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覺大熱者,可服紫雪,或金石凌,或絳雪,或白雪等。(此等救急,紫雪為上。如不得通泄,宜服黃芩飲,快利即瘥。)若覺體氣 ,不痛不癢,小便赤澀,即絞茅根汁任服之。
若口干,即絞甘蔗汁任服。若不下食,服三物生姜煎。若不下食,體弱,乏氣力,即須食鮮鯽上膾。
若發瘡及腫,但服五香連翹湯等,忌魚豬蒜生菜等。(今按∶五香連翹湯在《短劇》第十治惡核方。)若腫有根,堅如鐵石,帶赤色者,服湯,仍以小小艾炷當腫上灸之,一兩炷為佳。
《 陽功曹范曲論》云∶本方云∶憒憒煩或痹便浴之,人羸或不堪大澆浴者。當隨藥動處極洗之,非藥物處則不堪水。若周身浴不寒特便冰者,當特澆之。若腹背不便水處,可濕手巾著上暖則易。可著半袖去 襠。不喜令腹暖 葦 薄被則可矣。雖當冷食,欲得新炊飯冷潑之。若不能輒炊,先以熱湯澆飯,令 乃冷潑之。有堅積 先服消石大丸下之,乃服散。人多羸瘦,下之可畏。(今按∶硝石大丸有第十 瘕條。)
服石四時發狀第五
《皇甫謐救解法》云∶春發逆冷,夏發短氣,秋發瘙癢,冬發寒戰。
此四時發動,變易無常。諸所為病,乃至萬端。或動身體,四肢微強,難于屈伸,或胸脅脹滿。但欲干嘔,或翕翕少氣,不欲語言,或睡眠但常欲臥,或 苦寒,思欲濃衣,諸如此候,藥將大發。宜急解,事在汗出、動作、飲酒、美食以為法。
或頭痛目不欲視,或腹中雷鳴大小便數,或體隱疹狀如風搔,或淫策淫策如針刺,或有熱劇乍來乍去,或咽喉噎塞有如傷寒,或鼻中蕭條若有風吹。諸如此者,皆是將發之候。宜速起行解衣向風便自解。
或苦寒噤戰如傷寒者,當飲熱酒隨人能,不先以暖湯小洗頭面手足,行步自動作使體中熱,以手巾漬冷水摩拭之,良。
或腹中雷如鳴,飲冷水一升,若饑,可餐食薄衣脫巾胃氈褥。
或但苦熱悶而腹滿心痛者,宜飲熱酒,冷水洗,還薄衣小暖,熱氣自止。
或患腹背熱,如手如杯如盤許者,以冷石隨熱處熨即瘥。
或頭痛項強兩目疼而悶亂者,便以水洗浴即瘥。
服石禁忌法第六
《薛曜論》云∶夫金石之性堅剛,而急烈,又性清凈而滓惡穢。
皇甫謐云∶凡諸石士十忌∶第一忌 怒 第二忌愁憂 第三忌哭泣 第四忌忍大小便 第五忌忍饑 第六忌忍渴第七忌忍熱 第八忌忍寒 第九忌忍過用力 第十忌安坐不動若犯前件忌,藥勢不行,偏有聚結,常自安穩,調和四體,亦不得苦讀念慮。但能如是,終不發動,一切即愈。
曹歙論云∶凡藥疾( )禁忌者,第一不宜悲思哭泣,其次不甚宜出筋力已自勞役,不宜觸盛日猛(大),不宜甚嗔恚憂恐,不宜熱衣熱食,不宜服熱藥針灸,不宜食餅,黍羹羊酪皆含熱,故悉不宜食之。
《龐氏論》云∶諸服草木石散者,皆不可灸針身體令人善發炎疽瘡也。
服石禁食第七
《耆婆方》云∶服石后不可食諸物十種∶油脂藥 蕪荑 芥子及芥菜 薺 桃竹筍 薺 蔓荊 葵菜 薯蕷又云∶凡諸服石之士不得多進面及諸餅餌,生菜、五辛、五果、黍、肥、羊,不得多食也。
又云∶壓下石諸物十三種∶喬麥 粟米 淡竹筍 水芹 干苔 木耳 柑子 冬瓜 龍葵 菰菜 鹿角菜 豬
諸丹論第八
《服石論》云∶凡諸丹皆是眾石之精,論其切力可濟生拔死,人亦有知之,亦有不知之者,然知者至少,不知之者極多。悠悠夭狂之徒則巧歷不能計其頭數。故至人以之寶愛,庸夫以之輕賤,輕賤則壽促,寶愛則命延。人皆重其延命而不解延其命,貴駐其年而不知駐其年,是可嘆者也。余及少年以來常好事,每以諸小丹救疾,十分而愈其七八,其九十暴之屬。
