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三分阿摩晝經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游俱薩羅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至伊車能伽羅俱薩羅婆羅門村。即于彼伊車林中止宿。
時。有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止郁伽羅村。其村豐樂。人民熾盛。波斯匿王即封此村。與沸伽羅娑羅婆羅門。以為梵分。此婆羅門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三部舊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又能善解大人相法,祭祀儀禮。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其第一摩納弟子名阿摩晝。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三部舊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亦能善解大人相法,祭祀儀禮。亦有五百摩納弟子。教授不廢。與師無異。
時。沸伽羅娑羅婆羅門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至伊車能伽羅俱薩羅婆羅門村。止伊車林中。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于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善。義味具足。梵行清凈。如此真人應往親覲。我今寧可觀沙門瞿曇。為定有三十二相。名聞流布。為稱實不。當以何緣得見佛相。復作是念言。今我弟子阿摩晝。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三部舊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又能善解大人相法,祭祀儀禮。唯有此人可使觀佛。知相有無。
時。婆羅門即命弟子阿摩晝而告之曰。汝往觀彼沙門瞿曇。為定有三十二相。為虛妄耶。
時。阿摩晝尋白師言。我以何驗觀瞿曇相。知其虛實。
師即報曰。我今語汝。其有具足三十二大人相者。必趣二處。無有疑也。若在家。當為轉輪圣王。王四天下。以法治化統領民物。七寶具足。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七,典兵寶。王有千子。勇猛多智。降伏怨敵。兵杖不用。天下泰平。國內民物無所畏懼。若其不樂世間出家求道。當成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以此可知瞿曇虛實。
時。阿摩晝受師教已。即嚴駕寶車。將五百摩納弟子。清旦出村。往詣伊車林。到已下車。步進詣世尊所。佛坐彼立。佛立彼坐。于其中間共談義理。佛告摩納曰。汝曾與諸耆舊長宿大婆羅門如是論耶。
摩納白佛。此為何言。
佛告摩納。我坐汝立。我立汝坐。中間共論。汝師論法當如是耶。
摩納白佛言。我婆羅門論法。坐則俱坐。立則俱立。臥則俱臥。今諸沙門毀形鰥獨。卑陋下劣。習黑冥法。我與此輩共論義時。坐起無在。
爾時。世尊即語彼言。卿摩納未被調伏。
時。摩納聞世尊稱卿。又聞未被調伏。即生忿恚。毀謗佛言。此釋種子。好懷嫉惡。無有義法。
佛告摩納。諸釋種子。何過于卿。
摩納言。昔我一時為師少緣。在釋迦迦維羅越國。時。有眾多諸釋種子。以少因緣集在講堂。遙見我來。輕慢戲弄。不順儀法。不相敬待。
佛告摩納。彼諸釋子還在本國。游戲自恣。猶如飛鳥自于樔林。出入自在。諸釋種子自于本國。游戲自在。亦復如是。
摩納白佛言。世有四姓。剎利,婆羅門,居士,首陀羅。其彼三姓。常尊重,恭敬,供養婆羅門。彼諸釋子義不應爾。彼釋廝細,卑陋,下劣。而不恭敬我婆羅門。
爾時。世尊默自念言。此摩納子。數數毀罵言及廝細。我今寧可說其本緣調伏之耶。佛告摩納。汝姓何等。
摩納答言。我姓聲王。
佛告摩納。汝姓爾者。則為是釋迦奴種。
時。彼五百摩納弟子。皆舉大聲而語佛言。勿說此言。謂此摩納為釋迦奴種。所以者何。此大摩納。真族姓子。顏貌端正。辯才應機。廣博多聞。足與瞿曇往返談論。
爾時。世尊告五百摩納。若汝師盡不如汝言者。當舍汝師共汝論義。若汝師有如上事如汝言者。汝等宜默。當共汝師論。
