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小兒瘡方
《病源論》云∶ 者,風濕搏于血氣所成,多著手足節(jié)腕間匝匝然,搔之癢痛,浸淫生長,呼之為 ,以其瘡有細蟲,如蝸蟲。
《產經》治小兒大人蝸疥百療不瘥方∶地榆(五兩) 楝實(一升) 桃皮(五兩) 苦參(五兩)凡四物,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洗良,并治癬。
又方∶谷樹白皮一合,臘月豬脂一合,苦酒二合,小蒜半合,釜下土半合。凡五物,搗如泥,以敷上,密裹,干復涂之。
治小兒王灼瘡方
《病源論》云∶腑臟有熱,熱熏皮膚,外為濕氣所乘,則變生瘡。其熱偏盛者,其瘡發(fā)熱亦盛。初生如麻子,須臾王大,汁流潰爛,如湯火所灼,故名王灼瘡。
《千金方》∶小兒王灼瘡者,一身盡有如麻子小豆者,戴膿汁出,乍痛乍癢乍熱方∶又方∶桃仁熟搗,和面脂,涂之。
又方∶牛 灰敷之。
又方∶燒艾灰敷之。
《產經》治小兒黃爛瘡方∶黃連 胡粉上二物,冶下篩,分等,以麻油和涂之。
治小兒月蝕瘡
《病源論》云∶小兒耳鼻口間生瘡,其謂月食瘡,其瘡隨月生死,因以為名也。世云∶小兒見月初生,以手指指之,則令耳下生瘡,故呼為月食瘡也。
《千金方》∶治小兒疥月蝕月死方∶酥和胡粉涂之。
又云∶月蝕九竅皆有者方∶又方∶燒蚯蚓令赤,屎末和膏敷之。
《葛氏方》∶以五月五日蝦蟆屑和膏敷之。
《產經》;取蘿摩草汁涂上。
又方∶銼槐枝煮取汁洗之。
《龍門方》∶豬脂和杏仁敷之。
《徐之才方》∶小柏皮搗為末敷之。
治小兒凍瘡方
《病源論》云∶小兒冬月,為寒氣傷于肌膚,寒氣搏于血氣,血氣壅澀,因即生瘡,其瘡腫而難瘥,乃至皮肉爛,謂之為凍瘃(爛)瘡。
《產經》云∶小兒冬月涉水,凍手足,瘃壞疼痛方∶取麥穣,煮(令濃)熱,洗漬之(即愈)。
又方∶櫟木灰和熱湯(取汁,清)洗之,良。
《千金方》∶生胡麻搗敷之。
治小兒漆瘡方
《病源論》云∶人無問男女大小,有稟性不耐漆者,見漆及新漆器,便著漆毒,令頭身面體腫,起隱疹色赤,生瘡癢痛是也。
《產經》云∶治小兒犯觸漆器,面目皆腫,身體作瘡,爛方∶嚼 涂之。
又方∶芒硝若礬石一一著鹽湯中令消,以洗之。
又方∶煮柳葉洗之。
又方∶搗薤以涂之。
治小兒蠼尿瘡方
《千金方》搗梨葉敷之。
又方∶燕巢土酢漿和敷,干,易。
《產經》云∶初得便以犀角水磨涂上。
又方∶鹿角燒末,苦酒和敷之。
又方∶小豆屑苦酒和敷之。
又方∶大麥飯嚼敷之。
又方∶胡粉以生油和涂之。
治小兒惡瘡久不瘥方
《病源論》云∶夫身體生瘡,皆是臟熱沖外,外有風濕相搏所生。而風濕之氣有挾熱毒者,其瘡則痛癢腫 ,久不瘥,名為惡瘡。
《產經》燒蛇蛻末,以豬膏和敷之。
又方∶豆豉熬(令黃),末,敷上。
《集驗方》∶浣其父 ,取汁,以浴兒,勿令兒及母知,大良。
《葛氏方》燒亂發(fā)并釜月下土,豬膏和敷之。
又方∶梁上塵敷之。
又方∶黃連、胡粉、水銀末,和敷之,若瘡燥,和豬肪敷之。
《隨時方》∶取桑樹孔中水洗之,立瘥。
《范汪方》∶燒雞屎敷之。
《本草拾遺》云∶廁中泥敷之。
治小兒金瘡方