亦有氣已盡而藥入口須臾即活者,亦有氣未絕而藥入口少時直瘥地,亦有經半日始瘳者,赤有終朝如愈者,大都神效之功,語不難盡。自斯以后,但有得此方及有過此藥者,咸勿起謗心,但生信意,則必無橫死之慮也。
諸丹服法第九
《服石論》云∶凡服丹之體必須令其病者正意深信,不得于中持疑更懷他念。但想其藥入口即愈,慎勿起不信心,其用丹之人亦須一心愿病立瘥。
凡有病服丹者,必須去其疑惑,起其信心,想其丹入口消病狀如沸湯之潑冰雪,若此信者無不立愈。
凡服丹,先首于吉日清旦具服嚴 凈嗽其口,面向東立再拜,一心發愿,愿服神藥以后,千殃散滅,百病消除,志求長生,無違其愿,愿一切大圣加護,去老還年。發此愿已,又以凈水嗽口,先含一棗核許蜜,次旦以一二丸服之。若無所覺觸者,至他日又漸增之,以微覺觸為度。
凡服丹,亦有先熟嚼半果許棗后,以丹和咽之者,有和蜜吞之者。亦有以白飲及酒送之者,亦有直爾引口中津 并以水下者,此等并得無在。
凡有病與丹相應者但著起首一二服,縱不得全除,即覺病熱漸損,如此者宜服之勿止。
若已經三二服后不覺有異者,即知藥病永背,不宜更將服之。
凡服丹皆須晚食,必須少不得過多,多則令藥勢不行,所以須少,少則易通,通則疾得藥力。
凡服丹者,皆須調和神性,不得乍喜乍 , 則令氣脈壅塞。
《召魂丹方》云∶凡人有老有少,有強有弱,有虛有實,有肥有瘦,質既有異,性亦不同,同服一藥,其間則有多者,有少者,亦有服一二丸須臾即發者,亦有服三四丸久之始發者,亦有服五六丸少時便發者,亦有服十丸以來遂竟不發者,為此皆須從少至多,不得從多至少,但以斯法調節度,無失其理者。
服丹宜食法第十
《大清經·太一神精丹方》云∶凡服丹人得食粳米、粱米、粟米粥、蔥豉粥等,及苜蓿、蔓荊、蔥曰、韭菜、生姜、瓜菹、醬豉、羊鹿、獐、雉、兔、少犢等,煮及脯,并得食其羊肉,雖得作脯食,不宜作羹食也。
服丹禁食法第十一
《召魂丹方》云∶凡病多服丹,經三五以上者,不可食陳臭爛敗之物,生肉蒜齏之類。
又云∶勿犯肥鮮、生血、五辛、生菜等,食其余,一無所禁。
《大清經》云∶凡當服丹時慎黃牛肉、羊血羹、白酒、倉米、麥,鯉魚及塵臭爛敗之物,并不得犯之,自余任情。
又云∶服丹之時,不宜吃熱食熱羹,食必須冷,不宜過熱,熱即發動,其藥令人吐逆。
諸服丹雄黃八石,皆宜斷血食,不然者既不治為久久使人半身不隨,慎之。
服丹禁忌法第十二
《召魂丹方》云∶凡有一切喪、孝、亡、死之家,產婦淹穢之處,從始至末,并須慎忌。
服丹發熱救解法第十三
《大清經》云∶凡服藥,藥發動之時,即覺通身微腫或眼中淚下,或鼻內水流,或多呻吹,或 噴,此等并是藥覺觸之候,宜勿怪也。可停服三五日,將息時以生熟湯浴之為佳,啖冷麥粥一兩頓亦好,得平復以后,依前更服。每一日服藥宜三,二日或三五日停服,并應自斟酌其力。
凡服丹,不意過度熱悶,垂犯者宜急散發低頭,以冷水三二升細細淋頂上,須臾便定。
若更不定者,依前更淋之。遠不過用三五升即定。唯不得飲冷水,若大困者,亦可飲土漿,又可飲藍汁雞子汁,亦可合食三二口酢飯、葵菹若金石凌,凝雪膏及樸硝粉等,宜蜜水各一雞子許,先和之,令相得,因以樸硝粉大稱半兩,又合攪相得,服之立解。又可食冷葵菹、豬肉、酢飯、黃連汁、葛汁、大小豆汁、米泔、米粉水。
服金液丹
