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34字
- 2015-12-26 17:01:30
凡仲景稱太陽病不惡寒者,皆謂發熱頭項強痛,脈浮而反不惡寒也。其證兼渴者為溫病,兼汗出者為柔。(方論見溫病柔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癥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柴胡加桂枝湯方柴胡(一兩) 桂枝 黃芩 人參 芍藥 生姜(各半兩) 半夏(四錢) 大棗(三枚) 甘草(炙,三錢)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凡仲景稱表不解者,皆謂太陽病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也。蓋病雖屬太陽表癥,而有里癥兼之者,則不言太陽病,但稱表不解也。其兼心下支結者,此條柴胡桂枝湯是也。(論見脅痛。)兼心下有水氣,干嘔而咳者,小青龍也。(方論見效。)兼脅痛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也。兼心下痞者,先用桂枝解表,后以瀉心攻痞也。(方論見痞。)兼下利腹滿脹者,先以四逆溫里,后以桂枝攻表也。(方論見下利。)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解。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調胃承氣湯主之。(“下之而解”疑衍文。)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太陽外癥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海〕大小調胃三承氣湯,必須脈浮頭痛,惡風惡寒,表癥盡罷,而反發熱惡熱,譫語,不大便,方可用之。若脈浮緊,下之必結胸。苦脈浮緩,下之必痞氣。
許學士云∶嘗記一親戚病傷寒,身熱頭痛無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訊問之,醫者治大黃、樸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為視之。脈浮緩,居密室中,自稱甚惡風。予曰∶表癥如此,唯大便不通數日,腹且不脹,別無所苦,何遽便下之。大抵仲景法,須表癥罷,方可下。不爾,則邪乘虛而入,不為結胸,必為熱利也。予作桂枝麻黃各半湯,繼以小柴胡, 汗出,大便亦通而解。仲景云∶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則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擬欲攻之,當先表解,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堅實,有燥糞者,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為挾熱自利煩躁之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原本正文重疊,予刪正此段,其理甚明。大抵風寒入里不消,必有燥糞,或大便堅秘。須是脈不浮,不惡風,表癥罷,乃可下之。大便雖四五日不通,亦無害,若罔顧表而下,遂為挾熱利也。
太陽病
表里發熱
發熱惡寒,脈浮者,屬表,即太陽癥也。(方論見前太陽病條。)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者,屬里,即陽明癥也。(方論見陽明自汗。)發熱脈弦細,頭痛者,屬半表半里,即少陽癥也。(論見口苦咽干。)發熱而嘔者,小柴胡湯。(論見嘔。)發熱咳嗽,表不解者,小青龍湯。兼脅痛喜嘔者,小柴胡加干姜五味子湯。
(方論見效。)發熱而喘,表不解者,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兼胸滿者,麻黃湯。(方論見喘。)發熱口渴,有屬表者,有屬里者,治法方論甚眾。(并見渴門。)發熱汗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數大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論見煩,(方見上。)發汗后惡風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惡熱者,實也,當和胃氣,宜調胃承氣湯。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海藏云∶大黃泄實,芒硝軟堅,甘草和中,必燥實堅三癥全者可用之。)調胃承氣湯方大黃(一兩。海藏云∶宜酒浸,蓋邪氣居高,非酒不到,譬如物在高巔,人跡所不及,則射而取之,故用酒浸引而上之。
若生用苦泄峻下,則遺高分之邪熱,所以愈后或目赤或喉閉或頭腫,膈上反生熱癥矣) 甘草(半兩,炙。
海藏云∶甘以緩之)芒硝(九錢。海藏云∶辛以潤之,咸以軟之)上 咀,水一盞,煮大黃、甘草至七分,去渣,入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溫服。
