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 勝鬘寶窟
  • 吉藏
  • 4611字
  • 2015-12-26 15:13:31

是故今明人法即也。得究竟法身者。第三還復宗結。法身即一乘也。江南莊嚴旻師。用因為一乘。今不得釋此文。竺道生。以果為一乘。而未見此經。玄與經合也。究竟一乘即是無邊不斷者第三。上來雖明人法相即。然眾德不可具舉。故總結之。一乘德無不攝。稱曰無邊。體是常住。目為不斷。馥師以果為一乘。云法身常住。故云無邊不斷。有人言。以因為乘??側f行。故曰無邊。相續成佛。故云不斷。又曠該五乘。故曰無邊。傳化無盡。是不斷義。今如前釋。自上已來。廣釋羅漢有異義竟。從世尊如來無限齊時住下。第二廣釋有歸。所以須廣釋。凡有四義。一者。前明能歸。未顯所歸。故須辨之。二者。前說歸佛。未說法僧。故須辨之。三者。說權歸。未曾顯實。故須辨之。四者。昔說別歸。未說一體。故須辨之。問。上明二乘有怖無四智。今明二乘無究竟歸。須歸依佛。此二何異。答。略有三種義異。一自他異。二乘無四智。佛有四智。此論自德。三歸。論化他德。二乘猶須歸他。不能為他作歸。佛則為他作歸。不須歸他。二人法異。四智中。但就人明。二乘人四智非究竟。佛究竟。三歸中。明二乘法僧非究竟。一乘法僧是究竟。三者有無異。會二乘歸一乘。無復二乘。會別體歸入一體歸。猶有三歸。問。何故非類。答。三歸是佛始終教門。昔為翻邪三。明別體正三。今對別體三。故明一體三。故始終皆明有三歸也。三乘義則不爾。昔為眾生未堪受一。故于一說三。以三乘調柔其心竟堪受于一。是故會三同歸于一。則無復三乘。故與此非類。問。何故始終并說三歸。答。昔說三歸。凡有三義。一為翻邪三明正三。但邪三有二種。一者事天有邪三。如以自在天等為佛。所說教為法。行法人為僧。二者事人邪三。如迦毗羅等為佛。僧佉經等為法。行此法者為僧。為翻此三邪。故以如來為佛。所說經為法。行法者為僧。二者治病說三。眾生有煩惱病。以佛為良醫。法為妙藥。僧為看病人。具此三種。煩惱病差。為此義故。所以說三。三者為免三怖。如鹿為獵師所逐。得三跳故。則便免怖。眾生為生死魔所逐。歸依三寶。得免生死怖。今說一體三者。明昔三歸異體是無常。法無常法故非究竟。如涅槃云。如汝父母。各各異故。故是無常。今明一體三。即是常住。以常住故。即是究竟。故明一體也。二者此經意昔日以羅漢為僧寶。為他作歸依處。今明羅漢猶自有怖。須歸依他。不能為他作究竟歸。唯佛究竟。不依于他。為他作依。小乘法義亦爾。非究竟。若究竟之法。則堪為物歸也。是故今教亦明三歸。問。對昔別體歸。明今一體。亦得道對昔邪三別體。明今正三一體不。答。亦遠有此義。但昔別體之三。已破邪三。今一體三。復破昔別體三。故義不同也。問。外道執別體邪三。以正三治之。亦得言外道自有一體三。今以一體正三治之以不。答。未見外道執。設有。治亦無妨。問。今明常住一體三歸。為永廢別體三歸。為二種合用。答。實中具權實。一體則是實歸。別體此是權歸。須具識之。當時而用。權歸之中。但有權歸。無有實歸。一乘三乘。義亦類之。昔三乘則無一乘之體。今一乘之體具有三乘之用。用識三體。方識一乘。此義不盡者。法華疏已說。前會四智中有二。一明會入。二明會入所以。今亦二。一正明會入。二何以故下。明會入所以。就初文又二。第一佛依是究竟。二從法者是說一乘道下。顯法僧二歸有究竟非究竟。若即佛果辨二歸。便是究竟。不即佛果辨二歸。不究竟。今泛舉三歸有究竟不究竟者。只欲顯二乘人是不究竟僧歸。以不究竟故。歸依如來。趣入究竟。遠釋成前阿羅漢歸依佛也。前明佛歸。文別有三。一明歸德。二無限悲無限安下。寄說顯德。故下。第三結德屬人。初中四句。初兩自德。后二化他。就自德中。如來無有限齊時住。明時有二種。一有限時。日月歲等。二無限時。猶如虛空。佛果常住。出過時分也。故說如來無限時住。如來等覺后際等住者。明證涅槃常住義也。涅槃后際是所得。彼是法常。如來等之。故曰常住。又言等者。諸佛道同。故名為等住。今謂生死有三際。謂前際。中際。后際。生死后際既無邊。如來與后際等住亦無邊。故言后際等住。問。