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咳嗽方
《病源論》云∶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則成咳嗽也。肺主氣,合于皮毛,邪之初傷,先客各喘息有音,甚則唾血;乘夏則心受之,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乘春則肝受之,肝咳之狀,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zhuǎn),兩腳下滿;乘至陰則脾受之,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喑喑引于 背,甚則不可動,動則咳;乘冬則腎受之,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此五臟之咳也。五臟咳久不已,傳與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嘔膽汁;肺咳不已,大腸受之,大腸咳之狀,咳而遺屎;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之狀,咳而失氣,氣者與咳俱;腎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狀,咳而遺尿;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者,咳而腸滿,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guān)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千金方》云∶問云∶咳病有十,何謂?師曰∶有風(fēng)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異?咳則咳臍《僧深方》云∶熱咳,唾粘而如飴;冷咳,唾清澄如水。
《醫(yī)門方》云∶夫酒客咳者,其人必吐血,此為坐極飲過度所致,難療。
《極要方》云∶此病有數(shù)種,有冷熱咳嗽,有肺萎嗽,有肺癰嗽,有水氣嗽。若有本性非熱嗽,唾無出息,腹?jié)M悶,甚者頭面有氣過久,重者身體皆腫,此是水氣嗽也。
《葛氏方》云∶上氣喘嗽,肩息不得臥,手足逆冷,及面浮腫者,死。
《僧深方》紫菀丸,治咳嗽上氣,喘息多唾方∶紫菀 款冬花 細(xì)辛 甘皮(一名橘皮) 干姜(各二兩)上五物,丸如梧子三丸,先食服,日三。
又方∶如櫻桃大,含一丸,稍咽其汁,日三。新久嗽,晝夜不得臥,咽中水雞,聲欲死者,《錄驗方》小紫菀丸,治上氣夜咳逆多濁唾方∶干姜(二兩) 甘皮(二兩) 細(xì)辛(二兩) 紫菀(三分) 款冬花(二兩) 附子(二兩)凡六物,下篩,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五丸,日二。
大紫菀丸,治上氣咳逆方∶紫菀(二兩) 五味子(二兩) 橘皮(二兩) 香豉(二兩) 干姜(二兩) 桂心(二兩) 杏仁(凡十一物,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五丸,日二,夜含一丸如杏核大,咽汁,晝更含。
《承祖方》治上氣咳嗽杏仁丸方∶杏仁(一升,熬) 干姜(二兩) 細(xì)辛(二兩) 紫菀(二兩) 桂心(二兩)搗下篩,杏仁別如脂,合和以蜜丸,服如棗核一枚,日三。
《廣濟(jì)方》療咽喉干燥,咳嗽,語無聲,桂心散方∶桂心(六兩) 杏仁(三兩)搗篩,以綿裹一棗大,含,細(xì)細(xì)咽汁,日三夜二,忌生蔥油膩。
《范汪方》治咳紫菀牙上丸方∶紫菀〔一分(一方一兩)〕 干姜(一分) 附子(一分) 桂心(一分) 款冬花(一分) 細(xì)辛(凡六物,冶篩,和蜜丸,丸如小豆,先食,以二丸著牙上,稍咽,日再,不知稍增。
