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匯考
- 明倫匯編官常典大理寺部
- (清)陳夢雷
- 11269字
- 2015-12-25 15:44:21
上古
黃帝有熊氏命后土為李
按史記五帝本紀不載 按外紀黃帝得六相而天
地治神明至后土辨乎北方故為李
注
釋義曰李古官即大理之職也管子曰黃帝得
后土辨于四方使為李春秋元命包曰堯得皋陶
聘為大理舜時為士師韓詩外傳有晉文公使李
離為大理劉向新序楚平王以伍奢為大理大理
之名自古有矣秦為廷尉漢初因之至景帝中元
中更名大理蓋復古號也
陶唐氏
帝堯命皋陶作士
按書經舜典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
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疏
士即周禮司寇之屬有士師鄉士等皆以士為
官名鄭元曰士察也主察獄訟之事
漢
漢承秦制設廷尉以掌刑辟后更名大理有正有監
有平皆統之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監
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
為廷尉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
帝元壽二年復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
注
師古曰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
按刑法志宣帝即位廷史路溫舒上疏言秦有十失
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上深愍焉乃下詔曰間者
吏用法巧文寖深是朕之不德也夫決獄不當使有
罪興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傷之今遣廷史與
郡鞫獄任輕祿薄其為置廷平秩六百石員四人其
務平之以稱朕意于是選于定國為廷尉求明察寬
恕黃霸等以為廷平季秋后請讞時上常幸宣室齋
居而決事獄刑號為平矣
后漢
后漢設廷尉卿掌平決詔獄
按后漢書百官志廷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
平獄奏當所應凡郡國讞疑罪皆處當以報
注
應劭曰兵獄同制故稱廷尉胡廣曰讞質也漢
官曰員吏百四十人其十一人四科十六人二百
石廷吏文學十六人百石十三人獄史二十七人
佐二十六人騎吏三十人假佐一人官醫
正左監各一人
注
前漢有左右監平世祖省右而猶曰左
左平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平決詔獄
右屬廷尉本注曰孝武帝以下置中都官獄二十六
所各令長名世祖中興皆省唯廷尉及雒陽有詔獄
注
蔡質漢儀曰正月旦百官朝賀光祿勛劉嘉廷
尉趙世各辭不能朝高賜舉奏皆以被病篤困空
文武之位闕上卿之贊既無忠信斷金之用而有
敗禮傷化之尤不謹不敬請廷尉治嘉罪河南尹
治世罪議以世掌廷尉故轉屬他官
晉
晉設廷尉以主刑獄正監評律博士屬之
按晉書職官志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
宗正大司農少府將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長秋皆為
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員廷尉主刑法獄訟
屬官有正監評并有律博士員
宋
宋仍漢晉設廷尉丞正監評博士各一人
按宋書百官志廷尉一人丞一人掌刑辟凡獄必質
之朝廷與眾共之之義兵獄同制故曰廷尉舜攝帝
位咎繇作士即其任也周時大司寇為秋官掌邦刑
秦為廷尉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
復為廷尉哀帝元壽元年復為大理漢東京初復為
廷尉
廷尉正一人
廷尉監一人正監并秦官本有左右監漢光武省右
猶云左監魏晉以來直云監
廷尉評一人漢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左右評漢光武
省右猶云左評魏晉以來直云評正監評并以下官
禮敬廷尉卿正監秩千石評六百石廷尉律博士一
人魏武初建魏國置
南齊
南齊置廷尉如宋制
按南齊書百官志廷尉府置丞一人正一人監一人
評一人律博士一人
梁
梁初設大理后改為廷尉卿為秋卿統正監平增置
律博士
按隋書百官志廷尉卿梁國初建曰大理天監元年
復改為廷尉有正監平三人元會廷尉三官與建康
