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誠正類

江虞九與予論至誠無息予問虞九向來曾體驗未發否曰未也曰不體驗未發工夫終有間斷處虞九問何為予曰且細自體認虞九思久之不得因問予向來用功如何體認未發來予曰儀初時一起手用功只是隨事精察因覺得有事時便用得力無事時便滲漏了遂用個隨時精察久之又思得隨事隨時都是外面若念慮起時不吃緊用功豈不枉卻乃用力于慎獨二字用力既堅且銳一時間胸中念慮起滅皆能自省如可目睍凡邪念惡念間或竊發正如火焰不過寸余便能斬斷未嘗使之充長也三月之后又思得慎獨是已發工夫若未發時如何處置此時卻忘乎戒慎不覩恐懼不聞二句聞先儒教人于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乃于夜寢時閉目危坐屏絶萬慮以求其所謂中究之念慮卒不可屏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神如鬼不可名狀間或一時強制得定又思此念亦是已發間或一時嗒然若忘以為此似之矣然又以為此境有何佳處而古圣賢教人為之也且稍一認錯不幾入于今之學佛者耶體驗久之始悟人心原無息時不可一槩遏抑而所云未發者亦不過念慮轉接鬬筍處毫髪之間初無一時一日之可計也子思知之故于此下個須臾二字又下個戒慎恐懼四字以為吾心之念慮或有息時吾心之敬不可或息能從此存之而至于瞬息之間夢寐之際咸得自主則至于圣人不難矣欲求無息不可不于未發處體認

論次虞九蕃侯俱有所不安因質予曰若論戒慎恐懼亦是已發如何說未發予曰此大認錯戒慎恐懼與慎獨慎字是個主是工夫不睹不聞與隠微之獨是個客是境界工夫存乎我者也境界因乎外者也有了這工夫纔照管得這境界若認主作客便絶無把柄二兄終以已發為疑予曰是不難兄試除卻戒慎恐懼尋一個未發來二兄思久之不得予曰得非釋氏所謂不思善不思惡還認本來面目者乎又非玄門所謂不出不入湛然常住者乎此處一差便毫厘千里之隔矣故除卻戒慎恐懼別尋未發不是槁木死灰便是虛無寂滅

不明人之未發當觀乎天不明天之未發當觀乎易冬至夜半之前天之未發也坤復之間易之未發也

人有一日之未發夜睡未夢之時也有頃刻之未發念慮轉接之際也天有一歲之未發冬至夜半之前也有一時一日之未發四時晝夜之頃草木榮謝開落之間也

朱子冬讀書樂詩曰木落水盡千崖枯嗒然吾亦見真吾此是詠未發景象

戒慎恐懼與慎獨慎字總是一敬字不是已發用慎獨工夫未發又用戒慎恐懼工夫如此卻是兩截

天不論已發未發只一健字貫人不論已發未發只一敬字貫

問純坤十月之卦是天之未發時乎曰然曰如此恐非須臾之頃予曰不見復卦朱注乎剝盡則為純坤十月之卦然陽氣已生于下矣

未發只是性已發只是情或言小人無未發者非也人豈有無性者乎只是小人未發少君子未發多圣人則無事無時無未發矣

問既言未發是性則豈小人性少君子性多乎曰君子率性小人溺情性非有多少也欲動情勝而本體牿亡也豈得無多少之異乎曰既云牿亡則謂小人無未發亦無不可曰雖云牿亡未必全失未全失則豈無性體偶一呈露之時

問如何用功便有未發曰戒慎恐懼便有未發此即致中工夫也曰此處用功無實落去處初學下手甚難如何曰初學用功只就有把捉處去做只已發中節便漸有未發問如何便有未發曰毋意毋必便有未發

戒慎恐懼是未發工夫不睹不聞是未發本體

程伊川曰存飬于未發之時則可求中于未發之時則不可又曰既思則是已發二語俱精極羅整庵以為未是定語又以為語意傷重皆未逹叔子之意蓋未發不可不體認而又不容體認知不容體認之為未發則知中矣

先儒以為常人無未發者非也整庵以為人人有之而不知其多少者亦非也

朱子以思慮未萌知覺不昧釋未發整庵以為恐學者認從知覺上去亦是一見不如說思慮未明本體不昧

不說發與不發只說已發未發玩已未二字便有陰根陽陽根陰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之妙

已發未發是心之境界心自有恰當未發時恰當已發時不可執著君子只隨時隨境下個戒懼慎獨之法若于此處一加擬議便差之毫厘繆以千里矣

近時有講學者以為人心無未發此不惟侮圣人之言然亦大誤予謂人心刻刻有未發若無未發只一念糾纒如何得喜怒哀樂虛明四應

喜怒哀樂已發也喜怒哀樂中間都是未發

或問如何是未發予問子向我問未發時先有成心相待否對曰無予曰此處便是未發

問存養省察是一事是兩事予曰雖是二事其實一事此正如陰陽雖曰二氣其實一氣也然學者要看得他是一事又要看得他是兩事工夫纔有把柄

存養工夫屬陽省察工夫屬陰陽無跡陰有跡

從存養起手是于源頭上用工順行下來從省察起手是于支流上用工逆推上去順行則近乎性之之事逆推則全是反之之功

省察最要著力存養最忌著力

玩朱注不敢忽三字則知存養最忌著力玩朱注尤加謹三字則知省察最要著力

從省察上用力凡善念惡念之起未有不知至于閑思雜慮似無闗善惡者便不自覺從存養上用力則雖有幾微雜念皆自知之正如一泓止水畧有微波動蕩便自覺得說個存養省察猶自有意在若到至誠無息地位便一片光明由仁義行非行仁義更無存養省察之名可立

