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三國遺事
- 僧一然
- 4870字
- 2015-12-26 15:13:50
肅宗 至德(丙申)二 干元(戊戌)二 上元(庚子)二 寶應(yīng)(壬寅)代宗 廣
德(癸卯)二 永泰(乙巳)第三十六惠恭王 金氏名干運父景德母滿月王后先妃神
巴夫人魏正角 干之女妃昌昌夫人金將角干之女乙巳立理十五年
大歷(丙午)十四德宗 建中(庚申)四第三十七宣德王 金氏名亮相父孝方
海干追封開圣大王即元訓角干之子 母四召夫人謚貞懿大后圣德王之女妃具足王
后狼品角 干之女庚申立理五年
興元(甲子) 貞元(乙丑)二十第三十八元圣王 金氏名敬慎一作敬信唐書
云敬則父孝讓大阿干追封明 德大王母仁囗囗一云知鳥夫人謚昭文王后昌近伊
已之女妃淑貞夫人神述角干之女乙丑立理十四年陵在 鵠寺今崇福寺有也或遠所
立碑
順宗 永貞(乙酉)第三十九昭圣王 一作昭成王金氏名俊邕父惠忠大子母圣
穆大后妃桂花 王后夙明公女己卯立而崩第四十哀莊王 金氏名重熙一云清明父
昭圣母桂花王后辛卯立理 十年元和四年己丑七月十九日王之叔父憲德興德兩
伊干所害而崩
憲宗 元和(丙戌)十五第四十一憲德王 金氏名彥升昭圣之母弟妃貴勝娘謚
皇娥王后忠恭 角干之女己丑立理十九年陵在泉林村北
穆宗 長慶(辛丑)四敬宗 寶歷(乙巳)二第四十二興德王 金氏名景暉憲德
母弟妃昌花夫人謚定穆王后昭圣 之女丙午立理十年陵在安康北比火壤與妃昌花
合葬
文宗 大和(丁未)九 開成(丙辰)五第四十三僖康王 金氏名愷隆一作悌颙
父憲貞角干謚興圣大王一作囗 成禮英匝于子也母美道夫人一作深乃夫人一云巴
利夫 人謚順成大后忠行大阿干之女也妃文穆王后忠孝角干 之女一云重恭角干
丙辰年立理二年第四十四閔(一作敏)哀王 金氏名明父忠恭角干追封宣康大王母
追封惠忠王之女 貴巴夫人謚宣懿王后妃無容皇后永公角干之女戊午 立至己未
正月二十二日崩第四十五神虎王 金氏名佑征父均貞角干追封成德大王母貞囗夫
人追 封祖禮英惠康大王妃貞從一作繼大后明海囗囗 之女己未四月立至十一月
一十三日崩第四十六文圣王 金氏名慶膺父神虎王母貞從大后妃照明王后己未十
一月立理十九年
虎宗 會昌(辛酉)六
宣宗 大中(丁卯)十三第四十七憲安王 金氏名誼靖神虎王之弟母昕明夫人
戊寅立理三年
懿宗 咸通(庚辰)十四第四十八景文王 金氏名膺廉父啟明角干追封義(一
作懿)恭大王即僖康王之 子也母神虎王之女光和夫人妃文資皇后憲安王之女辛
巳立理十四年
僖宗 干符(甲午)六第四十九憲康王 金氏名晸父景文王母文資皇后一云義
明王后乙未立 理十一年
廣明(庚子) 中和(辛丑)四第五十定康王 金氏名晃閔哀王之母弟丙午立
而崩
光啟(乙巳)三第五十一真圣女王 金氏名曼憲即定康王之同母妹也王之匹
魏弘大角干追 封惠成大王丁未立理十年丁巳遜位于小子孝恭王十 二月崩火葬
散骨于牟梁西卉一作未黃山
昭宗 文德(戊申) 龍紀(己酉) 大順(庚戌)二羅后 高 麗后 百 濟弓
裔 大順庚戌始投北原賊良吉屯丙辰都鐵圓城(今東州也)丁巳移都松岳郡
景福(壬子)二甄萱 壬子始都光州
干寧(甲寅)四第五十二孝恭王 金氏名峣父憲康王母文資王后丁巳立理十
五年火葬師子寺北骨藏于仇知堤東山脅
光化(戊午)三 天復(辛酉)三辛酉稱高麗
景宗 天佑(甲子)三甲子改國號摩震置元虎泰
朱梁 開平(丁卯)四第五十三神德王 樸氏名景徽本名秀宗母貞花夫人夫人
之父順弘角干追謚成虎大王祖元鄰角干乃阿達王之遠孫父文元伊干追封興廉大王
祖文官海干義父銳謙角干追封宣成大王妃資成王后一云懿成又孝資壬申立理五年
火葬藏骨于箴峴南
干化(辛未)四末帝 貞明(乙亥)六第五十四景明王 樸氏名升英父神德母
資成妃長砂他大尊角干追封圣僖大王之子大尊即水宗伊干之子丁丑立理七年火葬
