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傷寒要義(1)
- 重訂通俗傷寒論
- (清)俞根
- 4860字
- 2015-12-26 14:56:57
傷寒。外感百病之總名也。有小證。有大證。有新感證。有伏氣證。有兼證。有夾證。有壞證。有復證。
傳變不測。死生反掌。非雜病比。奈扁鵲難經但言傷寒有五。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
五曰溫病。僅載脈候之異同。并無證治之陳列。語焉不詳。后學何所根據。惟中風自是中風。傷寒自是傷寒。
濕溫自是濕溫。溫熱自是溫熱。已可概見。然皆列入傷寒門中者。因后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當時不傳于世。
至晉王叔和。以斷簡殘編。補方造論。混名曰《傷寒論》。而不名曰四時感證論。從此一切感證。通稱傷寒。從古亦從俗也。予亦從俗。名曰《通俗傷寒論》。
人皆謂百病莫難于傷寒。予謂治傷寒何難。治傷寒兼證稍難。治傷寒夾證較難。治傷寒復證更難。治傷寒壞證最難。蓋其間寒熱雜感。濕燥互見。虛實混淆。陰陽疑似。非富于經驗。而手敏心靈。隨機應變者。決不足當此重任。日與傷寒證戰。諺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非謂臨證多者不必讀書也。亦謂臨證多者乃為讀書耳。國初喻嘉言嘗云、讀書無眼。病患無命。旨哉言乎。予業傷寒專科。四十余年矣。姑以心得者。歷言其要。
第一節·六經形層
太陽經主皮毛。陽明經主肌肉。少陽經主腠理。太陰經主肢末。少陰經主血脈。厥陰經主筋膜。
【榮齋按】“六經形層”這個名詞,是根據周學海“與友條論讀傷寒論法”第五、九、十一條而產生的。
“六經”在傷寒論學說上,是一個根深蒂固的道統術語。本節把六經假定作機體方面的六個層次,雖然說不出充分理由,但在病理上的某一分野里用它暫作“代號”,是應該的。惲鐵樵先生曾這樣說:“六經者,就人體所著之病狀為之界說者也。”日人鶴沖元逸在“醫斷”里也說:“傷寒六經,非謂病在六經也,假以為紀也已;及其施治也,皆從證而不拘焉。”藤本廉更明確地說:“三陰三陽之目,何為而設焉?凡病有六等之差,而地位脈證不同也,概述諸說,皆以六經為病位之假稱,而不取于經絡之義。”總的來說,傷寒六經,不過就病變上分作六個階段;但人體機能之亢盛衰減,中間的動態尚多,不是這樣可以肯定劃分的。第三節六經病證中,所以詳列了錯綜復雜的證候群。
太陽內部主胸中。少陽內部主膈中。陽明內部主脘中。太陰內部主大腹。少陰內部主小腹。厥陰內部主少腹。
【秀按】此即六經分主三焦之部分也。《內經》云。上焦心肺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腎主之。乃略言三焦五內之部分。合而觀之。六經為感證傳變之路徑。三焦為感證傳變之歸宿也。嘗讀張仲景《傷寒論》。一則曰胸中。再則曰心中。又次曰心下。曰胸脅下。曰胃中。曰腹中。曰少腹。雖未明言三焦。較講三焦者尤為詳明。