時。五百摩納白佛言。我等盡默。聽共師論。時。五百摩納盡皆默然。
爾時。世尊告阿摩晝。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王名聲摩。王有四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路指。四名莊嚴。其王四子少有所犯。王擯出國到雪山南。住直樹林中。其四子母及諸家屬。皆追念之。即共集議。詣聲摩王所。白言。大王。當知我等與四子別久。欲往看視。王即告曰。欲往隨意。時。母眷屬聞王教已。即詣雪山南直樹林中。到四子所。時諸母言。我女與汝子。汝女與我子。即相配匹遂成夫婦。后生男子。容貌端正。
時。聲摩王聞其四子諸母與女共為夫婦。生子端正。王即歡喜。而發此言。此真釋子。真釋童子能自存立。因此名釋(釋。秦言能在直樹林。故名釋。釋。秦言亦言直)。聲摩王即釋種先也。王有青衣。名曰方面。顏貌端正。與一婆羅門交通。遂便有娠。生一摩納子。墮地能言。尋語父母。當洗浴我。除諸穢惡。我年大已。自當報恩。以其初生能言。故名聲王。如今初生有能言者。人皆怖畏。名為可畏。彼亦如是。生便能言。故名聲王。從此已來。婆羅門種遂以聲王為姓。
又告摩納。汝頗從先宿耆舊大婆羅門。聞此種姓因緣已不。
時。彼摩納默然不對。如是再問。又復不對。佛至三問。語摩納言。吾問至三。汝宜速答。設不答者。密跡力士手執金杵在吾左右。即當破汝頭為七分。
時。密跡力士手執金杵。當摩納頭上虛空中立。若摩納不時答問。即下金杵碎摩納首。佛告摩納。汝可仰觀。
摩納仰觀。見密跡力士手執金杵立虛空中。見已恐怖。衣毛為豎。即起移坐附近世尊。依恃世尊為救為護。白世尊言。世尊當問。我今當答。
佛即告摩納。汝曾于先宿耆舊大婆羅門。聞說如是種姓緣不。
摩納答言。我信曾聞。實有是事。
時。五百摩納弟子。皆各舉聲自相謂言。此阿摩晝。實是釋迦奴種也。沙門瞿曇所說真實。我等無狀。懷輕慢心。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此五百摩納后必懷慢。稱彼為奴。今當方便滅其奴名。即告五百摩納曰。汝等諸人。慎勿稱彼為奴種也。所以者何。彼先婆羅門是大仙人。有大威力。伐聲摩王索女。王以畏故。即以女與。由佛此言得免奴名。
爾時。世尊告阿摩晝曰。云何。摩納。若剎利女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若與一婆羅門為妻生子。摩納。容貌端正。彼入剎利種。得坐受水誦剎利法不。
答曰。不得。
得父財業不。
答曰。不得。
得嗣父職不。
答曰。不得。
云何。摩納。若婆羅門女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與剎利為妻。生一童子。顏貌端正。彼入婆羅門眾中。得坐起受水不。
答曰。得。
得誦婆羅門法。得父遺財。嗣父職不。
答曰。得。
云何。摩納。若婆羅門擯婆羅門投剎利種者。寧得坐起受水。誦剎利法不。
答曰。不得。
得父遺財。嗣父職不。
答曰。不得。
若剎利種擯剎利投婆羅門。寧得坐起受水。誦婆羅門法。得父遺財。嗣父職不。
答曰。得。
是故。摩納。女中剎利女勝。男中剎利男勝。非婆羅門也。
梵天躬自說偈言。
剎利生中勝種姓亦純真
明行悉具足天人中最勝
佛告摩納。梵天說此偈。實為善說。非不善也。我所然可。所以者何。我今如來,至真,等正覺。亦說此義。
剎利生中勝種姓亦純真
明行悉具足天人中最勝
摩納白佛言。瞿曇。何者是無上士。明行具足。
佛告摩納。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對曰。唯然。愿樂欲聞。
佛告摩納。若如來出現于世。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于一切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王中。獨覺自證。為人說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義味具足。開清凈行。若居士,居士子及余種姓。聞正法者即生信樂。以信樂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家。妻子系縛。不得清凈純修梵行。今者寧可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于異時。舍家財產。捐棄親族。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與出家人同舍飾好。具諸戒行。不害眾生。
