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5章

  • 醫(yī)學(xué)綱目
  • 佚名
  • 3869字
  • 2015-12-26 17:01:30

柏子仁 半夏曲(各二兩) 牡蠣(坩鍋子內(nèi)火 ,用醋淬七次,焙干) 人參 麻黃根(慢火炙,拭去汗) 白術(shù) 五味子(各一兩) 凈麩(炒,半兩)上八味為末,棗肉丸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日二服。得效減一服,將愈即住。作散調(diào)服亦可。

〔丹〕白術(shù)湯治盜汗。

用白術(shù)四兩,分作四處∶一兩(用黃 同炒) 一兩(石斛同炒) 一兩(牡蠣同炒) 一兩(麩皮同炒)各味炒黃色,余藥不用,只用白術(shù)研末,每服三錢,用粟米煎湯送下,盡四兩為效。

〔世〕治盜汗出,山藥一味為末,臨臥酒調(diào)下三錢效。

〔《本》〕牡蠣散 治盜汗。(方見前自汗門。)〔世〕黃 散治盜汗。

黃 木通 葛根上為粗末,水煎服。

〔《衍》〕治盜汗尤切。將椒目微炒,搗細(xì)末,用半錢匕。以生豬上唇煎湯一合調(diào),臨睡服,無不效。蓋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蠱。

〔世〕五仙丸治盜汗。

天仙子 五靈脂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三十丸,白湯臨臥服。(本草云∶天仙子一名莨菪子,性甘寒,有毒,服者審之。)〔《本》〕治盜汗。

威靈仙 甘草(各半錢) 水煎服。

臟腑盜汗皆屬腎。經(jīng)云∶腎病者,盜汗出,憎風(fēng)是也。

運氣盜汗皆屬寒水。經(jīng)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甚則勞汗出,憎風(fēng)。又云∶太陽所至,為寢汗 是也。

〔世〕治盜汗。桑葉為末,茶服之,諸藥不應(yīng)者,累驗。(出《醫(yī)說》)〔孟〕豆豉能治久盜汗患者,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二升漬兩三日,取汁,任人服之。不瘥,更作三兩劑即止。

〔《衍》〕牡蠣 過,麻黃根等分,同研極細(xì)粉,治盜汗及陰汗。

〔世〕盜汗∶陰都、五里、間使。

〔扁〕盜汗∶中極、氣海。虛損盜汗勞熱∶百勞(三分,瀉三吸)、肺俞(四分,補三呼。)。

〔成〕盜汗者,謂睡而汗出者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也,溱溱然出,覺則止而不復(fù)出矣。

卒中暴厥

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尸,但氣不絕,脈動如故,或脈無倫序,或乍大乍小,或微細(xì)不絕,而心胸暖者是也。

〔仲〕尸蹶,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菖蒲屑納鼻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

又方,剔取左角發(fā)方寸燒末,酒和灌之立起。(此即《內(nèi)經(jīng)》法也。詳見后。)〔《素》〕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luò),此五絡(luò)皆會于耳中,上絡(luò)左角,五絡(luò)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內(nèi)側(cè)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后刺手大指內(nèi)側(cè)去端如韭葉,后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 ,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 其左角之發(fā)方一寸燔,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全文見繆刺論 ,音易。)〔《玉》〕氣昏暈∶奪命(在曲澤上針入三分,先補,候氣回后瀉,不可離手,忌灸,如不蘇取濟(jì)中。)臍中(灸七壯,忌針。此二穴能起死回生。)〔《摘》〕尸 ∶玉泉(八分,補十呼,得氣即瀉。) 隱白(三分,先補后瀉,補生瀉成,更于兩脅頻頻熨之。) 鬼擊 支溝(二分,先補后瀉,補生瀉成。)三里(補十呼,瀉五呼。

此二穴刺之氣不至,無問其數(shù)。刺之氣至,去之勿復(fù)刺。)中惡∶人中 中脘 氣海〔仲〕少陰脈不止,腎氣微。少精血,奔?xì)獯倨龋先胄仉酰跉夥淳郏Y(jié)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人不仁,此為尸蹶。當(dāng)刺期門、巨闕。恍惚尸蹶煩痛,中極及仆參主之。