又云∶投杯湯,治久咳上氣,胸中寒冷,不能得食飲,臥不安床,牽繩而起,咽中如水雞聲款冬花〔四十枚(一方二十枚)〕 細(xì)辛(一兩) 紫菀〔二兩(一方一兩)〕 甘草〔二兩(一方三兩)〕凡十物, 咀,以水八升,煮得二升,先食,適寒溫,再服,溫臥汗出即愈。(今按∶《錄驗方》∶麻黃三兩,甘草三兩,杏仁百枚。凡三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未食分三服。)《短劇方》治咳嗽上氣,呼吸攀繩,肩息欲死覆杯湯方∶麻黃(四兩) 甘草(二兩) 干姜(二兩) 桂肉(二兩) 貝母(二兩)凡五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再服即愈。(今按《范汪方》云∶苗詭士孫粟,男兒四歲,母又云∶潑雪湯,治上氣不得息臥,喉中如水雞聲,氣欲絕方∶麻黃(四兩) 細(xì)辛(二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四兩(一,或本)〕 半夏(四兩) 桂心(凡六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投杯即得臥,一名投杯湯。令得汗,汗多喜,不杏仁三兩 細(xì)辛三兩 生姜十兩 半夏四兩 七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五合(七合)服,漸漸加之?!场肚Ы鸱健吩啤梅蚓瓶涂日弑刂峦卵?,坐極飲過多所致,濃樸大黃湯主之。
濃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兩)三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
《本草》云∶咳逆,鹿髓,以酒服之甚良。
又云∶ 膏,酒和三合服之,日三。 又云∶食鯉魚肉也。
《孟詵食經(jīng)》云∶療卒嗽味方∶梨一顆,刺作五十孔,每孔中納一粒椒,以面裹,于熱灰中椒七枚。合煎含咽之。)又方∶梨去核,納蘇蜜,面裹,燒令熟食之,太良。
又方∶割梨肉于梨蘇中,煎之,停冷食之。(今按∶《朱思簡食經(jīng)》云∶凡用梨治咳,皆須《葛氏方》治卒得咳嗽方∶皂莢、干姜、桂心分等搗丸,服三丸,日三。
又方∶生姜汁(一名干姜)、百部汁和煎,服二合。
《集驗方》治忽暴氣嗽奔喘,坐臥不得、并喉里 聲,氣欲絕方∶麻黃(三兩) 杏仁(四兩) 干姜葉(二兩) 紫(茈)胡(四兩) 橘皮(二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張仲景方》治三十年咳大棗丸方∶大棗(百枚,去核) 杏仁(百枚,熬) 豉(百二十枚)凡三物,豉、杏仁搗令相得,乃納棗,搗令熟,和調(diào)丸如棗核一丸,含之,稍咽汁,日二《耆婆方》治三十年咳嗽方∶細(xì)辛 紫菀 麻黃 甘草 干姜(各四分)五味為散,白飲服一方寸匕,日三。
《效驗方》款冬花分丸治三十年咳上氣嘔逆面腫方∶杏仁(三分,熬) 干姜(三兩) 柑皮(一兩)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款冬花(二兩)凡六物,冶下篩,以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三。
《僧深方》治新久嗽芫花煎方∶芫花(二兩,末) 干姜(二兩) 白蜜(二升)凡三物,納于蜜中,微火煎,服如棗核一枚,日三。
熏咳嗽法∶《錄驗方》治久咳熏法∶蠟紙一張,熟艾薄遍布紙上熏,黃末一兩,款冬花末二分。前遍布劑,一《千食方》治咳熏法∶細(xì)熟艾薄布紙上,紙廣四寸,復(fù)以硫黃(《本草》∶硫黃一名)末薄布之,灸咳嗽法∶《僧深方》云∶灸近兩乳下黑白肉際紋百壯,即日愈。(《范汪方》同之。)又方∶以繩當(dāng)乳頭圍周身,令前后平正,當(dāng)乳脊骨解中,灸之九十壯。
又方∶橫度口中折繩,從脊灸繩兩邊,灸八十壯,三日報畢。
又方∶從大椎數(shù),下行第五節(jié)下、第六節(jié)上穴間中一處灸,隨年壯,并治上氣秘方。
《短劇方》云∶灸肩井穴百壯,在肩上陷解中大骨前。
又方∶灸大杼穴隨年壯,在項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者中。
又方∶灸肺俞,隨年壯,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又方∶灸風(fēng)門熱府穴百壯,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又方∶灸天突穴五十壯,在結(jié)喉下五寸宛宛中。
