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醋炙,一兩) 蓬術(醋制,一兩) 青皮(醋制,二兩) 胡椒(三錢) 木香(一兩)麝香(二分) 阿魏(二錢半)上為末,醋煮陳倉米粉為丸,桐子大。
〔子和〕果園劉子平妻,腹中有塊如瓢,十八年矣,經水斷絕,諸法無措。戴人令一月之內,涌四次,下六次,取去痰約一二桶,其中不化之物,有如葵葉煮爛魚腸之狀,涌時以木如意攪之,覺病積如括,漸漸而平。
及積既盡,塊痕反洼如臼,略無少損。至是而面有童色,經水復行,若當年少,可以有子。
〔丹〕治塊在何部分∶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積。
潤下丸 治痰積。(方見咳。)阿魏丸 去諸積。
山楂 南星(皂角水,浸) 半夏(同南星浸) 麥芽 神曲 黃連(各一兩) 連翹 阿魏(醋浸) 栝蔞貝母(各半兩) 風化硝 石堿 胡黃連 白芥子(各二錢半) 蘿卜子(一兩,蒸)上為末,姜汁浸,炊餅丸。一方加香附、蛤粉治嗽。
〔羅〕破積導飲丸 治內有積塊堅硬,飲食不消,心下痞悶。
木香 檳榔 陳皮(去白) 青皮(去白) 枳殼(麩炒) 枳實(麩炒) 廣術(炮) 京三棱(炮)半夏(湯洗七次) 神曲(炒) 麥 (炒) 茯苓 干姜 澤瀉 甘草(炙。各五錢) 牽牛頭末(六錢)巴豆(三十枚,去皮心膜)上為細末,入巴豆霜令勻,生姜汁打曲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姜湯送下,食前。
〔無〕小三棱煎 治食癥酒痞,血 氣塊,時發刺痛,全不思食,積滯不消,心腹堅脹,痰逆嘔噦,噫酢吞酸。
京三棱 蓬術(各四兩) 蕪花(一兩,去梗葉)上同入甕器中,用米醋五升浸滿,封器口,以炭火煨令干,取出棱、術,將芫花以余醋炒令微焦,焙干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十五丸,生姜湯下。
〔羅〕神效五食湯丸 取虛實積氣食,蠱脹,積塊,水氣,年深痞瘕,并皆治之。
大戟(刮去皮) 甘遂(生。各半兩) 豬牙皂角(生,去皮子) 胡椒(生) 芫花(醋浸一宿,取出炒。
各二兩) 巴豆(去皮膜心,醋煮二十沸,研,半兩)上件除巴豆杵羅為末,入巴豆再研勻,水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氣實者十丸。夜臥水一盞,入白米、白面、黑豆、生菜、豬肉各少許,煎至半盞,去渣,候湯溫下藥,取下。病忌油膩粘滑物。婦人有胎者不可服。
〔《必效》〕療癖。取車下李仁微湯退去皮及并仁者,與干面相拌,搗為餅,如面干和淡水,如常溲面法作餅,大小一如病患掌,為二餅,微炙黃。至熟,空腹食一枚,當大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以利為度。若至午后利不止,即以醋飲止之。利后當虛,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等,無不效。
〔丹〕保和丸 治食積酒積。(方見傷食。)阿魏丸 治肉積及飽食停滯,胃壯者宜此,脾虛者勿服。
山楂 蘿卜子 神曲 麥芽 陳皮 青皮 香附(各二兩) 阿魏(一兩,醋煮軟,另研)上炊餅丸。
又方 龍薈丸加白鴿糞大,能消食積,或入保和丸。
〔羅〕流氣丸 治五積六聚, 瘕癖塊,留飲。
木香 川茴香(炒) 青皮 廣術(炮) 陳皮(去白) 蘿卜子(炒) 補骨脂(炒) 蓽澄茄砂仁 神曲(炒) 麥 (炒) 枳殼(麩炒。各一兩) 牽牛(一兩半) 檳榔(一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桐子大。食后每服三十丸,細嚼白豆蔻仁一枚,白湯送下。
〔丹〕治血塊丸。
海粉(醋煮) 三棱(醋煮) 蓬術 桃仁 紅花 五靈脂 香附 石堿上為丸,白術湯吞下。
〔《本》〕主癥積滿腹,諸藥不瘥者。取白馬尿服之愈。
〔世〕治腹中有塊。豬腰子一雙,切薄片,木鱉子肉一兩,與豬腰片相間縛定,外用濕紙包,火內煨熟,取出去紙,擂盆內搗如泥,入黃連末,和為丸,每服二十丸,烏梅甘草湯吞下。第二服二十五丸,三服三十丸,漸加至以痛為度,大便利,其塊自消,有神效。
〔《難》〕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故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五十五難 治聚法見末條。)〔仲〕病有積有聚有谷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谷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谷氣。
〔《素》〕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是也。(五臟生成篇)〔《難》〕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 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五十六難)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全文見治虛實法。)〔《素》〕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五臟生成篇)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否?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然,何以故?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臍上為逆,臍下為從,勿動亟奪。(腹中論王注云∶“生”當作“出”。林注云∶《太素》俠胃作便胃。)帝曰∶人有身體髀骨股 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同上)〔《難》〕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五十六難)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全文見治虛實法。)〔《素》〕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是也。(五臟生成篇“疝”當作“痞”字。)〔《難》〕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五十六難)脾脈微大為痞氣,腹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全文見治虛實法。)〔《素》〕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五臟生成篇 喘謂脈躁數也。)〔《難》〕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五十六難)肺脈滑甚為息賁,主氣。(全文見虛實法。)〔《素》〕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是也。
