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嘉泰吳興志
- 談鑰
- 3649字
- 2015-12-26 15:42:12
建置沿革
湖州
上湖州吳興郡昭慶軍節度治烏程歸安二縣 【見熙寧九域志】 實禹貢周職方揚州之域 【尚書禹貢震澤底定孔安國注曰震澤吳南太湖名周官職方氏揚州其藪澤具區其浸五湖鄭氏注曰具區五湖在吳南】 防風氏國在焉 【國語汪芒氏之君守封隅之山注封隅山在吳郡永安縣史記注汪罔氏即防封氏國今在武康兼見通典】 后屬句吳 【史記吳世家太伯奔荊蠻自號句吳皇覽曰太伯冢在梅里聚左傳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吳至衡山杜預注曰衡山在吳興烏程縣南】 吳亡入越越滅入楚 【史記越世家楚威王殺越王無強盡取故吳口地至淛江徐廣曰當周顯王四十六年】 秦并諸國罷封建為郡縣及定荊并越置會稽郡又以其地置縣曰烏程隸會稽曰故鄣隸鄣郡 【史記秦始皇二十五年定荊江南降越君置會稽郡二十六年李斯議曰今海內一統皆為郡縣置諸侯不便始皇是之遂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杜佑謂鄣吳興郡之西境會稽吳興郡之東境是也漢高祖平秦取楚六年統建荊國十二年更名吳 【漢書高祖六年正月以故東陽郡吳郡鄣郡立劉賈為荊王注吳郡本會稽也十一年賈為英布所殺十二年以三郡立濞為吳王景帝三年濞反誅國除】
景帝四年以屬江都國廢隸郡仍秦 【漢書江都易王非景帝前一年立為汝南王擊吳吳破徙王江都治故吳國元狩二年子建謀反自殺國除傳云地入漢為廣陵郡非也廣陵止得江都等四縣爾】 元封二年更鄣郡曰丹楊 【見漢志后漢作陽晉志作楊以山多赤柳也】 永建元年分會稽浙江以西為吳郡 【后漢志】 三國分漢孫氏霸有江南皓侯烏程入嗣吳統 【吳主皓以永興元年十月封為烏程侯】 寶鼎元年適明陵有寇皓以吳郡之永安余杭臨水陽羨丹陽之故鄣安吉原鄉于潛 【漢書作(上兟下日)】 諸縣之水悉注烏程乃合九縣為郡而以烏程為治所名曰吳興鎮山越藩陵邑且志所自起也 【吳志皓即阼謚父和文皇帝改葬明陵吳興統記云明陵在州西一里吳志寶鼎元年十月永安山賊施但等聚眾數千人劫皓庶弟謙出烏程取孫和陵上鼓吹曲蓋丁固等討敗之分吳丹楊為吳興郡詔曰古者分土建國因事制宜今吳郡陽羨永安余杭臨水及丹陽故鄣安吉原鄉于潛諸縣地勢水流之便悉注烏程既宜立郡以鎮山越且以藩衛明陵奉承大祭其亟分此九縣為吳興郡治烏程南史沈約傳云寶鼎二年誤也又按漢志及通典烏程陽羨故鄣于潛本秦舊縣永安漢初平中分烏程置臨水吳時分余杭置晉武帝更名臨安安吉原鄉漢中平年分故鄣置】 吳興之郡昉于此矣晉太康元年平吳三年析烏程西鄉為長城東鄉為東遷 【見輿地志按晉志吳興郡統縣十有東遷長城無陽羨舊圖經云晉平吳加領東遷長城二縣】 又改永安為武康 【見舊唐志沈約傳云太康三年】
