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武安縣志
  • 陳瑋
  • 14335字
  • 2015-12-26 15:13:26

人物志

志曰:人物之生,地之靈也,國之光也。武安,嵩行盤礴,河洛逶迤風氣萃交之地,是以雄杰不群、高行奇節、著勛名而顯天下者,多產于其間,故志人物。

科第

陳薦字彥升,縣東北靳固里人。登慶歷三年(1043年)進士,任華陽尉,遷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資政殿學士,贈金紫光祿大夫、直學士,知河南府兼西京西京:即洛陽,宋時為西京。留守。

胡礪字元化,縣西叢井里人。登天會十年(1132年)進士第一進士任右拾遺、權翰林院修撰,改定州觀察判官,官至翰林學士、刑部尚書,贈安定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實封一百戶,見鄉賢傳。

胡景嵩字彥高,縣西北胡累里人。登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進士,任海州判官、同知、遼東路轉運使,遷同知東平府路兵馬都統,事見鄉賢傳。

國朝(國朝:封建社會中對本朝代的稱呼。)

郭資 字存性,縣西石門里人,登洪武乙丑(1385年)科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改戶部主事,擢禮部員外郎、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謫戶部主事,擢北平布政司,左參 議、左參政,晉本司左布政使,擢戶部尚書,改刑部尚書,贈資政大夫兼太子賓客,進榮祿大夫、太子太師,復進光祿大夫致仕。詔起,任戶部尚書,免朝謁,年七 十三卒,遣禮部葬祭,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湯陰伯,謚忠襄,見鄉賢傳。