《服石論》云∶金液華神丹無慎忌,療萬病。金液華神丹本是太上真人九元子之秘方,此藥所合,非俗人所知。但以五陰相催,四時輪轉,有生之類 忽如流。先賢愍而零涕往哲睹而興威,感遂乃流傳俗代,以救蒼生之病,使百姓有病之徒咸能除愈。至如腐腸之疾,遇藥便除,膏盲之 無不瘳愈。纖毫必遂,肌理無遺,此藥力有越電之功,五石與大陰真別類,秋霜,一屆松竹與蘭艾何同害于人者,不日而除。損肌膚者,應時而遣。若服此藥,有異于常,不問陳倉生冷,至于血食魚蒜酢滑豬鹿,同時共餐唯多益善,并無禁忌。藥之對病,如后所陳。
夫人受五常,非是一體,或患久冷滯疳,頭面枯燥,身體焦干,唯皮與骨。食不消化,米粒渾出,復患心膈痰飲,食乃無味。假使食訖,復患惡氣,上填胸喉,多嘔吐冷沫。夜臥咽喉干燥,舌上皮頹,夢見雷電之聲。或夢逾山越海,睡中厭,手足酸疼,背膊煩悶,蜚尸雜疰,中惡猝死,腰疼膝冷,天陰即發。或患五勞七傷,中寒痹濕,復有男子、婦女、僧尼、寡婦、少女之徒,夢與鬼神交接,真似生人初得,羞而不言,后乃隱而不說,往還日久,鬼氣纏身,腹內病成,由惜鬼情,至死不遁鬼魅邪氣所纏。眠多坐少,夢想飛揚,魂魄離散,昏昏常困,似瘥還 諸有讀誦之人常吸,冷氣沖心,腹腸雷鳴,鎮如雷吼。復有百二十種風,十種水,谷赤白等利,多年不瘥之徒,此丹并皆治療,此藥所合,非是道(通)人不知其妙,自量其性,測其勞逸,臨時斟酌,方委其功。諸方君子,無乃輕泄,彌秘之。
今按∶服法對治并可依諸丹之法,但件藥主治條云∶或有服一二丸,或有服四五丸,病瘥即止,此非養生之丹。不可多服,云云。
服全陽丹
全陽丹主治∶頭風咳逆,喘息嘔吐,腰腳疼痛,氣力怯弱,一切風病,胸中 癖,宿食不消,見飯易飽,離垸還饑,瘦弱虛損,耳聾驚悸;陽道久衰,陰痿不起,益精駐顏,滿髓輕身,能食有力,令人肥健。
服法∶先吃瀉藥(用溫白丸) 下去腹中宿穢,明日早朝空腹以酒若漿下一丸。從此每日服至三十丸以下,二十丸以上即止。若無效驗,重加服二十丸以下,但病重者服五十丸以上,六七十丸以下。若猶無力,服至百丸以下,一切可隨疾患輕重,豈可守株哉。患者若欲得早除,每日服二三丸亦得。然欲服時取二合以下飯凈淘吞藥后即吃三四口許壓之,恐藥氣沖上頭面,但病在胸膈以上者先吃淘飯,后服丹藥;病在腰以下者,先吃藥,后食飯。若在頭面及遍身者,不用淘飯,只用酒漿。若患煩悶,時時服金汞丹、甘豆湯、蘆根湯。藥如有發動,可依治石發方。
禁忌∶豬肉、油膩、陳臭、粘滑、海藻、五辛、血食、青菜等。
服石鐘乳
性味功能∶《本草經》云∶石鐘乳,味甘、溫,無毒,主咳逆上氣,明目益精,安五臟,通百節,利九竅,下乳汁,益精氣,補虛損,療腳弱疼冷,下焦傷竭,強陰,久服延年益壽,好色不老,令人有子。不練食之,令人淋。(陶注云∶唯通中,輕薄如鵝管,碎之如爪甲,中無鷹齒,光明者為善。敬注云∶雖濃而光明可愛,餌之。)《耆婆方》云∶夫鐘乳者,取管成白光,潤澤如虻翅蟬翼者,好得服,服即得力,濃者不可服之耳。但水而南流者上,東流者次,余方不中服之。凡鐘乳白光者為上,黃光者為次,赤者不中服,性大熱。諸長生補益之中不過乳也。須常服之。服乳人若多嗔,只得九年即死,好好慎之。唯不能禁嗔,勿服之。
《極要方》云∶鐘乳,所以仙人名之曰乳,此精膏所作,與一切凡石懸殊絕倫不比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