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三年四月初七日,據平陽鎮總兵官蔡朝佐報稱:『三月二十七日酉時,據防守橋墩寨千總馬寧等報稱:本月二十七日已時,據分水關管隊朱祥報稱:「本日早晨赴桐探聽,城門甚緊,止開南門。二十六日,城內燒毀房屋三分之一。孫將官尚未歸桐,吳守備在城防守;過往人不許進城,甚難體探」等語。擬合轉報』等因。又于本月初九日據金衢嚴道參議梁萬〈示冀〉、衢協副將李承恩報稱:『康熙十三年四月初六日戌時,據署江山縣事縣丞徐兆熊報,稱本月初六日據解流犯快手毛老等從浦城回來口稱:「親見遣牌上寫「總統兵馬上將軍牌行延平署延平道即換」,牌上寫「甲寅年」,仍用原條印;建寧府亦寫「甲寅年」,用本府原印。二牌俱行浦城開路;如路不平坦,軍法從事。內有云:『大兵所過,秋毫無犯』。前月二十九日,俱到浦城;至三十日,有馬兵二、三十人亦到。浦城縣亦屬「甲寅年」原印,行牌備牛十只、豬四十口、稻五十石、柴炭雞鵝酒伺候,開路至楓嶺地方止。大牌換牌,俱系至楓嶺繳」等情。擬合轉報』等因。又于本月十一日據臣標中軍副將王廷梅報稱:『準金衢嚴道塘報內開:「本年四月初九日辰時,據衢協中軍都司孫洪業報,稱本月初八日午時據探兵邵祿口稱:探得逆藩頭站李二虎帶兵一千,于初六日到漁梁;初七日、到廿八都。馬千總封總兵官,進去迎接;連夜趕出,駐札峽口。楊把總帶兵駐札江郎街。里面進去不得,先來回報等情。擬合飛報,煩請星飛前來堵御」等情到職。卑職隨著官兵星夜前進外,理合飛報』等因。同日,又據金衢嚴道梁萬〈示冀〉、衢協副將李承恩報稱:『本月初七日未時,據署江山縣事徐兆熊稟,稱本月初六日夜據本縣探聽快手鄭泗自江山縣南一百二十里廿八都地方回,口稱:「廿八都馬副將于初四日早進浦城,峽口馬千總初四日午后帶馬兵盔甲亦進浦城,仍調各千把俱駐札峽口。大溪灘楊把總帶兵駐札江郎街。又聞得浦城北行過客說:初四日、初五日有兵三千到浦城,船六十號裝載硝磺、盔甲亦到浦城,系姓江、李、曾三人帶來」等情。理合通報』等因。又于本月十二日,據平陽鎮總兵官蔡朝佐報稱:『康熙十三年四月初二日未時,據防守橋墩寨千總馬寧、把總田喜龍報,稱本月初一日訪得橋墩本街居民翁啟辰弟翁啟和在閩生理回家,寧等密喚詢問,啟和口稱:「和自三月十二日在興化府起身,十五日到省南臺,見逆藩反亂,本日文武各官往朝;福州府官及侯官縣官不從,俱被殺。部院不從,鎖起。十六日,俱割辮子。十九日,發兵往泉州」等語。擬合轉報』等因。又于四月十三日,據衢協副將李承恩報稱:『四月初九日,據防守常山縣把總何起先報稱:「探得建寧、崇安兵變,俱稱「藩下」;今廣信府鉛山縣防官汪守備領兵把住分水關。將關口壘塞,以防崇安之兵」。理合塘報』等因各到臣。
該臣看得逆賊耿精忠反叛,節經提、鎮飛報,臣隨具疏上聞。一面會商調度,分馳堵御。先經將軍臣圖喇發滿、漢官兵一千名,令副都統臣吳申巴都魯、石調聲統領;臣發督標兵一千名,令中軍副將王廷梅統領,赴衢州防守仙霞關、常山兩路。又調金華、嚴州、紹興、嘉興、湖州五營官兵共二千三百名,赴此兩路協防。其溫州分水關一路,飭令平陽總兵官蔡朝佐親率官兵防守,又調提標定海、溫州二鎮官兵共一千名前往協防,并嚴備平陽海汛;仍令溫州鎮協各營聯絡策應。其處州龍泉、慶元各山路,飭令處州副將姜騰蛟親率官兵防守,又調臺州城守營官兵五百名協防。其余沿海邊汛,飭令定海總兵官朱萬化、黃巖總兵官阿爾泰、溫州總兵官祖宏勳督率各協營,俱照汛地防守。