永興元年割陽羨及長城之北鄉為義興郡 【晉志】 宋復分故鄣置綏安縣 【舊唐志綏安唐改為廣德】 齊因之梁置震州 【舊圖經統記諸書據通典元和郡縣志皆曰梁改為震州陳后為吳興郡紹興中續圖經辨之曰自秦置郡至陳未嘗改革隋氏一統始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按梁書杜龕傳龕為震州刺史吳興太守遂后以郡兵拒陳文帝軍是梁分浙西數郡為震州始吳興非改郡也其說亦未審自秦置郡漢元封中已分十三州置刺史至梁天監十年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縣干二十二后又恢拓士宇以舊州遐闊多有析置大同中有州一百七郡縣亦稱此謂隋始改郡非也以隋志考之自梁以來往往以郡為州以縣為郡又別置諸縣紛紛不一如同安郡置豫州而屬縣宿松為商堪郡懷寧為晉熙郡望江后為大雷郡同安為樅夏侯諸州郡所置大率如此故自欽天監官多兼領如火領亶為司州刺史領安陸太守馬道根為豫州刺史領汝陰太守據隋志安陸郡梁置南司州安陸縣舊置安陸郡廬江郡梁置南豫州合肥梁置汝陰郡即此可見蓋當時以吳興郡為震洲而烏程為吳興郡初未嘗廢郡名也舊唐志曰梁置震州取震澤為名是矣又統記云梁敬帝置震州陳高祖廢按敬帝在位纔三年而陳高祖得之故震州自杜龕外不聞】 陳廢州名
隋開皇三年罷天下諸郡九年平陳大加并省乃以余杭臨安 【晉改臨水曰臨安】 于潛又并武康隸杭州并故鄣安吉原鄉入綏安隸宣州以東遷長城復入烏程隸蘇州而郡廢 【隋志平陳后吳興郡廢并東遷入焉又廢長城武康又并故鄣安吉原鄉入綏安屬宣州】 仁壽二年置武康割烏程又分長城為湖州 【隋志仁壽中置湖州又武康長城并仁壽二年后置】 取太湖為名也湖州之名昉乎此 【舊唐書郡國志五湖之表州以為名】 大業二年州復廢三縣仍屬蘇杭 【通典云煬帝初廢湖州其地入余姚入吳郡】 唐高祖取隋武德四年復置湖州領烏程一縣僅存州名而已又以豪杰來歸權創州縣就拜守宰以寵之而武康長城安吉皆自為州 【唐志湖州武德四年置又是年長城置雉州安吉置桃州武康仍為武州湖州領烏程一縣六年復沒于輔公祏七年平賊復置統記云大業末沈法興值隋亂引兵守江上于舊州立吳興郡唐武德三年為李子通所陷四年杜伏威平之復置湖州六年又為輔公祏所陷七年季孝恭為刺史復置州參考諸傳沈法興大業初為吳興太守復為李子通所敗自后別無更置又唐會要云湖州開元七年置及置烏程縣誤也】
七年太宗即位州縣權置者并省略盡始以武康長城來屬又并安吉原鄉入長城 【唐志武德七年廢武州以武康來屬又省雉州及原鄉并人長城來屬又廢桃州以安吉入長城】 麟德元年復置安吉天授二年析武康東鄉置武源定為五縣天寶元年又改州為吳興郡武源再改為德清 【唐志武源景云二年改臨溪天寶元年又改為德清縣】 干元元年復州名 【舊志】
干寧二年以錢镠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兼領二浙三年賜軍號忠國升節度鎮使以授刺史李師悅【唐方鎮表文德元年置忠國軍節度使治湖州續圖經云據師悅神道碑以為丙辰年當干寧三年按統記李師悅光啟元年授大德元年加檢校右仆射景福二年加防御使干寧三年加忠國軍節度使表誤】 州于是始為節鎮梁開平元年封镠為吳越王四年镠始以錢鏢為刺史 【五代史吳越世家干寧二年镠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兼有二浙光啟三年取蘇常唐刺史題名云干寧四年高彥授招討使天佑四年卒官其子灃襲七年為眾所逐镠至州安撫以錢鏢為刺史是镠雖在干寧中領二浙其刺史尚是唐置至高灃見逐始以其親為之據有其地按唐紀天佑四年遜于梁梁太祖改元開平是時后唐李克用存勖仍唐年號稱天佑至十九年題名蓋仍唐年號稱天佑七年即梁開平四年也梁太祖即位封錢镠為吳越王镠受其封合用梁開平號】 后割武康隸杭州 【五代史職方考武康故屬湖州梁割隸杭州】 改長城為長興 【淳熙中郡庠志舊編云吳越避朱梁太祖父諱也按五代史梁太祖之父諱誠镠嘗受梁吳越王封故避】 周顯德四年改忠國軍為宣德以錢偡為節度使 【偡唐韻音湛湛然齊整】 宋混一區宇僭偽畢臣太平興國三年吳越王錢俶納土四年復以武康來屬七年析烏程置歸安