《病源論》云∶小兒為金刃所傷,謂之金瘡。
《產經》云∶以灶灰敷瘡中。
又方∶馬屎燒末,著瘡中。
又方∶燒綿末,著瘡孔中。
又方∶燒青布煙絕敷之。
今按∶ 地菘敷之。
治小兒湯火灼瘡方
《千金方》∶熟煮大豆?jié)庵?,溫涂之,無瘢。
又方∶白蜜涂,日十遍。(《僧深方》∶十余口之。今按∶《經心方》∶以蜜解,冷水飲之。)今按∶《經心方》以蜜斛(解),冷水飲之。
《產經》∶石膏末敷之立止。
又方∶?;宜头笾?。
治小兒竹木刺方
《產經》治小兒竹木刺及針不出方∶燒鹿角末水和涂瘡口立出,不過一夕,良。
又方∶生牛膝根搗敷瘡口,令自出。
又方∶嚼白梅,烏梅敷之,水和涂之。
又方∶王不留行,瞿麥隨在,服方寸匕,日三,自出。
治小兒落床方
《葛氏方》∶治小兒落床墮地,腹中有瘀血、壯熱、不欲乳哺、啼喚方∶大黃 黃連 蒲黃(各二分) 芒硝(一分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分二三服,當大小便去血。(《產經》同之。)
治小兒食不知飽方
《病源論》云∶小兒有嗜食,食已仍不知飽足。又不生肌肉,亦腹大,其大便數(shù)而多(泄,又呼為豁泄),此腸胃不守故也。
《千金方》治小兒食不知飽方∶鼠屎二七枚,燒末服之。
治小兒吐食方
《千金方》∶取肉一斤,繩系曳地行數(shù)里,勿洗,火炙啖之,良。
治小兒吐血方
《病源論》云∶小兒吐血者,是有熱氣盛而血虛,熱乘于血,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氣逆即血隨氣上,故吐血也。
《千金方》∶油三分,酒一分,和,日再服之。
治小兒咳嗽方
《病源論》云∶小兒咳逆,由乳哺無度,因挾風冷,傷于肺故也。
《產經》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猝得 咳,吐乳,嘔逆。晝夜不息方∶牡桂(三分) 甘草(十分) 紫菀(三分) 麥門冬(七分)凡四物,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綿著湯中,漉兒中口,晝夜四五過與之,即乳哺。
《千金方》云∶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吐出涕唾。出臭膿方∶燒淡竹瀝,煮十沸,小兒一服一合,日五。大人一升,日五。今按∶大棗丸尤驗。(其方在第九卷大人方。)《張文仲方》云∶孩子咳嗽宜與乳母藥方∶竹葉(切一升) 石膏(碎) 干姜(各四兩) 貝母(三兩) 紫菀 百部根(各二兩)上六物,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分三服,但乳母禁食蒜面。
《新錄方》治小兒嗽方∶飲服紫菀末。
《僧深方》云∶款冬花丸治小兒咳嗽方∶款冬花(六分) 紫菀(六分) 桂心(二分) 伏龍肝(二分)上四物,下篩,蜜和如棗核,著乳以日三夜二。(今按∶以大棗丸治之尤驗,其方在大人方中。)
治小兒食魚骨哽方
《產經》云∶治小兒食魚骨哽方∶以大刀環(huán)磨喉二七過,良。
又方∶燒魚骨末,以水飲之良。