皇福寺散骨于省等仍山西甲戌還鐵原 太祖 戊寅六月裔死太祖即位于鐵原京己
卯移都松岳郡是年創(chuàng)法王慈云王輪內(nèi)帝釋舍那又創(chuàng)天禪院(即普膺)新興文殊通地
藏囗囗囗囗前十大寺皆是年所創(chuàng)庚辰乳巖下立油市故今俗利市云乳下十月創(chuàng)大興
寺或系壬午壬午又創(chuàng)日月寺或系辛巳甲申創(chuàng)外帝釋神眾院興國寺丁亥創(chuàng)妙寺己丑
創(chuàng)龜山庚寅安
龍德(辛巳)二后唐 同光(癸未)三第五十五景哀王 樸氏名魏膺景明之母
弟也母資成甲申立理三年
明宗 天成(丙戌)四第五十六敬順王 金氏傅父孝宗伊干追封神興大王祖官
囗角汗封懿興大王母桂娥康王之乙未納土歸于陵在囗囗東向洞
長興(庚寅)四閔帝末帝 清泰(甲午)二自五鳳甲子至乙未合九百九十二年
石晉 天福(丙申)八丙申統(tǒng)三韓乙未萱子神釰篡父自立是年國除自壬子至此
四十四年而亡
前漢高惠小文景虎昭宣元成哀平孺
后漢光明章和殤安順沖質(zhì)桓靈農(nóng)獻
魏晉宋齊梁陳隋
李唐大高則中睿玄肅代德順憲穆敬文虎宣懿僖昭景
朱梁后唐石晉劉漢郭周
大宋
紀異卷第一
敘曰。大抵古之圣人。方其禮樂興邦。仁義設(shè)教。則怪力亂神。在所不語。然而
帝王之將興也。膺符命。受圖箓。必有以異于人者。然后能乘大變。握大器。成
大業(yè)也。故河出圖。洛出書。而圣人作。以至虹繞神母而誕羲。龍感女登而注炎。
皇娥游窮桑之野。有神童自稱白帝子。交通而生小昊。簡犾吞卵而生契。姜嫄履
跡而生棄。胎孕十四月而生堯。龍交大澤而生沛公。自此而降。豈可殫記。然則
三國之始祖。皆發(fā)乎神異。何足怪哉。此紀異之所以[仁-二+斬]諸篇也。意在斯
焉
古朝鮮(王儉朝鮮)
魏書云。乃往二千載有壇君王儉。立都阿斯達(經(jīng)云無葉山。亦云白岳。在白州
地。或云在開城東。今白岳宮是)開國號朝鮮。與高同時。古記云。昔有桓因(謂
帝釋也)庶子桓雄。數(shù)意天下。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視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
間。乃授天符印三個。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頂(即太伯今妙香山)
神壇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云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
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
神雄。愿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炷。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
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
無與為婚。故每于壇樹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壇君王儉。
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堯即位元年戊辰。則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實)
