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賢難(2)

〔三〕“媚”當作“媢”。說文云:“妒,婦妒夫也。媢,夫妒婦也。”史記五宗世家:“常山憲王王后以妒媢不常侍病。”索隱云:'“媢”鄒氏本作“媚”。’媚。媢字形相近易誤也。黥布傳贊云:“妒媢生患。”顏氏家訓書證篇嘗辨之。鐸按:隸書“眉”字或作“囗”,與”冒“逼似,故妒媢字多訛作“媚”。逸周書皇門篇:“媢夫有邇無遠。”今本“媢”作“媚”,亦其例也。說見讀書雜志。

故所謂賢難也者,非賢難也,免則難也。彼大圣群賢,功成名遂〔一〕,或爵侯伯,或位公卿,尹據(jù)天官〔二〕,柬在帝心〔三〕,宿夜侍宴〔四〕,名達而猶有若此〔五〕,則又況乎畎畝佚民。山谷隱士〔六〕,因人乃達,時論乃信者乎〔七〕?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八〕,括囊共默而已者也〔九〕。

〔一〕老子文。

〔二〕漢書李尋傳云:“充備天官。”詳忠貴篇注。俞樾云:'

“尹”字無義,疑“尸”字之誤。書序:“康王既尸天子,遂誥諸侯。”此用“尸”字,即本書序文也。明闇篇:“尹其職而策不出于己。”“尹”字亦當為“尸”。’

〔三〕論語。“柬”今作“簡”。

〔四〕管子禁藏篇云:“宿夜不出。”按“宿”當作“囗”。說文云:“囗,早敬也。囗,亦古文囗,從人。囗。宿從此。”詩有駜云:“夙夜在公,在公載燕。”漢書嚴助傳云:“助侍燕從容。”“宴”與“燕”通。

〔五〕王先生云:'“名達”下有脫字。’繼培按:論衡藝增篇:'詩云:“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言鶴鳴九折之澤,聲猶聞于天,以喻君子修德窮僻,名猶達朝廷也。’“名達”亦謂“名達朝廷”矣。

〔六〕漢書梅福傳云:“隱士不顯,佚民不舉。”莊子刻意篇云:“此山谷之士。”

〔七〕“時”義與“時其亡”之“時”同。鐸按:時。待古字通。易歸妹九四:“遲歸有時”,隱七年谷梁傳注引作“遲歸有待”,是“時”即“待”也。

〔八〕莊子田子方篇云:“口鉗而不欲言。”史記袁盎傳,盎說絳侯曰:“君今自閉鉗天下之口”,漢書盎傳作“箝”。五行志又云:“臣畏刑而拑口。”箝。拑與“鉗”同。顏師古注并云:“爾也。”鄧析子轉辭篇云:“左右結舌。”漢書李尋傳云:“智者結舌。”杜周傳,杜業(yè)上書云:“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鐸按:箋“盎說絳侯”,當作”盎說丞相申屠嘉“。周書芮良夫篇云:“賢智箝口。”箋所引皆非其朔。

〔九〕易坤六四:“括囊,無咎無譽。”“共”讀為“拱”。漢書鮑宣傳云:“以拱默尸祿為智。”后漢書左雄傳云:“方今公卿以下,類多拱默。”

且閭閻凡品〔一〕,何獨識哉?茍望塵剽聲而巳矣〔二〕。觀其論也,非能本閨囗之行跡〔三〕,察臧否之虛實也〔四〕;直以面譽我者為智〔五〕,諂諛己者為仁〔六〕,處奸利者為行〔七〕,竊祿位者為賢爾〔八〕。豈復知孝悌之原,忠正之直〔九〕,綱紀之化,〔一0〕本途之歸哉?此鮑焦所以立枯于道左〔一一〕,徐衍所以自沈于滄海者也〔一二〕。

〔一〕說文云:“閭,里門也。閻,里中門也。”漢書武帝子戾太子傳云:“江充布衣之人,閭閻之隸臣耳。”

〔二〕后漢書馬融傳云:“羌胡百里望塵,千里聽聲。”“剽”舊作“僄”。按交際篇云:“茍剽聲以群諛。”今據(jù)改。漢書朱博傳云:“耳剽日久”,顏師古注:“剽,劫也,猶言行聽也。”

〔三〕“囗”蓋“閤”之誤。爾雅釋宮云:“宮中之門謂之闈,其小者謂之閨。小閨謂之合。”淮南子主術訓云:“責之以閨合之禮,奧窔之閑。”史記汲黯傳云:“黯多病,臥閨合內,不出。”漢書司馬遷傳答任安書云:“身直為閨合之臣。”循吏文翁傳云:“使傳教令,出入閨合。”顏師古注:“閨合,內中小門也。”閨合行跡,猶云“門內之行”也。漢書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贊云:“察其行跡。”

〔四〕詩抑云:“未知臧否。”

〔五〕大戴禮文王官人篇云:“面譽者不忠。”

〔六〕孟子云:“與讒諂面諛之人居。”

