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藝文二
- 明倫匯編人事典壽夭部
- (清)陳夢雷
- 13340字
- 2015-12-26 16:02:00
詩
詞
洛中九老會
有
序
唐白居易
會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胡吉劉鄭盧張等六賢
皆多年壽予亦次焉于東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齒
之會七老相顧既醉且歡靜而思之此會希有因
各賦七言韻詩一章以記之或傳諸美事者其年
夏又有二老年貌絕倫同歸故鄉亦來斯會續命
書姓名年齒寫其形貌附于圖右仍以一絕贈之
云雪作須眉云作衣遼東華表暮雙歸當時一鶴
猶希有何況今逢兩令威又云時秘書狄兼謨河
南尹盧貞以年未及七十雖與會而不及列
洛中遺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
禪僧如滿歸洛年九十五
前懷州司馬安定胡杲年八十九
閑居同會在三春大抵愚年最出群雪鬢不嫌杯酒
興白頭仍愛玉爐熏徘徊玩柳心尤健老大看花意
卻勤鑿落滿斟酩酊香囊高掛任氤氳搜神得句
題紅紙望景長吟對白云今日交情何不替齊年同
事圣明君
衛尉卿致仕馮翊吉旼年八十八
休官罷任已閑居林苑園亭興有余對酒最宜花囗
發邀歡不厭柳條初低腰醉舞垂緋袖擊筋謳歌任
褐裾寧用管弦來合雜自親松竹且清虛飛觥酒到
須先酌賦詠詩成不住書借問商山賢四皓不知此
后更何如
前磁州刺史廣平劉真年八十七
垂絲今日幸同筵朱紫居身是大年賞景當知心未
退吟詩猶覺力完全閑庭飲酒當三月在席權豪象
七賢山茗煮時秋霧碧玉杯斟處彩霞鮮臨囗花笑
如歌妓傍竹松聲當管弦雖未學窮生死訣人間豈
不是神仙
前龍武軍長史滎陽鄭據年八十五
東閣幽閑日暮春邀歡皆是白頭賓官班朱紫多相
似年紀高低次第勻聯句每言松竹意停杯多說古
今人更無外事來心肺空有清虛入鬼神醉舞兩回
迎勸酒狂歌一曲會余身今朝何事偏情重同作明
時列任臣
前侍御史內供奉官范陽盧貞年八十二
三春已盡洛陽宮天氣初晴景象中千朵嫩桃迎曉
日萬株垂柳逐和風非論官位皆相似及至年高已
共同對酒歌聲猶極妙玩花詩思可能窮先時共作
三朝貴今日猶逢七老翁但把綠醽常滿酌煙霞萬
里會應通
前永州刺史清河張渾年七十七
幽亭春盡共為歡印綬居身是大官遁跡豈勞登遠
岫垂絲何必坐溪磻詩聯六韻尤應易酒飲三杯未
覺難每況襟懷同宴會共將心事比波瀾風吹野柳
懸羅帶日照庭花落綺紈此席不煩鋪錦帳斯筵堪
作畫圖看
刑部尚書致仕白居易年七十四
七人五百八十四拖紫紆朱垂白須囊里無金莫嗟
嘆樽中有酒且歡娛吟成六韻神還旺飲到三杯氣
尚粗嵬峨狂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孫扶天年高邁
二疏傳人數多于四皓圖除卻三山五天竺人間此
會且應無
洛中耆英會
有
序
宋司馬光
昔白樂天在洛與高年者八人游時人慕之圖傳
于世宋興洛中諸公繼而為之者再矣皆圖形普
明僧舍樂天之故第也元豐中潞國文公留守西
都韓國富公致政在里第皆自逸于洛者潞國謂
韓國公曰凡所為慕于樂天者以其志趣高逸也
奚必數與地之襲焉一日悉集士大夫老而賢者
于韓公之第置酒相樂賓主凡十有二人圖形妙
覺僧舍時人謂之洛陽耆英會孔子曰好賢如緇
衣取其敝又取為樂善無厭也二公寅亮三朝為
國元老入贊萬幾出綏四方上則固社稷尊宗廟
下則熙百工和萬民為天子腹心股肱耳目天下
所取安所取乎其勛業閎大顯融豈樂天所能庶
幾然猶慕效樂天所為汲汲如恐不及豈非樂善
無厭者歟又洛中舊俗燕私相聚尚齒不尚官自
樂天之會已然是日復行之斯乃風化之本可頌
也宣徽王公方留守北都聞之以書請于潞公曰
予家洛位與年不居數客之后顧不得執囗酒在
坐席良以為恨愿寓名其間幸無我遏其為諸公
嘉羨如此光未七十用狄監盧尹故事亦預于會
潞公命光序其事光不敢辭時元豐五年正月端
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大中大夫提舉崇
福宮司馬光序
武寧軍節度使守司徒開府儀同三司致仕韓
國公囗弼彥國年七十九
西洛古帝都衣冠走集地實惟名利場驟為耆德會
大尹吾舊相曠懷輕富貴日與退老游臺閣并省寺
予囗最衰老亦許預其次遂欲省儀容爛然形繪事
閩嶠訪精筆蛟綃布絕藝今復崇宴衎聊以示慈惠
幽居近銅駝荒弊仍湫底塞路移君庖盈車載春醴
獻酬互相趣歡處不知止商嶺有四翁晉林惟七子
較我集諸賢盛衰何遠邇并事實可矜傳之為千祀
伏承留府太尉相公就敝居為耆年之會承命賦
詩謹錄上呈伏惟采覽
河東節度使守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判河南府
潞國公文彥博寬夫年七十七
九老舊賢形繪事元豐今勝會昌春垂肩素發皆時
彥揮麈清談盡席珍染翰不停詩思健飛觴無算酒
行頻蘭亭雅集夸修禊洛社英游賞序賓自愧空囗
陪幾杖更容款密奉簪紳當筵尚齒尤多幸十二人
中第二人
弼竊覽長篇斷章有十二人中第二人之句又
賦一絕上呈
顧我年齡雖第一在公勛德自無雙不推行業終難
敵富貴康寧亦可降
彥博伏囗公詩有第一無雙之句輒成二十八
字上呈
洛下衣冠今最盛當筵尚齒禮容優惟公福壽并勛
德合是人間第一流
尚書司封郎中致仕席汝言君從年七十七
