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倒倉論經曰∶腸、胃為市。以其無物不有,而谷最為多,故謂之倉,若積谷之室也。倒者,傾去舊積而滌濯使之潔凈也,胃居中屬土,喜容受而不能自運者也。人之飲食,遇適口之物,寧無過量而傷積者乎?七情之偏,五味之濃,寧無傷于沖和之德乎?糟粕之余,停痰瘀血,互相糾纏,日積月深,郁結成聚,甚如桃核之穣,諸般奇形之蟲,中宮不清矣,土德不和矣。誠于中,形于外,發為癱瘓,為癆瘵,為蠱脹,為癩疾,為無名奇病。先哲制為萬病丸、溫白丸等劑,攻補兼施,寒熱并用,期中病情,非不功巧,然不若倒倉之為便捷者也。以黃牡牛擇肥者買一二十斤,長流水煮爛,融入湯中為液,以綿濾出渣滓,取凈汁,再入鍋中,文武火熬至琥珀色則成矣。每飲一鐘,少時又飲,如此者積數十鐘,寒月則重湯溫而飲之。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多,病在中者欲其吐下俱多,全在活法而為之緩急多寡也。須先置一室,明快而不通風者,以安病患。視所出之物,可盡病根則止。
吐利后或渴,不得飲湯。其小便必長,取以飲病者,名曰輪回酒,與一二碗,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滌濯余垢。睡一二日,覺肌甚,乃與粥淡食之,待三日后,始與小菜羹。自養半月,覺精神渙發,形體輕健,沉 悉安矣。其后須五年忌食牛肉。吾師許文懿公始病心痛,用熱燥香辛,如丁附桂姜輩,治數年而足攣痛,甚且惡寒而多嘔,甚而至于靈砂、墨錫、黃芽穢丹,繼之艾火十余萬,又雜治數年而痛益甚,自度為廢人矣,眾工亦技窮矣。如此者又數年,困甚,煩渴惡食者一月,已服通圣散半月余,而大腑逼迫后重,肛門熱氣如燒,始時下積滯如五色爛錦者,又如 燭油膩者,近半月而病似退減,又半月而略思谷,唯兩足難移,計無所出。至次年三月,遂作此法,節節如應,因得為全人。次年再得一男,又十四年而壽終。又一婦人,久年香港腳,吐利而安。又臨海林兄患久嗽吐血,發熱消瘦,眾以瘵治之,百方不應。召予視之,脈兩手弦數,日輕夜重。計無所出,亦因此而安。時冬十月也,第三年得一子。又鎮守百戶蕭伯善公,以便濁而精不禁,親與試之有效。夫牛坤土也,黃土之色也,以順為德,而效法乎健以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樂也,熟而為液,無形之物也,橫散入肉,經由腸胃而滲透膚腠毛竅爪甲,無不入也。積聚久則形質成,根據附腸胃,回薄曲折處,以為棲泊之窠臼,阻礙津液,氣血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倒腸刮骨之神妙,孰能去之。又豈以合勺銖兩之丸散所能窺犯其藩墻戶牖乎。切詳肉液之散溢,腸胃受之,其濃皆倍于前,有似乎腫。其回薄曲折處,非復向日之舊肉液,充滿流行,有如洪水泛漲,其浮陳朽,皆推逐蕩漾,順流而下,不可停留。表者因吐而汗,清道者自吐而涌,濁道者自泄而去,凡屬滯礙,一洗而空。牛肉全重濃和順之性,盎然渙然,潤澤枯槁,補益虛損,寧無精神渙發之樂乎。正似武王克商之后,散財發粟,以賑殷民之望也。其方出于西域之至人,于中年后可行一二次,亦卻疾養壽之一助也?!杜c戴肅齋書》倒倉法非敢吝也,志于學人不多也。然患者往往狃于茍安,而靠后功夫,全藉自飲輪回酒十余杯,以祛逐余垢,迎接調勻,新布榮衛,使臟腑肓膜,生意敷暢,有脫胎換骨之功者也。多嫌其穢而不肯吃,若非明物理通造化者,其肯視為美醞良藥乎。前日相見時,失議此一節,蓋有數人曾因此成中輟者,寧不功虧一簣,徒爾跋涉,且是暴殄天物。敢此詳告。又,中間飲到七八鐘后,藥力經涉經絡骨節中搜逐宿垢,正邪寧不 牾,必有急悶,似痛非痛,有一段惡況,此皆好消息,邪不勝正,將就擒耳,尤須忍耐而受。又于欲吐未吐,欲泄未泄,或吐瀉交作時,自有惱聒意思,皆須歡喜樂受,一聽醫者以靜待之。況此等又有大半日景象,必先說知,使方寸了然,庶臨時可以安守也。倒倉治癰勞蠱癩等癥,推陳致新,扶虛補損,可吐可下,用黃色肥牯牛腿精肉二十斤,順取急長流水于大鍋內煮,候水耗少再添湯,不可添冷水,以肉爛成渣為度,濾去渣,用肉湯再熬,如琥珀色。隔宿不吃晚飯。如大便秘者隔宿服神功丸,不秘者不用。五更以密室不通風處溫服一鐘,候膈間藥行又服,陸續至七八鐘。如病患不欲服,強再與之。必身體皮膚間皆痛,方見吐下。如病在上欲吐多者,須緊服,又不可太緊,恐其不納。病在下欲利多者,須疏服,又不可太疏,恐其下遠。臨時消息,大抵先見下方可使吐,須極吐下,使其上下積俱盡出大便中,須見核桃肉狀無臭氣則止。得睡覺氣定,與吃還魂酒一二鐘(即病患溲溺也),粥食將息,無有不愈。未行此法前一月,不可近婦人。已行此法后半年,不可近婦人。三年不吃牛肉。如性急好色,不守禁忌者,不可行此法也。倒倉全在初三鐘慢飲,最緊要,能行經隧中去。