舍于刀杖。懷慚愧心。慈念一切。是為不殺。舍竊盜心。不與不取。其心清凈。無私竊意。是為不盜。舍離淫欲。凈修梵行。殷勤精進。不為欲染。潔凈而住。是為不淫。舍離妄語。至誠無欺。不誑他人。是為不妄語。舍離兩舌。若聞此語。不傳至彼。若聞彼語。不傳至此。有離別者。善為和合。使相親敬。凡所言說。和順知時。是為不兩舌。舍離惡口。所言粗獷。喜惱他人。令生忿結。舍如是言。言則柔濡。不生怨害。多所饒益。眾人敬愛。樂聞其言。是為不惡口。舍離綺語。所言知時。誠實如法。依律滅諍。有緣而言。言不虛發。是為舍離綺語。舍于飲酒。離放逸處。不著香華瓔珞。歌舞倡伎不往觀聽。不坐高床。非時不食。金銀七寶不取不用。不娶妻妾。不畜奴婢,象馬,車牛,雞犬,豬羊,田宅,園觀。不為虛詐斗秤欺人。不以手拳共相牽抴。亦不抵債。不誣罔人。不為偽詐。舍如是惡。滅于諍訟諸不善事。行則知時。非時不行。量腹而食無所藏積。度身而衣趣足而已。法服應器常與身俱。猶如飛鳥羽翮隨身。比丘無余亦復如是。
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受他信施。更求余積。衣服飲食無有厭足。入我法者。無如此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自營生業。種殖樹木。鬼神所依。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諸利養。象牙,雜寶,高廣大床,種種文繡,綩綖被褥。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受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自莊嚴。酥油摩身。香水洗沐。香末自涂。香澤梳頭。著好華鬘。染目紺色。拭面莊嚴。镮紐澡潔。以鏡自照。雜色革屣。上服純白。刀杖,侍從,寶蓋,寶扇,莊嚴寶車。入我法者。無如此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專為嬉戲。棋局博奕。八道,十道,百道。至一切道。種種戲笑。入我法者。無如此事。
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但說遮道無益之言。王者,戰斗,軍馬之事。群僚,大臣,騎乘出入,游園觀事。及論臥起,行步,女人之事。衣服,飲食,親里之事。又說入海采寶之事。入我法者。無如此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無數方便。但作邪命。諂諛美辭。現相毀訾。以利求利。入我法者。無如此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但共諍訟。或于園觀。或在浴池。或于堂上。互相是非。言。我知經律。汝無所知。我趣正道。汝向邪徑。以前著后。以后著前。我能忍汝。汝不能忍。汝所言說。皆不真正。若有所疑。當來問我。我盡能答。入我法者。無如此事。
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為使命。若為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通信使。從此詣彼。從彼至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或自為。或教他為。入我法者。無如此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但習戰陣斗諍之事。或習刀杖,弓矢之事。或斗雞犬,豬羊,象馬,牛駝諸畜。或斗男女。及作眾聲。貝聲,鼙聲,歌聲,舞聲。緣幢倒絕。種種伎戲。入我法者。無如此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兇好丑。及相畜生。以求利養。入我法者。無如此事。
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喚鬼神。或復驅遣。或能令住。種種[袖-由+厭]禱。無數方道。恐嚇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樂。又能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驢馬。亦能使人盲聾喑啞。現諸技術。叉手向日月。作諸苦行以求利養。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為人咒病。或誦惡術。或為善咒。或為醫方,針灸,藥石。療治眾病。