系國安危唐上宰功成身退漢留侯二公閑暇開高
宴九老雍容奉勝流共接雅歡恩意洽不矜崇貴禮
容優賞心樂事人間盛豈謂今稀古莫儔
又
壯歲塵埃祿仕牽老歸重到舊林泉曾無勛業書丹
史偶向康寧養老年自分杜門居陋巷敢期序齒預
公筵更囗形穢才涼薄不稱圖真接巨賢
朝議大夫致仕王尚恭安之年七十六
端朝風望兩臺星珪組參差又十人八百喬年余總
數一千熙運遇良辰席間韻語皆非俗圖上形容盡
得真勝事主盟開府盛誤容衰薄混清塵服許便衣
更野逸坐從齒列似天倫二公笑語增和氣夜久盤
花旋發春
燭下盤花開
公即指目焉
太常少卿致仕趙丙南正年七十五
新春鼎洛燕英髦主禮雍容下庶寮二相比肩官一
品十人華發事三朝星階并列瞻臺耀樽酒時行挹
斗杓東潁庸夫最無狀也將顏面趣嘉招
秘書監致仕上柱國劉幾伯壽年七十五
司徒碩德今無比太尉殊勛固絕倫偶以莫年陪盛
宴喜將白發照青春八公秪有山空著四皓當衰心
且伸元老相望囗跡在不應此會愧前人
又
制舉省元推二相龍頭昔日屬宣人間盛事并遐
算一席幾盈九百籌
十二老共八
百九十二歲
衛州防御使致仕馮行己肅之年七十五
書稱五福壽為先有德人方得壽延自愧櫟樗非遠
器誰應齒發亦遐年立身官未三公貴推老名陪二
相賢喜把衰容模梵宇囗無纖囗勒燕然當時遭遇
承陶冶今日光榮預燕筵從此洛城增勝概又新重
作畫圖傳
中奉大夫充天章閣待制提舉崇福宮楚建中
正叔年七十二
自顧頹齡七十余久囗頑鈍費洪壚歸逢大老耆年
會衰朽形骸愧畫圖
又
二相謨猷爛史編諸公才業過前賢好圖儀像傳來
世何事頑囗亦比肩
司農少卿致仕王謹言不疑年七十二
相印貂冠粲六符華顛高會侍臣俱不將官職夸鄉
里惟尚年齡入畫圖履道清歡追故事囗瞻陰德見
吁謨叨陪幾杖真榮幸珪璧叢中間囗囗
宣徽南院使檢校太尉判大名府王拱辰君貺
年七十一
西都山水天下奇神嵩景室環清伊
上古太室
山為景室山
甫
申間氣秀不絕生賢會圣昌明時衣冠古數盛文雅
臺符卿月光離離魏京雄奧壓幽朔游宮御府嚴天
威膏田千里翳桑柘犀甲萬旅馴熊羆公當緩帶名
三鎮懸赤繼軫承保厘追惟契遇最深舊加復雍孟
交旌麾仁皇一莊龍虎榜桂堂先后攀高枝宦游出
處五十載鸞臺驥路俱騰夷三公極位固遼隔五年
以長猶肩隨公今復主鳳門鑰仆亦再撫銅臺圻二
京桐望阻河廣三徑不克陪游嬉忽聞干步踵門至
投我十二耆英詩整冠肅貌諷章句若坐寶肆羅珠
璣為言白傅有高躅九君結社真可師欲令千載著
風跡亟就僧館圖神姿詞宗端殿序篇目滂灑大筆
何淋漓眷言履道靡充詘菟裘近邑將營歸報云繪
素得精筆愿列霜璧如唐規退居舊相國元老十年
還政瀍之涯康寧富貴備五福靈寶盛氣如虹霓昔
年大對繼董登科賜第同一囗
皆天
圣八年
紫垣步武
既通接金沙里闬還鄰比探禪論道劇訓對摩軋太
古窮天機二賢勛業冠朝省爵齒官學誰依稀今將
圖畫表來世詎可下客聯纓緌既蒙月品定人物不
敢循避違風期況承開合厚賓客富有景物佳園池
銅駝坊西福善宅修竹萬個龍清漪天光臺高未百
尺下眺林嶺如屏帷花王千品盡殊勝風光繡畫三
春暉六相街中潞公第碧瓦萬木煙參差左隅廟畫
本經禮右閣宸翰尊星奎婆娑青鳳舞松柏煥爛素
錦熏酴囗石渠飛溜漱寒玉晝夜竽瑟鳴囗墀伊予
陋宇治窮僻姑喜地廣為環溪樓名多景可曠望臺
號風月延清輝四時花花不外假拿舟傲幘聊嬉怡
懷歸撫事若饑渴恨無羽翼西南飛人生交舊貴倫
輩情親意接心相知豈無晚秀負才蘊高談大笑拘
禮儀洛中故事名義燕二毛第一年相推濯冠登仕
荷天寵尊君報國當百為既嗟大耋盍知止納祿謝
事皆所宜顧方北道倚煩劇未許解紱披荷衣長篇
不令負花約
公貽莫負
花前約之句
為指風什歌式微如羹甘
露爽心骨似柄玉麈親顏眉蘭叢雖未長羅宅菊英
似亦思陶籬子山已著小園賦彥倫猶愧鐘山移聊
攄短引謝招隱肯使猿鶴常驚啼
大中大夫提舉崇福宮張問昌言年七十
槐庭二老樂堯仁盛集高年洛水濱華具瞻雖禮
絕白頭序齒卻情親清閑幾席同禪院山野巾裘似
隱淪尊酒椒香纔過節池塘草色已催春白公酣暢
吟哦內衛武康強笑語頻豈獨丹青傳不朽潛欣風
俗欲還淳芝田鶴戲調形健蓮葉龜游納息勻商皓
寂寥拘小隱漢疏局蹙止家人莫因氣貌疑丹自
有光陰寄大椿復得兼謨為重客
司馬光
未七十
恐遺元爽
在編民神仙可學今方信道術相忘久益真滿座交
歡祝眉壽群生五福托鴻鈞
龍圖閣直學士通議大夫提舉崇福宮張燾景
元年七十
洛城今昔衣冠盛韓國園林景物全功在三朝尊二
相數逾九老萃群賢當時鄉社為高會此日居留被
款延多幸不才陪履舄更囗七十是新年
彥博代簡上君貺宣猷
忽愛大名名遂忘西洛樂銅駝本自佳金鳳亦不惡
二月三月春融融千花萬花紅灼灼公乎早歸來莫
負花前約同賞狀元紅對酒劉師閣
花雖舊房
其艷維新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大中大夫司馬
光年六十四
洛下衣冠愛惜春相從小飲任天真隨家所有自可
樂為具雖微誰笑貧不待珍羞方下筋只將佳景便
娛賓庾公此興知非淺藜藿終難作主人
作真率會伯康與群從七十八歲安之七十七
歲正叔七十四歲不疑七十三歲叔達七十歲
光六十五歲合五百一十歲口號成詩用安之
前韻
七人五百有余歲同醉花前今古稀走馬斗雞非我
事纻衣絲發且相輝
又
經春無事連翩醉彼此往來能幾家切莫辭斟十分
酒盡從他笑滿頭花
題濮陽陳副使高年會二首 明于慎行
華堂高會聚耆英黃發如云象赤城四座飛觴喧笑
語百年擊壤沐升平人浮洛社詩中數事勝襄陽傳
里名七十主翁渾未老已從仙籍領長生
又
都門三紀挹風流想見今來雪滿頭云里忽傳鴻雁
札山中遙隔薜蘿秋懷人仲舉應懸榻傲世元龍自
