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2章

貞元新入目錄 大吉祥天女經一卷(經內題云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貞元新入目錄 長者女庵提遮師子義經一卷失譯 今附梁錄 拾遺編入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一卷失譯 今附秦錄 金剛三昧經二卷(或一卷) 北涼失譯 拾遺編入 法滅盡經一卷 僧祐錄中失譯 今附宋錄 甚深大回向經一卷僧祐錄中失譯 今附宋錄 天王太子辟羅經一卷(或無天王字亦云辟羅)僧祐錄云安公關中異譯 拾遺編入 今附秦錄 優婆夷凈行法門經二卷(亦直云凈行經或無經字)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 今附涼錄 八大人覺經一卷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出寶唱錄 三品弟子經一卷 亦云弟子學有三輩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四輩經一卷 或云四輩弟子經。亦云四輩學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出法上錄 當來變經一卷 或云當來變識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過去佛分衛經一卷 或云過世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十二頭陀經一卷 一名沙門頭陀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樹提伽經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長壽王經一卷僧祐錄云安公失譯今附西晉錄

(右此長壽王經等云出阿含經謹撿四阿含內并無此經雖增一第十六中有長壽王緣起文意全異乃此大乘故編于此) 法常住經一卷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

上二十四經二十六卷同帙(今撿尋文理多涉大乘編在小乘至理故編移于此)

菩薩調伏藏

二十七部五十五卷五帙

夫戒者。防患之總名也。菩薩凈戒唯禁于心。聲聞律儀則防身語故有托緣興過聚徒訶結。菩薩大人都無此事。佛直為說令使遵行。既無犯制之由。故闕訶結之事。諸大乘經明學處者。摭之于此為菩薩調伏藏云 菩薩地持經十卷(或名地持論或八卷一帙)北涼天竺三藏曇無懺于姑臧譯

(右一經初有歸敬頌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昔高齊昭玄統沙門法上答高句麗沙門云地持是阿僧佉比丘從彌勒受得阿僧佉者即無著菩薩是也又按梁沙門僧祐地持記云菩薩地持經八卷有二十七品分為三段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四品第三段五品文不出有異名而今此本或題云菩薩地經今撿尋經末亦有多名文又云名為菩薩地名為菩薩藏摩得勒名摩訶衍攝名不壞顯示名無障礙清凈智根本祐云不出異名者不然又撿群錄曇無懺所譯別存菩薩戒經或云菩薩地經者誤也) 菩薩善戒經九卷(一名菩薩地或十卷)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等譯

(右一經群錄皆云與地持經同本異譯今詳文理非不差殊其善戒經前有序品后有奉行地持經并無其地持戒品中有受菩薩戒文及菩薩戒本善戒經即無自余之外文意大同地持復出瑜伽諸錄或編入論既有差殊未敢為定又按梁沙門僧祐菩薩善戒經記云此名善戒名菩薩地名菩薩毗尼摩夷名如來藏名一切善法根本名安樂國名諸波羅蜜聚凡有七名第一卷先出優波離問受戒法第二卷始方有題如是我聞次第列品乃有三十復有別本題為菩薩地經今按尋經本與祐記不同經初即有如是我聞而無優波離問受戒法但有九卷其優波離問受戒法即后單卷菩薩善戒經是若將此為初卷即與祐記符同然此地持經本離之已久乍合成十卷或恐生疑此善戒經亦同地持作其三段第一段名菩薩地有二十品第二段名如住有四品第三段名畢竟地有六品祐云次第列品者恐尋之未審) 凈業障經一卷失譯 今附秦錄 單本

上二經十卷同帙(其凈業障經法上錄云竺法護譯詳其文句與護公譯經意勢全異故為失譯) 優婆塞戒經七卷(其在家菩薩戒或五或六或七)北涼天竺三藏曇無懺于姑臧譯 單本 梵網經二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前本闕 受十善戒經一卷后漢失譯 拾遺編入單本 受菩提心戒儀一卷(經內題云最上乘教受戒懺悔文普賢瑜伽阿阇梨集)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貞元新入目錄

上四經十一卷同帙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或無菩薩字新編為律)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第一譯 三譯二闕 佛藏經四卷(一名選擇諸法經或二卷或三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單本 菩薩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 拾遺編入 第二譯 菩薩戒本一卷(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彌勒菩薩說)三藏玄奘譯 出內典錄 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本闕)菩薩戒羯磨文一卷(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彌勒菩薩說)大唐三藏玄奘譯 出內典錄 單本 菩薩善戒經一卷(優婆離問菩薩受戒法)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出法唱錄 單本