何故明此二住。答。前明法身常住。后明應身常住。應身常住者。常化眾生。無休息時。故名常住。后釋為佛性論云。世間有得四神足者。尚能住四十小劫。何況如來為大神足師。而當不能久住化物。又云。眾生無盡。故化身常化物無盡。問。若以二住明二身住。則法身是自德。應身是化他。復何得言初二句是自德。后二是化他。答。前雖明二身住。未明利益。故說為自德。后兩明利益。故說為化他。如來無限齊大悲下。第二化他德。無限大悲。是化他心。無限安慰。是化他行。亦可得前句是大悲無量。無限安慰是慈無量。心之與行。慈之與悲。不簡彼此。有緣普益。又無緣慈悲等眾生界等。故稱無限。無限大悲下。第二寄說顯德。就文為二。前就化他德。寄說以顯。承言便故。后就自德。寄說以顯。就化他德中。無限大悲。牒上初句。無限安慰。牒上后句。作是說者是名善說。言稱佛德名善說也。又舉說者是善。顯所說得是實非虛也。若復說言下。第二明自德。若無盡法。牒上文中無限時住。常住法者。牒前文中后際等住。此當相顯德。一切世間之所歸者。佛具前德。為世歸趣。亦名善說。顯于自德義善同前。故言是名善說。是故下。第三結德屬人。但就自德結以屬人。不結化他德屬人也。是故者。是佛具前無盡常住二種功德。為一切世間之所歸故也。于未度世間。無依世間。為作歸依。分段世間。名為未度。變易世間。名為無依。與后際下。正明如來與作歸依。與后際等者。盡未來際為物作歸依也。無盡歸者。猶是前無盡法。常住歸依者。猶是常住法也。問。無盡歸依。常住歸依。此二何異。答。無盡者據應身。以眾生無盡。故佛出世無盡。為物作歸依也。常住歸依者據法身也。法身常住。是為真歸。以具應二歸者。謂是如來等正覺也。法者即是說一乘道。此下第二次明法僧二歸有權有實。初明權歸。謂不究竟。從歸依第一義是歸伏如來下。第二明實歸。究竟也。就不究竟中有二。一當相以顯二歸非究竟。從若有眾生如來調伏下。約能歸顯所歸非究竟。前當相中有三。一舉宗辨非究竟。二何故下。問答解釋。是故二歸下。第三結。辨宗中有二。一出法僧別。二此歸依下。通辨二歸非究竟。問。此中為明二乘所歸趣處。但應論實。何須辨權。答。有三義。一舉權顯實。二欲令人舍權歸實。三欲彰彼權歸不真。終須通實。問。何故法僧歸中。舉權顯實。佛不如是。唯彰實乎。答。理應義齊。但今為明佛中權者。即是實佛大悲之用。不須破之。故不別論佛權義也。法僧二歸。通真及偽。偽妄須舍。所以論之。初言法者。有人言。標舉權法。即是說一乘道。略示其相。此言不足。若具足應言說一乘為三乘法。如上文言。說大乘戒為毗尼等。其義相似。亦可此言舉實顯權。真實之法說一乘道。則知三乘是權也。今謂此二解悉非。今言法者。牒昔教法也。近取則三乘法。遠取五乘法。即是說一乘道者。一乘謂佛果也。五乘三乘之法。是佛果之因。故名為道。即是法華中。種種譬喻。種種說法。是法智為一佛乘故。是以一切諸法。為一乘家道也。僧者是三乘眾者。僧者。標總權僧。是三乘眾。略示其相。問。聲聞緣覺??墒菣嗌:握呤谴蟪酥袡嗌?。答。如三藏中所辨。菩薩三僧祇但修有漏六度成佛者是也。又若望一體歸。大乘菩薩未與佛一體。故亦非究竟。問。僧既言三乘眾。法何故不言三乘法。法既言一乘道。僧亦應言一乘僧。答。亦得如此。但互文顯意也。但法據修會。故說一乘道。僧約未會。故說三乘眾。此會未會亦是互說也。此二歸依非究竟者。略明不真。非是真歸。故非究竟。但是權歸。故名少分。此就權實義門釋也。又此二未成果德。故非究竟。但是因位。目為少分。何以故下。此是解釋。何以故者問也。今言乖昔。是故致問。說一乘道法。此答釋也。明法權中。一乘道得究竟身。于上更無一乘法事。一乘因道。得果德究竟法身。舉所得身是究竟果。故知能得之因非究竟也。于上更無說一乘法者。于究竟法身上也。故顯法身可得是究竟即顯于說一乘道上更說得究竟法身。故知一乘道非究竟。三乘眾者。牒前權僧。下辨其相。言有恐怖。明惡未盡。歸如來等。明善未滿。亦可怖者。對治未成。歸如來等。彰果未盡。求出修學向三菩提者。釋上有恐歸依如來。以求出恐怖。故修學大乘善法。謂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故趣向無上菩提。