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5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00字
  • 2015-12-26 17:01:30

〔垣〕辨誤服白虎變癥。昔西臺掾葛君瑞,二月中病傷寒發熱,以白虎湯主之,病者面黑如墨,本癥遂不復見,脈沉細,小便不禁。東垣初不知也。及診之曰;此立夏以前誤服白虎,白虎大寒,非行經之藥,止能寒臟腑,不善用之,則傷衛氣。本病曲隱于經絡之間,或投以大熱之藥,求以去陰邪,他癥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可用溫藥升陽行經。有難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熱何以救君之癥,奈何?東垣曰∶病隱經絡間,陽道不行,而本癥見矣,又何難哉。果如其言而愈。

〔潔〕大煩熱不止,晝夜無度,用八關大刺。(法見赤眼。)熱無度不可止,宜陷谷出血。

〔《密》〕遍身發熱如火,狂言妄語氣虛者,補手三里。氣實者,瀉足三里。

〔《摘》〕傷寒胸熱不已∶大杼(五分,瀉) 風門(五分,留七呼) 中府(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刺入三分) 缺盆(三分)傷寒胃熱不已∶中脘(瀉) 上廉(三分) 下廉(八分) 三里 氣沖傷寒四肢熱不已∶云門(三分,灸五壯) 肩 委中 腰 (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挺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后取其穴,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十壯)〔《集》〕傷寒大熱不退∶曲池(瀉) 絕骨(補)傷寒熱退后再發熱∶風門 合谷 行間 絕骨

太陽病

惡寒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者,七日愈;發于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發熱惡寒,脈浮屬太陽。(方論甚眾,并見發熱門太陽病條。)惡寒脈微而復利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王叔和原入霍亂門。)四逆加人參湯人參 干姜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枝,去皮,煨)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日三。

少陰病,惡寒身倦而利,若利止手足溫者可治,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可治。(方論見下利。)少陰病,惡寒身倦,時煩欲去衣被者,可治,四逆無脈,不煩而躁者,死。(方論見但欲寐。)惡寒手足逆冷,若兼大汗拘急下利,四逆湯。(方論見下利。)若兼頭汗,心下滿,脈沉細,大便硬者,小柴胡湯。(方論見厥。)若夏月中暑,脈虛而渴,背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方論見中暑。)若口中和,但欲寐者,灸之,宜附子湯。發汗后惡寒者,虛也。(論見發熱。)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芍藥 白術(各二兩) 甘草(三兩) 桂枝(四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太陽病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湯方桂枝(去皮) 生姜(各兩半,切) 甘草(一兩,炙) 大棗(六枚)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若微惡寒者,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活人》云∶芍藥味酸,脈促胸滿,恐成結胸,故去芍藥,單用辛甘之味發散毒瓦斯也。)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桂枝 生姜(各兩半) 甘草(一兩) 大棗(六枚) 附子(半個,去皮,炮)上 咀,水煎溫服,每服五錢。

傷寒汗下后,心下痞而惡寒者,表未解也,先用桂枝湯解表,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若痞而汗出惡寒者,表已解也,附子瀉心湯主之。(方論見痞。)陽明病胃家實,若汗多發熱惡寒者,表未解也,未可與承氣湯。(方論見潮熱。)傷寒脈浮汗出,微惡寒,小便數,腳攣急者,忌服桂枝湯。(方論見厥。)

太陽病

惡寒續法

〔《活》〕大抵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不可過覆衣被,及近火氣,恐寒熱相搏,脈道沉伏,愈令病患寒不可遏。但去被徹火,兼飲以和表之藥,自然不惡寒矣。若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恐寒氣入腹,血室結聚,針藥所不能治矣。

太陽病

惡風

發熱惡風為表虛,屬太陽病。(方論見發熱太陽病條。)發汗后,遂汗漏不止,其癥似風濕相搏癥,背惡風,汗出,小便不利,四肢難屈伸,但心下不滿者,身不痛,用桂枝加附子湯。(方見自汗。)風濕相搏者,骨節煩疼,掣痛,用甘草附子湯。(方見體痛。)身熱惡風,項強脅滿,手足溫而渴者,用小柴胡湯。

(方論見脅痛。)

太陽病

惡風續法

〔成〕惡風者,見風至則惡矣。必居密室之內,幃帳之中,則坦然自舒。惡寒者,則不待風而自寒,雖身大熱而不欲去衣者是也。《活人》云∶惡寒者,不當風而自憎寒。惡風者,當風而憎寒也。