呂本登洪武辛未科進士,任兵科給事中。

沈銘登洪武甲戌科進士,任兵科給事中。

李榮中洪武庚午科舉人,任湖廣衛山縣知縣。

焦翕中永樂甲午(1414年)科舉人,任山西屯留縣知縣。

智明中永樂庚子科舉人,任陜西平涼府推官,擢山東東昌府通判。

王勤中永樂癸卯科舉人,任四川灌縣知縣。

李恂中正統戊午(1438年)科舉人,山西大同代府長史。

張俊中正統丁卯科舉人,任四川新津縣知縣。

安靜中天順乙卯(天順乙卯:查紀年表,天順無“乙卯”年。)科舉人,任直隸溧水縣教諭。

岳嵩中成化戊子(1468年)科舉人,任山西蒲城縣知縣。

王文囗華中弘治任(壬)子(1492年)科舉人,任直隸松江府訓道(導),擢華亭縣教諭。

溫琦中正德丁卯(1507年)科舉人,任直隸交河縣知縣。

郭重中正德巳(己)卯科舉人,任戶部主事。

韓永齡中嘉靖戊子科舉人,未仕。

孫慎隨任保定右衛百戶,中嘉靖庚子科順天鄉試,登甲辰進士,任直隸廬州府推官,擢授福建道監察御史,復授大理右丞。

歲薦

高放洪武十六年貢,任內臺御史,謫陜西布政司經歷。

連洪洪武十七年貢,任山東清平縣知縣。

潭淵洪武十八年貢,任山西洪洞縣主簿。

趙野洪武十九年貢,任高苑縣縣丞。

苗時洪武二十年貢,任府軍前衛知事。

魏理洪武二十二年貢,任直隸晉州吏目。

李升洪武二十三年貢,任豐潤縣知縣。

韓淳洪武二十四年貢,任四川南充縣縣丞。

楊顯洪武二十八年貢,任直隸上海縣知縣。

李經洪武三十年貢,任國子監典簿。

郝英永樂三年貢,任山東日照縣知縣。

李黻永樂四年貢,任福建汀州府照磨。

楊迪永樂四年,以楷書直文淵閣,擢直隸太平府通判。

趙惇永樂五年貢,任山東蒲臺縣丞。

李琳永樂七年貢,任右府虎賁衛經歷。

白燦永樂八年貢,任直隸貝州衛經歷。

曹魯永東九年貢,任浙江金華縣知縣。

李登永樂十一年貢,任直隸新城縣縣丞。

王颙永樂十四年貢,任陜西寧夏衛經歷。

袁俊永樂十一年貢,任山東武城縣知縣。

韓穆永樂十七年貢,未仕。白圭永樂二七年貢,未仕。

劉憲永樂二十年貢,未仕。

李杰永樂二十年貢,任山東高密縣主簿。

孫渙宣德元年(1426年)貢,任直隸當途縣巡檢。

王玉宣德三年貢,未任。

冀安宣德五年貢,任東安縣主簿。

喬升宣德七年貢,未仕。

孟端宣德九年貢,未仕。

王浚正統元年貢,未仕。

趙璉正統二年貢,任直隸廣宗縣訓導。

朱懋正統五年貢,任靖虜衛儒學訓導。

韓春正統七年貢,任直隸壽州吏目。

馬肅正統八年貢,未仕。

李智正統九年貢,未仕。

武昌正統十一年,貢任北京留守衛經歷。

石瑛正統十二年貢,任山西盂縣知縣。

韓潤正統十四年貢,未仕。

楊質景泰三年(1452年)貢,任福建漳州府檢校。

郭馴景泰四年貢,未仕。

左祥景泰五年貢,任江西玉山縣知縣。

賀祥景泰七年貢,任山東東昌府照磨。

萬盛天順元年貢,任直隸山陽縣縣丞。

周原天順二年貢,任湖廣桂陽州判官。

袁襄天順四年貢,任北京留守衛吏目。

申淮天順六年貢,任直隸吳江縣縣丞。

袁泰天順七年恩貢,任直隸昆山縣典史。

喬林任陜西倉副使。張桓任山西大同府倉副使。

楊學任江西大使。高明任陜西倉副使。

翟珝任鳳陽府大使。劉永任直隸淮安府大使。

王慶任遼東倉副使。郭璠任山東青州府檢校。

以上九人俱恩貢。

朱英天順八年貢,未仕。

趙璽成化二年貢,任山西太原府通判。

張瑛成化四年貢,未仕。李洪成化六年貢,未仕。

智俊明之子,成化八年貢,未仕。

趙濟成化十年貢,任山東魯府引禮。

張善成化十二年貢,任山西石樓縣教諭。

麻諫成化十四年貢,任山東聊城縣縣丞。

李華成化十六年貢,任京衛經歷。

姚通成化十八年貢,任山西平涼府檢校。

申松成化二十年貢,任山西太原府經歷。

孟憲成化二十一年例貢,任山東濟陽縣縣丞。

康麟成化二十一年例貢,未仕。王惠成化二十一年例貢,任南京鴻臚寺序班。

孫紹成化二十一年例貢,任直隸興州衛經歷。

王紋成化二十一年例貢,未仕。

智升成化二十二年貢,任山東平原縣縣丞。

李景弘治元年貢,任山西晉府教授。

李恭弘治三年貢,任直隸保定縣教諭。

申柰弘治三年貢,任直隸靈壁縣縣丞。

智隆弘治七年貢,任直隸青豐縣教諭。

張文弘治九年貢,任直隸河間衛經歷。

賈政弘治十年貢,未仕。

梁器弘治十一年貢,任湖廣衡州府照磨。

王觀弘治十三年貢,任直隸南宮縣主簿。

張杰弘治十三年貢,未仕。

韓忠弘治十五年貢,任陜西綏德州同知。

李隆弘治十七年貢,任山東蒲臺縣知縣。

張璣桓之子,正德元年貢,任山東臨朐縣縣丞。

溫福正德二年貢,未仕。

胡恕正德五年例貢,任陜西左同府經歷。

張時制任湖廣麻城縣主簿。

王紳任山西布政司檢校。

楊錫任山西屯留縣知縣。

李江任山東臨清州吏目。

籍證任湖廣長沙府知事。

孫顯宗紹之子未仕。

張來玉任山東汶上縣主簿。

以上八人俱例貢。

李勖正德五年貢,任廣西安平州吏目。

李倫正德七年貢,未仕。

裴綱正德九年貢,任直隸平谷縣訓導。

姜桓正德十一年貢,未任。

張義正德十三年貢,任直隸順義縣丞。

趙思義璽之子,正德十五年貢,任陜西藍田縣丞。

王臣正德十六年貢,任直隸崇明縣丞。

張鎏正德十六年例貢,任直隸池州府知事。

張效善之子,嘉靖元年貢,任直隸撫寧縣知縣,有政聲。

朱繡嘉靖二年貢,任山西鄉寧縣教喻。

張紹嘉靖三年貢,任山東威海衛訓導。

郄宏嘉靖五年貢,任山西孟縣訓導。

王琚(原文不清)籍惟一任直隸晉州吏目。

劉鳳禎任江西湖口縣主簿。

以上三人俱例貢。

宋讠 贊嘉靖六年貢,任直隸沐陽縣主簿。

張紳嘉靖九年貢,未仕。

連應魁嘉靖十一年選貢,任陜西涇陽縣知縣。

杜經嘉靖十二年選貢,任山東夏津縣主簿。

楊迥嘉靖十三年選貢,任直隸宜興縣丞。

孫光祖嘉靖十四年例貢,紹之子。

龍際春同上年例貢,未仕。王引年同上年例貢。

張相嘉靖十五年貢,任山西樂平縣訓導。

宋詔嘉靖十六年貢,任直隸涿州訓導,以善教稱。

王瑜嘉靖十六年例貢。

袁景旸嘉靖十八年貢,任直隸肅寧縣訓導。

趙鎣嘉靖十九年貢,任(缺)。

張聚奎來玉之子,嘉靖十九年例貢。

袁景昭嘉靖二十一年貢,任山東丘縣訓導。

楊遷嘉靖二十一年貢。

智秉元隆之子,嘉靖二十二年貢。

智秉倫隆之子,嘉靖二十四年貢。

李鳳儀嘉靖二十一年例貢。

李鳳鳴儀之弟,同上貢。

武卿同上貢。

武弼卿之弟,同上貢。

李時芳同上貢。

黃甲同上貢。

朱景顏同上貢。

謝經同上貢。

李思儒嘉靖二十三年例貢。

籍惟和嘉靖二十四年例貢。

劉升翰貢同上。

王宗魯惠之孫,嘉靖二十六年例貢。

孫守義顯宗之子,同上貢。

李云鵬倫之子,嘉靖二十九年貢。

恩蔭

郭佑 忠襄公次子,由恩蔭任戶部廣東清吏司主事。

郭讓 佑之子,由恩蔭任秦府奉祀正。

征辟

馬光 以文學征任國子監博士,見郡志鄉賢傳。

胡祗遹 景嵩之孫,以文學耆德征,官至按察使,卒贈禮部尚書,謚文靖,見一統志及郡志鄉賢傳。

國朝

王好義 以人才征,任浙江嘉興府推官。

武勛

李君羨 為王世充驃騎,惡世充為人,率其屬歸高祖,授上輕車都尉。秦王引置左右,從破宋金剛于介休,加驃騎將軍,賜以宮人繒帛。從討王世充,為馬軍副總管。世充子 玄應,自武牢轉糧入洛,君羨俘其軍,玄應走。從破竇建德、劉黑闥,所向必先登,摧其鋒,累授左衛府中郎將。突厥至渭橋,君羨與尉遲敬德擊破之,太宗曰:“ 使予如君羨者,虜何足憂。”封武連縣公、北門長。上在,伏讀書不休。帝嘉勞,歷蘭州都督、左監門衛將軍。未幾,出為華州刺史,后以識見疑,卒死見郡志。

