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 醫(yī)心方
- (北宋)丹波康賴
- 4887字
- 2015-12-26 15:02:56
主通骨二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jié)前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壯。同上。主∶身疼痛至陰二穴∶(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灸三壯。同上。主∶瘧,頭重,鼻涌泉二穴∶(一名地沖。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刺入三分,留三壯,灸三壯。
主難。
諸家取背輸法
楊玄操曰∶黃帝正經椎有二十一節(jié)。華佗、扁鵲、曹翕、高 力之徒,或云二十四椎,或云二十二,或云長人二十四椎,短人二十一椎。此并兩失,其衷大致或疑。夫人感天地之精,受五行之性,骨節(jié)孔竅一稟無 ,長短粗細乃因成育,是以人長則骨節(jié)亦長,人短則骨節(jié)亦短,其分段機關無盈縮也。今云長人二十四椎者,其肢節(jié)寧即多矣。短人二十椎者,其肢節(jié)便少乎?是知骨法常定,肢節(jié)無差。時人穿鑿,互生異見,宜取軒后正經,勿視雜術之淺法也。然華佗,扁鵲并往代名醫(yī),遺文舊跡豈應如此?當是后人傳錄失其本意也。
又云∶諸輸皆兩穴,俠脊相去三寸,諸家雜說多有不同。或云∶肺輸?shù)谖遄担妮數(shù)谄咦担换蛟啤孟嗳ザ绨耄换蛟啤枚纾换蛟啤萌缛郑换蛟啤弥T輸皆有三穴。此又謬矣。《明堂》者,黃帝之正經,圣人之遺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晉朝高秀,洞明醫(yī)術,撰次《甲乙》,并取三部為定。如此,則《明堂》、《甲乙》是圣人之秘寶,后世學人宜遵用之,不可茍從異說,致乖楊上善曰∶取背輸法,諸家不同者,但人七尺五寸之軀雖小,法于天地,無一經不盡也。
故日取實等所承別本處,所及名亦皆有異。而除 遣疾又復不少,正可以智量之適為用不可全,言非也而并為非者,不知大方之論,所以此之量法,圣人設教有異,未足怪也。
《黃帝明堂經》輸椎法曰∶大抒在第一椎下傍。風門在第二椎下傍。肺輸在第三椎下。心輸在第五椎下。膈輸在第七椎下。
椎下凡俠脊椎下間傍相去三寸也。
《扁鵲針灸經》曰∶第二椎名大抒(各一寸半,又名風府。)第四椎名關輸。第五椎名督脈輸三椎名懸十八椎名三治。)第二十二凡十九椎應治其病灸之,諸輸俠脊左右各一寸半或一寸二分。但肝輸一椎灸其節(jié)。其第十三《華佗針灸經法》∶第一椎名大椎。第三椎名云門。第四椎名神輸。第五椎名脈輸(又云厥第椎名名大少(又云重下第二十三椎名下凡諸椎俠脊相去一寸也。
《龍銜素針經》曰∶熱府大椎上去發(fā)一寸橫三間寸。心輸?shù)谌禉M相去三寸,一名身樞。
風(正凡人身長短肥瘦,骨節(jié)各有大小,故不可以一法取,宜各以其自夫、尺、寸為度。橫度手四僧匡及徹公二家與上件四經不同者別出∶風門第三節(jié)。心輸?shù)谄吖?jié)。膈輸?shù)诎斯?jié)。脾輸?shù)谑?jié)(又云十六節(jié)。)胃輸?shù)谑还?jié)。
小腸督脈上件,五家背輸椎法與《明堂經》不合者別出如上,與其經不異者不在上例。
《背輸度量法》曰∶凡人有長短肥瘦,隨形量之,不得同量。臟腑十二輸欲令詳審者,宜以《黃帝素問》曰∶欲知背輸,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其半已,即以兩禺相柱一度之度《黃帝九卷》曰∶若取人節(jié)解者,可從大椎骨頭直下至尻尾骨端度取,分為二十二分,還約《金騰灸經》曰∶臟腑十二輸,經連經,法從大椎直窮骨中折度去其半,乃取余半四折之,輸;從肝點名凡臟腑輸皆俠脊相去二寸半,唯肝輸正脊中央也。
針禁法
孫思邈云∶經云∶云門刺不可深。今則都忌不刺,學人宜詳悉之。
大寒無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新內無刺;已刺無內;大怒無刺;已刺無怒無饑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步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大驚大怒,五日死,其動為欠;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腎,三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中膈為傷中,不過一歲必死;刺中趺大脈,血出不止死,趺上大脈,動脈也;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辜為盲;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刺項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舌下中脈大過,血不止為喑;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手太陰經渠不可出血,血出立死。