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5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93字
  • 2015-12-26 17:01:30

白術(三分,加至兩半) 澤瀉(一兩) 茯苓 豬苓 蒼術(各五錢)〔《本》〕治水瀉,用草烏半生、半燒灰存性為末,醋丸。空心井花水下七丸。

〔河〕益元散 治身熱泄瀉,小便不利。

滑石(六兩) 甘草(炙,一兩)上為末。每服三錢,蜜湯調下,日三服。如解寒發汗,煎蔥白豆豉湯調下四錢,并三服,以效為度。

〔丹〕參萸丸 治濕熱滯氣者,濕熱甚者用為向導,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七兩,即益元散) 吳茱萸(二兩,煮過)一方去茱萸,加干姜一兩,名溫六丸。

〔《本》〕歐陽文忠公,嘗得暴下,國醫不能愈。人云市人有此藥,三文一帖,甚效。夫人買進之,一服而愈。后召賣藥者問其方,但用車前子一味為末,米飲下二錢匕。(此藥利水道。)〔丹〕黃芩、木通入四苓散煎服,治火多泄瀉。水煮金花丸,治泄不止,干嘔。(方見干嘔而利門。)〔世〕木香和中丸 腹痛泄瀉,脈滑者,神效。累驗。(方見治虛實法。)〔《仲》〕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傷寒。)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下利脈中堅者,當下之。下利后三部皆平,按之心下堅者,宜大承氣急下之。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渣) 芍藥(五枚) 甘草(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丹〕仁七侄之子,肚泄有積,與小胃丹二十粒,作二次吞之。(小胃丹方見內傷飲食。)積熱作泄,亦宜下之。

〔《保》〕治寒積痢,男婦小兒各不同。或赤白,或清痢如水,不后重者寒也。經曰∶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此為虛寒,中有積也。宜附子、巴豆輩下之,見利則愈,空心服。

〔仲〕下痢氣者,當利其小便。

〔潔〕治太陰脾經受濕,水瀉注下,體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谷不化,先宜白術芍藥湯。

白術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俱用炒黃,效速。)上細末。每一兩,水二盞,煎至盞半,溫服。

如腹痛甚者,宜蒼術芍藥湯主之。

蒼術 芍藥(各一兩) 黃芩(半兩)上銼。每一兩,入淡桂半錢,水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如脈弦頭痛者,宜蒼術防風湯主之。

蒼術 防風(各二兩) 上銼,同前法煎服。

如下血,宜蒼術地榆湯主之。(方見滯下。)以上癥,如心下痞,每服加枳實一錢。如小便不利,每服加茯苓二錢。如腹痛漸已,泄下漸少,宜訶子散止之。(方見后。)〔丹〕氣虛泄瀉,人參、白術、炒芍藥、升麻主之。

〔垣〕異功散 治脾胃虛冷,腸鳴腹痛自利,不思飲食。(方見小兒吐瀉。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各等分,為末,每五錢,姜、棗煎服。)〔丹〕女人肚泄,左手脈弱,此自來欠血,面帶黃多年,當作虛濕治之。

滑石(六錢) 白術(半兩) 陳皮 當歸(各三錢) 濃樸 木通 芍藥(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分六帖,姜一片,煎。

四八官患泄,小便赤少,食少倦怠,脈弱。此受濕為病,當補脾涼肺。

白術 滑石(各一兩) 黃芩 人參 芍藥(各五錢) 木通 陳皮(各三錢) 干姜(一錢)甘草(炙,一錢) 分八帖煎服。

五兒腹泄,此受寒涼為病。

白術 蒼術(各二錢) 干姜 茯苓 濃樸(各一錢) 甘草(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一丈夫腹瀉,胸痞不渴。

半夏(一錢) 蒼術 白術 青皮(各二錢) 木通 紫蘇(各一錢) 良姜(半錢) 甘草(少許)分三帖,姜三片,水二盞,煎服。

輝五孺人,瘰 已好,止是食少乏力,肚泄自汗。

牡蠣(一錢半) 白術(二錢) 干姜(三錢) 陳皮(五分) 黃 (二分) 當歸(一分) 白水煎服。

賈宅女人,六十八歲,腹泄,面黃乏力,脈浮大而數,此有熱積。

滑石 白術(炒。各一兩) 茯苓 神曲(炒) 陳皮(各五錢) 黃連 黃芩 干姜(各一錢)上為末,粥為丸。山楂湯食前下五十粒。

一丈夫病熱退未盡,食太早,口渴倦甚,腹泄,心煩,腳冷。

人參 滑石 柴胡 白術 陳皮(各一錢) 木通(一錢半) 甘草(五分)分四帖,煎七分,下保和十五丸。

上九方,丹溪、東垣治泄瀉之法,大率皆用白術、滑石補脾行濕,其余隨癥加減。第一二方專治泄也,第三方治泄之挾熱也;第四五六方治泄之挾寒也;第七八方治泄之挾飲食積也。

〔垣〕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加之氣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脈令虛多言之過也。皆陽氣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陰中耳。癸卯歲六七月間,淫雨陰寒,逾月不止,致人多病泄痢,濕多成五泄故也。