韓令坤 父倫,許州行軍司馬,有罪當棄市。令坤泣請于世宗得流海島。令坤少隸周祖帳下,世宗即位,令坤累遷定武軍節度。世宗命宰相李谷將兵征淮南,令坤與李重進合 兵擊敗吳人。世宗親征,遣令坤及白延遇等襲揚州。令坤先令延遇以精騎數百,遲明馳入城中,不之覺。令坤繼至,撫之,民皆按堵安堵:安居,安定。,以令坤知 州事。南唐將陸孟俊軍逼揚州,令坤棄城走,世宗怒,命宋太祖與張永德領兵,趨六合援之。令坤聞援至,復入城守,與孟俊兵戰,大敗之,擒孟俊。俄與向拱下壽 州。宋初,移領天平軍加同平章事。太祖親征李筠,詔令坤率兵屯河陽,又從討李重進。建隆二年(961年)改成德軍節度,將赴鎮,上于別殿置酒餞之。乾德六 年(968年),疽發背卒,年四十六。令坤有才略,識治道,與太祖同事周室,情好親密,鎮常山凡七年,北邊以寧。見大明一統志及郡志。

韓重赟 少以武勇隸周太祖麾下,后從世宗,以功遷虔州刺史。宋初以翊戴翊(yì)戴:擁護、贊成。此指陳橋驛擁戴趙匡胤稱帝事。功,擢為永州防御使。乾德四年,太 祖郊祀,以為儀仗都部署。時有譖重赟私取親兵為腹心者,太祖怒欲誅之。趙普諫曰:“親兵必須擇人付之,若重赟以讒誅,即人人懼罪,誰復為陛下將親兵者?” 重赟得不誅。五年二月,出為彰德軍節度。開寶二年,太祖征太原過其郡,重赟迎謂(謁)于王橋。帝曰:“契丹知我是行,必率眾來援。彼意鎮定無備,必由此路 入。卿為我領兵,備道兼行,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乃命為北面都部署。重赟令軍士銜枚夜發,果遇契丹兵于定州。見重赟旗幟大駭,欲引去,重赟乘之,大破其 眾,獲馬數百匹。七年卒,贈侍中。子崇訓、崇業見郡志。

韓崇訓 字知禮,重赟子也。乾德中,以蔭補官,出權知麟州。在邊凡二十五年(1268年),以勞擢河北都轉運使,累破契丹兵,官至右龍武軍大將軍領詔防御使,卒年五十六。崇訓為人長厚謙畏,未嘗忤物。子允恭,禮賓副使,有謀略好學。

韓崇業,字繼源,以蔭補供奉官,選尚秦王廷美女云陽公主,卒年四十一。俱見郡志。

蔡審廷 少能騎射,周顯德初,擢鐵騎副兵馬使,從世宗戰高平有功,遷軍使。宋乾德初,授冀州刺史。審廷訓練士卒甚整,太祖過鎮陽,見于行在,所賜名馬寶劍。開寶八年(975年)卒,年六十九。見郡志。

嚴瑾 至元五年,以功勛世裔仕進,即署新滏達魯花赤達魯花赤:蒙語的音譯,元代職官名。元代,各部、路、府、州、縣均設有達魯花赤,由蒙古人或色目人充任,掌握 實權。充大理鬼國三十七部鐵冶提領。至元十二年,以服降羅波甸等渠帥,升元江府達魯花赤,加明威將軍給受金符,再加廣威將軍,元江路副使,再除新滏知州, 加武略將軍。

國朝

康長孫任金吾右衛指揮。

邵穩任金吾左衛指揮使。

王浩任河南衛指揮。

李友真任金吾左衛指揮。

李克公任留守衛千戶。

孔敬任濟州衛副千戶。

孔亮任濟州衛千戶。

胡常任濟州衛千戶。

鐵仲彬任睢陽衛千戶。

郭朋任府軍前衛千戶。

龍得任臺州衛千戶。

李從道任府軍前衛千戶。

李成任通州衛千戶。

孫杰任保定中衛千戶。

王銘任留守衛千戶。

宋得林任保定衛千戶。

王通任保定衛千戶。

孫伯林任保定衛百戶。

譚宏任錦衣衛百戶。

鄉賢

馬光 字榮伯,少好學從師數十年,晝夜不息,尤明三禮,為儒者所宗。開皇初,高祖征山東義學之士,光與張仲讓五人俱至,并授太學博士。嘗因釋奠,高祖親幸國子 學,王公以下畢集。光升座講禮,啟發章門。巳而,諸儒生以次論難者十余人,皆當時碩學。光剖析疑滯,上嘉而勞焉。山東三禮學者,自熊安生后,唯宗光一人。 初教授瀛博間,門徒千數,至是多負笈從長安。后數年,丁母憂歸鄉里,遂有終焉之志。以疾卒于家,時年七十三,見郡志。

陳薦字彥升,為華陽尉。盜殺人,棄尸民田。薦出驗,有以移尸告者,田主殺其母。縣欲文致殺一人,以追薦失盜之責。薦不可,曰:“焉有誣人以自貰 自貰:自赦,者邪?已而,獲盜。從韓琦定州幕府,性木疆簡淡,獨琦知之最深,每語人曰:“廉于進,勇于退,嫌疑間毫發不處,與人交久而不變,如彥升者,無 幾也。”神宗即位,拜天章閣待制,進知制誥,知諫院。薛向首謀取橫山,功不成,薦請以漢王恢之罪罪向。楊繪論魯公亮用人不當,言既行,而遷侍讀,罷諫職。 薦曰:“此乃宰相欲杜繪言爾,所言是宜,責宰相”。疏入不報,除河北都轉運使。河決棗疆,水官議于恩、冀、深、瀛之間筑堤三百六十里,期一月就功,役丁夫 八萬。薦曰:“河未能為數州害,民力方困,愿以歲月為之。”還判判:職務高兼職低,稱判。流內:流內官階九品至一品稱流內,九品之外為不入流。銓銓:選 授。

太常寺。議學校,首舉法,請會三年貢士數,均之諸路,計口察孝廉如漢制。權主管御史臺,言李定匿所生母喪,不宜為御史,罷臺事。又以議典禮不 合,出知蔡州,召為資政殿學士,屢求退,以為本州,命兩省燕餞資善堂,擢其子厚御史臺主簿,未幾提舉崇福宮。卒年六十九,贈光祿大夫。