倚樓聞道枌榆新結社追隨無計覓扁舟
喜遷鶯
祝
壽
宋康與之
臘殘春早正簾幕護寒樓臺清曉寶運當千佳辰余
五嵩岳誕生元老帝遣阜安宗社人仰雍容廊廟盡
總道是文章孔孟勛庸周召 師表方眷遇魚水君
臣須信從年少玉帶金魚朱顏綠鬢占斷世間榮耀
篆刻鼎彝將遍整頓乾坤都了愿歲歲見柳梢青淺
梅英紅小
千秋歲
自
壽
明顧孔昭
浮瓜雪藕正值涼生后江浩蕩山明秀蟬鳴高樹蔭
燕蹴晴波皺書畫舫鼓琴垂釣娛清晝 門巷淵明
柳老稚歡相候酒釀熟魚烹就醉憐風入戶吟愛云
生岫新月吐嫦娥又為先生壽
壽夭部紀事
史記三皇本紀天皇氏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
歲
地皇氏姓十一人亦各萬八千歲
人皇氏兄弟九人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
年
炎帝神農氏立一百二十年崩
五帝本紀黃帝崩葬橋山按注皇甫謐曰在位百年
而崩年百一十一歲
顓頊崩而元囂之孫高辛立按注皇甫謐曰在位七
十八年年九十八
帝嚳崩而摯代立按注皇甫謐曰在位七十年年百
五歲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
薦之于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按注皇甫謐曰
堯以甲申歲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征舜甲寅舜代行
天子事辛巳崩年百十八在位九十八年孔安國云
壽百一十六歲
莊子天地篇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
使圣人壽堯曰辭使圣人富堯曰辭使圣人多男子
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
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
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圣人
邪今然君子也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
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夫圣人
鶉居而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
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
至于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封人去
之堯隨之曰請問封人曰退已
史記五帝本紀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
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
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按注
皇甫謐曰舜以堯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甲
午征用七十九年壬午即真百歲癸卯崩
路史籛鏗封于彭是為大彭彭祖以斟雉養性事放
勛壽七百六十七按注莊子云彭祖得之上及有虞
下及五伯如此而已彭祖傳云商王時傳之三百歲
已謬矣仙傳乃云喪四十九妻五十四子或云壽七
百或云四百皆妄世本鏗在商為守藏史周為柱下
史子云老彭蓋又誤為老子也潛夫論又謂顓帝師
于老彭尤乖
史記夏本紀禹東巡狩至會稽而崩按注皇甫謐曰
年百歲也
山海經海外西經軒轅之國在北囗山之際其不壽
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史記殷本紀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按注皇甫謐
曰即位十七年而踐天子位為天子十三年年百歲
而崩
帝沃丁之時伊尹卒按注帝王世紀云伊尹年百歲
卒
禮記文王世子文王謂武王曰汝何夢矣武王對曰
夢帝與我九齡文王曰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我百
爾九十吾與爾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
而終
六韜文王祖父壽百二十而沒王季百年而沒文王
壽九十七而沒
韓詩外傳齊桓公逐白鹿至麥丘之邦遇人曰何謂
者也對曰臣麥丘之邦人桓公曰叟年幾何對曰臣
年八十有三矣桓公曰美哉與之飲曰叟盍為寡人
壽也邦人奉觴再拜曰使吾君固壽金玉之賤人民
是寶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聞之矣
楚語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于國曰自卿