但今節據探報:有賊李二虎帶兵一千先至浦城,又稱江曾李賊兵三千、船六十號裝載硝磺盔甲亦到浦城等語;是賊勢已逼仙霞關矣。又據探報:福建崇安兵變從逆,江西之廣信、玉山、鉛山一帶未有重兵駐守,常山一路并宜亟防。今副都統臣并臣標中軍統領官兵已到衢州。各營官兵陸續繼至。所有塘報情形備載前疏;并官兵調度事宜,合先題報。但臣等惟就見在之兵隨方布置,竭力堵御;而各路兼防,更無抽調之處,兵馬實苦不敷。懇請皇上睿裁,先調江南滿、漢官兵就近赴援;若候大兵自京進發,惟恐緩不及事。并祈敕江西督、撫、提諸臣亟發重兵謹守鉛山、玉山大路,以保巖疆。臣謹會同浙江撫臣田逢吉、提督臣塞白理合詞密題,伏乞皇上睿監施行。
康熙十三年四月十五日題。
奉旨:『兵部知道』。
請照例支給官兵行糧疏
總督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李之芳謹題:為防剿主客官兵懇恩照例優恤,以示鼓勵事。
據浙江布政司布政使陳秉直呈詳到臣。該臣看得閩逆猖狂、稱兵入犯,所賴將士用命,以奏成功。今滿、漢官兵調防堵御,在外有芻粟之需,在內有室家之累;月給俸餉有限,不能兼顧。雖效力疆場,固臣子之常分;而軫恤勤苦,實皇上之殊恩。今據布政司詳稱:『順治十七年杭州駐防滿、漢官兵援剿寧波,另給行糧、草料;其綠旗官兵馬匹,見經川湖督臣蔡毓榮題準照當日進剿云、貴之例支給』等因。臣查滿、漢、綠旗官兵行糧料草既有成例可援,似應一體優恤,以示鼓勵。伏乞皇上俯念從征勞苦,準令照例支給,庶官兵愈加感奮矣。但順治十七年額定糧料,與見行例不同;其云、貴進剿之例,浙省無案可考。倘蒙俞允,請敕部查明分晰滿、漢、綠旗官兵應加給每日米、豆若干升?草若干束?行臣等遵奉支給報銷。臣謹會同浙江撫臣田逢吉、提督臣塞白理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監,敕部議覆施行。
康熙十三年四月十九日題。
奉旨:『戶部速議具奏』。
續報各路塘報情形疏
總督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李之芳謹密題:為續報各路塘報情形事。
康熙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據各營將塘報各到臣。該臣看得衢州一路,據塘報探稱:賊兵屯聚清湖,窺伺入犯。又,開化縣與江西交界地方,探有山賊。處州一路,逆弁潛布偽牌,處協副將姜騰蛟領兵赴龍泉慶元、臺協都司馬登科赴景寧防守。溫州一路,「海寇」連〈舟宗〉突犯瑞安磐石并郡城江口各汛,該鎮將放炮擊打,賊船退回。至泰順山陬僻邑,前據有土賊勾連「海寇」之報;臣即飭溫州總兵官祖宏勳發兵援剿。今據報援兵未至,縣官防弁退回;所發官兵于桐溪居中要地屯札,以便應援。臣見經飛飭各路官兵協力守御。其文武官弁離城退回另在嚴查外,惟是賊兵水陸交訌與賊鄰近地方奸宄乘機竊發,兼以平陽兵變,所備愈多。一俟大兵齊集,即可星馳援剿。臣思江西省城見有滿兵駐札,又有續發大兵;令湖廣長沙等處見在恢復,則江西已無他警。伏乞皇上睿裁,敕令江西大兵相機進剿,與浙省兩路夾攻,則逆賊耿精忠指日授首矣。今據各路塘報情形,合再上聞。臣謹會同浙江撫臣田逢吉、提督臣塞白理合詞密疏具題,伏乞皇上睿監施行。
康熙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題。
奉旨:『據奏沿海官兵擊退賊船,奮勇可嘉!知道了。余著速議具奏。兵部知道』。
咨江南督撫提固防沿海(康熙十三年四月)