胡礪字元化,少嗜學。天會間大軍下河北,礪為軍士所掠至燕,亡匿香山寺,與傭保雜處。韓昉見而異之,使賦詩,礪操筆立成,思致清婉。昉喜甚,館 置門下,使與其子處,同教育之。自是學業日進,十年舉進士第一,授右拾遺權翰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觀察判官。定之學校為河朔冠,礪督教不倦,學者稱其程文 為元化格。皇統初,為河北四路轉運都勾判官。礪性剛直無屈,行臺平章政事高禎之汴,道真定燕于漕。礪欲就坐,禎責之。礪曰:“公在政府,則禮絕百僚。今日 之會,自有賓主禮。”禎曰:“汝他日為省吏當何如?”礪曰:“當官而行,亦何所避。”禎壯其言,改謝之。改同知深州軍州事。郡守蔑視僚屬,礪常以禮折之, 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礪。州例置弓手百余,歲取民錢五千余萬為顧。且其人皆市井無賴,以跡盜為名,所至擾民,礪罷之。繼而有飛語曰:“某日賊發,將殺通 守。”或請為備,礪曰:“盜所利者,財耳。吾貧如此,何備為?”是夕,令公署撤關,竟亦無事。再補翰林修撰,遷禮部郎中,一時典禮,多所裁定。海陵拜平章 政事,百官賀于廟堂,礪獨不跪。海陵問其故,礪以令對。且曰:“朝服而跪,見君父禮也。”海陵深器重之。后遷翰林學士,改刑部尚書,扈從至汴汴:即今開 封,金時稱汴為南京。得疾,海陵數遣

士臨問,卒深悼惜之。年五十五。

胡景崧字彥高,十歲喪父,哀毀成疾,擢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詞賦甲科,釋褐釋褐:脫去民服穿起官服。褐,短衣,泛指民服。海州軍事判官,特旨升即墨令。縣治瀕海,土土堯而俗惡。崧清介自律,人莫敢犯。縣界多世官,侵愁細民,累政以為苦。及是有以牧馬傷民田者,崧痛繩之,強暴帖(貼)然貼 然:服貼。初縣廨在古城隅,有狐禍,崧至遂絕,民刻石頌德。遷河南府推官,偃師送強寇數十,尹以下謂此寇為民害久,亟欲除之。崧疑為平民,緩其獄。尹 怒,強出囚于市,且以緩讓崧。崧執議之次,忽有馳報,偃師獲正賊者,尹慚謝。召為大興推官。往大興獄犴填滿,崧蒞職不三月,以獄空聞,詔錫宴以寵之,后官 同知遼東路轉運使事。本路稅額,以牛頭征者,積數百萬石,多有名無實,無所從出,重為主典者累。崧躬自閱實,無有欺抑者。凡摏配之數,悉從蠲貸。入為刑部 員外郎。東平、大名同時有告人謀反者,朝庭以戶部員外郎蘇某鞠獄大名,而東平則以崧決之。蘇法吏專事扌旁掠,囚不勝慘毒,皆自誣服,株連者以千數。崧至東 平,有司供獄具至,有蝎籠、火匱之屬,嘆曰:“斷獄以情,奚以此為哉!”引告者諦審之,十日而后其情得,告者博頰自恨,言所以誣罔者。獄既其正,反坐此人 而已。泰和六年(1206年),為上京上京:金初沿襲遼制,仍稱臨潢府為上京,即今內蒙巴林左旗南。、東京東京:即今遼陽市。金初稱東京,后改為路。按察 司僉事,陛辭以例言三事,皆天下大計,非例所當言者。其一:天子之職在擇相,相得人,斯可垂拱而治;其二:嗣未立,宜肅正六宮,以廣繼嗣之路。不報。元妃 李氏專寵,其宗有威福之漸,外臣有夤緣夤緣:攀附。至宰相者。改同知鎮西軍節度使事。郡國蝗,中使四出掩捕,獨崧所治近城三十里無有。樓煩報蝗入縣境,崧 馳至,禱于后土祠,言罪在守令,幸無毒平民。顧盼之際,蝗去無留者。大安初,遷同知東平府路兵馬都總事。以崇慶二年(1214年)卒,年五十有九。崧美豐 儀,善談論,臨事剛嚴而推誠接物,族屬余百口同居,迨崧四世,崧恤睦之,小大無間。言舊制,文資官,例提舉學校,崧所在必課諸生學,委曲周至,終始如一。 前后三知貢舉,凡置在優等者,皆奇杰士。孫,祗遹,有傳。舊志作胡嵩,今據遺山集正之。正德末,孝明村民得胡氏志石,亦作景崧。

胡祗遹字紹開,少孤,既長讀書,見知于名流。中統初,張文謙宣撫大名,辟員外郎,累官至應奉翰林文字,調右司員外郎。時何合馬當國,進用群下, 官冗事煩。祗建言,省官莫如省吏,省吏莫如省事。以是忤權奸,出為太原路治中兼提舉本路鐵冶。將以歲賦不辨責之,及其蒞職,乃以最聞,改荊湖北道宣慰副 使。有佃民訴其田主謀為不軌者,祗遹察其冤,坐告者。十九年為濟寧路總管,上八事于樞府。言軍政,曰役重、曰逃戶、曰貧難、曰正身;入役:曰偽署文牒,曰 官吏保結,曰有名無實,曰合并偏頗。樞府以其言著為定法。濟寧移治鉅野。(鉅野)久經兵戈,民俗樸野。祗遹選郡子弟,擇師教之,親為講論。久之,治以最 稱。升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使,所至抑豪右,扶寡弱,以敦教化,以厲(勵)士風。民有父子兄弟相訟者,必懇切諭以天倫之重,不獲已,則繩以法。召拜翰林學 士,未赴,改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未幾,以疾歸。后以耆德第一人,征不就,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文靖子,持太常博士,所著有《周易直解》《紫山 集》。

韓心淵少負奇節,以文學征入國子監,不事嬉戲,日記千言,經史百家之書悉究其蘊奧。任衡水尹,以德化民。至正十九年(1359年),真定大蝗,獨不入衡水境,因旌其循良,調真定縣尹。時有掃地王作亂,心淵與其子拒守,城陷,父子俱死于難,見郡志。