按∶此臂之太陰脈總不得出血也;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布絡是足少陰脈皮部絡也;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足少陰至舌本,若其脈先虛又刺出血即為重虛,故為語難也;刺 中大脈令人仆、脫色,刺諸 當空刺之,不可中于大絡也;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一名中府,肺募也;刺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刺脊間中髓為傴;刺陰股下陰三寸內陷,令人遺尿,陰股下刺刺神庭禁大不可刺;上關刺不可深;缺盆刺不可深;顱息刺不可多出血。
左角刺不可久留;云門刺不可深;五里禁不可刺。
臍中禁不可刺。
伏兔禁不可刺;三陽絡不可刺;復留刺無多見血;承筋禁不可刺;然谷刺無多見血。
灸禁法
陳延之云∶《黃帝經禁》曰∶不可灸者有十八處,而《明堂》說便不禁之,今別之記如下∶中有不可天又云∶曹氏說不可灸者如下(陳延之同∶)玉枕者人音聲之所經從,無病不可灸,灸則聲不能語;若有疾可灸五十壯。維角者在眼后發(fā)精赤寸氣澀也。
胡脈在頸本邊主乳中脈上是也,一名榮聽,人五臟血氣之注處也,無病不可多多灸,熟則血天突者,名為天瞿,復名身道,是體精之衢路也,無病不可灸,灸則傷與聲反喑;有疾可灸壯。此能舉臂有疾可血海者名為沖使,在膝內骨上一夫陷中,人陰陽氣之所由從也,無病不可灸,灸男則氣衰,灸,也,上二十穴,曹氏說云∶無病不可灸,灸則為害也。尋不病者則不應徒然而灸,以痛苦為玩者頭病即此為病皆灸之在
針例法
《素問》曰∶夫九針者,天地之大數(shù),始于一而終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又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數(shù)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針者,取法布針,去末半寸,卒兌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針,取法于絮長三寸主癰熱(利)針曰毫針,深邪遠痹者。九曰大針,取法于鋒針,其鋒微圓,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jié)者。針形畢此九針小大德貞常曰∶凡刺竟不得即灸,若拔針即灸者,內外熱氣相擊,必變?yōu)楫惒∫病H翎樚幱心[核人也用也及風,皆用大員利針如 也,亦量肥瘦大小之宜。皆燒針過熱紫色為佳,深淺量病大小至病為度。針訖以燒釘赤,灸上七過佳也,毋釘灸上七壯而以引之佳也,不則大氣伏留以為肉癰也。若肉薄之處不灸,亦得大禁水入也。禁冷凍飲料食。瘡不發(fā)者,欲不作瘢者,膿時 去之。乍寒孫思邈曰∶火針用鋒針,以油為燒之,務在猛熱,不熱即于人有損也。隔日一報,三報之后
灸例法
陳延之曰∶經說∶夫病以湯藥救其內,針灸營其外。夫針術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為所張仲景述∶夫病其脈大者不宜灸也。
凡欲灸者,當詳所宜,審應灸處疏孔穴名,應灸壯數(shù),出之以疏臨圖像,依注明寸數(shù)量度灸凡灸之腥說熟,宜視其人盛衰所在,大熟則傷衰腥,少則不能愈疾。是以宜節(jié)度隨盛衰也。
凡男女之體,同以腰上為陽,以腰下為陰也。男以背為陰,腹為陽。女以腹為陰,背為陽。
凡灸法當先發(fā)于上,然后灸下。先發(fā)于陽,然后灸陰,則為順也。
凡灸諸俞皆令如經也,不如經者徒病無益。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病則不除也。
凡腎氣有風冷,令人如邪鬼狀,但數(shù)報灸令熟,風寒除自愈。
凡頭者人神所治氣之精也,病則氣虛精散。夫灸頭必令當病使火氣足,卻邪則止火也。
足而不止,則神出不得入,傷精明營衛(wèi)衰損也;未足而止,則邪微有余,喜因天陰陽而發(fā)也。
四肢者,身之枝 也,其氣系于五臟隨血脈出入養(yǎng)四肢也,其分度淺易達也。是以灸頭精神氣微,得火則冷氣散。且背膂重濃,灸宜熟,務多善也。
