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要方》療一切惡瘡十年以上,并漏瘡及疥癬作孔,久不瘥方∶黃連(一兩) 蘆茹(一兩) 蛇床子(一兩) 石(一兩,別搗) 水銀(半兩)上搗篩,以臘月豬脂和如稀泥,下水銀,令銷盡即成,先以泔清洗瘡,然涂藥訖,仍以黃柏末,綿沾粉之,令不污衣。
《集驗方》治惡瘡身體面目皆爛有汁方∶取生魚三寸者,并少豉,合搗令熟,以涂之,燥復(fù)涂。
又云∶治惡瘡方∶練子(一升) 地榆(五兩) 桃仁(五兩) 苦參(五兩)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洗之。
又云∶惡瘡,人不能名者方∶取頭垢,豬脂和,涂瘡中。
治熱瘡
《病源論》云∶諸陽氣在表,陽氣盛則表熱,因運動勞役,腠理則虛而開,為風(fēng)邪所客,風(fēng)熱相搏,留于皮膚則生瘡。初作瘭漿,黃汁出,風(fēng)多則癢,熱多則痛,血氣乘之,則多膿血,故名熱瘡之。
《短劇方》熱瘡者,起瘡便生白膿是也。
《劉涓子方》治猝發(fā)熱瘡方∶炭長二尺許,燒令赤,以水二升,灌之出炭,取汁浴之即愈。
《錄驗方》治熱瘡黃連粉散方∶水銀(熬) 黃連 胡粉(熬,各一兩)凡三物,先搗黃連,下篩。然后合三物熟和之,鹽湯洗瘡,拭令凈,藥敷之,日二。
治夏熱沸爛瘡
《病源論》云∶盛夏之月,人膚腠開,易傷風(fēng)熱,風(fēng)熱毒瓦斯搏于皮膚,則生沸瘡。其狀如湯之沸,輕者,匝匝如粟粒;重者,熱汗浸漬成瘡,因以為名,世呼為沸子。
《新錄方》治夏月熱沸瘡方∶細(xì)篩鍛石粉上。
又方∶以生桑葉揩上。
又方∶酢漿煮洗之。
又方∶以水萍揩涂之。
又方∶搗菟絲苗揩涂之。
《令李方》治人身體熱沸生瘡方∶礬石(四兩,熬) 白善(六兩,熬)凡二物,冶篩,先以布拭身,乃以藥粉之,日二。
今按∶《師說》云∶嚼瘡者,風(fēng)邪在皮肉間,夏時蒸熱氣時成瘡,如風(fēng)矢,先癢后痛。
色赤白,隱疹如粟米大,治之方∶柚葉,煮水洗之。
又方∶煮梔子葉洗之,亦研梔子粉之。
又方∶粟粉敷之。
若熱盛赤血者方∶ 草舂絞,涂,并煮洗之。
治浸淫瘡
《病源論》云∶浸淫瘡,是心家有風(fēng)熱,發(fā)于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后痛而成瘡。汁出浸淫肌肉,浸淫漸闊,乃至遍體。其瘡若從口出流散四肢則輕,若從四肢生然后入口則重。
以其漸漸增長,因名浸淫瘡也。
《葛氏方》治猝得浸淫瘡,轉(zhuǎn)廣有汁,多起于心。不早治之,繞身周匝則殺人方∶以雞冠血涂之。
又方∶新牛屎,絞取汁涂之,燒以熏之,佳。
又方∶胡燕窠末,以水和敷之。
《錄驗方》天麻草湯方∶天麻草切五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一斗,分洗,以殺瘡癢也。
《極要方》療身上瘡,瘡汁所著處即成瘡,名曰浸淫,癢不止方∶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 蘆茹(一兩) 石(一兩) 甘草(一兩) 生胡粉(一兩)上搗甘草以上為散。胡粉于 子中著熬令黃,和之為散。欲敷藥,先以苦參汁洗,故帛拭干即著藥,不過三四度即瘥。
《蘇敬本草注》云∶生嚼胡麻涂之。
《集驗方》治猝毒瓦斯攻身,或腫,或赤,或痛,或癢,淫并分散。上下周匝,煩毒欲死方∶取生魚,切之如作膾,以鹽和敷之。若通身多作,令竟病上。干復(fù)易之。