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利者,大柴胡湯。(論見痞。)發汗后,身灼熱,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者,風溫。(論見風熱。)發汗后,仍發熱,心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宜真武湯。(論見下利。)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惡寒者,宜四逆湯。(論見下利。)大汗出,脈陰陽俱盛不解者,死。(論見大法。
《內經》云∶溫病汗徹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謂之陰陽交者,必死也。)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桂枝湯主之。汗下后,仍頭痛發熱,心下滿,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論見結胸。)大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梔子豉湯主之。(論見心痛。)大下后,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方論見煩。)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心中懊 ,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論見煩。)太陽病當惡寒,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
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為小逆。
瘥后更熱者,小柴胡湯。脈浮者以汗解,脈沉者以下解。(論見勞復。)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方知母(三兩) 甘草(一兩,炙) 粳米(三合) 石膏(八兩,捶碎)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論見下利。)下利厥逆,汗出熱不去者,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清谷,厥逆,里寒外熱者,通脈四逆湯。(方論見下利。)身熱,手足逆冷而脈虛,當夏月發者,為中暑。(論見中暑。)傷寒表不解,干嘔發熱而咳,下利者,小青龍去麻黃加芫花湯。(論見咳。)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其癥頭痛腰疼,身熱鼻干,脈浮大而長者,宜葛根湯。(論見合病。)發熱下利,脈微遲厥逆者,通脈四逆湯。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其癥頭痛胸滿,往來寒熱,脈浮大而弦者,宜黃芩湯。
(論見合病。)下利清谷,脈沉遲,其人面赤微熱而厥者,必郁冒,汗出自解。
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發熱而利,汗不止者死。(二論俱見下利。)發熱吐利,心下痞硬者,大柴胡湯,渴者五苓散,不渴者理中湯。(論并見痞及吐利門。)發熱,經水適來適斷,小柴胡湯,刺期門。(論見譫語瘧狀。)發熱脈數,消谷,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論見蓄血。)〔《素》〕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穴見溫病門。)
太陽病
太陽病發熱續法
此篇集丹溪、海藏諸賢治傷寒,皆以補養兼發散之法,實本經成敗倚伏生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及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之旨也。蓋凡外傷風寒者,皆先因動作煩勞不已,而內傷體虛,然后外邪得入,故一家之中,有病者,有不病者,由體虛則邪入而病,體不虛則邪無隙入而不病也。是故傷寒為病,屬內傷者十居八九。后學無知,舉世皆謂傷寒無補法,但見發熱,不分虛實,一利下汗而致夭橫者,滔滔皆是,此實醫門之罪人也。今集此法于仲景之后,其應如響,使人遵之,不犯虛虛實實之戒也。
〔丹〕傷寒主乎溫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有口食生冷之物者,故傷寒為病,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者,是以從補中益氣湯加發散藥。屬內傷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只用補中益氣湯中從所見之癥出入加減。氣虛甚者,少用附子,以行參術之氣。(補中益氣湯方見治發熱。)內傷之病,專主東垣,《內外傷辨》甚詳。世之病此者為多,但有挾痰挾外邪者,郁熱于內而發者,皆以補元氣為主,宜看其所挾而兼用藥。