國朝

郭資字存性,洪武乙丑(1385年)進士,任庶吉士,戶部主事,祠祭員外郎、僉都御史、北平布政。文皇在潛邸,數見愛。后靖難南下,屬資居守, 撫兵輯民,給糧餉不乏。永樂初,論功晉戶部尚書,仍掌布政事,賞赍視伯爵。已改北京刑部尚書,改戶部。仁皇初,加太子太師。蹇義、夏原吉數短于上,謂資偏 執,常格恩澤,請罷資。上意不然,間以語大學士楊士奇曰:“先皇興義旅及吾昔居守,皆得資力。其人亦材,且誠,今必如二臣請,是吾危則任人,安即棄之。吾 誠不忍。”士奇對曰:“故舊無大故不棄,此皇上盛德。顧資強毅,人不得干以私,但詔敕所蠲租,資必責有司依歲額征。此大過,誠如二臣言,然耿介守廉。”上 曰:“吾在此,復有原吉與同事,彼雖偏執,莫能行也。”已竟罷政事,賜璽書,歸武安。資歸逾月,上念之不己,間謂士奇等曰:“無使大臣怨乎,不以資其謂我 何?”命戶部給半俸,復其家。宣皇宣皇:即宣宗朱瞻基。嗣位,詔起資為戶部尚書,免朝謁。資視事勤,雖大風雨不避,僚吏敬憚。性木強,意所安者,雖刀鑊無 能屈。喜辯論,每厲聲色與人爭勝。所居在馬莊村,頹垣樸舍,未嘗治第城府治,卒之日,家無余財。年七十三,追封湯陰伯,謚忠襄,見郡志。

郭重字自修,別號東園,本縣在坊里人。少穎敏,有奇志,謹介不好狎,涵古契靜,寡言笑,魯魯:性敦厚。不以齒舌短長人。博涉群書,雖癯然若不勝 衣,而卓然自樹于流俗,動止有則,居幽室必整,遇妻婦如嚴君,事親孝甚,親亦樂其有子。堂叔聰言,俱早卒,遺二女,曲為撫育,既笄俾適名家。謙恭易直,與 物無忤。至馭戒獲亦仁恕款洽,罔厲聲色。鄉鄰有斗者,見其至,遂凜然汗縮,退聽莫敢近。治禮記,賓于鄉(賓于鄉:作鄉飲時的嘉賓。),業于雍(雍:撤膳時 奏的音樂。),簡于銓(銓:古史中解說、評議一類的文字。),授內秩為京兆理刑,迎二親之官就養。剛直公清,談笑剖決罪疑,惟輕、惟厥中、惟明克允,民用 罔冤。無何,惟帝擢戶部司度,褒封其親。尋奉命延綏遼東等邊餉軍,收通州清源關、崇文門課稅。益矢心勤事,征給一以公,余銀數千兩悉公同諸當路者,貯以待 用,一介無所與也。大司徒梁公廉知其賢,適服闋(服闋:為父母守孝滿三年。)北上,復奏往清源關督收課稅。起解在京西十庫,官鈔二千五百余萬,貫錢二千五 百余萬文。清白之操,赫奕于時。當道諸公,方有遷陟之議。一日語僚友曰:“毛檄之捧喜為親也毛檄句:語出毛子檄之典,意為孝子不貪利祿,只為養親而出 仕。吾親古矣;臣子之分,亦效策勞。人生貴適志,此其時也。”遂上疏乞歸。上意挽留,乃竟去。歸筑精舍于小河之村陽,敘風情,倚南簾以寄傲,熙熙而樂, 飄然于世態風波之外。一足不躡于公門,有司暨師儒,懇請鄉飲亦不赴焉。服食多布葛茹蔬,壽六十三而卒。訃音一聞,老稚墮淚,咸以年未期頤期頤:百歲稱期 頤。為惜。無何,撫按行督學官,旁求郡邑之賢,用以崇祀。文移茲邑,有司狀其行以上,于是督學官轉白于撫按諸公,僉如所請,遂令作主入祠,血食血食:受享 祭品。萬世,人皆快其作德不孤焉。此其梗概也。其有欲知先生之詳者,尚當考于尚書王公日常之墓志銘,太保劉公龍之神道碑,于茲不贅云。贊曰:于戲東園,立 德以崇。身致君以顯親興,思松菊而凌霄漢,出宇宙之外,究其歸,其兩疏兩疏:指漢疏廣與其侄疏受年老辭官的故事。之儔乎,其五柳(五柳:指晉陶潛五柳先 生,泛指志趣高尚的隱士。)之儔(儔:同輩,同伴。)乎!

楊錫字天賜,別號槐亭,性謙抑嚴重,狷介質實,不茍合于人,亦不茍言笑。屬處義當問者,雖費弗惜。而自奉儉約,食無兼味,衣不繒錦。初授濟寧經 衛,軍政允修而士卒悅服,乃陟屯留尹。時賊寇張清等鳩眾害人,晉鄙晉鄙:山西邊遠的城邑。晉,山西;鄙,邊遠偏辟的城邑。弗靖。前是尹者,率畏其強橫,莫 敢誰何。錫至,乃嚴武備、繕甲兵、懸賞以募技能,畫策以定勝算,一鼓而渠魁授首,屬眾潰奔,生民賴以安堵安堵:安居。后以疾解綬歸隱,怡情田畝間,教子 訓孫,課農督植,非飲射讀法,足不履于公庭。其孝友忠愛大節,詳見于地鄉郭公東園墓志銘。