【廉勘】張長沙治傷寒法。雖分六經。亦不外三焦。言六經者。明邪所從入之門。經行之徑。病之所由起所由傳也。不外三焦者。以有形之痰涎水飲瘀血渣滓。為邪所搏結。病之所由成所由變也。竊謂病在軀殼。當分六經形層。病入五內。當辨三焦部分。詳審其所夾何邪。分際清析。庶免顢頇之弊。其分析法。首辨三焦部分。
膈膜以上。清氣主之。肺與心也。膈膜以下。濁氣主之。脾胃二腸內腎膀胱也。界乎清濁之間者為膈膜。乃肝膽部分也。從膈下而上。上至胸。旁至脅。皆清氣與津液往來之所。其病不外痰涎水飲。為邪所擊搏。與氣互結。由胃中脘。及腹中。下抵少腹。乃有渣滓瘀濁之物。邪氣得以根據附之而成下證。此上中下三焦之大要也。
第二節·六經病理
(添加)陳遜齋說。傷寒六經者。陰、陽、寒、熱、虛、實、表、里之代名詞也。太陽、陽明、少陽、皆為陽病。太陰、少陰、厥陰、皆為陰病。太陽、陽明、少陽、皆為熱病。太陰、少陰、厥陰、皆為寒病。太陽、陽明、少陽、皆為實病。太陰、少陰、厥陰、皆為虛病。陰陽寒熱虛實之中。又有在表在里。與在半表半里之不同。太陽為表。少陰亦為表。
太陽之表為熱為實。少陰之表為寒為虛。陽明為里。太陰亦為里。陽明之里。為熱為實。太陰之里。為寒為虛。
少陽為半表半里。厥陰亦為半表半里。少陽之半表半里。為熱為實。厥陰之半表半里。為寒為虛。
太陽少陰。皆為表。太陽之表。為發熱惡寒。少陰之表。為無熱惡寒。陽明太陰皆為里。陽明之里為胃實。太陰之里為自利。少陽厥陰皆為半表半里。少陽之半表半里。為寒熱往來。厥陰之半表半里。為厥熱進退。太陽少陰皆為表。太陽之表可汗。少陰之表不可汗。陽明太陰皆為里。陽明之里可下。太陰之里不可下。少陽厥陰皆為半表半里。少陽之半表半里可清解。厥陰之半表半里。不可清解。
得病之初。身體之正氣。起而反抗。發熱惡寒。即正邪交爭之表示也。頭痛、項強、體痛。即正邪交爭時所發生之充血作用也。此時因皮膚開合。汗腺通塞之故。又發生有汗為中風。無汗為傷寒之兩大癥候。傷寒為散溫機能衰弱。故以麻黃湯發其表。中風為散溫機能亢進。故以桂枝湯解其肌。凡此傷寒中風。可由發汗解肌而愈者。皆稱為表病。又稱為太陽病。
正氣抵抗邪氣。在太陽病期內。無法戰勝。因而妨礙三焦水道之流行。由此而引起寒熱往來、胸脅滿嘔、口苦咽干各癥。概稱為少陽病。《內經》謂三焦為決瀆之官。生理學則不稱三焦。而稱淋巴。其理由相同。三焦在臟腑之外。
皮膚之內。故謂之半表半里。小柴胡一方。為本病之主劑。
正邪交爭愈久。水分愈加蒸散。內部粘膜。愈加干燥。及在太陽少陽期內。發汗利尿過多。則腸胃間之水津。乃愈涸竭。由是發生煩渴譫語。不大便。但惡熱不惡寒之陽明里實癥。輕則用白虎湯。重則用承氣湯。
若腸胃之抵抗力不足。失去消化水谷之能力。則為太陰病。水谷不化。則水分過剩。因而上吐下利。此與陽明病正成反比。陽明熱而太陰寒。陽明實而太陰虛也。理中湯溫中去濕。故為太陰病之專劑。
若造溫機能衰減。體溫為之降低者。則為少陰病。中醫謂為陽虛。因心臟衰弱。故少陰病之脈必微細也。因神經不振。故少陰病之癥但欲寐也。因體溫不能分布。故少陰病之四肢必厥逆也。此與太陽病正成反比。太陽必發熱而惡寒。少陰必惡寒而不發熱。四逆湯強心生溫。實為少陰病之主劑。