一男子素嗜酒,因暴風寒衣薄,遂覺倦怠,不思飲食半日,至睡后,大發遍身疼痛如被杖,微惡寒。天明診之,六脈浮大,按之豁然,左為甚。予作極虛受風寒治之,人參為君,黃 、白術、歸身為臣,蒼術、甘草、木通、干葛為佐,使大劑與之,至五帖后,通身汗如雨,凡三易被得睡,覺來諸癥悉除。
白術 陳皮 干葛 蒼術(各三錢) 人參 川芎(各錢半) 黃 歸身 木通(各一錢) 甘草(五分)上分三帖,水煎服。
盧兄年四十九歲,自來大便下血,脈來沉遲澀,面黃神倦者二年矣。九月間,因勞倦發熱,自服參蘇飲二帖,熱退,早起小勞,遇寒,兩手背與面紫黑,昏仆,少時卻醒,身大熱,妄語,口干,身痛,至不可眠,脈之三部不調,微帶數,重取虛豁,左手大于右手。以人參二錢半,帶節麻黃、黃 各一錢,白術二錢,當歸五分,與三五帖得睡,醒來大汗如雨即安。兩日后再發,脅痛咳嗽,若睡時嗽不作而妄語,且微惡寒,診其脈似前而左略帶緊。予曰∶此體虛再感寒也。再以前藥加半夏、茯苓,至十余帖,再得大汗而安。后身倦不可久坐,不思飲食,用補中益氣去涼藥,加神曲、半夏、砂仁,五七十帖而安。
一丈夫因勞倦發熱甚倦,不可以傷寒治之。用人參(四錢) 白芍藥 陳皮 當歸(各三錢) 黃 (三錢半) 蒼術(二錢) 木通(一錢) 甘草(少)上分三帖,水煎溫服。
一丈夫發熱五日,倦甚,略渴,得洪脈,不甚數,略重則散大,此內傷癥也。用白術(二錢) 人參 陳皮 柴胡(各錢半) 黃 蒼術(各一錢) 木通(六分) 甘草(少)上分二帖,水煎服。
一大夫倦甚,口干發熱,汗不出。用陳皮(三錢) 人參 白術 蒼術(各二錢) 干葛(錢半) 黃 木通(各一錢)上分二帖,水煎服。
一丈夫發熱振 ,倦怠口渴。
人參 白術 白芍 柴胡(各二錢) 陳皮(三錢) 黃 (一錢) 木通(錢半) 甘草(少)上分四帖,水煎熱飲。
王孺人因辛苦發熱。
芍藥(五錢) 白術(三錢半) 人參 當歸(各二錢) 陳皮(一錢) 川芎 甘草 木通(各錢半)上分四帖,水煎溫服。
第四女發熱,冒風冷。
麻黃 人參(各五分) 蒼術(一錢) 甘草(少)上水煎,溫服。
上十方,皆補養中氣兼發散之劑。
杭州葉君章,臘月因齋素中饑而冒寒作勞,遂患發熱頭痛。醫與小柴胡湯,遂自汗,神昏,耳聾,目不見物。予診其脈大如指,似有力,熱不退。與人參、黃 、白術、熟附、炙甘草作大劑之,一日而汗少,二日而熱減半,耳微有聞,目能視物。初用藥至四帖,前藥中加蒼術與兩服,再得汗而熱除。本日遂去蒼術、附子,又與前藥作小劑服,三日而安。
呂仲修年六十六歲,正月間因忍饑冒寒作勞,頭疼惡寒發熱,骨節皆疼,無汗,至次日妄語,熱愈甚,而妄語時止時作,熱亦不為十分。自服參蘇飲兩帖,汗不出,又再進一服,以衣覆取汗大出,而熱不退。至第四日,予診其脈,兩手皆洪數,而上為甚。此因饑而冒寒,加之作勞,陽明經雖受寒氣,不可攻擊,當急以大劑補之,以回其虛,俟胃氣充實,自能出汗而解。遂以參、 、白術、歸身、陳皮、炙甘草,每帖加熟附子一片,一晝夜服五帖。至第三日,口稍干,言語有次,諸癥雖解而熱未退,遂去附子,加白芍。又兩日思食,卻作肉羹間與之。又三日,精神全。二日許,自汗出而熱退,診其脈不數,洪脈卻尚有些,洪脈作大脈論,年高而誤汗,此后必有虛癥見,又與前藥。至次日言,我大便自病來不曾更衣,今谷道逼痛,坐努責狀如不堪,醫者必欲投大黃、巴豆等劑。予謂大便非實秘,為是氣因誤汗而虛,不得充腹,無力可努,仍與前補藥以肉粥及蓯蓉與之一日半,煎濃蔥椒湯浸下體,方下大便軟塊者五六枚。診其脈仍舊大未斂,此因氣血未得回復,又與前藥兩帖,經兩日,小便不通,少腹下妨悶,頗為所苦,但仰臥則點滴而出。予曰∶補藥服之未盡,于前藥內倍加參、 大劑服兩日,小便方利而安。
陶明節年十九歲,不憚勞 ,不息農作,忽一日因勞倦大發熱而渴,恣飲冷泉水數碗,次日熱退,目不識人,言語謬誤,自言肚痛不能轉側,飲食不進,身戰掉不自持。又二日,求予診之。兩手澀而大,而上為甚。
遂于氣海灸三十壯,用白術二錢,黃 二錢,熟附一片,陳皮五分,與十帖不效,又增發熱微渴,余癥仍在,卻可進二匙稀粥。予曰∶此氣欲利而血未應也,于前藥內去附子加當歸以和血,因有熱,加人參一錢半,服三十帖而安。
〔海〕黃 湯治傷寒兩感,拘急,三焦氣虛,自汗,及手足汗出,或手背偏多,或肢體振搖,腰腿沉重,面赤目紅,但欲睡眠,頭面壯熱,兩脅熱甚,手足自溫,兩手心熱,自利不渴,大便或難或如常度,或口干咽燥,或渴欲飲湯不欲飲水,或少欲飲水,嘔噦間作,心下滿悶,腹中疼痛,或時喜笑,或時悲哭,或時太息,或時語言錯亂,疑作譫言狂語者非也,神不守舍耳。始得病于寤寐之間,或恐悸,頭項不甚痛,行步只如舊,此陰盛陽虛之故也。兩手脈浮沉不一,或左或右,往來不定,有沉澀弱微弦五種陰脈形狀,按之全無力,浮之損小,沉之亦損小,皆陰脈也,宜先緩而后急,緩宜用黃 湯。
黃 湯方人參 生姜 黃芩 白茯苓 白術 白芍藥(各一兩) 甘草(七錢)嘔者加藿香、陳皮(各五錢,)甚者加干姜(炮一錢。)上 咀,水煎,量癥加減多少用之。如大便秘結者,調中丸主之。
調中丸方人參 白術 白茯苓 干姜 甘草(各等分)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或五丸,每服一二丸,水少許煎服。若病急者,黃 湯每服加干姜一錢,大便結者,理中丸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