《千金方》治浸淫瘡方∶以煎餅,熱敷之取止,神良。
治王爛瘡
《病源論》云∶王爛瘡者,由腑臟實熱,皮膚虛而受風(fēng)濕,風(fēng)濕與熱相搏,故初起作瘭漿,漸漸王爛,大汗流浸漬,故曰王爛也。亦名王灼瘡,以其初作瘭漿,如湯火所灼也。又名洪燭瘡,其初生如沸湯灑,作瘭漿赤爛如火燭,故名洪燭也。
《葛氏方》治大人、小兒猝得王灼瘡,一名 瘡,一名王爛瘡,此瘡初起作 漿。似火瘡,故以灼爛為名。
燒牛屎,篩下以粉之。
又方∶熬秫米令黃黑,搗以敷。
又方∶煮小豆汁,納雞子,絞以洗之良。
又方∶末黃連、胡粉,油和涂之。
《短劇方》有洪燭瘡,身上忽生瘭漿,如沸湯灑。劇者,竟頭面,亦有胸脅腰腹通如火湯,瘭漿起者是也。治之法∶急宜服漏蘆湯下之,外宜以升麻湯浴,但倍分多煮之,以浴 之。其間敷升麻膏佳。
若窮地?zé)o藥者,但依治丹法,用單行草菜方也。(《千金方》同之。)《范汪方》治王爛瘡方∶大麻子,大豆等葦桶中納之,熱炙蒸篇頭,取汁涂瘡上,再過愈。
《僧深方》治王爛瘡方∶胡粉(燒令黃) 青木香 龍骨 滑石(各三兩)上四物,冶篩畢,以粢粉一升和之,稍稍粉瘡上,日四、五愈。
治反花瘡方第九
《病源論》云∶反花瘡者,由風(fēng)毒熱相搏所為。初生如飯粒,其頭破即血出,便生惡肉,漸大有根,膿汁出,肉反散如花狀,因名反花瘡。凡諸惡瘡,久不瘥者,亦惡肉反出,如反花形之。
《龍門方》治反花瘡方∶取柳樹枝葉為煎,涂之,大驗。
又方∶燒馬齒草灰敷之,驗。(今按∶《千金方》搗封之。)《千金方》治反花瘡,并治積年諸瘡不瘥者∶取鼠粘草根,細(xì)切,熟搗,和臘月豬膏封之,取瘥止。并一切久不瘥諸腫惡瘡,漏瘡皆瘥。大大神驗。
又方∶取蜘蛛膜貼瘡上,數(shù)易之,神驗。
《救急單驗方》療反花瘡方∶燒鹽末,敷驗。
治月蝕瘡
《病源論》云∶瘡生于兩耳及鼻面間,并下部諸孔竅側(cè),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則瘡盛,月末則瘡衰,以其隨月死生,因名之為月蝕瘡也。
又云∶小兒耳下生瘡,亦名月蝕。世云小兒見月,以手指指之,則令病引瘡也。其生諸孔竅,有蟲,久不瘥,即變成 也。
《葛氏方》治大人小兒猝得月食瘡方∶于月望,夕取兔屎,仍以納蝦蟆腹中,合燒末,以敷瘡上驗。
又方∶取羅摩草汁,涂。
又方∶燒蚓矢令赤,豬膏和敷。
《集驗方》治月蝕瘡方∶鼓皮如手,淳苦酒三升,漬一宿,以涂瘡上。
又方∶煮枯鮑魚,以灑之。
《范汪方》∶治月蝕瘡,諸惡瘡方∶燒仇道末,敷之。瘡無汁者,膏和涂。亦可以蝦蟆膏涂之。
《令李方》治月食瘡,茱萸根散方∶用茱萸根、蘆葦根各二兩。凡二物,冶合,下篩,生鹽作湯洗瘡,以散粉上。日三。
《龍華方》治月蝕瘡骨出方∶豬脂和杏仁,敷之良。
治惡露瘡
《短劇方》云∶凡以八、九月刺手足,以犯惡露,殺人不輕也。治之方∶用生竹若桑枝兩三枚,郁著火中為推引之,令極熱,研碎斷之。正以頭注瘡口上,熱盡復(fù)易著一枚,盡三枚,則瘡當(dāng)正白爛。乃取薤白,搗,以綿裹之,著熱灰中,使極熱,乃去綿,取薤以薄瘡上,以布帛急包裹之。若瘡故腫者,更為之。若已中水及惡露風(fēng)寒腫痛者,以鹽數(shù)合,急折著瘡上,以火灸之,令熱達(dá)瘡中,畢,以臘納竹管中,以管貯熱灰中炮之,臘烊以灌瘡。若無鹽、薤者,但臘便可單用。
又云∶治惡露瘡方∶取蒲若敗青布,于小口器中,若坎中燒,以熏之,瘡中汁出盡則愈。