太陽病

頭痛

發熱頭痛惡風者,屬太陽。(方論見發熱太陽病。)大便不利六七日,頭痛身熱,小便赤者,宜承氣湯。

若小便利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宜桂枝湯。(論見胃實。)頭痛發熱,脈弦細者,屬少陽,宜小柴胡湯。(論見口苦。)若脈反沉者,當救里,宜四逆湯。(論見發熱。)頭痛兼心下痞硬滿痛,苦眩冒,時如結胸者,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論見項強。)若下后仍發熱無汗,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論見項強。)若表解汗出,脅痛干嘔者,宜十棗湯。(方論見脅痛。)頭痛,干嘔吐涎沫者,用吳茱萸湯。(方論見吐。)若表解汗出,心下硬,引脅痛者,用十棗湯。若陽明胃實,反無汗而小便利,嘔咳,手足厥者,為寒邪。(方論見胃實。)頭痛發熱,吐利者,為霍亂。(方論見吐利。)濕家,病身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能食者,納藥鼻中則愈。(方論見身痛濕痹條。)太陽病下之復脈細數者,頭痛未止。

太陽病

頭痛續法

〔丹〕一丈夫因浴冷水,發熱頭痛,脈緊,此有寒濕也,宜溫藥汗之。

蒼術 麻黃 干葛(各錢半) 甘草(炙些) 陳皮 川芎(各二錢)分二帖服,得汗后知病退,又與下補藥。

芍藥(半兩) 陳皮 半夏(各三錢) 白術 蒼術 人參 木通(各二錢) 甘草(五分)分四帖,姜水煎服。

一婦人頭痛發熱而渴。

白術(半兩) 陳皮 川芎(各三錢) 干葛(二錢) 木通(錢半) 甘草(炙些)上分四帖,水煎溫服。

〔《活》〕若已發汗,或未發汗,頭痛如破者,用連須蔥白湯。

連須蔥白湯方蔥白(連須,切,半升) 生姜(二兩)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次溫服。再不止者,宜服后方。

葛根蔥白湯方葛根 芍藥 知母(各半兩) 蔥白 川芎 生姜(各一兩)上以水三升,煎至一升,熱服。

若非次頭疼,胸中滿,及發寒熱,脈緊而不大者,即是膈上有涎,宜用瓜蒂末一錢,暖水調下,吐涎立愈。

〔云〕傷寒汗下后,頭痛起目眩者,宜獨活湯。

防風 獨活 旋復花 當歸(各七錢)上 咀,姜水同煎服。

傷寒熱病后,頭痛不止者,用石膏川芎湯。

石膏 川芎(各一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服。

〔海〕太陽頭痛,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少陰頭痛,小柴胡湯。厥陰頭痛,外傷本經,桂枝麻黃各半湯。嘔而微吐苦水者,吳茱萸湯。

〔垣〕太陰頭痛者,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者,足寒而氣逆也。蓋太陰少陰二經,雖不至頭,然痰與氣逆壅于膈中,則頭上氣不得暢降而為痛也。

〔云〕如脈浮而頭痛,過在手足太陽,刺完骨、京骨。如脈浮而長,過在手足陽明,刺合谷、沖陽。如脈浮而弦,過在手足少陽,刺陽池、丘墟、風府、風池,此刺頭痛之法也。

〔《集》〕傷寒頭痛,刺合谷、攢竹。

太陽病

項強

發熱惡風項強者,屬太陽。(方論見發熱太陽病條。)項強脅下滿,苦身熱惡風,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若下后不能食,身黃,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必反重。(方論俱見脅痛。)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鞭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勿發汗,如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太陽與少陽并病,心下硬,頭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慎勿下之,宜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注云∶心下滿痛,小便利者,成結胸,小便不利,為停飲,故加苓、術以行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芍藥 生姜 茯苓 白術(各兩半) 甘草(一兩) 大棗(六枚)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小便利即愈。

結胸,亦項強如柔 狀者,大陷胸丸主之。

項強卒口噤,背反張為 。(方論見 。)

太陽病

身體痛

發熱惡寒,身體痛者,屬太陽病,麻黃湯、大青龍湯是也。若兼心下支結者,柴胡桂枝湯。若兼下利清谷腹脹者,先以四逆溫里,后以桂枝發表。(方論見發熱太陽病條。)若尺脈遲者,血少,榮氣不足,《活人》先以黃 建中湯養其血,俟尺脈回,卻用柴胡等湯和解之。身體疼痛,脈沉,發熱頭痛不瘥者,四逆湯。(方論見發熱。)若少陰但欲寐,手足寒者,附子湯。(方論見但欲寐。)發汗后,身體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主之。