咨覆提督調守分水仙霞二關
咨將軍轉移副都統飛據仙霞堵御(康熙十三年四月)
咨副都統犒賞滿漢甲兵(康熙十三年四月)
咨提督會商方略(康熙十三年四月)
咨提督赴省會商堵御衢州(康熙十三年四月)
咨江南總督調發滿兵赴浙應援(康熙十三年四月)
咨京口將軍迅發滿漢官兵赴浙應援(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飭仁和錢塘二縣嚴行保甲察拿奸宄(康熙十三年四月初四日)
飭各道察拿奸宄(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布政司預給兵丁糧餉(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飭金衢道府備辦糧料安撫居民(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飭溫處道府嚴催大荊邊海整備(康熙十三年四月)
獎勵寧紹道府廳縣(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飭驛道整理夫船馬匹
飭溫州鎮協嚴防要隘(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飭紹協副將撲剿土寇(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飭察拿傳遞偽牌奸宄(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調湖協官兵赴省、紹協官兵赴衢(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發本標中軍副將統兵赴衢(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飭分防金鄉游擊保固地方(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行中軍副將賞賚官兵(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調嘉興營守備晉大忠領兵赴省(康熙十三年四月)
牌委統領選鋒(康熙十三年四月)
照會四鎮并行營將預給兵丁糧餉(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委中軍副將統領調到官兵(康熙十三年四月)
密授衢處溫協副將堵御機宜(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行各鎮協將犒賞軍士(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調平陽鎮游擊協防分水關(康熙十三年四月)
檄行紹協副將獎賞殺賊官兵(康熙十三年四月)
照會平陽鎮保固分水關(康熙十三年四月)
照會溫州鎮防御海疆策應分水關(康熙十三年四月)
諭調金協副將協守常山(康熙十三年四月)
諭賞退賊官兵(康熙十三年四月)
曉諭安民(康熙十三年四月)
曉諭立法辨認截發良民(康熙十三年四月)
召募金華獵戶效用軍前告示(康熙十三年四月)
示禁兵廝沿江騷擾(康熙十三年四月)
示給船戶口糧(康熙十三年四月)
咨江南督撫提固防沿海(康熙十三年四月)
為緊急軍務事。