藥性不同
〔《素》〕濃味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濃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陰陽應象論》)〔東垣〕∶風升生,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防風 升麻 羌活 柴胡 葛根 威靈仙 細辛 獨活 白芷 桔梗 黍粘子 本川芎 蔓荊子 秦艽 天麻 麻黃 荊芥 薄荷 前胡熱浮長,氣之濃者,陽中之陽,氣濃則發熱。
附子 烏頭 干姜 生姜 良姜 肉桂 桂枝 草豆蔻 丁香 濃樸 木香 益智 白豆蔻 川椒 吳茱萸 茴香 玄胡索 縮砂 紅花 神曲濕化成,其兼氣味(氣溫涼寒熱,在人則以胃應之。味甘辛咸苦,在人則以脾應之)。
黃 人參 甘草 當歸 熟地 半夏 蒼術 白術 陳皮 青皮 藿香 檳榔 莪術三棱 阿膠 訶子 杏仁 麥芽 桃仁 紫草 蘇木燥降收,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
茯苓 澤瀉 豬苓 滑石 瞿麥 車前子 木通 燈草 五味子 桑白皮 犀角 白芍藥天門冬 烏梅 牡丹皮 地骨皮 枳殼 琥珀 連翹 枳實 麥門冬寒沉藏,味之濃者,陰中之陰,味濃則泄。
大黃 黃柏 黃芩 黃連 石膏 草龍膽 生地黃 知母 防己 茵陳 牡蠣 栝蔞根樸硝 玄參 山梔 川楝子 香豉 地榆(脾不主時,于四季末各旺一十八日,乃坤土也,生化一十一藏,受胃之稟乃能生化。)天有陰陽,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寒涼者,天之陰也。地有陰陽,辛、甘、淡、酸、苦咸六味是也。辛甘淡,地之陽也;酸苦咸,地之陰也。輕清成象,味薄,細茶之類,本乎天者親上。重濁成形,味濃,大黃之類,本乎地者親下,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濃者,為陰中之陰。味濃則泄,酸苦咸寒是也。氣之濃者,為陽中之陽。氣濃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涼寒是也。
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
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
粥,淡,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茶,苦,陰中之陽,所以清眼目。
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甘寒瀉火,苦寒瀉濕熱,苦甘寒瀉血熱。
〔《素》〕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陰陽應象論》),壯火,姜、附之屬,少火,升麻、葛根之屬。
帝曰∶五味陰陽之用如何?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至真要大論》)〔垣〕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酸能收緩收散,甘能緩急,淡能利竅。
五辣∶蒜辣心,姜辣頰,蔥辣鼻,芥辣眼,蓼辣舌。
〔《素》〕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宣明五氣篇》)東垣∶引經藥∶太陽經 手,羌活;足,黃柏。
陽明經 手,白芷、升麻;足,石膏。
少陽經 手,柴胡;足,青皮。
太陰經 手,桔梗;足,白芍藥。
少陰經 手,獨活;足,知母。
厥陰經 手,柴胡;足,青皮。
手太陰肺南星 款冬花 升麻 桔梗 山藥 檀香 粳米 五味子 白茯苓 天門冬 麥門冬阿膠 桑白皮 蔥白 杏仁 麻黃 益智 丁香 白豆蔻 砂仁(檀香、豆蔻為使) 知母梔子 黃芩 石膏足太陰脾草豆蔻 茱萸 砂仁(人參、益智為使) 防風 當歸 益智 黃 蒼術 白術 膠飴代赭石 茯苓 麻子 甘草 半夏通入手足太陰肺脾升麻 芍藥 木瓜 藿香 白芍藥 玄胡索 砂仁手陽明大腸升麻 白芷 麻子 秦艽 薤白 白石脂 砂仁(白石脂為使) 肉豆蔻 石膏足陽明胃丁香 草豆蔻 砂仁 防風 石膏 知母 白術 神曲 葛根 烏藥 半夏 蒼術 升麻白芷 蔥白通入手足陽明麻黃(酒) 大黃(酒) 連翹 升麻 白術 葛根 石膏 檀香(佐以他藥) 白芷手少陽三焦川芎 大黃(酒) 柴胡 青皮 白術 熟地 黃 地骨皮 石膏 細辛 附子。
