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氣
七氣致病。雖本一氣。而所以為氣者。隨證而變、三因方論最詳。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氣。所傷。有小疾在咽喉間。如綿絮相似??┎怀鲅什幌?。并宜四七湯未效。進(jìn)丁沉透膈湯審知是思慮過度。宜四七湯。去茯苓。加半夏如數(shù)。仍加石菖蒲人參各半錢。審知盛怒成疾。面色青黃。或兩脅脹滿。宜調(diào)氣散。或四七湯。加枳殼木香各半錢。因驚恐得疾。心下怔忡者。見驚悸門外有七氣眩暈者。當(dāng)于諸中門、中氣證取藥。
痞塞
(附噎膈)諸痞塞。及噎膈。乃是痰為氣所激而上。氣又為痰所膈而滯。痰與氣搏。不能流通。并宜用二陳湯。加枳實(shí)縮砂仁各半錢。木香一錢?;蛭咫鯇捴猩?。應(yīng)諸痞塞脹滿。胸膈不利?;驓馍夏?。或腹疼痛。并宜木香流氣飲。應(yīng)膈上諸般冷氣。不問痞塞。及疼痛。且與姜汁一二盞痰飲尤宜。
邪氣作痞。宜用疏劑。若氣不順。逆上為痞。此乃虛痞。愈疏而痞愈作。宜于收補(bǔ)中。
微有疏通之意。不可十分用香劑。古方載瀉后膈痞。用理中。即此意也。因七氣所傷。結(jié)滯成疾痞塞滿悶。宜四七湯?;?qū)禍<幽鞠惆脲X?;蛳聛韽?fù)丹。因冷氣滯停中脘。痞塞。并可用撾脾湯。加丁香。或丁沉透膈湯。因傷食痞塞。見諸傷門。傷食證。氣虛上逆。遂成痞塞而疼者。六磨飲。吞黑錫丹。
若痞塞服諸藥不效。大便不甚通者。宜感應(yīng)丸。加巴豆或半硫丸。備急丸。木香檳榔丸通之。
因怒痞塞。見本門七氣證。諸五噎五膈。并宜五膈寬中散。不效。谷神加禾散。前痞塞諸藥皆可選用。噎膈甚而水漿不入。藥食皆不下。食入口即吐者。當(dāng)鎮(zhèn)墜之。宜鹽湯下靈砂丹仍以嘉禾散作末。干點(diǎn)服。
積聚
五臟之積曰五積。六腑之積曰六聚。積有定形聚無定處。不問何經(jīng)。并宜十味大七氣湯吞下去食積。牽牛甘遂去水積。雄黃膩粉去涎積。 砂水銀去肉積。各從其類也。
有飲癖結(jié)成塊。在腹脅之間。病類積聚。用破塊藥。多不效。此當(dāng)行其飲。宜導(dǎo)痰湯。
何以知為飲。其人先曾病瘥。口吐涎沫。漬水?;蛩貋矶嗵嫡?。是也。
又多飲人。結(jié)成酒癖。腹肚積塊。脹急疼痛。或全身腫滿。肌黃少食。宜十味大七氣湯肝積在左脅下。狀如覆杯?;蛉琪M。或嘔逆?;蛲础T趦擅{。牽引小腹。足寒轉(zhuǎn)筋。久瘧。名曰肥氣。宜大七氣湯煎熟。待冷。卻以鐵器燒通紅。以藥淋之。乘熟服。肺積在右脅下大如覆杯。氣逆背痛?;蛏贇庀餐?。目瞑膚寒。皮中時痛。如風(fēng)緣針刺。久則咳喘。名曰息賁。宜大七氣湯。如桑白皮半夏杏仁各半錢。
心積起臍下。直至心。大如臂。腹熱咽干。心煩甚。則吐血。名曰伏梁宜大七氣湯。加蒲。半夏各半錢。脾積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疼。饑減飽見。腹?jié)M吐泄足腫肉消。久則四肢不收。名曰痞氣。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
腎積發(fā)于小腹。奔上至心。上下無時。如奔豚走。饑見飽減。小腹急。腰痛口干。目昏骨冷。久則骨痿。名曰奔豚。宜大七氣湯。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各半錢。
若腹中似若癖瘕。隨氣上下。未有定處。宜散聚湯。
若氣作痛。游走心腹間。攻刺上下。隱若雷鳴。或已成積?;蛭闯删?。以全蝎一個。劈煎湯。調(diào)蘇合香丸。有正當(dāng)積聚處。內(nèi)熱如火。漸漸遍及四肢。一日數(shù)發(fā)。如此二三日又愈此不當(dāng)攻其熱。
又有元得熱病。熱留結(jié)不散。遂成 癖。此卻當(dāng)兼用去熱之劑。
有病 瘕腹脹。純用三棱莪術(shù)。以酒煨服。下一物如黑魚狀而愈?;蚣尤胂愀阶佑盟宥喾⌒АS钟胁〈苏摺S媒K湯。吞六味丸。六味者。乃小七香丸。紅丸子。小安腎丸。連翹丸。三棱煎。理中丸。六件等也。
諸飽氣。并見諸痛門腹痛證。
腫
腫病不一。遍身腫。四肢腫。面腫。腳腫。方謂之水氣。然有陽水。有陰水。并宜先用五皮飲。升降湯?;虺凉駵<幽竟细蛊じ靼脲X。如未效。繼以四磨飲。兼吞桂黃丸。腫者??偯荤娨?。寒熱氣所鐘聚也。應(yīng)陰水陽水。及蠱脹。服藥。
外并宜赤小豆粥佐之。
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此屬陽水。輕宜四磨飲。添磨生枳殼。兼進(jìn)萊菔飲。重則疏鑿飲子。萬靈飲利之。以通為度。