桂枝 人參(各兩半) 芍藥 生姜(各二兩) 甘草(一兩) 大棗(六枚)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身體痛下利。(方論見下利條。)身體痛,吐利,為霍亂。(方論見吐利條。)身體痛,手足寒,若脈沉,但欲寐者,附子湯。(方論見但欲寐。)若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自利惡寒者,四逆湯。

(方論見下利。)若夏月中暑,脈虛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方論見中暑。)身痛如被杖,面目青,咽痛者,為陰毒,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方論見陰毒。)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活人》“脈沉細”作“沉緩”。)濕家之為病,身盡痛,發熱而煩,身黃如熏,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慎不可以大劑攻之。

麻黃加術湯方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十個,去皮尖) 白術(四兩)上 咀,先以水煮麻黃,去沫,入諸藥煎,溫服,覆取微汗。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納鼻藥方見發熱。)濕家其人但欲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煩躁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上濕痹,《活人書》為中濕,脈沉細為沉緩,小便自利者,術附湯。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湯、五苓散,而不及麻黃加術湯,并納鼻藥。蓋麻黃、納鼻,皆是表藥,而非脈沉緩之劑故也。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能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 白術(各一兩) 桂枝(二兩) 附子(一枚,炮)上 咀,水煎溫服,作四劑。(《活人》云∶身腫者加防風一兩,悸氣小便不利者加白茯苓一兩半。)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疼體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桂枝(一兩二錢) 附子(一枚,炮) 甘草(六錢,炙) 大棗(四枚) 生姜(切,一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白術附子湯方白術(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兩半) 大棗(六枚)上 咀,水三升,煮一升,分三服,溫服。一服覺身癢,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而劇者,多風濕。此病傷于汗后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湯。

麻黃杏仁薏苡湯方薏苡仁 麻黃(各半兩。去節,湯泡) 甘草(一兩,炙) 杏仁(十枚,去皮尖)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溫服。有微汗者避風。

風濕身重,脈浮汗出惡風者,防己黃 湯。(方見身重。)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仍不愈者,何也。

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自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太陽病

體痛續法

〔垣〕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者,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升麻、 本、蒼術治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諸風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故也。

〔海〕神術湯,治風濕惡寒,脈緊無汗。白術湯,治風濕惡風,脈緩有汗。(俱見續傷寒發熱條。)上二術湯,治風濕,又當隨癥加減。其詳并見 條,及白術、神術二湯后。

〔《活》〕杏仁湯 療風濕身體疼痛,惡風微腫。

桂枝(二兩) 麻黃(去節,湯泡,干) 芍藥 天門冬(去心。各一兩) 生姜(兩半) 杏仁(二十五枚,去皮尖,炒)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垣〕麻黃復煎湯 治陰室中汗出懶語,四肢困倦乏力,走疰疼痛。乃下焦伏火不得伸,浮而躁熱,汗出,一身疼痛,蓋風濕相搏也。以麻黃發汗,漸漸發之。在經者,亦宜發汗。況值季春之月,脈緩而遲,尤宜發之,令風濕去而陽氣升,困倦乃退,血氣俱得生旺也。

麻黃(去節,用水五盞,先煎令沸去沫渣,再煎至三盞,方入下藥) 黃 (各二錢) 白術 人參柴胡根 防風 生地(各五分) 甘草(三分) 羌活 黃柏(各一錢) 杏仁(三個,去皮尖)上 咀,作一服,入麻黃湯,煎至一盞,臨臥服,勿飽服。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身體疼痛。(方見諸痹門一身盡痛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州市| 旺苍县| 九龙县| 沛县| 凤城市| 郁南县| 武胜县| 望谟县| 连州市| 新化县| 南京市| 东港市| 蓬溪县| 安阳市| 射阳县| 昌江| 临沧市| 东平县| 买车| 龙州县| 新绛县| 兰州市| 西峡县| 贵南县| 呼玛县| 鄱阳县| 靖西县| 顺平县| 介休市| 泰宁县| 垫江县| 嫩江县| 仪征市| 肥城市| 峨眉山市| 吉安市| 台山市| 乳源| 南宫市| 平泉县|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