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為鬼咒。或誦剎利咒。或誦鳥咒。或支節咒。或是安宅符咒。或火燒,鼠嚙能為解咒。或誦別死生書。或讀夢書。或相手面。或誦天文書。或誦一切音書。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時。言雨不雨。谷貴谷賤。多病少病。恐怖安隱。或說地動,彗星,日月薄蝕。或言星蝕。或言不蝕。如是善瑞。如是惡征。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國勝彼。彼國不如。或言彼國勝此。此國不如。瞻相吉兇。說其盛衰。入我法者。無如是事。但修圣戒。無染著心。內懷喜樂。目雖見色而不取相。眼不為色之所拘系。堅固寂然。無所貪著。亦無憂患。不漏諸惡。堅持戒品。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御六觸。護持調伏。令得安隱。猶如平地駕四馬車。善調御者。執鞭持控。使不失轍。比丘如是。御六根馬。安隱無失。彼有如是圣戒。得圣眼根。食知止足。亦不貪味。趣以養身。令無苦患而不貢高。調和其身。令故苦滅。新苦不生。有力無事。令身安樂。猶如有人以藥涂瘡趣使瘡差。不求飾好。不以自高。摩納。比丘如是。食足支身。不懷慢恣。又如膏車。欲使通利以用運載。有所至到。比丘如是。食足支身。欲為行道。
摩納。比丘如是成就圣戒。得圣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進覺悟。又于晝日。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乃至中夜。偃右脅而臥。念當時起。系想在明。心無錯亂。至于后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比丘有如是圣戒具足。得圣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覺悟。常念一心。無有錯亂。
云何比丘念無錯亂。如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比丘念無錯亂。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顧視。屈申俯仰。執持衣缽。受取飲食。左右便利。睡眠覺悟。坐立語默。于一切時。常念一心。不失威儀。是為一心。譬如有人與大眾行。若在前行。若在中,后。常得安隱。無有怖畏。摩納。比丘如是行步出入。至于語默。常念一心。無有憂畏。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覺悟。常念一心。無有錯亂。樂在靜處,樹下,冢間。若在山窟。或在露地及糞聚間。至時乞食。還洗手足。安置衣缽。結跏趺坐。端身正意。系念在前。除去慳貪。心不與俱。滅嗔恨心。無有怨結。心住清凈。常懷慈愍。除去睡眠。系想在明。念無錯亂。斷除掉戲。心不與俱。內行寂滅。滅掉戲心。斷除疑惑。已度疑網。其心專一。在于善法。譬如僮仆。大家賜姓。安隱解脫。免于仆使。其心歡喜。無復憂畏。
又如有人舉財治生。大得利還。還本主物。余財足用。彼自念言。我本舉財。恐不如意。今得利還。還主本物。余財足用。無復憂畏。發大歡喜。如人久病。從病得差。飲食消化。色力充足。彼作是念。我先有病。而今得差。飲食消化。色力充足。無復憂畏。發大歡喜。又如人久閉牢獄。安隱得出。彼自念言。我先拘閉。今已解脫。無復憂畏。發大歡喜。又如人多持財寶。經大曠野。不遭賊盜。安隱得過。彼自念言。我持財寶過此險難。無復憂畏發大歡喜。其心安樂。
摩納。比丘有五蓋自覆。常懷憂畏亦復如奴。如負債人,久病在獄,行大曠野。自見未離。諸陰蓋心。覆蔽闇冥。慧眼不明。彼即精勤舍欲,惡不善法。與覺,觀俱。離生喜,樂。得入初禪。彼已喜樂潤漬于身。周遍盈溢。無不充滿。如人巧浴器盛眾藥。以水漬之。中外俱潤。無不周遍。比丘如是得入初禪。喜樂遍身。無不充滿。如是。摩納。是為最初現身得樂。所以者何。斯由精進。念無錯亂。樂靜閑居之所得也。
彼于覺,觀。便生為信。專念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彼已一心喜樂潤漬于身。周遍盈溢。無不充滿。猶如山頂涼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即此池中出清凈水。還自浸漬。無不周遍。摩納。比丘如是入第二禪。定生喜,樂。無不充滿。是為第二現身得樂。