又方∶灸玉堂穴百壯,在紫宮下一寸六分。
又方∶灸膻中穴五十壯,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陷者中。
又方∶灸云門穴五十壯,在臣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者中,橫去旋機旁六寸。
又方∶灸中府穴五十壯,肺募也,在云門下一寸。
又方∶灸巨闕穴五十壯,在鳩尾穴下五分。
又方∶灸期門穴五十壯,在去巨闕五分舉臂取之。(以上《千金》同之。)又方∶灸輸府穴,在旋機旁各二寸。
又方∶灸或中穴,在輸府下一寸六分。
又方∶灸氣戶穴,在去旋機旁各四寸。
《葛氏方》云∶度手拇指,中折以度心下,灸三壯即瘥。
治喘息方
《病源論》云∶肺主氣,邪乘于肺,則胎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葛氏方》治卒上氣鳴息便欲絕方∶搗韭,絞,飲汁一升許立愈。
又方∶人參末,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桑根白皮細(xì)切三升,生姜切半升,吳茱萸半升,酒五升,合煮三沸,去滓,盡服之。
《極要方》療上氣、氣逆滿,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救命湯方∶麻黃(八兩,去節(jié)) 甘草(四兩,炙) 大棗(三十枚) 夜干(如博子二枚)上,以井花水一斗,煮麻黃再沸,納余藥,煮取四升,分四服,入口即愈。
《醫(yī)門方》治上氣喘息不得臥,身面腫,小便澀方∶葶藶(一兩,熬,搗如泥) 大棗(三十枚,擘)水三升,煮取一升,納葶藶,煮取五六沸,頓服,微利,瘥。
《效驗方》游氣湯,治上氣一來一去無常,緩急不足,不得飲食,不得眠方∶生姜(八兩) 濃樸(四兩) 人參(二兩) 茯苓〔(一名松髓)四兩〕 桂心(五兩) 半夏〔(兩)凡九物,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服七合,日三。
《錄驗方》大棗湯,治上氣胸塞、咽中如水雞聲方∶款冬花(三十枚) 細(xì)辛(四分) 桂心(四分) 麻黃(四兩) 大棗(二十枚) 甘草(四兩) 杏仁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頓服,臥令汗。食糜粥數(shù)日,余皆禁,便愈。
《新錄方》治上氣、喉中水雞鳴方∶桑根白皮(一升) 生姜(合皮切一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六合,二服。
又方∶冷水漬足,溫易之,瘥。
又云∶上氣,身面浮腫,小便澀,喘息不得臥方∶葶藶子(十分,熬) 杏仁(四分,熬) 大棗肉(五分)三物,合搗三四千杵,可丸飲服如梧子七丸,日二,加至十丸,以小便為度,此方大安穩(wěn),又方∶以桑根汁一斗,煮赤小豆三升,豆熟,啖豆飲汁。
又方∶大豆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納桑根白皮,切一升,煮取一升六合,二服又方∶以水一斗,研麻子三升,取汁,煮赤小豆三升,豆熟,啖豆飲汁。
又云∶乏氣喘息方∶桃仁去皮一升,搗為泥,分以酒若湯服之。
治短氣方
《病源論》云∶短氣者,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體實也。實則氣盛,盛則氣逆不通《僧深方》治短氣欲絕、不足以息、煩擾,益氣止煩竹根湯方∶竹根(一斤) 麥門冬(一升) 甘草(二兩) 大棗(十枚) 粳米(一升) 小麥(一升)凡六物,水一斗,煮麥米熟去之,納藥,煮取二升七合,服八合,日三,不能飲,以綿滴口《醫(yī)門方》治胸中痞塞、短氣 者,或腹急痛方∶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 半夏(三兩) 生姜(三兩) 杏仁(百顆)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服相去八九里,泄氣瘥。若氣不下,加大黃、檳榔《千金方》治短氣不得語方∶梔子(二七枚) 豉(七合)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納梔子,煮取八合,服半升。