又方∶仍取投地魚骨著耳上,因 咳之即出。
又方∶燒鸕 羽,末,以水服之,即出。
治小兒食肉骨哽方
《產經》云∶治小兒食諸肉,骨哽方∶貍骨末服方寸匕,良。
又方∶取雄雞左右翮大毛各一枚,燒末,服一刀圭。
治小兒食草芥哽方
《產經》云∶治小兒飲食過草介,雜物哽方∶以好蜜少少咽之。
又方∶末瞿麥,服方寸匕。
又方∶以豬膏和雞子吞之,不去復吞兩三過,良。
治小兒飲李、梅輩哽方
《產經》云∶治小兒吞李、梅之輩。塞咽不得出方∶以水灌兒頭上,承取汁,與飲之良。(《葛氏方》同之。)
治小兒食發(fā)繞咽方
《產經》云∶治小兒食發(fā)澆咽方∶取梳頭發(fā)燒末,服一錢匕。(《極要方》同之。)
治小兒誤吞錢方
《產經》云∶治小兒誤吞錢方∶搗炭服方寸匕。
又方∶服蜜一升即出。
又方∶艾一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之,立下。
治小兒誤吞針方
《千金方》治小兒誤吞針方∶吞磁石棗大,立出。(今按∶《產經》云∶末,少少服之。)《產經》云∶小兒誤吞針、箭、金鐵物方∶多食肥羊脂肉及諸肥物,自里出之。
治小兒誤吞釣方
《產經》云∶治小兒誤吞釣鉤緒若在手中莫引之方∶以珠若薏苡子,貫著繩,稍稍推,令至釣處,少少引之,即出之。
治小兒誤吞方
《產經》云∶治小兒誤吞 方∶取韭,曝令萎,煮,不切,食多大束。
又方∶多食白糖,自隨出之。
治小兒誤吞方
《產經》云∶治小兒誤吞 若驅方∶燒鷹羽數(shù)枚,末服之,家所養(yǎng)鵝羽亦可用之。
治小兒誤吞竹木方
《產經》云∶治小兒誤吞竹木方∶取布、刀、故鋸,燒染酒中。以女人大指爪甲二枚燒末,納酒中,飲之良。
醫(yī)心方《候水鏡圖》云∶治小兒瘡于大人異。
治大丹方∶蕎麥面 黃鹽(各少許) 水銀 牛乳(各少許)上,同研令極細,涂之便瘥。
治赤斑瘡方∶土龍子(一條) 赤小豆(少許) 牙屑(六分) 薰陸香(少許加,無以郁金代之)上物,細研,以新汲井水調灌之立瘥。
治蜿豆瘡方∶干漆(炒斷煙) 人中白 瓦松灰(各少許) 馬牙硝(一分)上,并研令細,空心,冷漿水調一錢,溫服之,取吐為度。吐了又服一錢,利三五行,其瘡自瘥。
治小兒急疳痢瀉不止,或濃,或血,或青,或黃發(fā)作穗,或頭發(fā)墜落,鼻干,咬指,吃炭,吃壁土,金髓散方∶黃連一兩,(宣州者為末,用雞子一個取清和連末作餅子,炙焙) 石中黃(一分) 禹余糧 麝香 朱砂(各少許) 烏頭〔二個,生,去臍尖 肉豆 一介(個)〕 訶子〔二介(個),去核〕 金牙石(一分)上件物,并為散,空心,以米飲下,一歲兒一字,五歲一錢,忌熱物。
治小兒紫疳,面模黑色,身上或生青斑、紫斑,鼻內生瘡,腦陷,手背、腳背虛腫。不脫肛,不腦陷即椹醫(yī)。宜服竹天黃丸方∶天竹黃(小一分) 朱砂(一小分) 巴豆(一粒,去皮心) 膜麩(炒壓出油) 麝香(小許) 烏頭(一顆,生去臍尖)上五味,細研為末,以蟾酥為丸如黃米大,一歲兒一丸,空心溫米飲下如吃奶奶汁下。
忌熱面,毒魚及一切熱物,不忌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