若夫厥陰病者。實抵抗力消長進退之重要關頭也。其病狀為厥熱互為來復。熱多于厥。則抵抗力有恢復之希望。故主病退。厥多于熱。則抵抗力愈趨愈下。故主病進。若但厥無熱。則抵抗力完全失敗。病主不治。
此與少陽病正成反比。少陽之寒熱往來。不過三焦不和。血管伸縮之作用。可以和解了事。厥陰之厥熱來復。
則出生入死。關系重大。厥陰之主劑。亦不離四逆輩。蓋非生溫無以退厥也。
總觀六經之變化。三陽病惟恐其熱。三陰病惟恐其寒。三陽病惟恐其實。三陰病惟恐其虛。三陽病則抵抗力均未衰弱。故三陽病無死癥。三陰病則抵抗力均感不足。故三陰病多死癥。一部傷寒論。蓋如是而已。
【榮齋按】此篇為一九三五年陳遜齋先生在前中央國醫館附設訓練班的演講詞。綜合全文大意,所謂三陽,它的病多屬于進行性,而其人的臟器體功尚強壯,未曾發現衰弱狀態的三種證狀。所謂三陰,它的病多屬退行性,而其人的機體功能已非強壯,已表現出衰弱狀態的三種證狀。精簡的說:“就是三陽言實,三陰言虛。三陽言表實、里實、半表半里實,三陰言氣虛、血虛、氣血兩虛。”
第三節·六經病證
太陽標證。頭痛身熱。惡寒怕風。項強腰痛。骨節煩疼。無汗者寒甚于風。自汗者風重于寒。
太陽本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甚或短數淋瀝。或反小便自利。蓄血如狂。
【秀按】太陽之為病。寒水之氣為病也。寒為病。故宜溫散。水為病。故宜利水。總以發汗為出路。利水為去路。若非水蓄而血蓄。則又以通瘀為去路。
太陽中見證。凡見太陽標證。而大便不實。小便清白。甚則男子遺精。女子帶多。腰脊墜痛。痛如被杖。甚或氣促而喘。角弓發痙。若目戴眼上視。尤為危候。
【秀按】此即張景岳所謂太陽未解。少陰先潰是也。必其人腎氣先虛。則腎中之陽。不足以抵御陰寒。即從太陽中絡直入足少陰腎經。
太陽兼證。兼肺經證。鼻塞流涕。鼻鳴噴嚏。嗽痰稀白。甚則喘而胸滿。兼脾經證。肢懈嗜臥。口膩腹瀉。兼胃經證。飽悶惡食。噯腐吞酸。
【秀按】太陽經主皮毛。故《內經》云。太陽者毫毛其應。上與肺經相關。故形寒則傷肺。下與腎經相關。故汗多則溺少。若兼脾經證。必其人素稟多濕。兼胃經證。必其人新挾食滯。
少陽標證。寒熱往來。耳聾脅痛。
少陽本證。目眩咽干。口苦善嘔。膈中氣塞。
【秀按】少陽以寒熱脅痛耳聾為半表證。口苦咽干目眩為半里證者。以少陽經外行腠理。內行兩脅。不居身之前后而居側也。兩耳寤則聞。寐則不聞。口咽目開之則見。闔之則不見。此數者。不可謂之表。亦不可謂之里。則謂之半表里而已矣。惟寒熱一證。必寒已而熱。熱已而汗。則為少陽之寒熱往來。若發熱惡寒如瘧狀。
一日二三發。其人不嘔。仍是太陽表證。非少陽之半表證也。臨證時亦要辨明。
少陽中見證。手足乍溫乍冷。煩滿消渴。甚則譫語發痙。四肢厥逆。
【秀按】少陽與厥陰為表里。若相火之邪。不從外達。勢必內竄包絡肝經。發現熱深厥深。火旺風動之危候。
【廉勘】 陸九芝曰。論經則以太陽陽明少陽為次。論病則太少之邪。俱入陽明。竊謂太陽主皮。為軀體最外一層。少陽主腠。為軀殼上第二層。蓋腠理即網膜。金匱所謂三焦通會元真之處也。故太少兩陽。病在皮腠。
