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4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3250字
  • 2015-12-26 17:01:30

〔丹〕《外科精要》云∶嘔逆有二證,一證謂初發時,不曾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證謂氣虛脾氣不正而嘔,伏熱在心,與內托散三兩帖,氣虛而嘔,宜嘉禾散。有寒熱,宜家傳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謹按病機,諸逆沖上嘔越,皆屬于火。其內托散性涼,固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群隊以為補虛之劑,補力已少,徒有溫暖助火耳。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

然治嘔,須分先后,腫瘍時,當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潰瘍后,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因疽潰發嘔不食者,宜用參 白術膏峻補取效。佐藥隨時隨證加減,恐用山藥丸,緩急未易得力。河間謂諸病瘡瘍如嘔者,濕氣侵于胃也,藥中宜倍加白術。

丹溪治一老人,背疽嘔逆,用補藥效。方見潰瘍門。予治一男子腫瘍嘔,諸藥不止,用獨參湯一服,嘔即愈。

〔《精》〕犀角膏治咽喉口舌生瘡。

昔有一貴人,因疽而生此證,醫者以為心臟絕盡,皆辭退。愚進此藥,一日而安。

真琥珀(研) 生犀角(各一錢) 辰砂(研) 茯神(去木。各二錢) 真腦子(研,一字)人參(去蘆) 酸棗仁(去皮研。各二錢)上人參、茯神、犀角為細末,入乳缽內,別研藥味和勻,用煉蜜搜為膏子。以瓷瓶收貯,俟其疾作,每服一彈子大,以麥門冬去心,濃煎湯化服,一日連服五服,取效。(此方潰瘍不宜用。)〔涓〕治發背癰疽,膿潰后氣虛,脾臟滑泄,并四肢逆冷,宜用和氣散。

蒼術(四兩,米泔浸三日,洗凈,曬干,再以米醋炒令香黃色) 甘草(炙) 青皮(去穣。

各一兩) 良姜(炒) 肉桂 干姜(炮。各半兩) 陳粟(半升)上七味,為末,每服一錢,用炒茴香末半錢,相和溫酒調下,不拘時。

〔垣〕圣愈湯 治諸惡瘡血出不止,以寒水石細末摻之,立止。或瘡時間作黑色,不可潰也,藥力去盡卻紅和。如血出多而心煩不安,不得眠睡,此亡血也。此湯主之。

熟地 生地(各三錢) 歸身(一錢半) 川芎(二錢) 黃 (五分) 人參(三分)上 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無時。

〔梅〕治背瘡肉長疾,皮不及裹,見風即成僵。以寒水石燒研為細末,敷瘡上,再用銅綠細末上之,肉即不作僵矣。

〔《圖經》〕古方療惡瘡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則殺人者。用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貼腫上,冬中根亦可用。此外國方,永嘉以來用之,起死神效。

癰疽

久漏瘡

〔丹〕漏瘡,須先服補藥,以生氣血,即參、 、術、歸、芎為主,大劑服之。外以附子末,唾和作餅,如錢濃,艾炷灸,炷隨漏之大小,便灸令微熱,不可令痛。干則易之,干者再研為末,再和再灸。如困則止,來日再灸,宜至肉平為效。亦有用附片灸,仍用前血氣藥作膏藥貼之。

經云∶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 ,留于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養,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大寒留于溪谷也。此用附子灸者,蓋此義也。

梅師云∶腎移寒于脾,發為癰疽,少氣。脾移寒于肝,發為癰腫,拘攣。又云∶諸癰腫此皆安生?岐伯曰∶生于八風之所變也。又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圣濟》云∶衣服之表易著寒,所得之源,大抵如此。

或發不變色,或堅硬如石,或捻之不痛,久則然后變色疼痛,漸 而成膿,如泔而稀,久不能瘥,瘡口不合,變易為疳漏,敗壞肌肉,銷損骨髓,以致痿跛,宜以此骨碎補丸主之。

骨碎補 補骨脂 熟地 當歸 續斷 石楠 石斛 牛膝 杜仲 萆 附子 芍藥 川芎菟絲子 沙參 羌活 防風 獨活 天麻 黃此方與大僂方相表里,各等分為末,煉蜜丸,空心鹽湯服。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宜用羌活 防風 細辛 附子 甘草 川芎 續斷 白芍 白術 當歸 桂心 麻黃 黃 熟地此方與前骨碎補丸相表里。

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陷脈為 ,留連肉腠, 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全文見陰陽門。)〔《精》〕桂附丸治氣漏諸瘡。

桂心 附子(炮裂,米醋中浸,再炮三五次,去皮臍) 濃樸(姜制) 粉草(炙) 白術(各一兩)木香(一分) 乳香(研,二錢)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二三十丸。丹溪云∶《精要》治冷漏諸瘡,與桂附丸,此冷只因瘡久不合,風冷乘之,血氣不潮而成也。濃樸雖溫,其瀉衛尤速,恐不若參、佐以陳皮,庶乎與病情相得。此方治冷漏瘡,若寒而虛者,只以加味十全湯,隨時令經絡加減用之為當。又虛甚者,宜參 歸術膏。

陷脈散治漏瘡,及二三十年癭瘤,或大如杯盂,久久不瘥,致有漏潰。令人骨肉消盡,或堅或軟或潰,令人驚惕,臥寐不安,體中掣痛,愈而復作。

干姜(炮) 琥珀(研) 大黃 附子(炮去皮。各一兩) 丹參(三分) 石硫黃(研)白石英(研) 鐘乳粉(研) 烏賊骨(研。各半兩)上為末,貯以瓷合韋囊,勿令泄氣,若瘡濕即敷,無汁即煎豬脂和敷之,以干為度。或死肌不消,加芒硝二兩益佳。一法,胡燕巢一枚。