俗諺有云欲求真受用須下死工夫學者若不向存養省察實實尋討一畨而妄希自然恐終身無著落處也

存養渾厚省察精明

人當無事之時恐此心入于人欲必求一個天理來頓放著此存養工夫欠缺故也存養既得胸中浄蕩蕩地無非天理卻無天理之跡可著

欲下存養工夫須是于省察上用力使充積既久天理日多方寸中自有虛明粹白景象然后可以存養不然滿腔子無非人欲何處得天理何由得存養來

人能于一日中識得善惡念頭起滅幾次可與言省察矣能于一日中識得敬字工夫斷續幾次可與言存養矣

王范先問靜存動察曰動靜是境存與察是工夫人一日之間非動即靜應事應物是動無事時是靜念慮時是動無念時是靜動靜無常不可拘執惟圣賢則有工夫以主持之當其靜時則用存養存養者所以存天理也當其動時則用省察省察者所以遏人欲也中庸戒慎恐懼一節是靜存故注曰所以存天理之本然慎獨一節是動察故曰所以遏人欲于將萌然存養省察亦非二事只是一個敬存養是靜時之敬省察是動時之敬惟其能敬故當其靜時則能存養當其動時則能省察要之只是一個敬一貫將去

周子主靜之說非專于靜也只是宜靜處便靜是謂主靜大抵人生失處多在動處易曰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故人有不宜動而動者斷無有不宜靜而靜者周子特于靜字上下一個主字是教人于易放失處牢著把柄

心靜始能知白日眼明方許看青天能知此義方可語鳶飛魚躍

圣傳問先儒言靜中須有物始得是甚物予曰只是敬又問靜中有敬則不謂之靜予曰此際正有毫厘千里之辨當細驗之

又問先儒云只用敬不用靜如何曰言靜則不可無敬言敬則該靜矣

邵子言天地動靜無端人心動靜亦無端

周子通書有言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予昔丁丑與陳言夏論動靜言夏主靜中求靜予作書言即動求靜語見論學酬答即周子此篇之旨

物來順應故動而無動靜中有物故靜而無靜

形而下者為物形而上者為神

人能靜坐則心地自然開明

靜中看天地萬物另是一種境界

翼王陸子曰靜中另一境界則動中又另有一境界是分動靜為二矣予曰動則著物著物則心主于一自是另一境界然于本體則未嘗有二

靜者心之體動者心之用故靜則見天地萬物之體動則見天地萬物之用究之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也

友人有言人須是一念不生為妙予曰此言誤矣人心如天念慮猶天之生物也宜春而春宜夏而夏宜秋而秋宜冬而冬自有個恰好的時節若云一念不生則天地生物之心或幾乎息矣

心屬火火無時不動揺故心亦無一刻停息圣賢治心亦如治火但使其中烹調飪之用而不使其燎原則得之矣若滅息其無是理也

一念不生語極髙妙然決無此理正朱子所謂此等議論只好隔壁聴者試思一部四書中何嘗有一語道及

或問陽明心有無念時否陽明曰實無無念時是見到這個境界

勿忘勿助四字真涵養要訣

人工夫不是忘便是助助便是過忘便是不及要之只是不能有恒

陳白沙最善涵養故其言曰工夫在勿忘勿助間

讀白沙詩最好涵養身心如云雪消爐焰氷消日月到天心水到渠又云好春剛到融融處細雨初開淡淡花又曰靜處春生動處春一家春化萬家春又云花來勸飲誰禁得天不能歌人代之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使讀者如坐羲皇以上

人能屏除俗累則于涵養之道亦得半矣然于涵養既得則雖俗累亦不妨

問倥傯之時涵養工夫如何曰倥傯時可驗涵養卻下工夫不得然陽明征宸濠時軍務稍閑便與門人講學此便是涵養

凡遇倥傯時須把心按一按靜看道理勿為倉卒所使則自然有益此亦涵養一法也

涵養莫如勤看道理蓋道理明則雖倥傯時亦自不亂不可以優游度日為涵養也

古人云心要在腔子里腔子二字須要看得好道理應該所在即為腔子論語不踰矩矩字是也如以血肉之腔為腔子則去而天壤矣

薛文清云應事纔應得即休不可須臾留滯為心累愚謂發皆中節自然無留滯不然未能中節而止求無滯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矣此處須要識得

周臣兄書屋中書警語二右曰事無了期丟過去予曰也看是甚么事左曰心有動處放下來予曰也看是甚么心禪家一切放下儒家一切不放下放下甚輕快不放下甚煩難于一切不放下中而實無一毫沾滯此圣道之所為不可及也

問如何是一切不放下曰民吾同胞物吾與問如何是不放下而實無沾滯曰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化市| 南川市| 乌审旗| 长兴县| 出国| 宣城市| 亚东县| 安新县| 马边| 白河县| 汽车| 罗定市| 无棣县| 客服| 于田县| 宁波市| 万盛区| 博爱县| 衡东县| 原阳县| 南岸区| 南皮县| 盱眙县| 库伦旗| 磐石市| 延庆县| 福贡县| 延庆县| 巴彦淖尔市| 濉溪县| 田林县| 垦利县| 江北区| 红桥区| 苍梧县| 南乐县| 陆丰市| 内黄县| 伊川县| 尼勒克县|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