彼舍喜,住護。念不錯亂。身受快樂。如圣所說。起護念樂。入第三禪。彼身無喜。以樂潤漬。周遍盈溢。無不充滿。譬如優缽花,缽頭摩華,拘頭摩花,分陀利花始出淤泥而未出水。根莖枝葉潤漬水中。無不周遍。摩納。比丘如是入第三禪。離喜,住樂。潤漬于身。無不周遍。此是第三現身得樂。
彼舍喜,樂。憂,喜先滅。不苦不樂。護念清凈。入第四禪。身心清凈。具滿盈溢。無不周遍。猶如有人沐浴清潔。以新白疊被覆其身。舉體清凈。摩納。比丘如是入第四禪。其心清凈。充滿于身。無不周遍。又入第四禪。心無增減。亦不傾動。住無愛恚,無動之地。譬如密室。內外涂治。堅閉戶向。無有風塵。于內燃燈無觸嬈者。其燈焰上怗然不動。摩納。比丘如是入第四禪。心無增減。亦不傾動。住無愛恚,無動之地。此是第四現身得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懈。念不錯亂。樂靜閑居之所得也。
彼得定心。清凈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自于身中起變化心。化作異身。支節具足。諸根無闕。彼作是觀。此身色四大化成彼身。此身亦異。彼身亦異。從此身起心。化成彼身。諸根具足。支節無闕。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鞘異刀異。而刀從鞘出。又如有人合麻為繩。彼作是念。麻異繩異。而繩從麻出。又如有人篋中出蛇。彼作是念。篋異蛇異。而蛇從篋出。又如有人從簏出衣。彼作是念。簏異衣異。而衣從簏出。摩納。比丘亦如是。此是最初所得勝法。所以者何。斯由精進。念不錯亂。樂靜閑居之所得也。
彼已定心。清凈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從己四大色身中起心。化作化身。一切諸根,支節具足。彼作是觀。此身是四大合成。彼身從化而有。此身亦異。彼身亦異。此心在此身中。依此身住。至他身中。譬如琉璃,摩尼。瑩治甚明。清凈無穢。若以青,黃,赤綖貫之。有目之士置掌而觀。知珠異綖異。而綖依于珠。從珠至珠。摩納。比丘觀心依此身住。至彼化身亦復如是。此是比丘第二勝法。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凈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神通智證。能種種變化。變化一身為無數身。以無數身還合為一。身能飛行。石壁無礙。游空如鳥。履水如地。身出煙焰。如大火[卄/積]。手捫日月。立至梵天。譬如陶師善調和泥。隨意所造。在作何器。多所饒益。亦如巧匠善能治木。隨意所造。自在能成。多所饒益。又如牙師善治象牙。亦如金師善煉真金。隨意所造。多所饒益。摩納。比丘如是。定心清凈。住無動地。隨意變化。乃至手捫日月。立至梵天。此是比丘第三勝法。
彼以心定。清凈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證天耳智。彼天耳凈。過于人耳。聞二種聲。天聲,人聲。譬如城內有大講堂。高廣顯敞。有聰聽人居此堂內。堂內有聲。不勞聽功。種種悉聞。比丘如是。以心定故。天耳清凈。聞二種聲。摩納。此是比丘第四勝法。
彼以定心。清凈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證他心智。彼知他心有欲無欲,有垢無垢,有癡無癡,廣心狹心,小心大心,定心亂心,縛心解心,上心下心。至無上心皆悉知之。譬如有人以清水自照。好惡必察。比丘如是。以心凈故。能知他心。摩納。此是比丘第五勝法。
彼以心定。清凈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宿命智證。便能憶識宿命無數若干種事。能憶一生至無數生。劫數成敗,死此生彼,名姓種族,飲食好惡,壽命長短,所受苦樂,形色相貌皆悉憶識。譬如有人。從己村落至他國邑。在于彼處。若行若住。若語若默。復從彼國至于余國。如是展轉便還本土。不勞心力。盡能憶識所行諸國。從此到彼。從彼到此。行住語默。皆悉憶之。摩納。比丘如是。能以定心清凈無穢。住無動地。以宿命智能憶宿命無數劫事。此是比丘得第一勝。無明永滅。大明法生。闇冥消滅。光曜法生。此是比丘宿命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無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凈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處。一心修習見生死智證。彼天眼凈。