〔《難》〕腎之積名曰賁豚,發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下或上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五十六難)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全文見治虛實法。)〔垣〕肝之積,肥氣丸,治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咳逆 瘧,連年不已。
濃樸(半兩) 黃連(七錢) 柴胡(二兩) 椒(去汗,目閉不用,四錢) 巴豆霜(五分) 川烏(炮,去皮臍,一錢二分) 干姜(五分) 皂角(去皮弦子,煨,一錢半) 白茯苓(一錢半) 廣術(炮) 昆布 人參(各二錢半) 甘草(三錢)上除茯苓、皂魚、巴豆外,為極細末,再另研巴豆霜,旋旋入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兩丸加服,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上后積藥根據此法服之。春夏秋冬,另有加減法在各條下。秋冬,加濃樸一半,通前重一兩,減黃連一錢半。
若治風癇,于一料中加人參、茯苓、菖蒲各三錢,黃連只根據春用七錢,雖秋冬不減,淡醋湯送下,空心服。
加減肥氣丸 仲夏合此,治同前。
柴胡 濃樸(各半兩) 黃連(一兩) 川椒 甘草(各五分) 巴霜(三錢) 干姜(半兩) 肉桂(二錢) 人參(半兩) 川烏(三錢)上除巴豆末外,同為細末,旋入巴霜研勻,煉蜜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醋湯下,空心服。利大便行。秋冬,去生姜半錢,加濃樸一倍,減黃連一半。
心之積,伏梁丸 治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心煩。
黃連(一兩半) 人參(半兩) 濃樸(去皮,姜制,半兩) 黃芩(去皮,三錢) 肉桂(一錢) 干姜 巴豆霜川烏(焙,去皮臍,各五分) 紅豆 茯神(去皮。各一錢) 丹參(炮,一錢) 菖蒲(五分)上除巴豆霜外為末,另研豆霜,旋入和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
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黃連湯下,食遠,周而復始,即減半勿服。秋冬加濃樸半兩,通前共一兩,減黃連半兩,只用一兩,黃芩不用。
脾之積,痞氣丸 氣在胃脘,腹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飲食不為肌膚。
濃樸(制,半兩) 黃連(去須,八錢) 吳茱萸(洗,二錢) 黃芩(二錢) 白茯苓(另為末) 澤瀉(各一錢)巴豆霜(另研,四分) 干姜(炮,一錢五分) 白術(二錢) 川烏(炮,去皮臍,五分) 人參(一錢) 茵陳(一錢半) 縮砂(一錢半) 桂(四分) 川椒(炒,五分)上除巴豆霜、茯苓另研為末旋入外,余藥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甘草湯下,食遠,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加減痞氣丸 孟秋合此。
黃芩(酒制,三分) 濃樸(一錢) 黃連(酒制) 半夏(各五分) 益智(三分) 吳茱萸(三分) 紅花(五分) 青皮(二分) 歸尾(三分) 澤瀉(五分) 茯苓 神曲 廣術 昆布(各二分) 橘皮(去白,三分) 熟地(二分) 人參(二分) 附子(三分) 甘草(炙) 巴豆霜 葛根(各二分)上為末,蒸餅為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甘草湯送下。
肺之積,息奔丸 治左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嗽,發肺癰。
濃樸(姜制,八錢) 黃連(炒,一兩三錢) 干姜(炮,一錢半) 桂枝(去皮,一錢) 巴豆霜(四分) 白茯(一錢半) 川烏(炮,去皮臍,一錢) 川椒(去汗,錢半) 人參(二錢) 桔梗(一錢) 紫菀(去苗,一錢半) 青皮(五分) 陳皮 京三棱(炮) 天門冬 白豆蔻(各一錢)上除茯苓、巴豆霜旋入外,余藥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煎淡生姜湯送下,食遠,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秋冬加濃樸五錢,通前一兩三錢,黃連減七錢,用六錢。
加減息奔丸 仲夏合此,其積為病,寒熱喘咳,氣上奔,脈澀,失精亡血,氣滯則短氣,血凝泣則寒熱相參,氣分寒,血分熱。治法宜益元氣,泄陰火,破氣削其堅也。
川烏(一錢) 干姜(一錢) 人參(二錢) 陳皮(八錢) 黃連(一兩三錢) 紫菀(一錢半) 桂枝(二錢)巴豆霜(四分) 濃樸(一錢半) 青皮(七分) 川椒(炒,去汗,錢半) 紅花(少許) 茯苓(一錢半) 桔梗(一錢) 白豆蔻(一錢) 京三棱(一錢半) 天門冬(去心,一錢半)上件為末,湯泡蒸餅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加至大便微溏為度,再從二丸加服,煎生姜湯送下,食前。忌酒濕面辛辣生冷之物。
腎之積,奔豚丸 發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及治男子內經七疝,女子瘕聚帶下。
苦楝(酒煮,三錢) 黃連(炒,五錢) 白茯(二錢) 澤瀉(二錢) 川烏(炮,五分) 菖蒲(二錢) 玄胡索(一錢半) 全蝎(一錢) 附子(一錢) 巴豆霜(四分) 濃樸(姜制,七錢) 獨活(一錢) 丁香(五分)肉桂(三分)上除巴豆霜、茯苓另為末旋入外,余藥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鹽湯送下,食遠,周而復始,病減大半,勿服。秋冬,加濃樸半兩,通前用一兩二錢。如積勢堅大,先服前藥不減,于一料中加存性牡蠣三錢,疝帶勿加。如大積大聚,消其大半乃止,藥過劑則死。如積滿腹或半腹,先治其所起是何積,當先服本臟積藥,諸疾自愈,是治其本也,余積皆然。如服藥不覺熱,加黃連。如服藥人氣短,加濃樸。如服藥人悶亂,減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