一日予體重,肢節疼痛,大便泄并下者三,而小便閉塞。思其治法,按《內經·標本論》大小不利,無問標本,先利小便。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別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言當利小便。必用淡味滲泄之劑以利之,是其法也。噫!圣人之法,雖布在方冊,其不盡者可以意求耳。今客邪寒濕之淫,從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從以上法度,用淡滲之劑以除之,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則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陽重衰,反助其邪之謂也,故必用升陽風藥即瘥。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半錢,炙甘草半錢,同 咀,水二鐘,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大法云∶濕寒之勝,助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去矣。又法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者也。若不達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升陽除濕湯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自下而上,引而去之。

升麻 柴胡 羌活 防風(各半錢) 蒼術 甘草(炙,三分) 神曲 澤瀉 豬苓 陳皮(各五分) 麥 (三分)上 咀,水二盞煎,去渣,空心服。如胃寒腸鳴,加益智、半夏各五分,姜、棗同煎,非腸鳴不用。

人參升胃湯 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泄瀉腹鳴,小便黃。

黃 (二錢) 甘草(炙,一分) 升麻(六分) 柴胡 陳皮 歸身 益智(各二錢) 紅花(少許) 人參(六分)上銼,作二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丹〕止瀉,姜曲丸神曲(六兩) 茴香(半兩) 生姜(二兩)上為丸。每服五七十丸。

痰積泄瀉。

海石 青黛 黃芩 神曲上為丸。每服三五十丸。病少者,必用吐法吐之方愈。

上積滯泄瀉,腹必耕痛方泄者是也。或肚腹滿,按之堅者亦是也。受病泄者,宜神曲之類消導之;病深而頑者,必用滯下門后重多熱條,進退承氣之類,下之方安。

〔丹〕固腸丸樗皮(四兩) 滑石(二兩)上為末,粥丸。(丹溪云∶固腸丸性燥,若滯氣未盡者,不可遽用。)〔《保》〕訶子散 治泄久,腹痛漸已,瀉下漸少,宜此藥止之。

訶子(一兩,半生半熟) 木香(半兩) 甘草(二錢) 黃連(三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術芍藥湯調下。如止之不已,宜因其歸而送之,于訶子散內加濃樸一兩,竭其邪氣也。虛滑久而不止者,多傳變為痢。太陰傳少陰,是為鬼邪,先以濃樸枳實湯防其傳變。

濃樸 枳實(各一兩) 訶子(一兩,半生半熟) 木香(半兩) 黃連(二錢) 甘草(炙,二錢) 大黃(三錢)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或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以上皆治熱滑瀉。)〔丹〕補脾丸白術(半兩) 白芍藥(二錢)上為細末,飯丸。冬月去芍藥,加肉豆蔻、澤瀉服之。又不止者,于內加飛礬一錢半。氣痢,訶黎勒散主之。

訶黎勒(十枚,煨)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林億云∶疑非仲景方也。)〔垣〕扶脾丸 治脾胃虛寒,腹中痛,溏泄無度,飲食不化。

白術 茯苓 甘草(炙) 訶子皮 烏梅肉(各二錢) 紅豆 干姜 肉桂(各半錢) 麥 神曲(炒。各四錢)陳皮(一錢) 半夏(二錢)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食前下。(一方加藿香一錢。)治痢久臟腑虛滑,去積不已,用蒼術湯下桃花丸。

蒼術(二兩) 防風(一兩)上銼,水一碗,煎至一大盞,下桃花丸或赤石脂丸,小便利則安。(桃花丸即滯下門桃花湯為丸,赤石脂、干姜二味是也。)〔《衍》〕有一人,病大腸寒清,小便精出,諸熱藥服及一斗二升未效。后教服赤石脂、干姜各一兩,胡椒半錢,同為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空心及食前米飲下五七十丸,終四劑遂愈。

〔《本》〕治脾胃不和,泄瀉不止,諸藥不效,訶子丸。

訶子皮 川姜 肉豆蔻 龍骨 木香 赤石脂 附子(各等分)上細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飲下。

赤石脂禹余糧湯方 治大腸泄瀉。

赤石脂(制) 禹余糧(各四錢,制)上銼碎。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孫〕治氣虛傷冷,暴作水瀉,日夜二三十行,腹痛不止,夏月路行,備急朝真丹。用硫黃一兩半,研令極細;枯白礬五錢,同細研勻,水浸蒸餅,去水和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溫米飲鹽湯下。

(以上止寒泄。)治暴水泄不止。

肉豆蔻(三個,用濕面裹之,置火內煨令面焦,去面。丹溪云∶肉豆蔻屬金、屬土,溫中補脾為有力。

日華子稱其下氣,以脾胃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

非若香附、陳皮之 泄。)上將肉豆蔻為細末,只作一服,陳米飲調。食前服之,神驗。

〔潔〕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沉而弱,氣少而不能語,甚者加吐,此謂緊病,宜以漿水散治之。