以下至于師長士茍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
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
之以訓道我在輿有旅賁之規位寧有官師之典倚
幾有誦訓之諫居寢有御之箴臨事有瞽史之道
宴居有師工之誦史不失書不失誦以訓御之于
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及其沒也謂之睿圣武公
魯語夏父弗忌為宗烝將躋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
也弗聽展禽曰夏父弗忌必有殃侍者曰若有殃焉
在抑刑戮也其夭札也曰未可知也若血氣強固將
壽寵得沒雖壽而沒不為無殃
晉語趙簡子嘆曰雀入于海為蛤雉入于淮為蜃黿
鼉魚囗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竇犨侍曰臣聞之
君子哀無人不哀無賄哀無德不哀無寵哀名之不
令不哀年之不登夫中行范氏不恤庶難而欲擅晉
國今其子孫將耕于齊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人之
化也何日之有
史記仲尼弟子傳顏回者年二十九發盡白早死孔
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
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
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老子傳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
道而養壽也
路史李伯陽甫生而黃面皓首故謂老子壽四百有
四十按注見仙傳太平廣記等實不究所終或云二
百七十然儋見秦獻公在孔子后百余年故韋昭以
為非禮外傳云壽者百二十過此不死為失歸祅怪
風俗通周靈王太子晉幼有盛德聰明博達師曠與
言弗能尚也晉年十五顧而問曰吾聞大師能知人
年之短長也師曠對曰女色赤白女聲清女色不壽
晉曰然吾后三年將上賓于天女慎無言禍將及女
其后太子果死
新序雜事篇宋景公時熒惑在心懼召子韋而問曰
熒惑在心何也子韋曰熒惑天罰也心宋分野也禍
當君身雖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使治國也而
移死焉不祥寡人請自當也子韋曰可移于民公曰
民死將誰君乎寧獨死耳子韋曰可移于歲公曰歲
饑民餓必死為人君欲殺其民以自活其誰以我為
君乎是寡人之命固盡矣子無復言矣子韋還走北
面再拜曰臣敢賀君天之處高而聽卑君有仁人之
言三天必三賞君今夕星必徙舍君延壽二十一歲
公曰子何以知之對曰君有三善故三賞星必三舍
舍行七星星當一年三七二十一故曰延壽二十一
年臣請伏于陛下以伺之星不徙臣請死之公曰可
是夕也星三徙舍如子韋言老子曰能受國之不祥
是謂天下之王也
晏子諫上篇景公游于麥丘問其封人曰年幾何矣
對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壽哉子其祝我封人
曰使君之年長于胡宜國家公曰善哉子其復之曰
使君之嗣壽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復之封
人曰使君無得罪于民公曰誠有鄙民得罪于君則
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晏子諫曰君過矣彼疏者
有罪戚者治之賤者有罪貴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誰
將治之敢問桀紂君誅乎民誅乎公曰寡人固也于
是賜封人麥丘以為邑
雜下篇景公為路寢之臺成而不踴焉柏常騫曰君
何為不踴公曰然有梟昔者鳴聲無不為也吾惡之
甚是以不踴焉柏常騫請禳而去之梟伏地而死公
曰子之道若此其明亦能益寡人之壽乎對曰能公
曰能益幾何對曰天子九諸侯七大夫五公曰子亦
有征兆之見乎對曰得壽地且動公喜令百官趣具
騫之所求柏常騫出遭晏子于涂拜馬前騫辭曰為
禳君梟而殺之君謂騫曰子之道若此其明也亦能
益寡人壽乎騫曰能今且大祭為君請壽故將往以
聞晏子曰嘻亦善能為君請壽也雖然吾聞之維以
政與德而順乎神為可以益壽今徒祭可以益壽乎
然則福兆有見乎對曰得壽地將動晏子曰騫昔吾
見維星絕樞星散地其動汝以是乎柏常騫俯有間
仰而對曰然晏子曰為之無益不為無損也汝薄斂
無費民且無令君知之
史記蔡澤傳澤從唐舉相乃曰富貴吾所自有吾所
不知者壽也愿聞之唐舉曰先生之壽從今以往者
四十三歲蔡澤笑謝而去謂其御曰吾持粱嚙肥躍
馬疾驅懷黃金之印結紫綬于腰揖讓人主之前食
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
拾遺記燕昭王八年盧扶國來朝渡河萬國方至云
其國中山川無惡禽獸水不揚波風不折木人皆壽
三百歲結草為衣是謂卉服至死不老咸知孝讓壽
登百歲以上相敬如至親之禮死葬于野外以香木
靈草瘞掩其尸閭里助送號泣之音動于林谷河源
為之流止春木為之改色居喪水漿不入于口至死
者骨為塵埃然后乃食昔大禹隨山導川乃旌其地