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形色好丑,善惡諸果,尊貴卑賤,隨所造業報應因緣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誹謗賢圣。信邪倒見。身敗命終。墮三惡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圣。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以天眼凈。見諸眾生隨所業緣。往來五道。譬如城內高廣平地。四交道頭起大高樓。明目之士在上而觀。見諸行人東西南北。舉動所為皆悉見之。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凈。住無動處。見生死智證。以天眼凈。盡見眾生所為善惡。隨業受生。往來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斷除無明。生于慧明。舍離闇冥。出智慧光。此是見眾生生死智證明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凈無穢。柔濡調伏。住不動地。一心修習無漏智證。彼如實知苦圣諦。如實知有漏集。如實知有漏盡。如實知趣漏盡道。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譬如清水中。有木石,魚鱉水性之屬東西游行。有目之士明了見之。此是木石。此是魚鱉。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凈。住無動地。得無漏智證。乃至不受后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斷除無明。生于慧明。舍離闇冥。出大智光。是為無漏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摩納。是為無上明行具足。于汝意云何。如是明行為是。為非。
佛告摩納。有人不能得無上明行具足。而行四方便。云何為四。摩納。或有人不得無上明行具足。而持斫負籠。入山求藥。食樹木根。是為。摩納。不得無上明行具足。而行第一方便。云何。摩納。此第一方便。汝及汝師行此法不。
答曰。不也。
佛告摩納。汝自卑微。不識真偽。而便誹謗。輕罵釋子。自種罪根。長地獄本。復次。摩納。有人不能得無上明行具足。而手執澡瓶。持杖算術。入山林中。食自落果。是為。摩納。不得無上明行具足。而行第二方便。云何。摩納。汝及汝師行此法不。
答曰。不也。
佛告摩納。汝自卑微。不識真偽。而便誹謗。輕慢釋子。自種罪根。長地獄本。復次。摩納。不得無上明行具足。而舍前采藥及拾落果。還來向村依附人間。起草庵舍。食草木葉。摩納。是為不得明行具足。而行第三方便。云何。摩納。汝及汝師行此法不。
答曰。不也。
佛告摩納。汝自卑微。不識真偽。而便誹謗。輕慢釋子。自種罪根。長地獄本。是為第三方便。復次。摩納。不得無上明行具足。不食藥草。不食落果。不食草葉。而于村城起大堂閣。諸有東西南北行人過者隨力供給。是為不得無上明行具足。而行第四方便。云何。摩納。汝及汝師行此法不。
答曰。不也。
佛告摩納。汝自卑微。不識真偽。而便誹謗。輕慢釋子。自種罪根。長地獄本。云何。摩納。諸舊婆羅門及諸仙人多諸伎術。贊嘆稱說本所誦習。如今婆羅門所可諷誦稱說。一,阿咤摩。二,婆摩。三,婆摩提婆。四,鼻波密多。五,伊兜瀨悉。六,耶婆提伽。七,婆婆婆悉吒。八,迦葉。九,阿樓那。十,瞿曇。十一,首夷婆。十二,損陀羅。如此諸大仙,婆羅門皆掘塹建立堂閣。如汝師徒今所居止不。
答曰。不也。
彼諸大仙頗起城墎。圍繞舍宅。居止其中。如汝師徒今所止不。答曰。不也。
彼諸大仙頗處高床重褥。綩綖細軟。如汝師徒今所止不。
答曰。不也。
彼諸大仙頗以金銀,瓔珞,雜色花鬘,美女自娛。如汝師徒不。彼諸大仙頗駕乘寶車。持[金*戟]導引。白蓋自覆。手執寶拂。著雜色寶屣。又著全白疊。如汝師徒今所服不。
答曰。不也。
摩納。汝自卑微。不識真偽。而便誹謗。輕慢釋子。自種罪根。長地獄本。云何。摩納。如彼諸大仙,舊婆羅門。贊嘆稱說本所諷誦。如今婆羅門所可稱說諷誦阿咤摩等。若傳彼所說。以教他人。欲望生梵天者。無有是處。猶如。摩納。王波斯匿與人共議。或與諸王。或與大臣,婆羅門,居士共論。余細人聞。入舍衛城。遇人便說波斯匿王有如是語。云何。摩納。王與是人共言議不。
答曰。不也。
摩納。此人諷誦王言以語余人。寧得為王作大臣不。
答曰。無有是處。
摩納。汝等今日傳先宿,大仙,舊婆羅門。諷誦教人。欲至生梵天者。無有是處。云何。摩納。汝等受他供養。能隨法行不。