漿水散半夏(二兩) 良姜(二錢半) 干姜 肉桂 甘草 附子(炮。各五錢)上細末。每服三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熱服。甚者,三四服。若太陽經傷動傳太陰,下痢為 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中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又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桂枝湯;秋冬,白術湯。謙甫云∶ 溏者,大便如水,其中有少結糞是也。

桂枝湯桂枝 芍藥 白術(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上切。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白術散白術 芍藥(各三錢) 干姜(炮,半兩) 甘草(炙,二錢)上粗末,如前服之。甚則除去干姜,加附子三錢,謂辛能發散也。

〔羅〕曲術丸 治時暑暴泄,壯脾胃,及治飲食所傷,胸膈痞悶。

神曲 蒼術(泔浸一宿。各等分)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送下。

止泄丸肉豆蔻(五兩) 滑石(制)上為末,擂飯丸。惟滑石,夏三兩半,秋二兩,春冬一兩一錢半。

〔羅〕中寒治驗 參政商公,時年六旬有二,原有胃虛癥。至元己巳夏,上都住。時值六月,霖雨大作,連日不止。因公務勞役過度,飲食失節,每日臍腹作痛,腸鳴自利,須去一二行少定,不喜飲食,懶于言語,身體困倦。召予視之,予診其脈沉緩而弦。參政以年高氣弱,脾胃宿有虛寒之癥,加之霖雨及勞役飲食失節,重虛中氣。《難經》云∶飲食勞倦則傷脾。不足而往,有余隨之,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 溏。今脾胃正氣不足,腎水必挾木勢,反來侮土,乃薄所不勝乘所勝也。此疾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瀉水補土。雖夏暑之時,有用熱遠熱之戒。又云∶有假者反之,是從權而治其急也。《內經》云∶寒淫于內,治以辛熱。干姜、附子辛甘大熱以瀉寒水以為君。脾不足者,以甘補之,人參、白術、甘草、陳皮苦甘溫以補脾土;胃寒則不欲食,以生姜、草豆蔻辛溫治客寒犯胃;濃樸辛溫濃腸胃;白茯苓、甘草助姜、附以導寒濕;芍藥酸微寒補金瀉木,以防熱傷肺氣為佐。不數服即愈。

附子溫中湯 治中寒,腹痛自利,米谷不化,脾胃虛弱,不喜飲食,懶言困倦嗜臥。

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各七錢) 人參 甘草(炙) 白芍藥 白茯苓(去皮) 白術(各五錢)濃樸(姜制) 草豆蔻(面裹煨去皮。) 陳皮(各三錢)上銼。每服五錢或一兩,水二盞半,姜五片,煎一盞,食前溫服。

〔《簡》〕理中湯治泄瀉,加橘紅、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若溏泄不已者,于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不喜飲食,水谷不化者,再加砂仁一兩,共成八味。(理中湯方見傷寒。)〔《本》〕治脾胃中風濕,臟腑泄滑,鞠 丸。

芎 神曲 白術 附子(各等分,炮)上為細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左氏述楚子圍蕭,蕭將潰。無社告申叔展曰∶有曲乎?有山鞠 乎?鞠 ,芎 也。意欲令逃水中以避禍。是知芎 能除濕,當加術、附以制之。若脾濕而泄者,萬無不中。亦治飧泄。

〔無〕桂香丸 治臟腑虛為風寒所搏,冷滑注下不禁,老人虛人危篤,累效。

附子(炮,去皮臍) 肉豆蔻(炮。) 白茯苓( 各一兩) 桂心 干姜(炮) 木香(炮。各半兩) 丁香(一分)上為末,糊丸,如桐子大。米湯下五十丸,空心服。

〔孫〕治水瀉無度。干姜末,粥飲調一錢服,立效。

泄而身熱,小便不利口渴者,益元、五苓。若火多,四苓加木通、黃芩。(方見濕熱條。)泄而困倦不便者,及脈數者、虛熱者,宜參、術、滑石、苓、通。(方見補脾行濕條。)泄而脈滑堅者實熱,宜大承氣湯。(方見實條。)〔丹〕玉龍丸 治一切伏暑泄瀉,神效。(方見傷寒部暑門。)〔仲〕下痢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痢不止者,當利小便。下痢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西藏| 安龙县| 九龙城区| 西吉县| 富裕县| 兴城市| 东乌珠穆沁旗| 岚皋县| 绍兴市| 哈尔滨市| 邢台市| 汶川县| 平顶山市| 新竹县| 南丹县| 商河县| 南昌市| 奉贤区| 承德县| 呼和浩特市| 赤城县| 新宾| 楚雄市| 大港区| 衡山县| 武川县| 长汀县| 行唐县| 三江| 汤原县| 沈阳市| 安乡县| 石楼县| 弋阳县| 资源县| 庆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寻甸| 乌审旗| 山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