又云∶卒短氣者方∶搗韭取汁,服一升,立愈。
又云∶冷氣氣短方∶椒五兩,絹袋盛,酒一升,漬三七日,服之任性。
治少氣方
《病源論》云∶少氣者,此由臟氣不足故也。肺主氣而通呼吸,臟氣不足,呼吸微弱而少氣《廣濟(jì)方》療腹冷氣不能食及少氣調(diào)中丸方∶人參(五兩) 茯苓(五兩) 甘草(五兩) 白術(shù)(五兩) 干姜(四兩)搗篩,蜜和為丸,空腹溫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二夜一,有益盡更合,不飲酒,煮大棗飲下,《千金方》治乏氣方∶枸杞葉(二兩) 生姜(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葛氏方》治卒乏氣、氣不復(fù)報、肩息方∶干姜三升, 咀,以酒一升漬之,服一升,日三又方∶度手拇指折度心下,灸三壯即瘥。
又方∶麻黃三兩,先以水五升,煮一沸,去沫,乃納甘草二兩,杏仁六十枚,煮取二升半,
治氣噎方
《病源論》云∶氣噎由陰陽不和,臟氣不理,寒氣填于胸膈,故氣有咽塞不通,而謂之氣噎又云∶噎者,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雖有五名,皆由陰陽《新錄方》治氣噎胸塞不達(dá)方∶水服鹽末一大匙。
又方∶含咽美酒,取瘥止,酢亦得。
又方∶蘇蜜合煎,令相得,細(xì)細(xì)含咽之。
又方∶搗韭取汁,服五合。
又方∶灸膻中穴。
又方∶灸第五椎。又灸內(nèi)踝上三寸。
《集驗方》通氣噎湯方∶半夏(八兩,洗) 桂心(三兩) 生姜(八兩)凡三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半升,日二。
《千金方》治噎氣不通、永不得食方∶杏仁(三兩) 桂心(三兩)二味,丸如棗核,稍咽之,臨食先含,彌佳。(《極要方》同之。)
治奔豚方
《病源論》云∶夫奔豚氣者,腎之積氣也,起于驚恐憂思所生也。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其妄言妄見,此驚恐奔豚之狀也。若氣滿支心,心下煩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劇,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nèi)煩結(jié)痛,溫溫欲嘔,此憂思奔豚之狀也。
《醫(yī)門方》云∶論曰,奔豚病者,從少腹起上沖喉咽,發(fā)作時欲死,皆從驚得之。
療奔豚氣方∶生葛根二十分,甘李根白皮切小一升,水九升,煮三升,分溫三服,服相去八療奔豚氣在心胸中不下支滿者方∶生姜(五兩) 半夏(四兩,洗) 桂心 人參 吳茱萸 甘草(炙) 茯苓(各二兩)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相去八九里。
又云∶灸奔豚法∶恒灸氣海、丹田、關(guān)元,皆當(dāng)其穴灸之,穴在臍下一寸、二寸、三寸是也《短劇方》云∶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灸耶,此四部病皆從驚得之,所言如奔豚之狀者,是病患?xì)馊珉啾甲?,氣息喘迫,上逆之狀也。湯方?豬者,謂雄豚、 斗子是,先逐之,使奔之,然后殺取血及臟合藥也。
葛根奔豚湯方∶葛根(八兩,干者) 生李根(一升,去皮) 人參(三兩) 術(shù)肉(二兩) 半夏(一升,洗,炙)凡十物,以豚汁二斗,煮得五升,溫服八合,日三。
牡蠣奔豚湯方∶牡蠣(三兩) 桂肉(八兩) 李根(一斤) 甘草(三兩)凡四物,煮豚令熟,取汁一斗七升,煮李根得七升汁,納藥,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再。
《廣濟(jì)方》療賁氣在胸、心迫滿支寄方∶生姜(一斤) 半夏(四兩,洗) 桂心(三兩) 人參(二兩) 吳茱萸(一兩) 甘草(二兩,炙)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分溫三服,忌生菜、面、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