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稱朝鮮。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達。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
今彌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鮮。壇君乃移于藏唐京。
后還隱于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唐裴矩傳云。高麗本孤竹國(今海州)。
周以封箕子為朝鮮。漢分置三郡。謂玄菟樂浪帶方(北帶方)。通典亦同此說(漢
書則真臨樂玄四郡。今云三郡。名又不同何耶。)
魏滿朝鮮
前漢朝鮮傳云。自始燕時常略得真番朝鮮(師古曰戰(zhàn)國時囗國始略得此地也)。為
置吏筑障。秦滅燕。屬遼東外徼。漢興。為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
(師古曰。浿在樂浪郡)。屬燕。燕王盧綰反入兇奴。燕人衛(wèi)滿亡命。聚黨千余人。
東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
王之。都王儉(李曰。地名。臣贊曰。王儉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以兵威侵降其
旁小邑。真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shù)千里。傳子至孫右渠(師古曰。孫名右渠)。真
番辰國欲上書見天子。雍閼不通(師古曰。辰謂辰韓也)。元封二年。漢使涉何諭
右渠。終不肯奉詔。何去至界。臨浿水。使馭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師古曰。
送何者名也)即渡水。馭入塞。遂歸報。天子拜何為遼東之部都尉。朝鮮怨何。
襲攻殺何。天子遣樓。舡將軍楊仆。從齊浮渤海。兵五萬。左將軍荀彘出遼討右
渠。右渠發(fā)兵距險。樓舡將軍將齊七千人先到王儉。右渠城守。規(guī)知樓舡軍小。
即出擊樓舡。樓舡敗走。仆失眾遁山中獲免。左將軍擊朝鮮浿水西軍。未能破。
天子為兩將未有利。乃使衛(wèi)山因兵威往諭右渠。右渠請降。遣太子獻馬。人眾萬
余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將軍疑其為變。謂太子已服。宜毋持兵。太子亦疑
使者詐之。遂不渡浿水。復引歸。報天子誅山。左將軍破浿水上軍。迺前至城下。
圍其西北。樓舡亦往會居城南。右渠堅守。數(shù)月未能下。天子以久不能決。使故
濟南太守公孫遂往正之。有便宜將以從事。遂至。縛樓舡將軍并其軍。與左將軍
急擊朝鮮。朝鮮相路人。相韓陶。尼溪相參。將軍王唊(師古曰。尼溪地名。四
人也)相與謀欲降。王不肯之。陶唊路人皆亡降漢。路人道死。元封三年夏。尼
溪相參使人殺王右渠來降。王儉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已又反。左將軍使右渠
子長。路人子最。告諭其民。謀殺成已。故遂定朝鮮。為真番 臨屯 樂浪 玄
菟四郡
馬韓
魏志云。魏滿擊朝鮮。朝鮮王準率宮人左右。越海而南至韓地。開國號馬韓。甄
萱上大祖書云。昔馬韓先起。赫世勃興。于是百濟開國于金馬山。崔致遠云。馬
韓。麗也。辰韓。羅也(據(jù)本紀。則羅先起甲子。麗后起甲申。而此云者。以王
準言之耳。以此知東明之起。已并馬韓而因之矣。故稱麗為馬韓。今人或認金馬
山。以馬韓為百濟者。蓋誤濫也。麗地自有邑山。故名馬韓也)四夷 九夷 九
韓 穢貊周禮職方氏掌四夷九貊者。東夷之種。即九夷也。三國史云。溟州。古