照得閩省倡叛,構連「海逆」冀圖侵犯。前據浙屬文武各塘報,隨經本部院一面密疏題報;一面調發滿、漢官兵前赴溫、衢二府閩、浙交界處所分守險要,協力堵御;及飛飭沿海各鎮將整頓嚴防,并咨會貴提督預設重兵,屯札交界處所,互相聲援犄角在案。但查海洋由閩至浙、自浙抵江,皆可順帆直達,隨處可以登犯;今浙境雖設法調兵堵御,而江、浙實為唇齒,誠恐賊〈舟宗〉飄突靡常,亟宜預為綢繆,庶幾有備無患。合再密咨
為此合咨貴提督煩為查照,希即飛檄江省沿海各營將加意嚴防險要處所,預撥勁兵扼守;遇有賊〈舟宗〉登犯,毋論江、浙俱勿歧視,即飭鄰汛將領互相星飛策應,共固封疆,幸勿遲緩。速賜示覆施行。
咨覆提督調守分水仙霞二關(康熙十三年四月)
為亟請援師,以固封疆事。
康熙十三年四月初五日,準貴提督咨開:『耿逆兵變,勾連「海寇」,水陵交訌;先經四次催請調發滿、漢官兵,堵御浙、閩交界各處要口在案。今準黃巖鎮激切飛請,相應立賜調發,保固封疆』等因到本部院,準此。除先準貴提督咨移,俱經節次咨覆在案。所據黃巖鎮咨請前由,未準大咨之先,即據該鎮具詳前來;隨經本部院照會該鎮內開:『耿逆叛變,勢必結聯「海寇」沿邊侵掠;浙省壤址相接,亟當堵御。揆度形勢,溫州密邇福寧、衢州界聯浦城,通途大道,為浙省門庭;是以本部院酌調平陽鎮前往分水關一帶堵御險要而以溫鎮應之;酌調衢協往守仙霞關堵御險要。本部院見在抽調各路官兵,相機策應。若賊〈舟宗〉乘風飄突,寧、臺、溫處處可以登犯,則似應處處增兵設防。惟是浙省經制官兵盡布海疆,內地寥寥無幾;且各處山魈土賊見在竊發,無可抽調。若提標勁旅見駐寧波,臺區有警,尚可馳赴應援。本部院現在飛章題報,請發大兵赴浙,不日即有成命。該鎮忠猷懋著、偉略夙聞,邊疆險汛,實倚長城;本部院素所欣藉。惟冀益展雄才,相機籌酌,聯絡鄰汛犄角聲援,務保無虞;仍不時飛報情形,以憑本部院隨即調度。萬勿疏誤,勉旃毋忽』等因照覆在案。今準前因,合再備覆。
為此,合咨貴提督,煩為查照施行。
咨將軍轉移副都統飛據仙霞堵御(康熙十三年四月)
為逆藩負恩反叛、難臣忍死請兵,亟彰天討,速固鄰封事。
康熙十三年四月初七日辰時,據福建建寧府通判何源浚呈稱:『卑職朝覲回閩,于三月二十六日抵浦城縣;民心惶惶,傳說藩兵即至。次日,到回龍村口,離建寧二百里;三更時分,忽見署延建邵道事延平蕭知府一牌,上寫「為軍務事」,有「王師前往浦城,所過地方,修整橋梁道路」;竟不用我朝年號,止寫「甲寅年三月二十五日自延平發」。及詢差役口稱:「三月十五日,各官設祭先娘娘,藩王當即殺官四員--一福州王知府、一建寧喻同知、一侯官知縣、一閩縣知縣;總督、撫院義不少屈,俱拘禁王府。但范總督歷數其罪,存亡未確。是夜率兵擄掠南臺男婦,驚逃淹死無數。二十四日,有總統上將軍徐、曾、江三人領兵三千抵延平。二十七日,抵建寧;逼民投順,方免殺戮。今將辮子截短、袖口切平,各戴氈帽」等語。職痛心無地,疾首呼天,恨不血濺賊前。無奈,孤忠莫展。左右思惟,既無任可到,與其徒死溝壑,不若赴浙請兵,庶于時事有補。隨發二十九日夜,奔走一百二十里,平明達浦;見西門外大張告示蠲免錢糧,內有「吊民伐罪」妄語,職氣憤欲絕。旋即晝夜奔過仙霞關。初三日,回望賊兵前站,已上楓嶺,漸入浙界;聲言「勤王」,意在直下杭州。職今千里跋涉,匍匐轅門;請兵援剿』等因到本部院,據此。合亟密咨。
為此合咨貴將軍,煩請查照,希即迅移往衢副都統立督滿、漢官兵飛據仙霞險隘,堵御賊眾;萬分緊急,望勿刻遲,至切至切!
咨副都統犒賞滿漢甲兵(康熙十三年四月)
為軍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