答曰。如是。瞿曇。受他供養。當如法行。
摩納。汝師沸伽羅娑羅門受王村封。而與王波斯匿共論議時。說王不要論無益之言。不以正事共相諫曉。汝今自觀及汝師過。且置是事。但當求汝所來因緣。
摩納即時舉目觀如來身。求諸相好。盡見余相。唯不見二相。心即懷疑。爾時。世尊默自念言。今此摩納不見二相。以此生疑。即出廣長舌相。舐耳覆面。時。彼摩納復疑一相。世尊復念。今此摩納猶疑一相。即以神力。使彼摩納獨見陰馬藏。爾時。摩納盡見相已。乃于如來無復狐疑。即從座起。繞佛而去。
時。沸伽羅婆羅門立于門外。遙望弟子。見其遠來。逆問之言。汝觀瞿曇實具相不。功德神力實如所聞不。
即白師言。瞿曇沙門三十二相皆悉具足。功德神力實如所聞。
師又問曰。汝頗與瞿曇少語議不。
答曰。實與瞿曇言語往返。
師又問曰。汝與瞿曇共論何事。
時。摩納如共佛論。具以白師。師言。我遂得聰明弟子致使如是者。我等將入地獄不久。所以者何。汝語諸欲勝毀呰瞿曇。使之不悅。于我轉疏。汝與聰明弟子致使如是。使我入地獄不久。于是。其師懷忿結心。即蹴摩納令墮。師自乘車。時。彼摩納當墮車時。即生白癩。
時。沸伽羅娑羅婆羅門仰觀日已。然自念言。今覲沙門瞿曇。非是時也。須待明日。當往覲問。于明日旦。嚴駕寶車。從五百弟子前后圍繞。詣伊車林中。下車步進。到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仰觀如來身。具見諸相。唯不見二相。
時。婆羅門疑于二相。佛知其念。即出廣長舌相。舐耳覆面。時。婆羅門又疑一相。佛知其念。即以神力。使見陰馬藏。時。婆羅門具見如來三十二相。心即開悟。無復狐疑。尋白佛言。若我行時。中路遇佛。少停止乘。當知我已禮敬世尊。所以者何。我受他村封。設下乘者。當失此封。惡聲流布。
又白佛言。若我下乘。解劍退蓋。并除幢麾。澡瓶履屣。當知我已禮敬如來。所以者何。我受他封。故有五威儀。若禮拜者。即失所封。惡名流布。
又白佛言。若我在眾見佛起者。若偏露右臂。自稱姓字。則知我已敬禮如來。所以者何。我受他封。若禮拜者。則失封邑。惡名流布。
又白佛言。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聽我于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后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唯愿世尊及諸大眾當受我請。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時。婆羅門見佛默然。知以許可。即從坐起。不覺禮佛繞三匝而去。歸設飯食。供膳既辦。還白。時到。
爾時。世尊著衣持缽。與諸大眾千二百五十人往詣其舍。就坐而坐。
時。婆羅門手自斟酌。以種種甘膳供佛及僧。食訖去缽。行澡水畢。時婆羅門右手執弟子阿摩晝臂至世尊前言。唯愿如來聽其悔過。唯愿如來聽其悔過。如是至三。又白佛言。猶如善調象馬。猶有蹶倒還復正路。此人如是。雖有漏失。愿聽悔過。
佛告婆羅門。當使汝受命延長。現世安隱。使汝弟子白癩得除。佛言適訖。時彼弟子白癩即除。
時。婆羅門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世尊即為婆羅門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演布清凈。爾時。世尊知婆羅門心已調柔,清凈,無垢。堪受道教。如諸佛常法。說苦圣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出要諦。時。婆羅門即于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猶如凈潔白疊。易為受染。沸伽娑羅婆羅門亦復如是。見法得法。決定道果。不信余道。得無所畏。即白佛言。我今再三歸依佛,法及比丘僧。聽我于正法中為優婆塞。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唯愿世尊及諸大眾哀愍我故。受七日請。爾時。世尊默然許之。時。婆羅門即于七日中。種種供養佛及大眾。爾時。世尊過七日已。游行人間。
佛去未久。沸伽羅娑羅婆羅門遇病命終。時諸比丘聞此婆羅門于七日中供養佛已。便取命終。各自念。此命終。為生何趣。爾時。眾比丘往至世尊所。禮佛已。一面坐。白佛言。彼婆羅門于七日中供養佛已。身壞命終。當生何處。
佛告比丘。此族姓子諸善普集。法法具足。不違法行。斷五下結。于彼般涅槃。不來此世。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