《千金方》云∶取韭?lián)v之,以薄瘡口上,以火炙之,令熱徹瘡中便愈。
治漆瘡
《病源論》云∶漆有毒,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喜面癢,然后胸臂髀 皆悉瘙癢,面為起腫,繞眼微赤,諸所癢處,以手搔之,隨手輦展,起赤 , 消已,生細(xì)粟瘡甚微。有中毒輕者,證候如此。其有重者,遍身作瘡,小者如麻豆,大者如棗杏,膿燃疼痛,摘破小定或小瘥,隨次更生。若火燒漆,其毒瓦斯則厲,著人急重;亦有性自耐者,終日燒煮,竟不為害。
《廣濟方》療漆瘡腫痛方∶嚼糯米敷上,四、五度瘥。忌熱面、飲酒。
《葛氏方》治猝得漆瘡方∶以雞子黃涂之,干復(fù)涂,不過三。
又方∶煮柳葉,適寒溫以洗之。
又方∶搗韭,令如泥以涂之。
又方∶搗蟹涂之。
又方∶嚼秫米涂之。
又方∶煮香 ,以漬洗之。
又方∶ 慎火若雞腸草以涂之。
《極要方》療漆瘡方∶鹽湯洗之。
又方∶馬尿涂之。
《耆婆方》治漆瘡方∶荏菜汁涂之。
又方∶煮生椒湯洗上。
又方∶梔子和水涂之。
《范汪方》治漆瘡方∶芒硝二合(一方五兩),以水一升,漬自消,色縹以洗之。
一方∶湯漬。
《錄驗方》治漆瘡方∶黃櫨木一斤,銼,鹽一合,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冷洗。神方。
《救急單驗方》療漆瘡方∶以水五升,煮椒一升,十余沸,去椒水,冷洗,立瘥。(今按∶《耆婆方》煮生椒云云。)《集驗方》治漆瘡洗湯方∶蓮葉燥者一斤,以水一斗,煮得五升,洗漆瘡上,日二。
又方∶取豬膏涂之。
又方∶宜啖肥肉。
《陶景本草注》云∶削 材作柿,煮洗,漆,無不瘥。
《崔禹食經(jīng)》云∶敷水中苔,良。
治瘡
《病源論》云∶ 瘡者,由膚腠虛,風(fēng)濕之氣,折于血氣,結(jié)聚所生。多著手足間,匝匝相對,如新生茱萸子。痛癢抓搔成瘡,黃汁出,浸淫生長,圻裂。時瘥時劇,變化生蟲,故名 瘡。又有燥 、濕 候。
《葛氏方》∶治猝得 瘡, 瘡常對,在兩腳及手足指,又隨月生死方∶以白犬血,涂之立愈。
又方∶以苦酒,和黃灰涂之。
又方∶搗桃葉,以苦酒和,瘡上涂之。
又方∶煮苦酒,沸,以生韭一把納中,熟出,以敷瘡上,即愈。
又方∶亂發(fā)、頭垢等分,蝸牛殼二七枚,合燒末,臘月豬膏和敷之。
《僧深方》治 方∶取石上菖蒲,搗,豬膏和,敷瘡,濃二分,先洗去痂。
又方∶灸瘡上最良。
《千金方》∶凡一切 瘡方∶灸足大趾奇間二七壯。
又灸大指頭亦佳。
又方∶酢一升,炒薤一把篤之。
又方∶炙 ,敷上。
又方∶炒臘月糖敷上。
又方∶燒故履系末敷之。
又方∶燒肥松取脂涂之。
又云∶燥 方∶酢和灰涂。
又方∶熱牛屎涂之。
又云∶濕 方∶燒干蝦蟆,豬脂和敷之。
《錄驗方》云∶蕪菁子一升,熬,下篩,以絹裹之,輾轉(zhuǎn)瘡上,日三。
《廣濟方》療 久不瘥方∶取豉熬為末,以泔漬洗,干拭。又和麻油涂上,以故油衣裹三日,開。
治疽瘡
《病源論》云∶疽瘡,是 瘡之類也,非癰疽之類。世云 疽即是此也。多發(fā)于肢節(jié)腳脛間,相對而生,匝匝作細(xì)孔,如針頭,其里有蟲,癢痛,搔之黃汁出,隨瘥隨發(fā)。皆風(fēng)邪客于皮膚,血氣之所變生。亦有因諸淺瘡,經(jīng)久不瘥,癢痛抓搔之,或衣揩拂之,其瘡則經(jīng)久不瘥,而變作疽瘡者,而瘡里皆生細(xì)蟲。
