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5章

  • 醫(yī)心方
  • (北宋)丹波康賴
  • 2841字
  • 2015-12-26 15:02:56

治服石手足逆冷

《石論》云∶治解散,胸中有熱,手足逆冷,若寒,甘草湯方∶甘草(一兩) 橘皮(二兩)凡二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以綿纏箸頭,數(shù)取汁服,須臾間復(fù)服,不可廢食。

治服石面上瘡(二十)

《廣濟(jì)方》云∶石氣發(fā)熱,身體微腫,面上瘡出方∶寒水石以冷水于碗(烏管反)中研,令汁濃,將涂瘡,干即點(diǎn),勿停。

治服石身體生瘡(十九)

《病源論》云∶將適失宜,外有風(fēng)邪(以遮反),內(nèi)有積熱,熱乘于血,血?dú)廑諟适股彙?

《千金方》云∶治散發(fā)瘡?fù)床豢扇谭健美涫ㄎ鍍桑┮晃叮潞Y,粉瘡上,燥痛,須臾靜定。(今檢∶《本草》陶注云∶硝石,一名冷石。)又云∶散發(fā)生細(xì)瘡方∶黃連 芒硝(各五兩)二味,水八升,煮黃連,取四升,去滓,納芒硝,以布取貼瘡上,數(shù)數(shù)易之。

《短劇方》云∶治通身發(fā)瘡,擘(博厄反)折經(jīng)(五根反,又語(yǔ)斤反)日,用水不得息者方∶銼(粗臥反)胡葉煮,溫洗漬尤良。冬取根煮飲之。

《錄驗(yàn)方》云∶解散爛瘡洗湯方∶黃連(半斤) 苦參 黃芩(各半斤)凡三物,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極冷洗之,日三。

《新錄方》云∶凡散發(fā)瘡方∶水研大麻子,涂,日二三。

又方∶水摩蔓荊子,涂,日二三。

又方∶水和豉,研為泥涂上,日二。

秦承祖∶療散發(fā)熱瘡三黃膏方∶大黃(二兩) 黃連(二兩) 黃芩(二兩)凡三物,以好苦酒漬之足,相淹一宿,豬膏二斤,微火煎三沸,沸輒下,去滓,摩之。

又云∶療散浮在肌膚作瘡方∶子柏黃皮,末,下篩,雞子白,和如泥,先煮子柏汁,洗卻以敷之,不過再,便愈。

治服石結(jié)腫欲作癰

《錄驗(yàn)方》云∶解散除熱,熱結(jié)腫堅(jiān),起始欲作癰,大黃湯方∶升麻 大黃 夕藥 枳實(shí)(各二兩) 黃芩(三兩) 甘草 當(dāng)歸(各一兩)凡七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快下,腫即消。(《短劇方》云∶升麻湯。)

治服石癰疽發(fā)背

《千金方》云∶癰疽發(fā)背,皆由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鐘乳而發(fā)者。又有生平未服石而自發(fā)者,此是上世有服之者,其候稍多。

又云∶養(yǎng)生者,小覺背上癰癢有異,即取凈土水和作泥,捻(都念反)作餅子,徑一寸半,濃二分,以粗艾作炷(音主,下同),灸泥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shí)可灸七餅,若如榆莢大,灸七炷即瘥。若至錢許大,日夜灸不住即瘥。

又云∶恒冷水射之,漬冷石熨之,日夜勿止,待瘥住手。

《龐氏論》云∶凡諸服草石散者,皆不可灸身體,令人喜發(fā)炎疽瘡也。若體有瘡不可溫治也。唯以水漬布貼之,燒李子中人作膏,以摩瘡上,諸洗如故。薛侍郎云∶若發(fā)瘡及腫,但服五香連翹湯等。(在《短劇》治惡脈方。)又云∶若腫有根,堅(jiān)如鐵石,帶赤色者,服湯仍以小,小艾炷當(dāng)腫上灸一兩炷為佳。

治服石身體腫

皇甫謐云∶或周體悉腫,不能自轉(zhuǎn),從坐久停息,不飲酒,藥氣沉在皮膚之內(nèi),血脈不通故也。飲酒冷洗,自勞行步即瘥。不能行者,使健人扶曳行之。

《秦承祖方》云∶凡藥發(fā)之后,身體浮腫,多取冷所致,甘草湯方∶甘草(三兩,炙) 梔子(十四枚)凡二物,以湯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又云∶療散發(fā)赤腫貼方∶黃芩(四兩) 雞子(四枚) 吳茱萸(四兩)凡三物,搗下粗篩,以水一升,合雞子白于器攪之,令沸出,染巾,貼腫上,溫復(fù)易之,數(shù)十過。

《千金方》云∶若從腳腫向上稍進(jìn)入腹則殺人方∶赤小豆(一斗)以水三斗,煮爛出豆,以漬腳膝以下,日一,數(shù)日為之,愈矣。

又云∶若已入腹者,不須漬煮豆食之,斷一切姜菜飲食米曲,唯只食豆一物,渴飲汁,瘥乃止。

又云∶散發(fā)赤腫摩膏方∶生地黃(五兩) 大黃(一兩) 木(李。杏,或本此字)仁(三十枚) 生章陸(三兩)四味,切,酢漬一宿,豬脂一升,煎章陸黑,去滓,摩之,日三夜一。

