵(其名待考)擬撰《續明書》一百二十五卷,惜未卒業;儀征劉師培、順德鄧實皆欲作《后明書》,亦皆未成 ,師培且請章太炎先生預為之序矣。最近則有海鹽朱先生希祖,搜獲南明野史,多為珍本,實突過傅以禮所見,間有未著錄于《晚明史籍考》者。先生嘗言欲撰《南明史》,因循未果;又謂《顧亭林詩集》自注有“東武二年”之語,有戴望所藏潘耒初刊本可證。東武即為隆武之訛,蓋因有所避忌,以音近而改隆為東,而后來撰《五藩實錄》者,以懷王常清嘗為臺灣鄭氏所立,遂以東武年號屬之,此想當然爾之詞耳;近見羅振玉《重訂紀元編》,亦仍其誤以入錄,得先生所考,可以正之矣;其他考訂甚多,不暇悉舉。前代之修史者,往往以續作補前史之未備,如《五代史》不為韓通立傳,而《宋史》有《周三臣傳》,此可師之善例也。晚近所撰《清史稿》,不為南明四王立傳 ,無以彌《明史》之缺,以言佳史,渺乎遠矣,訂補改作,正待后賢。以上所述,皆就《明史》之一部而分撰者也 。

清史之應分撰者有二部,一為清開國史,一為太平天國史。明人稱清初之部族,曰建州,曰女真,稱清太祖曰奴酋,其最著者,如茅瑞徵之《東夷考略》、天都山臣(闕名)及葉向高之《女直考》、陳繼儒之《建州考》、海濱野史(闕名)之《建州私志》、管葛山人(彭孫貽之別號)之《山中聞見錄》、黃道周之《奴酋篇》(《博物典匯》卷末)皆是,然悉得諸傳聞,且紀載甚略,不足以饜閱者之望也。女真避遼諱,改稱女直,為清祖之所出,建州為清祖始封之衛名,而奴酋者又明人所以稱太祖奴爾哈赤者也。紀載建州女直事,最詳最確者,首推《明實錄》,次則《朝鮮實錄》,就此二書取材,參以諸家紀載,真相得以瞭然。第以《明史》修于清代,諱先代事而不言,《清史稿 太祖紀》雖云其先蓋金遺部,又天命元年國號曰金,亦病語焉不詳,有待于專書紀載,又不俟論也。近人考清初事,多屬日本學者,以乙國人談甲國事,猶多皮相之論,影響之談。章太炎先生始撰《清建國別記》,以明人之書為依據,其以猛奇帖木兒(清譯改為孟特穆)為太祖奴爾哈赤之高祖,則沿《東華錄》之誤。武進孟森撰《清朝前紀》,敘清入關以前事,多取材于日本稻葉巖吉之《清朝全史》,間亦多所發明,后得見明代、朝鮮兩實錄,鈔其中所記清入關前之史實,為《明元清系通紀》一篇,惜未竣功而卒。近頃治清初吏,頗亦有人,然無有出孟氏右者,甚望將來有人續成其志,而別成一善本。此分撰清開國史之大略也。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一八五三年)十一月三十日,洪秀全、楊秀清等發難于廣西桂平縣之金田村,稱太平天國,至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六月十六日,清軍始陷其所建天京。先后歷十五年,不為不久。然其結局,文獻隨敗亡以俱毀,即有紀其事者,如官修之《粵匪紀略》出于戰勝者之口,可信之程度至少。又如王闿運之《湘軍志》,王定安之《湘軍記》,皆記曾、李用兵之始末,絕無一語道及洪、楊內部之事,自應別求可信之史,以饜讀者之望,不待言矣。咸豐五年,張德堅承曾國藩之命,撰《賊情匯纂》十二卷,頗能詳其政治制度,而行世最晚。金陵破滅之日,忠王李秀成手錄事狀數萬言,詳敘天國之始末,特以語犯時忌,間為閱者所刪改 ,是為可惜。當洪、楊盛時,編刊書籍多種,又有詔諭歷書之刊本,多為西方之傳教士及使臣商人攜回本國,今英、法、荷、美、德諸京圖書館多有之。近人程演生、蕭一山、向達、王重民先后由法、英兩京搜獲太平天國史料甚夥,并就原本攝印之。自是以來,世人始得窺見洪、楊時代自制文書之面目。辛亥以來,研其國史乃大有人在,國內之天國史料,亦往往間出(如南京圖書館購藏之《英杰歸真》,即其一種)。近人撰太平天國史者,或名野史,或名戰史,或名雜記(簡又文輯),其間名貴可信之史料,雖非甚少,然以吾所知,惟羅爾綱之《史綱》著墨不多,而語語扼要,頗能詳其始末,后來者雖不可知,而舊有諸作,殆恐無以勝之。此又分撰太平天國史之大略也。

分撰諸史,大略如上。至何以如此之多,亦不可以無述。吾求其故,蓋有二端:一由于避繁就簡,一由于耽僻好奇。蓋一代正史,卷逾數百,累世莫殫,令人望而生畏,遂憚而莫為,有若柯維騏、王惟儉、陳黃中之以一人之力改修《宋史》,求之前代,實無幾人,惟就正史中之一部,加以改撰,事跡有限,卷帙非繁,積以半年,殺青可期,避繁就簡,亦為人之常情,一也。習見之書,人皆忽視,難得之簡,眾必爭求,近代如徐松、張穆、何秋濤之徒,或考西域,或探北徼,寫成數卷,即博重名。百年以來,研討元史之風,日新月異,轉而從事晚明,覃及太平天國,雖費搜尋之功,究省探討之力,而又敝帚自享,以罕見珍,耽僻好奇,尤為學人通病,二也。總此二因,遂成風尚,一往難返,莫知所極,此為禹域學術升降所系,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其四則為總輯之史。其體始于梁武帝之《通史》、魏元暉之《科錄》,一則合諸斷代史而為一書,仍用紀傳之體;一則總前代事分為若干科,略如后來之《通典》、《通考》,亦紀事本末一體之所本也。唐姚康復又撰《統史》(二百卷),其體近于宋高似孫之《史略》,章學誠所謂撙節繁文自就槩括者也。《通史》一書,與梁元帝同燼于江陵(據胡三省《通鑒注 序》),《科錄》亦早歸散佚,無可考論。其可述者,惟有鄭樵《通志》一書,此總輯之史之僅見者也。

《宋史 鄭樵傳》,稱其好著書,自負不下劉向、揚雄,搜奇訪古,遇藏書家必借留,讀盡乃去。時當高宗南渡,嘗得召對,因言班固以來歷代為史之非,高宗曰:“聞卿名久矣,敷陳古義,自成一家,何相見之晚耶。”后著《通志》成,高宗命以其書進呈,會樵病卒。茲考其著書之旨趣,悉具于《通志 序》,序中極端推崇司馬氏之《史記》,而盛譏班固以下斷代為史之非。其略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川县| 宣威市| 天长市| 大荔县| 类乌齐县| 南川市| 综艺| 武威市| 嘉峪关市| 绿春县| 文水县| 若羌县| 普安县| 南宫市| 辉县市| 鄂伦春自治旗| 闽侯县| 咸阳市| 达孜县| 揭西县| 麻阳| 彰化县| 德令哈市| 南投市| 钟祥市| 都安| 清河县| 兰州市| 柳林县| 乌拉特中旗| 内乡县| 临澧县| 巴楚县| 永昌县| 邵东县| 合山市| 衡阳市| 舒兰市| 海城市| 贡山| 漳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