《僧深方》治男女面疽 疥癰疽諸瘡方∶附子(十五枚) 蜀椒(一升) 冶葛(一尺五寸,去心)上三物, 咀,以苦酒漬一宿,豬膏二升,煎附子,黃膏成,摩瘡。亦治傷寒,宿食不消。酒服如棗,覆取汗。
《錄驗方》治疽瘡有蟲癢附子散方∶附子(八分,炮) 藜蘆(二分,熬)凡二物,冶合下篩,納瘡中,當(dāng)有蟲出,日三。
《范汪方》治疽瘡方∶用胡粉,以豬膏和如泥,敷瘡上,良。
《劉涓子方》治疽瘡方∶烏賊魚骨作屑,鯽魚膽十四枚,和取與散合,敷瘡上不三,愈。
治蠼瘡
《葛氏方》治猝得蠼 瘡方∶此瘡繞人腰脅,甚急痛。
鹽三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及熱,以綿浸湯中, 瘡上。
又方∶燒鹿角,苦酒和涂之。
又方∶練皮及枝,燒作灰,敷之。
又方∶末赤小豆,苦酒和涂。若燥者,豬膏和涂。
又方∶胡粉涂之。
又方∶末蚯蚓矢,敷之。
《短劇方》云∶有 蝮蟲尿人,歇便令人病也。其狀,身中忽有處慘痛也。痛如芒刺,亦如蟲所吮螫,然后起細(xì) ,作聚如茱萸子狀也。其 邊赤,中央有白膿如粟粒是也。
亦令人皮肉急劇,惡寒壯熱。劇者,連起竟腰、脅、胸、背也。
初得時便以水磨犀角涂之,以止其毒,治之如火丹法,并諸草藥單行治也。
又云∶ 蝮尿人,初未發(fā)瘡之時,欲與射公相似,射公瘡,正有一處,黯黑, 蝮瘡, 連聚作。痛法,亦小疹以為異耳,然非殺人疾也。
《千金方》 尿瘡方∶取廁前人尿泥涂,立瘥,絕驗,更不須余方。
又方∶嚼大麥,敷之,日三。
又方∶搗豉封上。
又方∶熟嚼梨葉涂。(《極要方》同之。)《極要方》療蠼 尿瘡集集然黃水出方∶甘草湯洗之。
又方∶搗韭汁涂之。
又方∶嚼麻子涂之。
又方∶黃柏末,和豬脂涂上,明日以鹽湯洗。
又方∶嚼桂涂之。
《如意方》治蠼 瘡術(shù)∶雞腸草敷之。
《廣濟方》療蠼 尿繞腰欲死方∶取敗蒲扇,煮取汁洗之。
又方∶取扁豆葉,搗汁涂之,立效。
《集驗方》治蠼 方∶槐白皮半斤,切,以苦酒二升漬半日,刮去瘡處以洗,日五、六。
又方∶以豬脂,燕巢中土,苦酒和以敷之。
治諸瘡爛不肯燥
《醫(yī)門方》云∶諸瘡爛燥方∶柳白皮,燒末敷瘡上。湯火瘡用柏白皮亦佳。
《救急單驗方》洗百瘡方∶取槐白皮、柏葉各一大握,銼。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洗百瘡并瘥。
治諸瘡中風(fēng)水腫
《僧深方》治瘡中風(fēng)水腫方∶炭白灰(一分) 胡粉(一分)凡二物,以豬脂和涂瘡腫孔上,即水出痛止,大良。
《葛氏方》治因瘡而腫,皆坐中水及中風(fēng)寒所作也,其腫入腹則殺人。治之方∶桑灰汁,溫以漬之,大良。
又方∶燒白茅為灰,以溫湯和之,以濃封,瘡口干輒易之,不過四、五。(《千金方》同之。)《范汪易方》治諸瘡因風(fēng)致腫方∶取櫟木根,便剝?nèi)∑と铮S,煮令熟,納藍(lán)一把(一方,鹽一升),令溫溫?zé)嵋詽n瘡,膿血當(dāng)出,日日為之則愈。(今按∶《葛氏方》無藍(lán)有鹽。《千金方》以水三石煮。)《龍門方》治凡瘡中風(fēng)水腫痛方∶取青蔥葉,及干黃葉,和煮作湯,熱浸之。
又方∶莨菪根燒令熱,微切頭熱注瘡上,冷易。
《集驗方》治因瘡腫劇者,數(shù)日死,或中風(fēng)寒,或中水,或中狐屎棘刺方∶燒穣(如關(guān)反,禾莖也)草及牛馬屎、生桑條,趣得多煙者熏之,令汁出則愈。(今案《葛氏方》黍稻穣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