治服石身體強(qiáng)直

皇甫謐云∶或關(guān)節(jié)強(qiáng)直不可屈伸,坐久停息,不自煩勞;藥氣勝正氣,結(jié)而不散,起(越,或本此字)沉滯于血脈中故也。任力自溫,便冷洗即瘥。任力自溫者,令行動(dòng)出力,足勞則發(fā)溫也。非濃衣近火之溫也。

《釋慧義》云∶治寒噤似中惡,手腳逆冷,角弓反張,其狀如風(fēng),或先熱后寒,不可名字。若先寒者,用冷水二三升洗腳,使人將之。先熱者,以生熟湯四五升許洗之,若體中覺直者,是散,急服此湯方∶栝蔞根(三兩) 梔子(二十一枚,擘)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香豉(一升) 石膏(三兩,末) 蔥葉(三兩)凡七物,細(xì)切之,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僧深方》云∶治散發(fā)猝死,身體強(qiáng)直,以手著口上,如尚有微氣,即便兩人汲水灌,灌洗亦兩三時(shí)間,死者乃戰(zhàn),戰(zhàn)便令人扶曳行,便得食,食竟復(fù)勞,行半日許便愈。此藥失節(jié)度,所為似中惡。解之方∶黃連 大黃 黃芩(各二兩) 豉(一升) 梔子仁(十四枚)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去滓,納豉,更煮取三升,三服。近有用此湯即得力也。

治服石發(fā)黃

《病源論》云∶飲酒內(nèi)熱,因服石,石熱又熱,熱搏脾胃,脾胃主土,其色黃而候于肌肉,積熱蘊(yùn)結(jié),發(fā)于肌膚,故成黃。

《錄驗(yàn)方》治散發(fā)或黃發(fā)熱毒,胸中熱氣煩悶。胡 葉湯方∶胡 葉(一把,切)凡一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一劑便愈,亦治通息發(fā)黃,終日用水,不得息者,濃煮大莖葉,適寒溫,自洗漬尤良。

《新錄方》治發(fā)黃者,搗蒼耳,取汁,服一升,日一。(今按∶服紫雪紅雪等可下去積熱。)

治服石嘔(烏后反)逆

《病源論》云∶將適失宜,脾胃虛弱者,石熱結(jié)滯,乘于脾胃,致令脾胃氣不和,不勝于谷,故氣逆而嘔,謂之嘔逆也。

秦承祖云∶芒硝丸,治散患積熱逆嘔方∶芒硝(三兩) 大黃(三兩) 杏仁(三兩)凡三物,各別搗冶,先末大黃,芒硝下篩,后搗杏仁子,令如膏,乃合三物以蜜丸,服如梧子二丸,日二,多少隨意消息之。

《短劇方》云∶解散發(fā),振動(dòng)煩悶嘔逆,人參湯方,法議道人所增損方用如此∶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術(shù)(二兩) 黃芩(一兩) 栝蔞(二兩)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服石咳嗽

曹歙論云∶咳逆咽痛,鼻中窒塞,清涕出,本皆是中冷之常候也,而散熱亦有此諸患冷咳者,得溫是其宜也。若是熱咳者,得酒于理,當(dāng)瘥和也。欲分別之者,飲冷轉(zhuǎn)劇,劇者果是冷咳也。飲冷覺佳者,果是藥熱咳也。

皇甫謐云∶或咳逆,咽中傷,清血出,坐臥溫故也,或食溫故也。飲冷水,冷石熨咽外。

(今按∶《紅雪方》云∶療一切丹石發(fā)熱,上氣咳嗽等,病者并和水服之。)秦承祖云∶療散咳嗽膽嘔,胸中冷,先服散,散盛不得服熱藥杏仁煎方∶杏子中仁(三十枚) 白蜜(六合) 紫菀(一兩) 干姜(一兩) 牛脂(一升)凡五物,冶合下篩,和以蜜,微火煎,令可丸,丸如梧子,服一丸,日三,老小甚佳。

治服石上氣

《病源論》云∶服散將適失所,取溫大過,熱搏營(yíng)衛(wèi)而氣逆上,其狀胸滿短氣是也。

《僧深方》竹葉湯治散發(fā)上氣方∶生竹葉(二兩) 甘草(一兩) 黃芩(一兩) 大黃(一兩) 梔子(十枚) 茯苓(一兩) 干地黃(六分)凡七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一合,服七合,日三。

治服石痰

《病源論》云∶服散而飲過度,將適失宜,衣濃食溫,則飲結(jié)成痰 。其狀痰多則胸膈否滿,頭眩痛癖結(jié)則心脅弦急是也。

皇甫謐云∶惡食如臭物,坐溫衣作 也。當(dāng)急下之。若不下,萬(wàn)救終不瘥也。薛公曰∶以三黃湯下之。

《僧深方》服散家痰悶,胸心下有阻痰客熱者。吐之方∶甘草(五兩)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欲吐者,便快蕩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邑县| 大邑县| 舒兰市| 平邑县| 铁力市| 丽江市| 滨海县| 龙胜| 徐州市| 陆川县| 太和县| 固始县| 乐都县| 原阳县| 襄汾县| 巴东县| 融水| 左权县| 赤城县| 丹江口市| 潮安县| 喀喇| 大兴区| 四子王旗| 胶州市| 青州市| 玉屏| 武穴市| 成都市| 瓦房店市| 个旧市| 宁德市| 长葛市| 阿城市| 黄龙县| 义马市| 白朗县| 东乌珠穆沁旗| 汉中市| 赞皇县| 广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