上六經十卷同帙 菩薩內戒經一卷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出法上錄 單本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右此優婆塞五戒威儀經群錄編在小乘律中者誤也初是菩薩戒本后是受菩薩戒文及舍懺法等既非小乘故移編此) 文殊師利凈律經一卷(或直云凈律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一譯 清凈毗尼方廣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出法上錄 第三譯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說清凈調伏經)宋沙門釋法海譯 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后四譯一譯闕本) 大乘三聚懺悔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出內典錄 單本 菩薩五法懺悔文一卷(或云菩薩五法懺悔經失譯)今附梁錄 單本 菩薩藏經一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單本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一卷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單本 菩薩受齋經一卷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第二譯 三譯三闕 文殊悔過經一卷 一名文殊五體悔過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一譯 兩譯一闕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 亦直云悔過經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三譯二闕 法律三昧經一卷(亦直云法律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二譯 兩譯一闕 十善業道經一卷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新編入錄

上十四經十四卷同帙

(謹按舊錄大乘律中有寶梁經迦葉經今為編入寶積會中故不重出其大方廣三戒經與寶積三律儀會同本決定毗尼經與寶積優波離會同本今并編入寶積部中故此不載)

菩薩對法藏

九十九部五百二十卷五十帙

菩薩阿毗達磨有其二類。一者解釋契經。二者詮法體相。舊錄所載和雜遍之。今所集者分為二例。釋契經者列之于前。詮法性者編之于后。庶無糅雜。覽者易知

大乘釋經論

二十二部一百五十五卷一十五帙 大智度論一百卷(或一百一十卷或七十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單本

右龍樹菩薩造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什法師云若具足翻應有千卷秦人識弱故略之十分存一) 十地經論十二卷(或十五卷一帙)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等譯 單本

右天親菩薩造。釋十地經。即華嚴十地品是

(論序云菩提留支勒那摩提在洛陽殿內三人同譯佛陀扇多傳語帝親筆受長房錄中流之摩提二錄俱載者不然今合為一本)在留支錄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五卷(或六卷或七卷或十卷) 元魏天竺菩提留支譯 單本

右釋彌勒所問經即寶積經 第四十一會是 大乘寶積經論四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第一譯兩譯一闕

右釋舊單卷大寶積經。即寶積第四十三會是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譯 出序記 單本

右釋大集經寶髻品。今入寶積。在第四十七會

(論序記云魏興和三年歲次辛酉九月朔庚午之日鳥萇國人剎利王種三藏法師毗目智仙中天竺國婆羅門人瞿曇流之護法大士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中蜜愛法之人沙門曇道俗相假于鄴城內在金華寺譯四千九百九十七字諸錄皆云菩提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為正)

上三論十卷同帙 佛地經論七卷(親光等菩薩造釋佛地經)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單本 金剛般若論二卷 無著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出內典錄 單本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 無著菩薩造 大唐三藏義凈譯 新編入錄

上三論十卷同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第一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三卷 無著菩薩頌 世親菩薩釋 大唐三藏義凈譯第二譯 新編入錄

右二論及頌同本異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功德施菩薩造亦云功德施論)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單本

(上四論及頌造者雖異并釋金剛般若經又有金剛仙論十卷尋閱文理乃是元魏三藏菩提流支所撰釋天親論既非梵本翻傳所以此中不載)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一卷 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婆藪盤豆菩薩造 元魏三藏菩提流支譯 單本 妙法蓮華經論一卷 婆藪盤豆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 第二譯

上五論十卷同帙 法華經論二卷初有歸命頌者或一卷 元魏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 拾遺編入 第二譯

右二論同本異譯

(其三藏義凈新譯法華論五卷尋本未獲)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四卷(釋勝思惟經或三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單本 涅槃論一卷 婆藪盤豆菩薩造略釋 沙門達摩菩提譯不知年代內典中附元魏代 第一譯 后闕本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釋涅槃一頌)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 單本 遺教經論一卷釋遺教經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拾遺編入 單本 無量壽經論一卷 婆藪盤豆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單本 三具足經論一卷(天親菩薩造有釋論無經本) 元魏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譯 出序記 單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卫辉市| 治多县| 盐城市| 柳林县| 府谷县| 通许县| 广宁县| 林口县| 铁岭县| 太湖县| 夹江县| 隆昌县| 民乐县| 资兴市| 大姚县| 精河县| 宝鸡市| 武功县| 内黄县| 南和县| 东宁县| 文山县| 贵阳市| 沾化县| 清水河县| 通渭县| 武威市| 咸丰县| 张家口市| 桃园市| 磐安县| 德钦县| 耒阳市| 姜堰市| 日喀则市| 肇东市| 新蔡县| 玉屏| 余江县| 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