足少陽膽半夏 草龍膽 柴胡通入手足少陽青皮 川芎 柴胡 連翹手厥陰心包絡沙參 白術 柴胡 熟地 牡丹皮 敗醬足厥陰肝草龍膽 蔓荊子 阿膠 瞿麥 桃仁 山茱萸 代赭石 紫石英 當歸 甘草 青皮羌活 吳茱萸 白術通入手足厥陰青皮 熟地 柴胡 川芎 皂角 苦茶 桃仁手太陽小腸白術 生地黃 羌活 赤茯苓 赤石脂 砂仁(赤石脂為使)足太陽膀胱蔓荊子 滑石 茵陳 白茯苓 豬苓 澤瀉 桂枝 黃柏 羌活 麻黃通入手足太陽防風 羌活 本 蔓荊子 茴香 黃柏 白術 澤瀉 防己 大黃(酒)手少陰心麻黃 桂心 當歸 生地 黃連 代赭石 紫石英 梔子 獨活 赤茯苓足少陰腎知母 黃柏 地骨皮 阿膠 豬膚 牡丹皮 玄參 敗醬 牡蠣 烏藥 山茱萸 天門冬豬苓 澤瀉白 茯苓 檀香 甘草 五味子 吳茱萸 益智 丁香 獨活(或用梢)桔梗(或用梢) 砂仁(黃柏、茯苓為使)通入手足少陰細辛 熟地 五味子 澤瀉 地榆 附子 知母 白術命門附子 沉香 益智 黃
制方大法
〔垣〕藥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藥之氣味,不比同類之物,味皆咸,其氣皆寒之類是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ハ酁橛?,各有濃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宜明其為用。經曰∶味為陰,味濃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氣為陽,氣濃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味濃則泄,薄即通。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又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凡此之味,各有所能,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軟堅,咸能軟堅,酸能收緩收散,甘能緩急,淡能利竅。若用其味,必明其氣之可否;若用其氣,必明其味之所宜。識其病之標本,臟腑寒熱虛實,微甚緩急,而用其藥之氣味,隨其癥而制其方可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君臣大小,反正逆從之制也。主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者為使,用此隨病之所宜,而又贊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去咽嗌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奇,下者不偶。補上治上,制之以緩;補下治下,制之以急。急者,氣味濃也;緩者,氣味薄也;薄者,少服而頻食;濃者,多服而頓食。又當明五氣之郁,木郁達之,謂吐令條達也;火郁發之,謂汗令疏散也;土郁奪之,謂下無壅滯也;金郁泄之,謂解表泄小便也;水郁折之,謂制其沖逆也。通此五法,乃治病之大要也。
〔《素》〕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后,愿聞其道?岐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帝曰∶請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至真要大論》。下同)此言內氣失調,而得病之治法也。
帝曰∶氣調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
此言內氣本調,因感外邪得病之治法也。蓋內氣失調之病,根本不固,惟病邪微者,可逆治之。茍病邪甚者,逆治之則病邪格拒,必變危矣,故反從其病勢而治之也。如元氣本調之病,根本堅固,則不分微甚,皆可逆從而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