為無老純孝之國
漢書班固敘傳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樓煩當孝惠
高后時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旗鼓吹年百余歲以
壽終
張良傳上欲廢太子呂后劫良為畫計良曰上有所
不能致者四人令太子固請以為客則一助也太子
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十二年上疾愈欲易
太子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從太子年皆八十有
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按注師古曰所以謂之四皓
藝文志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按
注桓譚新論云竇公年百八十歲兩目皆盲文帝奇
之問曰何因至此對曰臣年十三失明父母憐其不
及眾技教鼓琴臣導引無所服餌
賈誼傳誼為梁王太傅梁王勝墜馬死誼自傷為傅
無狀常哭泣后歲余亦死賈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伏生傳伏生故為秦博士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
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
行于是詔太常使掌故錯往受之
任敖傳張蒼免相后口中無齒食乳女子為乳母妻
妾以百數嘗孕者不復幸年百余歲乃卒著書十八
篇言陰陽律歷事
終軍傳軍死時年二十余故世謂之終童
蔡義傳義為丞相時年八十余短小無須眉貌似老
嫗行步俯僂常兩吏扶夾乃能行
馮唐傳武帝即位求賢良舉唐唐時年九十余不能
為官乃以子遂為郎
轅固傳武帝即位以賢良征固時固已九十余
申公傳武帝即位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
駟迎申公至見上上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余
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列傳序蜀有嚴君平卜筮于成都市年九十余遂以
其業終
郊祀志囗人勇之言囗俗尚鬼昔東甌王敬鬼壽百
六十歲后世怠嫚故衰秏
史記武帝本紀李少君以祠谷道卻老方上見自
謂七十常從武安侯飲坐中有年九十余老人少君
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行識
其處一坐盡驚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
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于柏寢已而案其刻果齊桓
公器一宮盡駭以少君為神數百歲人也
拾遺記天漢二年渠搜國之西有祈淪之國其俗淳
和人壽三百歲有壽木之林一樹千尋日月為之隱
蔽若經憩此木下皆不死不病或有泛海越山來會
其國歸懷其葉者則終身不老
洞冥記李充馮翊人也自言三百歲荷草畚負五岳
真圖而至帝禮待之亦號負圖先生也
孟岐河清之逸人也年可七百歲語及周初事了然
如目前岐侍周公升壇上岐以手摩成王足周公以
玉笏與之岐嘗寶執每以衣袂拂拭笏厚七分今銳
斷恒切桂葉食之聞帝好仙披草蓋而來謁帝焉
黃安代郡人也為代郡卒自云卑猥不獲處人間執
鞭懷荊而讀書畫地以記數日久地成池矣時人謂
黃安年可八十余視如童子常服朱砂舉體皆赤冬
不著裘坐一神龜廣二尺人問子坐此龜幾年矣對
曰昔伏羲始造網罟獲此龜以授吾吾坐龜背已平
矣此蟲畏日月之光二千歲即一出頭吾坐此龜已
見五出頭矣行即負龜以趨世人謂黃安萬歲矣
后漢書胡廣傳廣為太傅時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壯
繼母在堂朝夕瞻省傍無幾杖言不稱老
伏恭傳建初二年冬肅宗行饗禮以恭為三老年九
十
東夷傳倭人性嗜酒多壽考至百余歲者甚眾
方術傳冷壽光年百五六十歲行容成公御婦人法
常屈頸鷮息須發盡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時
計子勛者不知何郡縣人皆謂數百歲行來于人間
甘始東郭延年封君達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
成御婦人術或飲小便或自倒懸愛嗇精氣不極視
大言凡此數人皆百余歲及二百歲也
王真年且百歲視之面有光澤似未五十者自云周
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
之不絕房室
薊子訓者不知所由來也時有百歲翁自說童兒時
見子訓賣藥于會稽市顏色不異于今后人復于長
安東霸城見之與一老翁共摩挲銅人相謂曰適見
鑄此已近五百歲矣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一名游學徐土兼通數