景佑元年二月宣德軍改為昭慶軍 【舊編載景佑元年京城昭慶門災上問天下郡國水多處近臣以本軍對命易其名遂以宣德名門昭慶名軍按續通鑒長編明道元年六月壬戌大內火延燔崇德長春等八殿癸亥移御延福宮十一月甲戌修內成大赦改元二年十一月甲寅改正陽門曰宣德明年為景佑元年二月改宣德軍為昭慶軍事不相屬又按大內南三門中曰宣德東西門曰左右長慶宣德門本梁建國門興國七年改丹鳳門祥符八年改正陽門景佑初改宣德是正陽門改宣德謂兩易其名非也但修內之后延燔八殿名悉更改次年又改端明殿曰延和改繼昭堂曰繼圣恐是火災之后以湖郡多水用其軍額為門名以厭火祥既為門名軍額慮更改未可知也俟考】 軍于是始名昭慶
自秦始皇二十五年 【歲在己卯】 初置郡縣越四百八十八年為吳寶鼎元年 【歲在丙戌】 始為吳興郡又三百二十六年為隋仁壽六年 【歲在壬戌】 始為湖州又二百四十九年為唐干寧三年 【歲在乙卯】 始為節鎮繇寶鼎元年至慶元六年 【歲在庚申】 凡九百三十五年一為震州再為吳興郡三為湖州節鎮之名亦三易州郡所隸晉分天下為十九部隸揚州 【晉志】 隋初隸揚州行臺大業末隸徐州總管 【見統記】 唐分道置使屬江南東道 【唐志太宗元年分天下為十道八曰江南開元二十一年置十五道采訪使江南分東西道】 今為縣六屬兩浙西路云吳初置郡領縣九烏程永安余杭臨水陽羨故鄣安吉原鄉于潛晉析烏程置長城東遷為縣十一后以陽羨置義興郡為縣十宋以故鄣屬丹陽歷齊梁陳仍九縣隋平陳郡廢縣或并省各他屬 【詳見刱置沿革下】
仁壽二年以武康 【晉改永安】 烏程長城三縣置湖州未幾復廢唐武德四年復置湖州止領烏程一縣七年始以武康長城來屬又并安吉原鄉入長城麟德中復置安吉天授中析武康置武源 【天寶中更名德清】 終唐之世凡五縣梁開平中割武康屬杭州又損其一宋太平興國四年復武康七年析烏程置歸安今為縣六 望烏程 望歸安 望安吉 望長興 上武康 緊德清 廢縣四菰城郡國志云春申君立菰城縣在郡南二十五里秦改為烏程至今有城因山每歲為牧馬所東遷在烏程縣東四十里
輿地志云晉太康元年分烏程東鄉置隋平陳并入烏程原鄉漢中平年分故鄣置武德七年并入長城吳興太平興國七年轉運使高冕奏云古吳興郡倚郭管吳興烏程兩縣今為歸安 【舊圖經統記并云高冕所奏未知何從得之據唐書沈伯宜傳云湖州吳興人伯儀仕武后朝則是時有吳興縣但史失書廢置年月所由自耳】 縣舊隸本州島今隸別州者五 于潛 余姚 臨水 【即臨安】 右三縣隋析置杭州屬臨安府陽羨晉置義興郡今屬常州故鄣晉以屬丹陽今屬廣德軍
烏程縣
望烏程縣 【見九域志唐縣分七等赤畿望緊上中下烏程舊為緊大歷十二年始升望見顏真卿石柱記據唐會要烏程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望本縣有升望記大歷中尉陳萇撰又據武德令五千戶以上為上縣開元十八年增千戶其畿赤望緊不限戶數并為上縣宋建隆九年十月詔應天下縣除畿赤外四千戶以上為望】 三代揚州之域戰國屬楚時已為縣曰菰城即春申君黃歇封邑也 【郡國志云春申君立菰城縣在郡南二十五里秦改為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