〔《甲》〕尸蹶,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隱白及大敦主之。尸蹶暴死,金門主之。

〔孫〕仁宗最寵貴妃,一日食次,忽仆倒,遍身卒冷。急奏帝,上乃急召孫、杜。即至,奏曰∶不妨,此乃氣厥爾,少頃,吐即復(fù)蘇也。御坐良久,果吐而蘇。上問因何而得?二人并奏曰∶此貴妃方食,因憂怨氣上,遂與食相并,故如此者,吐即氣透,故復(fù)蘇也。上問妃,有何事如此。

妃對曰∶陛下無嗣,臣外家不能為陛下生皇嗣,所以自怨,氣忽上逆,而至驚動圣駕。上嘆曰∶朕亦自責(zé),乃勞汝致病耶。因嘉獎孫、杜之能,良久曰∶醫(yī)道如此,豈非良醫(yī)也耶。

上暴厥不知人,不治自愈。經(jīng)云∶帝曰,厥或令入腹?jié)M,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yuǎn)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于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于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又云∶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fù)反則生,不反則死者是也。

〔丹〕嘗治一人,陰先虧而陽暴絕者。浦江鄭兄,年近六十,豢養(yǎng)受用之人也。仲夏久患滯下,而又犯房勞,忽一晚登廁間,兩手疏散,兩眼開而無光,尿自出,汗如雨,喉如鋸,呼吸甚微,其脈大而無倫次,無部位,可畏之甚。予適在彼,急令煎人參膏,且先與灸氣海穴壯如小指大,至八十壯,右手能動。又三壯,唇微動。參膏亦成,遂與一盞,至半夜后,盡三盞,眼能動。

盡二斤,方能言而索粥。五斤而痢止。至數(shù)十斤而安。

〔仲〕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糞也)一升,溫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壯瘥。

救卒死而張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兩爪后十四壯,飲以五毒諸膏散。(方未考。)救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絞取汁以灌之。無濕著,水煮干者取汁。

救卒死,客忤死,還魂湯主之。

麻黃(去節(jié),三兩)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 炙甘草(一錢) 《千金》有桂(二兩)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分令咽之,通治諸感忤。《千金方》云∶主卒忤鬼擊飛尸,諸奄忽氣絕無復(fù)覺,或已無脈,口噤拗不開,去齒下湯。湯下口不下者,分病患發(fā)左右提肩引之,藥下復(fù)增服一升,須臾立蘇。

〔《局》〕蘇合香丸治卒中惡忤疰。

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nèi)) 薰陸香(另研) 龍腦(研,各一兩) 青木香 白術(shù) 白檀香丁香 朱砂(研,水飛) 沉香 香附(炒,去毛) 犀角(鋸屑) 蓽茇 安息香(另為末,調(diào)無灰酒一升,熬膏) 麝香(研) 訶梨勒(煨取皮。各二兩)上為細(xì)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并煉白蜜和劑,每丸桐子大。清晨新汲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一丸,溫酒化服亦得。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縫袋帶之。陳無擇云∶病自內(nèi)作,不曉其名者,服之皆效。最治氣厥氣不和,吐利關(guān)格,甚有神效。

〔《肘》〕扁鵲∶中惡與卒死鬼擊,亦相類為治,皆宜相參用之。已死。搗菖蒲生根,絞汁灌之立瘥。

〔仲〕救卒死而目閉者,搗韭汁灌耳中,吹皂莢末鼻中效。

〔無〕治魘卒死,諸暴絕癥,用半夏不拘多少,湯泡七次為末,每用少許,吹入鼻中,心頭溫者可治。倉卒無方,急于人中穴及兩腳大拇指離甲一韭葉許,各灸三五壯即活。

〔和〕一夫病痰厥不知人,牙關(guān)緊急,諸藥不能下,候死而已。戴人見之,問侍病者,口中曾有涎否?曰∶有。戴人先以防風(fēng)、藜蘆煎湯,調(diào)瓜蒂末灌之,口中不能下,乃取長蛤甲磨去刃,以紙裹其尖,灌于右鼻竅中,然下咽有聲,復(fù)灌其左竅亦然。戴人曰∶可治矣。良久涎不出,遂以砒石一錢,又投之鼻中,忽偃然仰面,似覺有痛,斯須吐穢及膠涎數(shù)升頓蘇。砒亦尋常勿用,以其病大,非此莫能動。