穢國。野人耕田得穢王印獻之 又春州古牛首州。古貊國。又或云。今朔州是貊
國。或平壤城為貊國。淮南子注云。東方之夷九種 論語正義云。九夷者 一玄
菟 二樂浪 三高麗 四滿飾 五鳧臾 六素家 七東屠 八倭人 九天鄙 海
東安弘記云九韓者 一日本 二中華 三吳越 四[尤-尢+乇]羅 五鷹游 六靺
鞨 七丹國 八女真 九穢貊
二府
前漢書。昭帝始元五年己亥。置二外府。謂朝鮮舊地平那及玄菟郡等為平州都督
府。臨屯樂浪等兩郡之地置東部都尉府(私曰朝鮮傳則真番玄菟臨屯樂浪等四。
今有平[郡-口]無真番。蓋一地二名也)
七十二國
通典云。朝鮮之遺民分為七十余國。皆地方百里。后漢書云。西漢以朝鮮舊地初
置為四郡。后置二府。法令漸煩。分為七十八國。各萬戶(馬韓在西。有五十四
小邑。皆稱國。辰韓在東。有十二小邑稱國。卞韓在南。有十二小邑。各稱國)
樂浪國
前漢時始置樂浪郡。應(yīng)邵曰。故朝鮮國也 新唐書注云。平壤城。古漢之樂浪郡
也 國史云。赫居世三十年。樂浪人來投 又第三弩禮王四年。高麗第三無恤王
伐樂浪滅之。其國人與帶方(北帶方)投于羅。又無恤王二十七年。光虎帝遣使伐
樂浪。取其地為郡縣。薩水已南屬漢(據(jù)上諸文。樂浪即平壞城。宜矣。或云樂
浪中頭山下靺鞨之界。薩水今大同江也。未詳孰是)又百濟溫祚之言曰。東有樂
浪。北有靺鞨。則殆古漢時樂浪郡之屬縣之地也。新羅人亦以稱樂浪。故今本朝
亦因之而稱樂浪郡夫人。又太祖降女于金傳。亦曰樂浪公主
北帶方
北帶方。本竹覃城。新羅弩禮王四年。帶方人與樂浪人投于羅(此皆前漠所置二
郡名。其后僭稱國。今來降)
南帶方
曹魏時始置南帶方郡(今南原府)故云。帶方之南海水千里曰瀚海(后漢建安中以
馬韓南荒地為帶方郡。倭韓遂屬。是也)
靺鞨(一作勿吉) 渤海
通典云。渤海。本栗未靺鞨。至其酋柞榮立國。自號震旦。先天中(玄宗王子)始
去靺鞨號。專稱渤海開元七年(己未)柞榮死。謚為高王。世子襲立。明皇賜典冊
襲王。私改年號。遂為海東盛國。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后唐天成初。
契丹攻破之。其后為丹所制(三國史云。儀鳳三年。高宗戊寅。高麗殘孽類聚。
北依太伯山下。國號渤海。開元二十年間。明皇遣將討之。又圣德王三十二年。
玄宗甲戌。渤海靺鞨越海侵唐之登州。玄宗討之。又新羅古記云。高麗舊將柞榮。
姓大氏。聚殘兵。立國于大伯山南。國號渤海。按上諸文。渤海乃靺鞨之別種。
但開合不同而已。按指掌圖。渤海在長城東北角外) 賈耽郡國志云。渤海國之
鴨淥南海扶余橻城四府。并是高麗舊地也。自新羅泉井郡(地理志。朔州領(lǐng)縣有
泉井郡。今涌州)至橻城府三十九驛 又三國史云。百濟末年。渤海靺鞨新羅分
百濟地(據(jù)此。則鞨海又分為二國也)羅人云。北有靺鞨。南有倭人。西有百濟。
是國之害也 又靺鞨地接阿。瑟羅州 又東明記云。卒本城地連靺鞨(或云今東真)
羅第六祇麻王十四年(乙丑)靺鞨兵大入北境。襲大嶺柵過泥河 后魏書靺鞨作勿
吉 指掌圖云。挹屢與勿吉皆肅慎也 黑水 沃沮 按東坡指掌圖。辰韓之北有
南北黑水 按東明帝立十年滅 北沃沮。溫柞王四十二年南沃沮二十余家來投。
新羅又赫居世五十二年東沃沮來獻良馬。則又有東沃沮矣。指掌圖。黑水在長城
北 沃沮在長城南
伊西國
弩禮王十四年。伊西國人來攻金城 按云門寺古傳諸寺納田記云。貞觀六年壬辰
伊西郡今郡村零味寺納田。則今郡村今清道地。即清道郡古伊西郡一
五伽耶(按駕洛記贊云。垂一紫纓。下六圓卵。五歸各邑。一在茲城則一為
首露王。余五各為五伽耶之主。金官不入五數(shù)當矣。而本朝史略。并數(shù)金官而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