〔七〕漢書張蒼傳云:“蒼任人為中候,大為奸利。”貢禹傳云:“謂居官而致富者為雄桀,處奸而得利者為壯士。”鐸按:今人謂有能為“行”,蓋古語之遺也。

〔八〕周禮太宰:“八則治都鄙,四曰祿位以馭其士。”大戴禮曾子立事篇云:“無益而厚受祿,竊也。”論語云:“臧文仲其竊位者與?”文子上仁篇:'老子曰:“不以德貴,竊位也。”’后漢書杜詩傳云:“久竊祿位。”

〔九〕“直”疑“真”。鐸按:“直”疑“囗”之壞。

〔一0〕詩棫樸云:“綱紀四方。”

〔一一〕說苑雜言篇云:“鮑焦抱木而立枯。”事見韓詩外傳一。鐸按:亦見新序節(jié)士篇。

〔一二〕漢書鄒陽傳上吳王書云:“徐衍負石入海”,服虔曰:“周之末世人也。”

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一〕。”世之疾此固久矣哉〔二〕!吾傷世之不察真?zhèn)沃橐玻试O虛義以喻其心曰:今觀宰司之取士也,有似于司原之佃也〔三〕。昔有司原氏者,燎獵中野〔四〕。鹿斯東奔〔五〕,司原縱噪之〔六〕。西方之眾有逐狶者〔七〕,聞司原之噪也,競舉音而和之〔八〕。司原聞音之眾,則反輟己之逐而往伏焉,遇夫俗惡之狶〔九〕。司原喜,而自以獲白瑞珍禽也〔一0〕,盡芻豢單囷倉以養(yǎng)之〔一一〕。豕俛仰嚘咿〔一二〕,為作容聲,司原愈益珍之。居無何〔一三〕,烈風興而澤雨作〔一四〕,灌巨豕而惡〔一五〕涂渝〔一六〕,逐駭懼〔一七〕,真聲出,乃知是家之艾猳爾〔一八〕。此隨聲逐響之過也,眾遇之未赴〔一九〕信焉。

〔一〕風俗通正失篇言淮南王事云:“后人吠聲,遂傳行耳。”又怪神篇言李君神事云:“目痛小疾,亦行自愈。眾犬吠聲,因盲者得視,遠近翕赫。”晉書傅玄后咸傳云:“一犬吠形,群犬吠聲。”皆本此諺。

〔二〕論語云:“久矣哉,由之行詐也!”

〔三〕襄四年左傳虞箴云:“獸臣司原。”易系辭下傳云:“以佃以漁”,釋文引馬融注:“取獸曰佃。”

〔四〕爾雅釋天云:“宵田為燎”,郭注:“即今夜獵載爐照也。”“燎”與“獠”通。鐸按:詩魏風伐檀箋:“宵田曰獵”,即本爾雅,是“燎”即“獵”也。

〔五〕詩小弁云:“鹿斯之奔。”鐸按:斯,語助也。說見經(jīng)傳釋詞。

〔六〕御覽八百卅二作“從而噪之”。鄭語云:“王使婦人不幃而噪之”,韋昭注:“噪,讙呼。”

〔七〕方言云:“豬,南楚謂之豨。”“狶”與“豨”同。

〔八〕楚辭離騷王逸注:“競,并也。”

〔九〕王先生云:'“俗惡”當作“浴堊”。堊,白土也。豕浴于堊則色白,故司原誤以為白瑞。及澤雨灌豕,堊涂渝敗,乃復艾豭之本質耳。’

〔一0〕御覽九百十四引白虎通云:“禽者何?鳥獸之總名,明為人所禽制。”

〔一一〕楚語云:“芻豢幾何?”韋昭注:“草養(yǎng)曰芻,谷養(yǎng)曰豢。”呂氏春秋仲秋紀高誘注:“圓曰囷,方曰倉。”鐸按:漢書谷永傳師古注:“殫,盡也。音單。”盡。單互文。

〔一二〕后漢書文苑傳趙壹賦云:“伊優(yōu)北堂上”,章懷注:“伊優(yōu),屈曲佞媚之貌。”“嚘咿”與“伊優(yōu)”同。鐸按:“嚘咿”蓋如后世所書“嚘呦”,鳴聲也。

〔一三〕漢書陳平傳云:“居無何”,顏師古注:'“無何”猶言“無幾時”。’

〔一四〕王先生云:'“澤”疑“淫”。’繼培按:說苑辨物篇,越裳氏譯曰:“久矣,天之無烈風淫雨!”鐸按:“澤雨”蓋謂山澤猝發(fā)之雨,非必字訛。

〔一五〕“惡”當作“堊”。

〔一六〕鐸按:爾雅釋言:“渝,變也。”說文:“渝,變污也。”下文“風雨之變”即承此言。

〔一七〕王先生云:'“逐”當為“豕”。’

〔一八〕定十四年左傳云:“盍歸我艾豭?”說文云:“豭,牡豕也。”“猳”與“豭”同。

〔一九〕“赴”疑“足”。鐸按:說文:“赴,趨也。”史記伯夷列傳:“趨舍有時”,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趨”借為“取”。“赴信”猶言“取信”耳。