韓永齡字養恬,別號西川。始生時,其母連氏元夜元夜:大年初一夜。元,新始之意。夢紅云迅雷自震方流于室,驚而寤,乃誕。性資穎,特器度寬宏, 甫能言,厥父愛讀翁名潭者,口授以千文等書,輒能記。十歲游鄉校,見重于當代名公。較藝文場,必居首選。士林珍其作而傳誦之。且自視謙然,常若不及。每讀 書,雖祁(奇)寒盛暑,必至夜分,翁媼恐其過苦而有傷也。命仆糊其燈,后以革為籠,留隙光,僅足觀書而巳。翁媼問之,則曰:“已就枕矣。”其勤苦如是。筑 精舍于紫金河紫金河:武安城內,內北門紫金樓下之河。滸,以訓誨生徒。學鄙章句,惟以窮理為先。制行立心,動以圣賢為法。嘗作《居心銘》以自箴,作《困學 詞》以勸學,作《無爭論》以懲忿。一日出往過城門,上有修雉堞者,墜泥污其冠,人怕懼無措,下而跽(跽(jì):長跪。)曰:“勿我怒,愿贖新冠以償。” 永齡曰:“誤中耳,爾敢故軋(砸)我耶?”復歸,自易冠。家圃有蔬果,或逾垣竊之永齡適至,或人倉卒不能去也,遂伏地請罪。謂之曰:“爾家無此,故愛食 耶”。以所竊物畀之,仍更取以益。其人感愧,卒為良民。雅量汪洋,大率類此。鄴郡崔文敏公數奇之,引置門下,恒許之曰:“犯而不校,今之顏子也。”聞母 病,當酷暑徒步歸省。醫言用生芐芐:地黃。汁可療,遂執鍬镢,歷原野躬采為汁,祝天祈效,母服果愈。年二十,領嘉靖戊子鄉薦,己丑會試,偶下第,入太學。 時同監者六百人,祭酒魏公校,悉叩其蘊而評焉。永齡言志曰:“富天下之民而教之,以興禮樂使周道燦然復見,愚實愿焉。”言功曰:“主敬以和,中安禮以方 外,孝弟以立仁,簡易以盡道,愚從事而未能也。”言時務曰:“崇儉樸以革奢靡,重本業以抑末作,登實學以黜浮文,勵廉恥以羞奔競,振德望以隆師傅之尊,援 賢良以新天下之志。六者,非備也,于時為急”。魏公覽而奇之曰:此公輔器也,舉為首算,首算:頭籌。榜其名于率性堂。惜天不假年而卒,文敏公作誄詞以悼 之,詳見后渠洹詞集。

節孝

高小梅西關里人,高剛之女也。正德辛未(1511年),薊盜劉七寇晉,六月六日下太行,突至武安。小梅年十有六,有姿色,盜執之擁促上馬。小梅 張目罵賊,賊拔刃駭之曰:“速上馬從我!否則死在目前耳。小梅益怒罵曰:“賊狗!寧早殺我,必不受污。”時張、郗二生在旁,賊顧曰:“殺此女汝試視 之。”遂死。后知縣周傅以其事上聞,旌表曰“貞烈之門”。

曹氏流泉里人,曹貴之次女也。適石門里王宣,生子紹,未逾月,天順元年(1457年)夫宣疾卒,曹氏時年二十。姑憐其年少,諷(諷:勸說。)令 改圖。氏以死自誓,勤紡績以養其姑,而子紹賴以成立,仕終興州衛經歷。奏復姓孫氏,孀居四十余年,志節貞然。弘治十三年(1500年),知縣殷輅核實奏, 間旌表曰:貞節之門。

杜氏在坊里人,杜明之女。幼適于任倫。弘治十七年(1504年),倫疾卒,時杜氏年方二十,哀毀(哀毀:居親喪悲哀過度而損傷面容。)殊至,欲 以身殉,賴多護獲存。子守貞髫齒(髫齒:幼年。),而守節尚妊娠,杜氏苦心勵志,百折不撓,躬蠶績,承顏順志,事孀姑孝甚,內政嚴肅,撫二子慈愛備至,獲 至成立。迄今三十余年,貞聲懿望,鼓聞遐邇。嘉靖十四年,知縣趙璧上其事,旌表曰:貞節之門。

石氏西關里人,生員石淳之女也。少字字:許配。于生員王謨,后謨疾革疾革:病危重。,與石氏訣曰:“汝能養吾翁媼,育吾嬰稚乎?吾死目且瞑。”石氏時年二十三,泣曰:唯唯。謨尋卒。石氏哀毀骨立,堅鐵石之操,誓不二天(二天:舊謂女子改嫁或第二個丈夫。)事翁媼孝甚,敬進其所欲。撫孤引年成立, 穎脫胄監胄監:國子監。將效用于時。孀居三十余年,艱苦萬狀,終始不渝,閨門肅如也。嘉靖二十五年,知縣熊瑤以其事奏聞,敕旌其門曰:貞烈。夫旌典,國家 所以風風:教化。世道也。節孝有不聞者,亦泥于時之所遇不同耳。然彼固無望其身外之名,而亦不可以不風也。姑據其節孝膾炙人口者附之,以傳后世,其旌否無 論也。

王氏在坊里人,王剛之長女也。年二十,歸于西關里石王林,生子瑛,未晬(晬(zuì):嬰兒滿百日或一周歲之稱。)而夫卒。王氏時年二十二,守 志勵節,誓不再適,紡績以養其舅姑。撫孤成立,任山西盂縣知縣。氏孀居五十三年,貞聲茂著,內外無閑言。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縣張澤核實奏聞,命 未下而歿。惜哉!

張氏流泉里人,張貴之長女也。年十七,適同里邵林,舅姑俱高年而夫孱弱,張氏勤紡績,力衣食以養。其舅姑繼喪,賣簪珥竭力以為葬具。歷五年移天 亦喪,遺子隆尚幼,時年二十有二。有諷令改圖者,遂叱之曰:“妾一失節,吾兒亦為人奴,使歿后何顏見亡夫于地下?”竟苦心勵操,以死自誓,撫孤隆成立,壽 僅五旬有一。張氏又與其男婦(男婦:兒媳。)高氏,力撫諸孫曰經、曰維、曰純、曰紀,亦各以上農成立。孀居六十余年,堅持雅操,內外無間言。知縣喬公升、 熊公瑤建匾以表揚之,將以上聞,惜以九旬卒,未果,鄉人至今嘆焉。