三官皆法冠元衣朝服以監東西中華門手執方木
長三尺方一寸謂之執方四年置胄子律博士位視
員外郎 梁初猶依宋齊皆無卿名天監七年以衛
尉為衛尉卿廷尉為廷尉卿將作大匠為大匠卿三
卿是為秋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
陳
陳承梁置廷尉卿監正平之屬
按隋書百官志陳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廷
尉卿秩中二千石品第三廷尉正監平六百石品第
七廷尉丞胄子律博士六百石品第八 按刑法志
陳廷尉寺為北獄建康縣為南獄并置正監平
北魏
孝文帝太和 年以詔議官制定廷尉卿以下階
品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內外百官屢有減置或事出當時不為常目舊
令亡失無所依據太和中高祖詔群寮議定百官著
于令六卿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第二
品上少卿第三品上廷尉正監評第五品中廷尉丞
從第五品中律博士第六品中
太和二十三年復次廷尉卿以下階品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
復次職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為永制六卿太
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太府第三品少卿第四
品上階廷尉正監評第六品廷尉丞第七品律博士
第九品上階
孝莊帝永安二年詔復置司直十人視五品隸廷尉
覆治御史檢劾事
按魏書敬宗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云云
北齊
北齊設大理寺置卿一人少卿丞佐之統正監評博
士之屬
按隋書百官志后齊制官多循后魏大理寺卿少卿
丞各一人有功曹五官主簿錄事等員掌決正刑獄
正監評各一人律博士四人明掾二十四人檻車
督二人掾十人獄丞掾各二人司直明法各十人
隋
隋仍置大理寺以掌刑獄
按隋書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大理寺大理寺置卿少卿各一人
丞二人主簿錄事各二人大理寺不統署又有正監
評各一人司直十人律博士八人明法二十人獄掾
八人 大理卿為正三品大理少卿為正四品大理
司直為從五品大理正監評為正六品大理寺丞為
正七品大理寺律博士為正九品上階 按刑法志
帝每季親錄囚徒常以秋分之前省閱諸州申奏罪
狀開皇三年因覽刑部奏斷獄數猶至萬條以為律
尚嚴密故人多陷罪又敕蘇威牛弘等更定新律除
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千余條
定留唯五百條凡十二卷一曰名例二曰衛禁三曰
職制四曰戶婚五曰囗庫六曰擅興七曰賊盜八曰
斗訟九曰詐偽十曰雜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斷獄
自是刑網簡要疏而不失于是置律博士弟子員斷
決大獄皆先牒明法定其罪名然后依斷
文帝開皇三年罷大理寺監評及律博士員加置正
為四人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開皇十二年秋八月令大理覆治天下死罪
按隋書高祖本紀開皇十二年秋八月甲戌制天下
死罪諸州不得便決皆令大理覆冶
煬帝大業三年大理寺置二少卿改丞為勾檢官增
置正員及司直評事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煬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光祿已下八寺卿皆降為從三品少
卿各加置二人為從四品大理寺丞改為勾檢官增
正員為六人分判獄事置司直十六人降為從六品
后加至二十人又置評事四十八人掌頗同司直正
九品
大業五年增大理丞為從五品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五年光祿已下
八寺丞并增為從五品
唐
唐置大理寺卿掌折獄詳刑正丞主簿司直佐之
按唐書百官志大理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
五品下掌折獄詳刑凡罪抵流死皆上刑部覆于中
書門下系者五日一慮
注
龍朔二年改曰詳刑寺卿曰正卿少卿曰大夫
武后光宅元年改曰司刑寺中宗時廢獄丞有府
二十八人史五十六人司直史十二人評事史二
十四人獄史六人亭長四人掌固十八人問事百
人
正二人從五品下掌議獄正科條凡丞斷罪不當則