今世主之于士也,目見賢則不敢用,耳聞賢則恨不及〔一〕。雖自有知也,猶不能取,必更待群司之所舉〔二〕,則亦懼失麟鹿而獲艾猳〔三〕。奈何其不分者也?未遇〔四〕風雨〔五〕之變者〔六〕故也。俾使一朝奇政兩集〔七〕,則險隘之徒〔八〕,阘茸之質〔九〕,亦將別矣。

〔一〕鬼谷子內揵篇云:“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二〕漢書韋賢傳,韋孟諫詩云:“明明群司。”

〔三〕說文:“麟,大牝鹿也。”

〔四〕“遇”舊作“過”,據(jù)程本改。

〔五〕“雨”字舊脫。

〔六〕“者”字疑衍。鐸按:涉上“者”字而衍。

〔七〕“兩”當作“雨”。論衡定賢篇云:“文墨兩集”,誤與此同,其自紀篇云:“筆瀧漉而雨集。”“雨集”本孟子。

〔八〕楚辭離騷云:“惟黨人之愉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九〕史記賈誼傳云:“阘茸尊顯。”

夫眾小朋黨而固位〔一〕,讒妒群吠嚙賢〔二〕,為禍敗也豈希〔三〕?三代之以覆,列國之以滅〔四〕,后人猶不能革〔五〕,此萬官所以屢失守〔六〕,而天命數(shù)靡常者也〔七〕。詩云:“國既卒斬,何用不監(jiān)〔八〕!”嗚呼!時君俗主〔九〕不此察也。

〔一〕漢書楚元王傳劉向封事云:“眾小在位,而從邪議,歙歙相是,而背君子。”又云:“朋黨比周,稱譽者登進,忤恨者誅傷。”翟方進傳云:“內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

〔二〕楚辭懷沙云:“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誹駿疑杰兮,固庸態(tài)也。”晏子春秋問上云:'人有酤酒者,為器甚潔清,置表甚長,而酒酸不售。問之里人其故,里人云:“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國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術之士,欲干萬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龁之,此亦國之猛狗也。’“龁”韓詩外傳七作“嚙”。

〔三〕晉語云:“禍敗無已。”

〔四〕管子五輔篇云:“暴王之所以失國家,危社稷,覆宗廟,滅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嘗聞。”

〔五〕襄十四年左傳云:“失則革之”,杜注:“革,更也。”晏子春秋諫上云:“行不能革。”

〔六〕楚語觀射父云:“五物之官,陪屬萬,為萬官。”又云:“失其官守。”

〔七〕詩文王云:“天命靡常。”

〔八〕節(jié)南山。

〔九〕漢書藝文志論諸子云:“時君世主,好惡殊方。”呂氏春秋異寶篇云:“其主俗主也”,高誘注:“俗主,不肖凡君。”

明闇第六

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闇也。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二〕,其〔三〕所以闇者偏信也〔四〕。是故人君通必兼聽〔五〕,則圣日廣矣;庸說偏信〔六〕,則愚日甚矣〔七〕。詩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八〕。”

〔一〕鐸按:為國者兼聽則明,偏信則闇,為此文大旨。而援古立論,要在懲秦二世之所以亡,故推原明之所起,闇之所生而為篇。

〔二〕管子明法解云:“明主者兼聽獨斷。”漢書梅福傳云:“博覽兼聽,謀及疏賤,令深者不隱,遠者不塞,所謂辟四門,明四目也。”

〔三〕“其”字舊脫,據(jù)治要補。

〔四〕荀子不茍篇云:“公生明,偏生闇。”

〔五〕“必”疑當作“心”。僖二年谷梁傳云:“宮之奇達心而懦”,新序善謀篇作“通心”。王先生云:'“必”疑“聰”,以下”通四聰“證之。’鐸按:王說近是。蓋聰”字漫漶,惟存右旁之“心”,又誤為“必”耳。

〔六〕趙策:'馮忌曰:“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王先生云:'”說“疑”讒”,以下“靖言庸回”證之。’鐸按:“說”字似不誤。潛嘆篇:“反徒信亂臣之說。”“說”即“讒言”也。

〔七〕“愚”舊作“過”,據(jù)治要改。管子君臣上篇云:“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圣。”史記袁盎傳:'盎謂申屠嘉曰:“上日聞所不聞,明所不知,日益圣智。君今自閉鉗天下之口,而日益愚。”’亦圣。愚并舉之證。

〔八〕板。鐸按:荀子大略篇。說苑尊賢篇并引此詩以證博問博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留县| 阳新县| 曲阜市| 乌恰县| 兴安盟| 马公市| 尼玛县| 云和县| 巴马| 靖西县| 北票市| 建瓯市| 饶河县| 常德市| 深水埗区| 宜阳县| 汉阴县| 易门县| 浦东新区| 遵义县| 宁武县| 乐平市| 柘荣县| 柳河县| 信丰县| 日照市| 田东县| 昌邑市| 宜城市| 迭部县| 青海省| 瓦房店市| 平江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丹东市| 手机| 平山县| 古蔺县| 六安市| 乌拉特前旗| 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