證多傳變。兩陽合明。病歸中土。故不復傳。由是推之。三陽傳經。亦當以太陽少陽陽明為次。其三陽寒熱之分。身雖大熱而仍惡寒者。太陽也。寒已而熱。熱已而汗。寒熱往來者。少陽也。始雖惡寒。一熱而不復惡寒者。陽明也。
少陽兼證。兼胃經證。煩悶惡心。面赤便閉。身痛足冷。斑點隱隱。兼脾經證。四肢倦懈。肌肉煩疼。唇燥口渴。膈中痞滿。斑欲出而不出。兼腎經證。耳大聾。齒焦枯。腰背酸痛如折。甚則精自遺。沖任脈動。兼肺經證。喉痛紅腫。
咳則脅痛。甚則咯血。兼心經證。舌紅齒燥。午后壯熱。神昏不語。甚則鄭聲作笑。兼小腸經證。舌赤神呆。語言顛倒。小便赤澀。點滴如稠。兼大腸經證。胸膈硬滿而嘔。腹中痛。發潮熱。大便秘。或反自利。
【秀按】手足少陽經。內部膈脅。外行腠理。均司相火。相火者。游行之火也。內則三焦之膜。布膻中。絡心包絡。循脅里。連肝而及于膽。歷絡三焦。多與各臟腑相通。其相通之道路。既與三焦相關。又于膈膜相會。如手太陰肺經脈。起于中焦。還循胃口。上膈。足太陰脾經脈。絡胃。上膈。手少陰心經脈。出心系。下膈。手厥陰心包絡脈。起于胸中。下膈。足陽明胃經脈。手太陽小腸經脈。手陽明太陽經脈。均下膈。足厥陰肝經脈。貫膈。故少陽一經。不特多中見證。抑且多各經兼證也。惟兼足少陰腎經證。則由相火熾盛。由肝及腎耳。
【廉勘】兼胃經證者。是少陽轉屬陽明。二陽合病。胃熱已盛。就欲發斑之候。兼脾經證。由于失表。腠理閉塞。相火被濕郁遏。斑不得透之候。兼腎經證。由少陽相火大熾。逼入少陰。陰傷熱盛之候。兼肺經證。由相火爍肺。熱咳痰嗽。胸膈氣痹之候。兼心經證。必其人心虛有痰。一經相火薰蒸。痰火即蒙閉清竅。每有目睛微定。昏厥如尸之候。兼小腸經證。由相火下竄。熱結小腸。小腸為火府。兩火相煽。每有逆乘心包之候。
兼大腸經證。由相火熾盛。熱結在里。心上痞硬。復往來寒熱而嘔者。熱結腸痹也。由是觀之。劉草窗為傷寒傳足不傳手者。偽言也。
陽明標證。始雖惡寒。二日自止。身大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目痛鼻干。不得眠。或多眠睡。
陽明本證。在上脘病尚淺。咽干口苦。氣上沖喉。胸滿而喘。心中懊 。在中脘病已重。大煩大渴。胃實滿。手足汗。發潮熱。不大便。小便不利。在下脘。由幽門直逼小腸。且與大腸相表里。病尤深重。日晡所熱。譫語發狂。目睛不和。腹脹滿。繞臍痛。喘冒不得臥。腹中轉矢氣。大便膠閉。或自利純青水。昏不識人。甚則循衣摸床。撮空理線。
【秀按】上脘象天。部居胸中。清氣居多。猶可宣上解肌。使里邪從表而出。下脘象地。內接小腸。濁氣居多。法可緩下。使里邪從下而出。而其能升清降濁者。全賴中脘為之運用。故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清氣。上升于肺。以灌輸百脈。水谷之濁氣。下達于大小腸。從便溺而泄。法雖多端。總以健運胃氣。照顧胃液。或清或下為主。俞氏細分上中下三脘現證。蓋以胃雖一腑。卻有淺深輕重之不同。臨證者不可不詳辨也。
陽明中見證。四肢煩疼。口膩而淡。脘腹痞滿。便如紅醬。溺短數熱。甚或小便不利。便硬發黃。黃色鮮明。
或斑點隱隱。發而不透。神識模糊。躁擾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