亦有雖煩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半錢。以通小便或分心氣飲。
遍身腫。不煩渴。大便自調(diào)。或溏泄。小便雖少。而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shí)脾飲。小便多少如常。有赤時。有不赤時。至晚則微赤。卻無澀滯者。亦屬陰也。不可遽補(bǔ)。木香流氣飲。
繼進(jìn)復(fù)元丹。若大便不溏。氣息脹滿。宜四磨飲。下黑錫丹。
感濕而腫者。其身雖腫。而自腰下至腳重。腿脹滿、尤甚于身。氣或急。或不急。大便或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多服五苓散。吞木瓜丸。間進(jìn)除濕湯。加木瓜腹皮各半錢。炒蘿卜子七分半碾碎之。
有患生瘡。用干瘡藥太早。致遍身腫。不可妄施他劑。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氣飲。若大便如常。或以自利。當(dāng)導(dǎo)其氣。自小便導(dǎo)之。宜五皮飲。和生料五苓散。腹若腫。只在下。宜除濕湯。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如澤瀉之類。
有元腎氣根下注。而成腳腫。此當(dāng)就元頭上治。不可妄以香港腳藥施之。蓋氣入腎。則先腳腫。而后腎疼腎氣注。
則先腎疼。而后腳腫。五心缺而平。唇腫臍突者。不可治。
病后浮腫。此系脾虛。用二分平胃散。一分五苓散。和勻。湯調(diào)?;蛏霞宸??;蛴蒙掀轿干?。加木瓜腹皮人參各半錢。茯苓一錢?;蛄訙<幽鞠惆脲X。腫甚者。木香流氣飲有渾身水腫。以青蛙一二個。去皮火炙食之。腫退。亦有單獨(dú)腹脹。用亦不效者。
治陽水浮腫。敗荷葉燒存性。碾末。米飲調(diào)下。荷葉灰服之令人瘦劣。今假病。欲容體瘦以示人者。一味服荷葉灰。故可以退腫。
浮腫之處。若 熱。赤腫而堅(jiān)。其人或增寒壯熱?;?yàn)榘b疽?;虮樯砩彾[。并見瘡毒門。
四肢腫謂之肢腫。宜五皮飲。加姜黃木瓜各一錢?;蛩哪ワ?。
腳腫見本門香港腳證。
面獨(dú)腫。蘇子降氣湯。兼氣急者尤宜?;蚣迨烊プ液蟆8コ料阋贿取?
有一身之間。唯面與雙腳浮腫。早起則面甚。晚則腳甚。經(jīng)云。面腫為風(fēng)。腳腫為水。
乃風(fēng)濕所致。須問其大小腑門通閉。別其陰陽二證。前后用藥惟除濕湯。加木香腹皮白芷各半錢可通用。或以蘇子降氣湯。除濕湯。各半帖煎之。
蠱脹
蠱與鼓同。以言其急實(shí)如鼓。非蠱毒之蠱也。
俗謂之膨 。又謂之蜘蛛病。所感不同。止是腹大而急。余處皮肉如常。未辨何證。宜用木香流氣飲。或五苓散。
此病多以積漸而致?;蛘卟『蟛貧馕磸?fù)。邪氣乘虛。切不可妄下。氣急者。蘇子降氣湯虛者??捎霉壬窦雍躺?。加熟附子半錢。佐以復(fù)元丹。
若腹內(nèi)熱急。大便或秘者。宜備急丸?;蚰鞠銠壚仆琛;蛴么簏S、濃樸、陳皮、枳實(shí)、通大便上策。
若因食傷而腹暴脹。見傷門。傷食證。
中毒腹脹。權(quán)宜用解毒丸?;蚋识箿?。
香港腳
(附下血)風(fēng)寒暑濕。足常履之。遂成香港腳。諸邪氣。不問久近干濕。及屬何經(jīng)。并可用除濕湯加木瓜檳榔白芷各半錢?;蜍很葡闾K散。加赤芍藥萆 各半錢。仍吞木瓜丸。此藥宜常服。香港腳發(fā)動而兩足痛不可忍者。五積散。加全蝎三五個。入酒煎。
若鶴膝風(fēng)。則于五積散中。加松木杉木二節(jié)。
香港腳發(fā)動。必身痛發(fā)熱。不可妄用傷寒等藥。緣香港腳類傷寒。若卒起腳弱或小腹不仁。
或舉體轉(zhuǎn)筋?;蛞娛硣I逆。或兩頸赤腫。盒飯作香港腳治。干者于前二藥中?;蚋犹}卜子炒研碎半錢。濕者于前二藥中。加青橘皮十?dāng)?shù)片。
切記香港腳不可令下寒。亦不可妄用寒藥。得溫則消散。
香港腳跟注一孔。深半寸許。每下半日。疼異常。此乃香港腳注成漏。以人中白于火上 。
中有水出。滴入瘡口。香港腳發(fā)熱不退者。敗毒散。加木瓜一錢。或用敗毒散。五積散。各半帖和勻名交加散。更加木瓜一錢。若久履濕。而得兩腳或腫或瘡。五苓散下?;蚝蜌怙嫛<幽竟咸}卜子各半錢。大黃一錢。
香港腳小便不通者。生料五苓散一帖。除濕湯一帖。加木瓜二錢。重分二服。若小大便俱不通。五苓散復(fù)元通氣散。
香港腳喘急者。此系入腹。宜蘇子降氣湯?;虺料憬禋鉁H宰粢责B(yǎng)正丹?;蛩哪ワ嫛?