愈皆令如經也,不如經者徒痛無益。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病則不除也。凡腎氣有風冷,《太素經》云∶手中指本節(jié)至其末,長四寸半。注云∶從本節(jié)端至中指未合四寸半,今人取孫思邈曰∶凡孔穴在身此皆臟腑營衛(wèi)血脈流通,表里往來各有所生,臨時救難,必在審詳,寸之取手又以肌肉紋理節(jié)解縫會宛臼之中,又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凡經言橫三間寸者,則是三灸而間。間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壯之處即為一寸。凡言數(shù)有至百壯直,之,凡灸當先陽后陰,先上后下,皆以日正午后,乃可下火。午前,平旦谷氣令人癲眩,不可針楊玄操曰∶灸瘡得膿壞,其病乃出;不壞則病不除。《甲乙·丙卷》云∶灸不發(fā)者灸熨之《蘇敬香港腳論》云∶灸瘡瘥后, 色赤者風毒盡;青黑者猶有毒瓦斯,仍灸勿止,待身體輕利《扁鵲針灸經》云∶凡灸因火生瘡,長潤,久久不瘥。變成火疽,取桃樹東邊皮一寸以上煮
針灸服藥吉兇日
合服藥吉曰∶《大清經》云∶凡欲合服神仙藥者,以天清無風雨,欲得王相日,上下相生日合之,神良。
王相日者∶春甲乙寅卯王,丙丁巳午相;夏丙丁巳午王,戊己辰戌丑未相;四季戊己辰戌丑相生日者∶春甲午、乙巳、丙寅、丁卯;夏丙辰、丁丑、丙戌、丁未;四季戊辰、己丑、戊又云∶凡作藥,始以甲子、開、除之日為之,甲申、己卯次之。
又云∶服藥良日常以建,開日晨服為陽,暮服為陰,多其陽少其陰。
《蝦蟆經》云∶凡服藥吉曰∶甲辰、乙巳、丙辰、丁巳。(今按∶丙辰五不生也。甲辰此天又云∶服藥吉時∶甲乙日∶(雞鳴,日入、維時、晡時。)丙丁日吉時∶(晡時、日入、人定定、今按∶凡甲子、丙子、戊子、壬子、甲午、丙午、庚午、壬午、甲戌、丙戌、壬戌、乙巳、今檢件曰∶避諸禁合藥服藥針灸治病皆吉。但可避節(jié)氣,月忌并生年衰日等。
合服藥忌日∶《大清經》云∶正月亥、二月寅、三月巳、四月亥(一曰申)、五月亥、六月寅、七月巳、八上日,常不可和長生藥。
又云∶六絕曰∶正月辰、二月卯、三月寅、四月丑、五月子、六月亥、七月戌、八月酉、九月申、十月未、十一月午、十二月巳。
上日,不可服藥治病。
又云∶月建、月殺、反支、天季、上朔、自刑日,此不可用。自刑日者,如寅生人不得用寅《湛余經》云∶天季日,正月子、二月卯、三月午、四月酉、五月子、六月卯、七月午、八上日,不可用。今按∶《耆婆方》云∶天獄日也。《大清經》云∶不得和藥、服藥。
又云∶凡除日可服藥治病,滿日不可服藥,病患難起。
張仲景《藥辨決》云∶凡春戊辰、己巳、戊午,夏丁亥、戊甲、乙酉(今按∶《蝦蟆經》作辛上日,《蝦蟆經》云∶皇帝禁合藥日四時忌。今古傳諱,不合藥服藥也。
又云∶天有五不生日,不可合藥、服藥。乙丑、丁卯、己巳、癸未、乙酉、庚戌、戊申、丁上十二日,扁鵲不治病,大兇。(今按∶《蝦蟆經》同之,但《大清經》加甲寅、甲午并十《蝦蟆經》云∶四激曰∶春戌、夏丑、秋辰、冬卯。
上四時忌日,古今傳諱,不合藥服藥也。今按∶《開元天一循甲經》曰∶此為四極所破,故又云∶凡夏至,冬至日天地陰陽前后各七日,皆不可服藥灸刺。
又云∶凡五月辛,己日不可針,針灸服藥,出血致死。
又云∶凡反支日∶子丑在朔六日反支,寅卯在朔五日反支,辰巳在朔四日反支,午未在朔三上日,不可灸刺、服藥,大兇。
又云∶凡天醫(yī)以辛巳日死,扁鵲以癸未日死(一本作辛未,)師曠以辛卯日死(一本作辛未,)上日,不可服藥、治病,兇。
又云∶凡大圣服藥,治病,避五未寅申,此三日大兇。
又云∶凡五寅六戊辛未,上三日,不可合藥、服藥。
又云∶凡甲寅、乙卯、庚辰、丙寅、辛巳,上五日,不可灸刺、服藥,兇,三年死。
又云∶凡己巳、丁亥、壬辰、庚戌,上五日,不可灸刺,服藥,兇。
又云∶凡日出,日中時(一云日入,)上二時,不可服藥、治病,大兇。
《養(yǎng)生要集》云∶四激、破、除、未日時,不中合藥、服藥。(今按∶《大清經》同之。)《真人集辨方》∶春忌戊辰、己巳,夏忌戊申、己未,秋忌戊戌、己亥,冬忌戊寅、己卯。
又云∶和合神仙藥法,常避四孟,正月寅,二月巳,三月申,四月未(亥),五月寅。
以右行不可和合長生藥也。當以其時王相作之,服藥用意。
《服石論》云∶凡服藥之本,必須命其病者正意深信,不得于中持疑更懷他念。但想其藥入又云∶凡服藥,先首于吉日清旦具服嚴 ,凈嗽其口,面向東立再拜,一心發(fā)愿,愿服神藥以后千殃散滅,百病消除,志求長生,無違其愿,愿一切大圣如護去老還年。發(fā)此愿已,又服藥頌∶《新羅法師方》云∶兒服藥咒曰∶南無東方藥師 琉光佛,藥王藥上菩薩耆婆,醫(yī)王靈山童子惠施阿竭,以療病者,邪氣消除川,針灸忌日∶《華佗法》云∶凡諸月朔晦、節(jié)氣、上下弦望日、血忌、反支日皆不可針灸,治久病滯疾記又云∶冬至、夏至、歲旦,此前三日、后二日,皆不可針灸及房室,殺人,大忌。
又云∶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上日,忌不可針灸治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