〔子和〕小渠袁三,因強寇入家,傷其兩脛,外廉作瘡,數年不已,膿汁常涓涓然,但飲冷則瘡間冷水浸淫而出,延為濕瘡求治。戴人曰∶爾中焦當有綠水二三升,涎數掬。袁曰∶何也?戴人曰∶當被盜時,感驚氣入腹,驚則膽傷,足少陽經也,兼兩外廉皆足少陽之部,此膽之甲木受邪,甲木色青,當有綠水。少陽在中焦如漚,既伏驚涎在中焦,飲冷水咽為驚涎所阻,水隨經兩旁入瘡中,故飲水瘡中水出。乃上涌寒痰,汗如流水,次下綠水,果二三升,一夕而痂干,真可怪也。

嘗治足膝下至踝漏瘡,通足腫大于好足二倍,行步不全,用五龍丸大下之者六番,每番皆五七行。下后用黃柏、蒼術、 、芍、地、草、升、葛、星、半、牛膝、活石、桂調之,近三四個月而安。

〔丹〕治漏瘡川芎(半兩) 細辛(二錢半) 白芷梢(二錢半) 甘草(細末)上每日作湯服,上瘡食后,下瘡食前,看瘡孔大小,用隔年黃麻根刮去粗皮槌軟,捻成繩子,捻入孔中,至不可入則止,日淺一日,瘡用好膏藥貼之。

〔《本草》〕治 有頭出膿水不止。以啄木鳥一只燒灰,酒調服一錢匕,立瘥。

〔世〕神應膏治久漏瘡,此宋褚防御治理宗久漏瘡諸方不效,獨此膏愈之。如腸毒、胃毒,為丸服之,神效。

當歸(一兩一錢) 赤芍藥 大黃(各一兩五錢) 香白芷 官桂(各一兩) 玄參(一兩三錢)川續斷(一兩二錢) 莪術(一兩) 生地(一兩二錢)上九味,細銼用真香油二斤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入鍋內以文武火煎令黑色,濾去渣。如熱天,用黃丹二十兩,冷月十五兩,旋旋下丹,不住手攪,試水中沉為度。不可令婦人雞犬見。如漏有孔者,以膏送入孔內,外仍以膏攤貼之。

〔海〕檳榔散治癰疽瘡癤,膿潰之后,外觸風寒,腫 僵硬,膿水清稀,出而不絕,肉腠空虛,惡汁臭敗,瘡邊干及好肌不生。及療疳 惡瘡,浸潰不斂。方見瘡瘍斂瘡口藥,即木香、檳榔、黃連等分為末敷貼也。

〔丹〕治漏外寒藥。

爐甘石(童便 ) 牡蠣粉上為極細末敷之。

〔濟〕烏金散貼惡瘡疳 。

橡 子二個,內一個實黃丹,一個實白礬末,相合定,用黑俏麻皮纏了,火內燒,研細,加麝香少許,洗凈瘡貼之。

〔垣〕截疳散治年深疳 瘡。

黃連(半兩) 白蘞 白芨 黃丹(各一兩) 輕粉(一錢) 龍腦 麝香(另研。各半兩)密陀僧(一兩)上為細末,和勻干摻在 上,以膏貼之。

〔丹〕取朽骨久疽,及痔漏中有者。

取黑骨雞脛骨,上等砒霜實之,鹽泥固濟,火 通紅,取出地上,出火毒,去鹽泥,用骨研細,飯丸如粟米大,以紙捻送入孔竅內,更用膏藥貼之。

〔《本》〕雄黃治瘡瘍尚矣。《周禮》瘍醫,凡療瘍以五毒攻之。鄭康成注云∶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用黃蝥置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其中,燒三日三夜,其煙上著,以雞羽取之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楊大年嘗記其事,族人楊偶年少時,有瘍于頰連齒,輔車外腫若覆甌,肉潰出膿血不輒,吐之痛楚難忍,療之百方,彌久不瘥。人語鄭法,根據法制藥成,注之瘡中,少頃,取朽骨連兩牙潰出,遂愈。信古方攻病甚速也。黃蝥,即瓦盒也。

〔東〕久漏瘡∶足內踝上一寸(灸三壯、六壯) 如在上者∶肩井 鳩尾肺脈微緩,為痿 。(緩者多熱。全文見治虛實法。)〔垣〕瘡醫自幼至老,凡所經驗,必須寫之。嘗記疳 惡瘡,諸藥不效者,取蠐螬剪去兩頭,安瘡口上,以艾炷灸之七壯,一易不過七枚,無不效者。又法,用乞火婆蟲兒灸之,同前法累驗,神效,人皆秘之,往往父子不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昆明市| 邯郸市| 固始县| 资中县| 确山县| 珲春市| 五寨县| 天门市| 陇南市| 上虞市| 秦安县| 巨鹿县| 平阳县| 周至县| 南京市| 景洪市| 乌兰县| 绥宁县| 从江县| 桃园市| 古交市| 杭锦后旗| 长垣县| 星子县| 扶沟县| 金山区| 会宁县| 宜君县| 苍山县| 浦东新区| 伊春市| 吴忠市| 方正县| 马公市| 云浮市| 灵石县| 雷波县| 池州市| 吉木乃县| 榕江县| 舟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