然無瓜蒂亦不可使用,宜消息之。

凡卒中、尸厥、郁冒、中風(fēng)、中暑之類,皆當(dāng)發(fā)表也。仲景云∶郁冒欲解,必是大汗出。

還魂湯用麻黃、桂枝,清魂湯用荊芥,及諸卒中用皂角、半夏搐鼻取嚏,用藜蘆、砒霜折齒取痰,皆所以開發(fā)上焦,使表邪流通也。中暑忌冷水閉表,亦此意。

〔《本》〕解毒雄黃丸治卒中仆地,不知人事。(方見喉痹。)〔仲〕三物備急丸大黃 干姜 巴豆(各一兩,去皮尖心外,熬研如脂)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干姜為末,研巴豆內(nèi)中,合搗千杵,蜜和丸,器中貯之。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熱苦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dāng)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dāng)腹中鳴,即吐下便瘥。

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

〔無〕中暑悶倒,急扶在陰涼處,切不可與冷水,當(dāng)以布中衣物等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續(xù)以湯淋布上,令徹臍腹暖,即漸醒。如倉卒無湯處,掬道上熱土于臍,以多為佳,冷即易之。

古法,道涂無湯,即掬熱土于臍上,仍撥開作窩子,令人更溺于中以代湯。續(xù)與白虎、竹葉石膏湯。凡覺中暑,急嚼生姜一大塊,冷水送下。如已迷亂悶,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醒。路中倉卒無水,渴甚,急嚼生蔥二寸許,津同咽,可抵飲水二升。(中暑之病即《內(nèi)經(jīng)》熱至則瞀郁是也。)大黃龍丸治中暑眩暈,昏不知人,或身熱惡寒,頭痛,狀如傷寒,或往來寒熱,渴甚,嘔吐泄瀉。常服去暑毒,分陰陽。

硫黃 硝石(各一兩) 雄黃(透明者) 白礬 滑石(各半兩) 寒食面(四兩)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則以井水開口灌之。中暑忌冷。此藥以冷水下之,乃熱因寒用。

〔《本》〕又方 解一切暑毒,欲死者,便服之,立蘇。

半夏(四兩,醋一升半,煮盡焙干) 甘草(一兩) 肉桂 赤茯苓(各半兩) 白茯苓(一兩)上為末,用生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水下。予夏日登途,常蓄此藥于篋笥中,防諸緩急,及仆價門,每日一服,無伏暑之疾,奇驗不一。

〔《山》〕中暑發(fā)昏。以新汲水滴兩乳,以扇扇之。重者以地漿灌之則醒,若與水飲則死。

〔仲〕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不通,口急不能言,戰(zhàn)而栗也。

〔無〕附子理中湯 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昔有武士守邊,大雪出帳外,忽然暈倒,時灌以此藥兩劑遂醒。

大附子(炮,去皮臍) 人參 干姜(炮) 甘草(炙) 白術(shù)(各等分)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口噤則斡開灌之。

干姜附子湯 治中寒卒然暈倒,或吐逆涎沫如暗風(fēng),手腳攣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復(fù)躁熱。

(方見傷寒。)〔世〕治凍死法。四肢直,口噤,只有微氣者。

用大釜炒灰令暖,以囊盛熨心上,冷即易之,目開氣出,然后以粥清稍稍進(jìn)之。若不先溫其心,便將火灸,則冷氣與火爭,必死矣。

〔垣〕瘡瘍郁冒,俗呼昏迷,慎不可下,汗之則愈。(此因出膿血至多而郁冒之也。)〔仲〕郁冒欲解,必大汗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金霍洛旗| 商丘市| 九江市| 新巴尔虎右旗| 拜城县| 金溪县| 轮台县| 衢州市| 射洪县| 富裕县| 菏泽市| 息烽县| 海城市| 洪湖市| 兴仁县| 玉龙| 太保市| 剑阁县| 东平县| 益阳市| 阳山县| 玉门市| 普洱| 谢通门县| 德令哈市| 大理市| 象州县| 桦南县| 庆阳市| 文成县| 敦煌市| 濮阳县| 景东| 巧家县| 霍林郭勒市| 江孜县| 乌拉特前旗| 浦北县| 黑河市| 哈尔滨市| 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