香港腳迫肺。令人喘嗽。宜小青龍湯。每服加入檳榔一錢。重煎服。
香港腳畏食者。宜生料平胃散。加木瓜一錢。嘔逆惡心。八味平胃散。加木瓜一錢。
香港腳日久。腳脛枯細(xì)?;蚝驘帷;蛱刍虬W?;蛞荒_偏患軟弱。 曳。狀如偏風(fēng)者。宜小續(xù)命湯加木瓜?;颡?dú)活寄生湯。附子八味湯。吞活絡(luò)丹。虎骨四斤丸之類。香港腳血虛。芎芷香蘇散。內(nèi)加木瓜羌活。赤芍藥。如芎芷之類。
腳轉(zhuǎn)筋。用龍膠散。
腳心痛者。宜大圣散二錢。入木瓜末半錢一作一錢。豆淋酒調(diào)。仍用川椒香白芷草烏。
煎湯洗。孕婦腳腫。枳殼散。詳見婦人門。
陰氣
一核偏墜。或俱腫脹?;蛞缓丝s入小腹。痛不可忍。用手按捺。方得還舊。是為 氣。宜蟠蔥散吞下茱萸內(nèi)消丸。若未愈。蓽澄茄散。下大茴香丸。
若大小腑不通。宜木香丸半帖。以通潤之。卻以斑蝥十個。去足頭翅。銼碎同炒。去蝥出火毒。濃煎燈心湯。調(diào)五苓散下五七十丸?;蛴脽粜氖[。入水酒內(nèi)煎。去燈心蔥。調(diào)五苓散。
若痛入腹。逆上攻心。至成嘔逆。先用鹽酒下養(yǎng)正丹。次用生料五積散。加吳茱萸、茴香、桃仁、玄胡索各炒入半錢。有因登高 傷外核。以致腫疼。或小便出血?;蛐”悴煌?。宜五苓散。和復(fù)元通氣散服。
有陰 大如斗、諸藥不能效者。宜當(dāng)歸四逆湯。加生姜茱萸。戴復(fù)庵曾用之效。
手氣
手氣手腫痛?;蛟谡浦高B臂膊。并五痹湯。蠲痹湯。
小腸氣
氣因寒聚為疝。血因寒聚為瘕。即是疝氣。今謂之橫弦豎弦。繞臍走注。小腹 痛。宜蟠蔥散。吞下茱萸內(nèi)消丸。或鹽酒調(diào)異攻散。
不問何證。皆可用生料五苓散。加炒茴香半錢。或一錢。服藥未效。大痛攻刺不已。陰縮手足厥冷。宜香附子。仍炒鹽乘熱用絹裹。熨臍下。若大小腑不甚通者。五苓散加桂。下青木香丸。
初發(fā)或頭疼身熱?;蛟龊畨褵帷2⒁藚⑻K飲。加木香有逆上攻心。下不覺痛。而見心疼者。
宜以生韭?lián)v取自然汁。和五苓散為丸。茴香湯下。亦于心痹疼證中互言之。有腎氣才動。心氣亦發(fā)。上下俱疼者。宜異攻散。吞茱內(nèi)消丸?;蚯覍V蜗?。下痛定則上痛定矣。
有腎氣逆上。痰涎壅塞。迷悶。宜腎逆散。吞養(yǎng)正丹。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xiàng)腰胯、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吊痛。坐臥不安、走易不定。俗醫(yī)不曉。謂之走注。用風(fēng)藥。及針灸。非也。又疑風(fēng)毒結(jié)聚。欲成癰疽。妄以藥貼亦非也。或頭痛不可舉?;蛏褚饣杈搿6嗨??;蝻嬍碂o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涎唾。手足重墜痹冷。脈不通。誤認(rèn)為癱瘓。亦非也。凡此乃是痰飲頑涎。伏在心膈上下。變?yōu)榇思玻ㄓ诤笸o嫹抵羞x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