經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
楚國先賢傳楊儀兄慮字威方少有德行為江南冠
冕州郡禮召諸公辟請皆不能屈年十七夭鄉人宗
貴號曰德行楊君
魏志郭嘉傳嘉深通有筭略達于事情太祖曰唯奉
孝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太祖問疾
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
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屬之而中年
夭折命也夫
明帝本紀注世語曰并州刺史畢軌送漢故渡遼將
軍范明友鮮卑奴年三百五十歲言語飲食如常人
奴云霍顯光后小妻明友妻光前妻女
鍾會傳會與山陽王弼并知名按注弼幼而察惠年
十余好老氏通辨能言亡時年二十四弼之卒也晉
景王聞之嗟嘆者累日其為高識所惜如此
拾遺記太始元年魏帝為陳留王之歲有頻斯國人
來朝以五色玉為衣如今之鎧其使不食中國滋味
自赍金壺壺中有漿凝如脂嘗一滴則壽千歲
搜神記管輅至平原見顏超貌主夭亡顏父乃求輅
延命輅曰子歸覓清酒鹿脯一斤卯日刈麥地南大
桑樹下有二人圍棋次但酌酒置脯飲盡更酌以盡
為度若問汝汝但拜之勿言必合有人救汝顏依言
而往果見二人圍棋顏置脯斟酒于前其人貪戲但
飲酒食脯不顧數巡北邊坐者忽見顏在叱曰何故
在此顏惟拜之南面坐者語曰適來飲他酒脯寧無
情乎北坐者曰文書已定南坐者曰借文書看之見
超壽止可十九歲乃取筆挑上語曰救汝至九十年
活顏拜而回管語顏曰大助子且喜得增壽北邊坐
人是北斗南邊坐人是南斗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
人受胎皆從南斗過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
晉書衛玠傳玠向建鄴京師人士聞其姿容觀者如
堵玠勞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時年二十七時人謂玠
被看殺
周訪傳初訪少時遇善相者廬江陳訓謂訪與陶侃
曰二君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得上壽周當下
壽優劣更由年耳訪小侃一歲大興三年卒時年六
十一
石鑒傳鑒元康初為太尉年八十余克壯慷慨自遇
若少年時人美之
王蒙傳蒙疾漸篤于燈下轉麈尾視之嘆曰如此人
曾不得四十也年三十九卒臨殯劉惔以犀杷麈尾
置棺中因慟絕久之蒙子修字敬仁小字荀子明秀
有美稱善隸書號曰流弈清舉年十二作賢全論蒙
以示劉惔曰敬仁此論便足以參微言起家著作郎
瑯琊王文學轉中軍司馬未拜而卒年二十四臨終
嘆曰無愧古人年與之齊矣
公孫永傳永隱于平郭南山不娶妻妾非身所墾植
則不衣食之吟詠巖間欣然自得年余九十操尚不
虧
世說王渾妻鍾氏生女令淑武子為妹求簡美對而
未得有兵家子有囗才欲以妹妻之乃白母曰誠是
才者其地可遺然要令我見武子乃令兵兒與群小
雜處使母帷中察之既而母謂武子曰如此衣形者
是汝所擬者非邪武子曰是也母曰此才足以拔萃
然地寒不有長年不得申其才用觀其形骨必不壽
不可與婚武子從之兵兒數年果亡
搜神記臨泛縣有廖氏世老壽后移居子孫輒殘折
他人居其故宅復累世壽乃知是宅所為不知何故
疑井水赤乃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數十斛丹汁
入井是以飲水而得壽
荊州記南陽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極甘馨又中
有三十家不復穿井即飲此水上壽百二十三十中
壽百余七十猶以為夭
南齊書沈驎士傳驎士篤學不倦遭火燒書數千卷
驎士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以火故抄寫燈下細書
復成二三千卷時人以為養身靜嘿之所致也
杜棲傳棲善清言能彈琴飲酒名儒貴游多敬待之
國子祭酒何引兄點見棲嘆曰卿風韻如此雖獲嘉
譽不永年矣卒時年三十六當世咸嗟惜焉
徐伯珍傳伯珍隱處豫章王辟議曹從事不就兄弟
四人皆白首相對時人呼為四皓
梁書孫謙傳謙為光祿大夫年逾九十強壯如五十
者每朝會輒先眾到公門
南史梁始興忠武王憺傳憺子囗為北徐州刺史在
任弘恕人吏懷之常載粟帛游于境內有遇貧者即
以賑焉勝境名山多所尋履及征將還鍾離人顧思
遠挺叉行部伍中囗見甚老使人問對曰年一百一
十二歲兒七娶有子十二死亡略盡今唯小者年已
六十又無孫息家闕養乏是以行役囗大異之召賜
之食食兼于人檢其頭有肉角長寸遂命后舟載還
都謁見天子與之言往事多異所傳擢為散騎侍郎
賜以奉宅朝夕進見年百二十卒又普通中北侵攻
穰城城內有人年二百四十歲不復能食谷唯飲曾
孫婦乳簡文帝命勞之賜以束帛荊州上津鄉人張
元始年一百一十六歲膂力過人進食不異至年九
十七方生兒兒遂無影將亡人人告別乃至山林樹
木處處履行少日而終時人以為知命湘東王愛奇
重異遂留其枕
魏書帝紀始祖神元皇帝諱力微凡饗國五十八年
年一百四歲
羅結傳結代人也其先世領部落為國附臣劉顯之
謀逆也太祖去之結翼衛鑾輿從幸賀蘭部后以功
賜爵屈囗侯太宗時除持節散騎常侍寧南將軍河