高氏紫泉里人,高堅之女也。年十七,字西關里籍濂。未二年,濂卒,子惟新尚在娠。家貧,甚有欲奪其志者,氏執義不屈,遂叱之曰:“吾有舅姑,死 即死矣,何必踐二庭乎?”誓死無他志。勤麻枲麻枲(xǐ):借指紡織。枲也泛指麻。歷盡苦事,舅姑送終盡禮,鞠孤以底于成,補邑庠弟子員。孀居四十余年, 以貞節聞。知縣喬公升、熊公瑤俱崇獎其門。知縣唐公交,每賜米肉花布。

徐氏彰德人,教授徐晟之家女也。適本縣落陽里儒士張偉,時年二紀二紀:一紀十二年(歲),二紀二十四年(歲)。遺孤鳳岐方晬。以卒,家貧甚, 躬紡績以贍子。既長,弗克卓立,艱苦萬狀,人不能堪。益勵志守節,誓不二夫。鄉人皆嘆曰:“烈哉!張偉之妻也。”知縣熊公瑤樹匾于其門,唐公交時饋米肉花 布。

賈氏柏林里人,賈能之女也。年二十二,而夫李純疾卒,無嗣,止遺二女。家貧甚,弗克殯葬,停柩于宅。正德六年,流賊入境,或勸之避去。賈氏 曰:“夫亡既不能葬,今乃去之,而使賊燃民舍及其骸骨,是益重其過也。堅志以守,卒免于害。后二女既長,適人,始營葬焉。孀居五十余年,事紡織贍生,誓不 二天,人咸稱之。嘉靖二十六年,知縣唐交旌獎其節。

王氏西關里人,王璋之女也。年十七于歸(于歸:舊時稱女子出嫁為“于歸”。語出《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程學。正德六年,學以胥役 磁卒,氏扶櫬櫬:棺材。還葬,哀毀幾絕。葬欲身殉,或勸以姑老子幼,得止。誓不二天,紡績力食孝養。孀姑劉氏,終以八十有六。撫育遺孤,嘉范成立,補邑庠 弟子員。氏孀居三十余年,堅志守范,宛如金石,雖兵荒饑餓,貞介益固。嘉靖二十六年,知縣唐交核實以旌。

李氏胡累里人,李聰之女也。年二十,夫生員楊森卒,遺繼母曲氏年高,二子俱嬰孩。李氏甘貧守節,誓不再適,躬織纴以養其姑,撫育啟東、啟明,以耕讀成立。孀居三十余年,貞聲茂著,嘉靖二十六年,知縣唐交旌焉。

杜氏在坊里人,杜清之女也。年一十八而寡,慨夫賈敏早喪,哀毀欲絕。遺孤思永生發未燥(生發未燥:胎生毛發未干。燥,干。),氏事紡織,以贍其生,誓志不二。撫孤成立,補庠生。孀居三十余年,鄉人稱盛。嘉靖二十六年,知縣唐交旌焉。

韓氏洺遠里人,綏德同守韓忠之三女也。正德六年,夫溫樸卒,遺孤思鄉,年未四周。韓氏躬紡織,以養其姑,撫孤成立,守節四十余年,閭里推重。嘉靖二十六年,知縣唐交旌焉。

李氏陽邑里人,李昱之女也。夫石隆卒,氏苦心勵操,誓不再適,撫孤成。嘉靖二十六年,知縣唐交旌焉。

任貴在坊里人,父整,早卒,母武氏守節撫孤,獲至成立。醇謹溫厚,奉母孝養備至,問安視膳,所欲則敬進之,有以得其歡心。母疾,起居扶持,供湯 藥,朝夕不離側者六年。齋戒焚香,祈以身代,疾遂愈。人以為孝行所感,咸敬服之。呈諸有司,欲以其事聞。貴固拒之曰:“此子職之常也,何必乃爾。”繼饋花 紅羊酒以旌其孝。

袁泰字世亨,郝家莊里人。父俊,任山東城武縣知縣,母王氏隨任,俱卒于宦所。時泰在嬰稚,仆袁虧以路遠力孤,莫能扶柩以歸,因將二柩寄于城武寺 中,攜泰歸籍。既長,泰始知父母旅櫬旅櫬:客死者的靈柩。未返,旦夕抱恨終天,哀毀幾絕。且居家貧甚,徒跣至城武垂泣,詢獲二柩扶歸,葬于縣西五級村西。 欲以身殉,賴多護獲存。尋有二白鶴集于墓所,三日悲鳴殊切,人以為孝行所感,咸雅重之。后泰游邑庠,以恩貢任典史。

張璣字文衡,丁村里人,隨父桓在任,年八歲父卒于官璣泣毀骨立,幾隕生。與其母邢氏,扶旅櫬歸葬于縣西紫金之陽, 敬諸父及諸兄若成人。然既長,出就外傅外傅:古代稱管教學業的師傅為外傅,對管教教養的師傅稱內傅。,穎敏博洽,涉獵經史,善吟詠。念母氏艱窘萬狀,言及 輒垂涕泣。承顏順志,朝夕孝養罔間。母疾,躬調湯藥,偕其妻楊氏,齋沐禱于神,愿以身代,疾獲愈,至八旬乃卒,人以為孝行所感。弘治十四年(1501 年),知縣殷輅嘉其孝,每周急焉。后發身胄監(胄監:國子監,也指國子監的生員。),任臨朐丞,率母遺教,政興務舉,廉能有聲。厥子曰倰、曰儆暨光宇、光 漢諸孫,皆業儒,亦以見公積德之驗云。

祁瑾柏樹里人,姓[性]淳樸,不逐時好,事父母孝甚,供甘旨左右,就養承顏順志。母李氏疾,遂默禱于天,請以身代,后疾愈,數年乃卒。瑾哀毀逾禮,廬墓側三年,孝行為鄉邦所重。有司欲以聞,瑾固卻之。嘉靖十八年,知縣周公時相,聞其孝,樹匾以表揚其門。