是故下第三結。是前二歸非真實。故非究竟歸。是有限依。有限由是前之少分歸耳。又二乘人。不能常住。不能無限。為物作歸。故名有限。若有眾生下。上來第一當相顯二歸依非究竟。今第二約能歸顯所歸非究竟。就文亦三。一明能歸。二明歸依法僧者。辨所歸。三是二歸依下。牒所歸彰未即佛果。故顯非究竟二歸也。若有眾生者。泛舉能歸之人也。如來調伏歸依如來者。釋歸法僧所以也。由如來調伏歸依如來。是故歸依法僧也。所言調伏者。佛未出世。眾生歸依外道及以天神。佛降伏故。得翻邪入正。故名調伏。得法津澤生信樂心者。由如來調伏歸依如來。故得法津生樂心也。此即是能歸之心。歸依法僧者。以生信樂心。故歸依法僧。即是所歸依。是所歸依是二歸依者。重牒歸依僧也。非此二歸依是歸依如來者。明此二歸依。非即佛果。顯非究竟也。問。何故舉能歸顯所歸。答。欲顯二乘人隨分得是歸依也。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者。上來第一明不究竟歸依。今第二明究竟歸依。就文亦二。一舉二歸即佛果。二何以故下。問答解釋。就前又二。一略辨。二此二歸依第一義下。重辨。言歸依第一義者。此言不足。若具應言法僧二歸依是第一義也。言第一義者。非是空理名第一義。乃詺果德為第一義。此文意正欲顯法僧二歸。是果德第一義。歸依此第一義。即是歸依如來也。此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者。重論前也。顯此法僧二歸是果德第一義。即是究竟歸依如來。何以故下。何以二歸即佛歸。故對問辨釋中。初相望顯無異。后正出即一。簡除相似。無異如來者。法僧不異如來。無異二歸依如來即三歸依者。正明即一也。問。但應言如來即二歸依。云何乃言即三歸依。答。據如來德體以辨。故言即三。如來舉體覺義為佛。舉體軌義為法。舉體和義為僧。又解。二歸乃是三中之二。故通舉言三。如涅槃經言。世第一法緣于四諦。然實但緣一諦。就通以舉。故言緣四。此亦如是。此中舉佛歸者。正欲辨即佛法僧是究竟。何以故說一乘道。此文來意。有遠有近。遠生者。從上羅漢有歸怖大段第二會彼小果以入一乘。訖何以故下第三釋會所以。何故問也。三乘皆是如來所說。何故上來會二入一。下釋會意。明一乘道是佛實說。余二方便非實說。故會入一。于中初明一乘是實。若如來下。第二明二是權。即是大下。第三會權入實。明一實中。說一乘道如來無畏師子吼者。依實而說。內心不怯。故名無畏。所言決定。名師子吼。明二權中。若隨彼欲而方便者。佛隨小欲方便為說二乘法也。下會入中。即大無二。攝權入實。二乘入一。釋無所以。以入一。是故言無也。一乘即是第一義乘。辨定所以。前入是其第一義乘也。又此即是法華中三輪之義。從初至師子吼。是根本法輪。若如來隨彼下。是支末法輪。即是大乘下。是攝末歸本法輪也。又此文近生者。上明三歸究竟非究竟。何以故下。問解釋。問意。云何如來昔說三歸非究竟。今說一體歸是究竟也。解釋亦明三輪。初辨一體歸。是根本歸。隨彼所欲。支末歸依。即是大乘。攝末歸本歸依。無如來出世。但為明根本歸依。為物不堪。故方便說支末歸依。調柔心竟。然后方說攝末歸本歸依。又初為直往菩薩說。次為二乘。后為回小入大菩薩說也。世尊聲聞緣覺下。此是第六說無邊圣諦章。略作八門釋之也。一來意門。上說法中有二。第一明一乘行。從此已去說一乘理。行所以得成。要由于理。故次行明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许县| 京山县| 田东县| 丹阳市| 简阳市| 邛崃市| 诏安县| 家居| 栖霞市| 绩溪县| 河西区| 虎林市| 高陵县| 敦煌市| 周至县| 静乐县| 桦甸市| 淮滨县| 正蓝旗| 都匀市| 青冈县| 攀枝花市| 博白县| 吉首市| 天长市| 荔波县| 积石山| 集贤县| 松阳县| 洛宁县| 榆社县| 黎川县| 防城港市| 溆浦县| 昂仁县| 芦溪县| 白朗县| 西华县| 宾阳县| 饶河县|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