內鎮將世祖初遷侍中外都大官總三十六曹事年
一百七歲精爽不衰世祖以其忠囗甚見信待監典
后宮出入臥內因除長信卿年一百一十詔聽歸老
賜大囗東川以為居業并為筑城即號曰羅侯城至
今猶存朝廷每有大事驛馬詢訪焉年一百二十歲
卒贈寧東將軍幽州刺史謚曰貞
高允傳允授懷州刺史時年將九十矣勸民學業風
化大行太和二年詔領中書監允雖年漸期頤而志
識無損猶心存舊職披考史書十一年正月卒年九
十八初允每謂人曰吾在中書時有陰德濟救民命
若陽報不差吾壽應享百年矣
王憲傳憲為并州刺史境內清肅及還京師以憲元
老特賜錦繡布帛綿彩珍羞禮膳天安初卒年八十
九
王琚傳琚為冀州刺史征還高祖以其年老拜散騎
常侍養老于家琚常飲牛乳色如處子太和二十年
冬卒時年九十
路恃慶傳恃慶從叔景略景略從祖弟法常幼而修
立為郡功曹早卒儀同李神囗與之有舊每云諸路
前輩中有路法常足為名士謂必遠至而竟無年天
下事誠難知也
伽藍記建陽里東有綏民里里內有洛陽縣臨渠水
縣門外有洛陽令楊機清德碑綏民里東崇義里里
內有京兆人杜子休宅地形顯敞門臨御道時有隱
士趙逸云是晉武時人晉朝舊事多所記錄正光初
來至京師見子休宅嘆息曰此宅中朝時太康寺也
時人未信遂問寺之由緒逸云龍驤將軍王浚平吳
之后始立寺本有三層浮圖用為之指子休園中
曰此是故處子休掘而驗之果得數十萬兼有石
銘云晉太康六年歲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月辛巳
儀同三司襄陽侯王浚敬造時園中果菜豐蔚林木
扶囗乃服逸言號為圣人子休遂舍為靈應寺所得
之還為三層浮圖好事者遂尋問晉朝京民何如
今日逸曰晉時民少于今日王侯第與今日相似又
云自永嘉以來二百余年建國稱王者十有六君皆
游其都邑目見其事國滅之后觀其史書皆非實錄
莫不推過于人引善自向苻生雖好勇嗜酒亦仁而
不殺觀其治典未為兇暴及詳其史天下之惡皆歸
焉苻堅自是賢主賊君取位妄書君惡凡諸史官皆
此類也人皆貴遠賤近以為信然當今之人亦生愚
死智惑已甚矣問其故逸曰生時中庸之人爾及死
也碑文墓志必窮天地之大德盡生民之能事為君
共堯舜連衡為臣與伊皋等跡牧民之臣浮虎慕其
清塵執法之吏埋輪謝其梗直所謂生為盜跖死為
夷齊妄言傷正華辭損實當時構文之士慚逸此言
步兵校尉李澄問曰太尉府前浮圖形制甚古猶
未崩毀未知早晚造逸曰晉義熙十二年劉裕代姚
泓軍人所作汝南王聞之而異之拜為義父因而問
何所服餌以致長年逸云吾不閑養生自然長壽郭
璞嘗為吾筮云壽年五百歲今始余半常給步挽車
一乘游于市里所經之處多記舊跡三年已后遁去
莫知所在
舊唐書裴矩傳矩遷民部尚書年且八十而精爽不
衰以曉習故事甚見推重
甄權傳貞觀十七年權年一百三歲太宗幸其家視
其飲食訪以藥性因授朝散大夫賜幾杖衣服
孫思邈傳思邈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顯
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固辭不受思邈自云
開皇辛酉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詢之鄉里咸云數
百歲人話周齊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不啻百
歲人矣然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可謂古之聰明博
達不死者矣
葉法善傳法善生于隋太業之丙子死于開元之庚
子凡一百七歲
王遠知傳遠知卒年一百二十六歲
趙昌傳昌除華州刺史辭于麟德殿時年八十余趨
拜輕健召對詳明上退而嘆異宣宰臣密訪其頤養
之道以奏焉
張萬福傳萬福貞元二十一年以左散騎常侍致仕
其年五月卒年九十萬福自始從軍至卒祿食七十
余年未嘗病一日
嚴善思傳善思子向寶應中授太常員外卿始善思
父徐州長史延及善思俱年八十五而卒廣德二年
向卒又年八十五向兄前趙郡司馬宙長向十歲向
卒時宙并無恙
王希夷傳希夷居兗州徂徠與劉元博友善喜讀周
易老子餌松柏葉雜華年七十余筋力柔強刺史盧
齊卿就謁問政答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言足矣
元宗東巡狩詔州縣敦勸見行在時九十余帝令張
說訪以政事宦官扶入宮中與語甚悅拜國子博士
聽還山敕州縣春秋致束帛酒肉仍賜絹百衣一稱
嚴綬傳綬才器不逾常品事兄嫂過謹為時所稱常
以寬柔自持位躋上公年至大耋前后統臨三鎮皆
號雄藩所辟士為將相者凡九人其貴壽如此
隋唐嘉話隋司隸薛道衡子收以文學為秦王府記
室早亡太宗追悼之謂梁公曰薛收不幸短命若在
當以中書令處之
因話錄都水使者崔綽少年豪俠不拘小節天寶中
有方士過其家崔傾財奉之亦無所望方士臨去留
藥一丸為別崔殊不之重埋于囗下燕薊之亂家人
避賊崔在后未去忽見囗下有菌甚肥鮮因煮而食
之雜以葷味自此體腹輕健至老更無疾病月中視
小字夜食生彘元和初猶在年九十余卒蘇州刺史
韋公集中所贈崔都水詩者是也向得靈藥便能正
爾服之當已輕舉矣其次食所化靈芝不雜葷茹又
應反顏住世壽不可量蓋元中但以有壽無疾酬好
施之功而已崔即蘇州之堂妹囗也
酉陽雜俎王元榮俘中天竺王阿羅那順以詣闕兼
得術士那羅邇婆言壽二百歲太宗奇之館于金囗
門內造延年藥令兵部尚書崔敦禮監主之言婆羅
門國有藥名畔茶佉水出大山中石臼內有七種色