張來玉任陜西秦州幕,以親老不能迎養,遺祿以舉之,人羨其孝。

封贈

郭太贈榮祿大夫,太子太師,戶部尚書。

郭溫贈資政大夫,刑部尚書,加贈榮祿大夫,太子太師。

郭仲禮郭太、郭溫、郭仲禮:郭資曾祖、祖父、父親,皆因資貴而受封。贈資政大夫,刑部尚書,加贈榮祿大夫,太子太師。

智溫封文林郎,陜西平涼府推官。

韓俊贈征仕郎,北京通州衛經歷。

郭文封文材郎,應天府推官,繼移封承德郎,戶部主事。

孫經封福建道監察御史。

旌義

任天佑儒教里人,行履忠信,子孫七十余人,毋敢私蓄,四世同居。大定三年(1326年),表其門,見郡志。

國朝

郭璉柏林里人,輕財重義。正統四年(1439年),上粟千石以周歲侵(祲)(歲侵(祲):荒年。)。有司以其事聞,敕旌其門。

王貫字以通,下莊里人,輕財重義,好施,于歲侵(祲)捐粟以周鄉鄰之貧乏者。橋梁祠宇多有建置。其子銳鉞,克維父志,益周急罔怠。嘉靖二十四年,州守任丘劉公崇匾其門曰:捐財濟貧鄉間敬重。知縣熊公瑤亦贈以詩。銳鉞今俱年九十余,人以為積德所感。

白琛崇義里人,弟懷玉發疾,琛友愛備至。其子曰文進,克維父志,至今

輯睦尤立義社,積粟以賑鄉鄰之不足者。宣德間,書其名于旌善亭,曰:義民。

任聰在坊里人,輕財重義,捐北關外地十余畝,以為義冢,至今貧民得以葬者,咸頌其德。

張瑬西關里人,磊落不羈,恒以周急為念,捐西關外地十畝,以為義冢,澤及枯骨。嘉靖二十二年,知縣熊瑤匾其門曰:尚義之家。

劉廷臣生員,遵父劉清遺言,見叔劉聰、劉佩各生四子,分居止取貲產十分之二。

三老

趙璽申松張善少精敏,長殖學有名,入仕政教卓然。乞休咸純謹狷介,足不躡公門,結廬于洺河之陽,名靜樂堂,順養天和,以琴書自娛,訓戒子孫。客 至相與觴詠竟日,鶴發康寧,顏如渥赭。士夫無遠近大小,咸相敬重,以有德君子稱之,號洺濱三老。彰德守劉公聰聞其賢,而造訪焉,各贈以詩。

胥材

韓得春,典史。房俊,經歷。韓溫,縣丞。梁好古,主簿。王和,斷事。王升,縣丞。王輝,判官。趙愷,知事。李弼,兵馬。范昭,知事。溫敬,主 簿。徐麟,縣丞。王佐,主簿。郭麟,縣丞。安民,經歷。王經,驛丞。王佩,大使。邢謙,典史。賈史,驛丞。賈文表,大使。籍惠,知事。韓紳,驛丞。籍惟 慎,驛丞。劉端,主簿。

僑寓

臺佟字孝威,鄴人也。隱居武安山中,鑿穴為居。漢建初,中州辟不就。剌史行部乃使從事致謁,佟往謝。剌史乃執贄贄:初次見面時所送的禮物,表示 敬意。見佟曰:“孝威居身如是甚苦,如何?”佟曰:“佟幸得保終性命,存神養和。如明使君,奉宣詔晝夕惕惕:小心謹慎。庶事,反不苦耶?”遂去,隱逸于深 山,人終莫能見焉。見后漢書逸民傳。

劉秉忠字仲晦,邢臺人,自幼好學,深于易及邵氏(邵氏:邵康節。)經世書,天文、地理、律歷以至眾技,悉無不通,隱居武安紫金山。元世祖為王 時,入見應對稱旨,遂留侍左右。上書數千言,皆開國要旨。世祖即位,多施行之。繼拜光祿大夫,位太保,乃詔學士竇默女妻之。以天下為已任,知無不言,言無 不聽,進人才各稱器。使城城:此處為動詞,建筑之義。開平城、燕都皆秉忠相其地相其地:看風水而點位置。翰林以詩贈曰:“掛瓠武安,絕世離群。翻然而 起,拿風躍云。”自號藏春散人,有詩文十卷,無子,以弟秉恕子蘭璋為后。偶一日,端坐而卒。贈太傅趙國公,謚文貞,山今有隱室存。

國朝

劉淵齡劉九齡零陵人,本縣知縣劉安之子,因安卒,葬武安,遂家焉。

災祥志

志曰:春秋書災不書祥,此并書之者何?春秋經也,志史也實錄也,故志災祥。

旱正德四年(1509年)己巳,大旱。

寇賊正德六年辛未,流賊入境。

雨雹正德九年,甲戍大雨雨:此處為動詞,下、降之義。雹。嘉靖二年、五年,丙午雨雹。

黑眚正德七年壬申黑眚眚(shěng):原為眼生黑翳,此處指日蝕。

星隕嘉靖八年,己丑星隕,嘉靖十三年甲午星隕如雨。

蝗嘉靖八年己丑大蝗,十五年丙申大蝗。

地震嘉靖十四年乙未地震,二十三年甲辰地震。

鳳凰金太和二年(1202年)壬戍八月,見于縣南鼓山石臺。

芝草元至元八年(1271年)辛未產金芝九莖于乾拱上。

麒麟皇慶元年(1312年)壬子六月二十六,麒麟產于洛陽村張堅家。二年二月十七日,又產于是村高呆兒家。

玉兔嘉靖十年,玉兔產于南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浦县| 星子县| 青岛市| 阿克陶县| 榆树市| 兰西县| 安宁市| 盐亭县| 秦皇岛市| 义马市| 巢湖市| 长兴县| 襄樊市| 吉安市| 东乡县| 五河县| 板桥市| 子长县| 叶城县| 靖安县| 清水县| 黑山县| 赤峰市| 大关县| 汪清县| 孝昌县| 措勤县| 宝清县| 江达县| 珠海市| 措美县| 二连浩特市| 华池县| 中阳县| 玉环县| 若羌县| 临澧县| 满城县| 沛县| 宣城市| 天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