或熱或冷能消草木金鐵人手入則消爛若欲取水
以駱囗髑髏沉于石臼取水轉注瓠蘆中每有此水
則有石柱似人形守之若彼山人傳道此水者則死
又有藥名咀賴羅在高山石崖下山腹中有石孔孔
前有樹狀如桑樹孔中有大毒蛇守之取以大方箭
射枝葉葉下便有烏鳥銜之飛去則眾箭射烏而取
其葉也后死于長安
疑仙傳丁實者多游洛陽自稱嵩山隱人白發如絲
而貌若桃花色或問之曰君應百歲也何時隱嵩山
實曰我本秦始皇時儒士也李斯勸始皇坑儒焚書
以愚黔首我即逃入嵩山遇一老叟謂我曰可令爾
長生因授我一丸藥我吞之至于今雖發白而容顏
不變故不記多少歲也亦嘗識漢武時東方朔也方
朔是仙家一小兒性顛狂仙家惡之令出于人世我
曾拜王母王母有是言我故訪方朔以問方朔亦笑
而不諱我亦識劉晨阮肇之輩此皆俗人耳偶然誤
入他桃源洞終亦有俗心故不得仙也復曰我亦本
非神仙故多不遇之人或又問曰君既得靈丹何不
為仙也實曰我雖得長生之道而且不得乘虛御氣
之道固不能升仙也實每歲至春和即必至洛陽城
如此數十年人皆識焉祿山將起兵實謂人曰我又
須逃胡與儒異也言訖而去不復至人皆疑是地仙
耳
全唐詩話吳人范攄處士之子七歲能詩贈隱者云
掃葉隨風便澆花囗日陰方干云此子他年必成名
又吟夏日云閑云生不雨病葉落非秋干曰惜哉必
不享壽果十歲卒
冊府元龜張道鴻少游名山得服食之術后居人間
每餌金丹時年一百四十六歲
丘為為散騎常侍致仕年八十余而繼母尚無恙
柳公度善攝生年八十余步履輕便位光祿少卿
南唐書弘茂傳弘茂元宗第二子弘茂之幼有異僧
言人壽夭禍福多驗元宗使視弘茂僧書九十二字
以獻及卒年十九
南唐近事慶王茂元宗第二子也雅言俊德宗室罕
倫未冠而薨上深軫悼每顧侍臣曰子夏喪明不為
異也或對曰臣聞仁而不壽仙經所謂煉形于太陰
之中然慶王必將侍三后于三清友王喬于玉除伏
望少寢矜念上泫然焉
木平和尚保大初征至闕下出入宮禁中上最鐘愛
慶王王初幼學上問壽命幾何木平曰郎君聰明哲
智預知六十年事壽當七十是歲疾終年十七蓋反
語以對之也
五代史馮道傳道卒年七十三謚曰文懿追封瀛王
道既卒時人皆共稱嘆以謂與孔子同壽其喜謂之
稱譽蓋如此
稽神錄張武者始為廬中一鎮副將頗以拯濟行旅
為事嘗有老僧過其所武謂之曰師年老前店尚遠
今夕止吾廬中可乎僧忻然其鎮將聞之怒曰今南
北交戰間諜如林知此僧為何人而敢留之也僧乃
求去武曰吾已留師行又日晚但宿無苦也武室中
惟有一囗即以奉其僧己即席地而寢盥濯之備皆
自具焉夜數起視之至五更僧乃起而嘆息謂武曰
少年能如是耶吾有藥子十丸每正旦吞一丸可延
十年之壽善自愛珍重而去出門忽不見武今為常
州團練副使有識者計其年已百歲常自稱七十輕
健如故
冊府元龜馬縞長興四年為戶部侍郎縞時年已八
十及為國子祭酒八十余矣形氣不衰
許寂授工部尚書致仕卜居于雒時寂已年高精彩
猶健沖淡寡言時獨語奇怪可怪人莫知其際卒時
年八十余
晉蕭愿為太子賓客愿唐宰相仿之曾孫也仿入相
接賓之次愿為兒童之戲仿謂客曰予豈敢得位而
喜所幸奕世壽考吾今又有曾孫在目前矣愿年七
十余其母猶在一門壽考人罕及者
盧損為秘書監拜章辭位乃授戶部尚書致仕退居
潁川時李鏻年將八十善服氣導引損以鏻之遐壽
有道術酷慕之仍以潁川逼城市乃卜居陽翟立隱
舍誅茅種藥山衣野服逍遙于隱幾之間出則柴車
鶴氅自稱貝茨山人晚年與同游五六人于大隗山
中古宮觀址疏泉鑿坯為隱所誓不復出時年八十
余齒發不衰而有壯容
李建崇歷河陽邢州兵馬留后漢初入為右衛大將
軍年逾七十神氣不衰建崇始自代北事后唐武皇
至是四十余年前后所掌兵麾下部曲多至節鉞零
落殆盡唯建崇雖位不及藩屏而康強自適以至期
耄太祖即位授左監門衛上將軍廣順三年春卒贈
黔南節度使
扈載為翰林學士年三十六卒載始自解褐至終纔
四年而與劉袞皆有才無命時論惜之
拊掌錄王溥五代狀元相周高祖世宗至宋以宮師
罷相其父祚為周觀察使致仕祚居富貴久奉養奢
侈所不足者未知年壽耳一日居洛陽里第聞有卜
者令人呼之乃瞽者也密問老兵云何人呼我答曰
王相公父也貴極富溢所不知者壽也今以告汝俟
出當厚以卦錢相酬也既見祚令布卦成文推命大
驚曰此命惟有壽也祚喜問曰能至七十否瞽者笑
曰更向上答以至八九十否又大笑曰更向上答曰
能至百歲乎又嘆息曰此命至少亦須一百三四十
歲也祚大喜曰其間莫有疾病否曰并無之其人又
細數之曰俱無祇是近一百二十歲之年春夏間微
苦臟腑尋便安愈矣祚大喜回顧子孫在后侍立者
曰孩兒輩切記之是年莫教我吃冷湯水
茅亭客話偽蜀王氏時有郎官陳損之至孟氏朝年
已百歲妻亦九十余當時朝士家有婚聘筵會必請
老夫婦以乞年壽為名至蜀末年其夫先死后圣朝
囗復至太平興國中老婦猶存僅一百二十歲遠孫
息輩住西市造花為業供侍稍給有好事者時往看
之形質瘦狀若十二三歲小兒短發皓然顧視外
人有同異類寒暑風霜亦不知之休復嘗見神仙傳
云人壽有至一百二十歲非因修養而致皆由稟受
以得之則老婦是也若因修養及得靈藥餌者壽至
二百四十歲加至四百六十歲已上則視聽不衰而
無昏耄盡其理者可以不死但不成仙爾夫養壽之
道唯不傷而已矣
遼史圣宗本紀統和十二年霸州民李在宥年百三
十有三賜束帛錦袍銀帶月給羊酒仍復其家
道宗本紀大安十年十二月癸酉三河縣民孫賓及
其妻皆百歲復其家
宋史隱逸傳有許瓊者開封鄢陵人開寶五年子永
罷盧氏縣尉詣匭上言臣年七十五父瓊年九十九
長兄年八十一次兄年七十九欲乞近地一官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