以法正之五品以上論者囗決巡幸則留總持寺事
丞六人從六品上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輕重徒以上
囚則呼與家屬告罪問其服否
主簿二人從七品上掌印省署鈔目句檢稽失凡官
吏抵罪及雪免皆立簿私罪贖銅一斤公罪二斤皆
為一負十負為一殿每歲吏部兵部牒覆選人殿負
錄報焉
獄丞二人從九品下掌率獄史知囚徒貴賤男女異
獄五品以上月一沐暑則置漿禁紙筆金刃錢物杵
梃入者囚病給醫藥重者脫械鎖家人入侍
司直六人從六品上評事八人從八品下掌出使推
按凡承制推訊長吏當停務禁錮者請魚書以往錄
事二人從九品上
憲宗元和九年十二月詔刑部大理官朔望入對
按唐書憲宗本紀云云
宣宗大中三年三月詔待制官與刑法官諫官次對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遼
遼制大理寺設卿少卿領丞簿諸職
按遼史百官志南面朝官 遼有北面朝官矣既得
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
寺監諸衛東宮之官
大理寺職名總目
卿
少卿
丞
主簿
圣宗統和十二年增置大理寺官
按遼史圣宗本紀統和十二年冬十月丁未大理寺
置少卿及正 按百官志大理寺有提點有大理寺
正圣宗統和十二年置
宋
宋大理寺初設判寺兼少卿后設卿少卿正丞司直
評事等掌刑獄之事
按宋史職官志大理寺舊制判寺一人兼少卿事一
人建隆三年以工部尚書竇儀判寺事凡訟獄之事
隨官司決劾本寺不復聽訊但掌斷天下奏獄送審
刑院詳訖同署以上于朝詳斷官八人以京官充
注
國初大理正丞評事皆有定員分掌斷獄其后
擇他官明法令者若常參官則兼正未常參則兼
丞謂之詳斷官舊六人后加至十一人又去兼正
丞之名咸平二年始定置
法直官二人以幕府州縣官充改京官則為檢法官
元豐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二人正二人推丞四人
斷丞六人司直六人評事十有二人主簿二人卿掌
折獄詳刑鞫讞之事凡職務分左右天下奏劾命官
將校及大辟囚以下以疑請讞者隸左斷刑則司直
評事詳斷丞議之正審之若在京百司事當推治或
特旨委勘及系官之物應追究者隸右治獄則丞專
推鞫蓋少卿分領其事而卿總焉凡刑獄應審議者
上刑部被旨推鞫及情犯重者卿同所隸官請對奏
裁若獄空或斷絕則御史按實以聞分案十有一置
吏六十有九先是舊制大理寺讞天下奏案而不治
獄熙寧五年增詳斷官二為十員七年置詳斷習學
官十四詳復習學官六九年詔以京師官寺凡有獄
皆系開封府司錄司及左右軍巡三院囚逮猥多難
于隔訊又暑多瘐死因緣流滯動涉歲時參稽故事
宜屬理官可復置大理獄始命崔臺符為知卿事蹇
周輔楊汲為少卿各舉丞及檢法官初神宗謂國初
廢大理獄非是以問孫洙洙對合旨至是命官起寺
十七日而成元豐二年手詔大理寺近舉墜典俾治
獄事推輪規摹皆以義起不少寬假必懷顧忌稽留
弊害無異前日宜依推制院及御史臺例不供報糾
察司三年詔依舊供報凡官屬依御史臺例謁有禁
又詔糾察司察訪本寺斷徒以上出入不當者索案
點檢五年詔毋以大理寺官為試官六年又詔凡斷
公案先上正看詳當否論難改正簽印注日然后過
議司復議如有批難具記改正長貳更加審定然后
判成錄奏又刑部言應吏部補授大理寺左斷刑官
先與刑部大理寺長貳同議可否然后注擬仍取經
試得循資以上人充正闕以丞補丞闕以評事補詔
刑部吏部同著為令八年詔大理寺推斷事應奏及
上尚書省者更不先申本曹元佑元年以右治獄勘
斷公事全少并左右兩推為一司三年三省請罷右
治獄依三司舊例置推勘檢法官于戶部從之又詔
大理寺并置長貳四年從刑部請改本寺條任大理
官失斷徒已上五人或死罪二人不在選限
注
舊條失斷徒以上三人或死罪一人
紹圣元年詔斷刑獄官依元豐元年選試法二年復
置右治獄置官屬如元豐制左右推事有囗異者互
送再有異者朝廷委官審問或送御史臺治之元符
元年應大理寺開封府承受內降公事不得奏請移
送又詔應奏斷公事依開封府專條不許諸處取索
崇寧四年詔大理寺官諸司輒奏辟者以違制論政
和二年詔法官任滿擇職事修舉人材可錄者奏舉
再任仍許就任關升理本等資序五年依熙豐故事
復置習學公事四員長貳立課程正丞同指教宣和
七年評事以上并差試中刑法人又詔大理寺開封
府承受公事依法斷遣不得乞降特旨中興并省官
寺惟大理寺不并紹興初詔正與丞并堂除評事闕
則委本寺長貳選擇應格人赴刑部議定申朝廷差
填如無應格即選諳習刑法人權充又立比較法以
懲差失隆興二年評事鞏衍言評事檢斷躬自節案
親書斷語最為勞苦詔增置以八員為額淳熙末嚴
寺官出謁之禁以防請托漏泄之弊紹熙初除試中
刑法評事八員外司直主簿選用有出身曾歷任人
各兼評事系銜將八評事已擬斷文字分兩廳點檢
或有未安則述所見與長貳商量慶元四年定逐季
仲月定日斷絕之法嘉定八年申嚴紹熙指揮重司
直主簿之選增選試取人數以勸法科左斷刑分案
三曰磨勘掌批會吏部等處改官事曰宣黃掌凡斷
訖命官指揮曰分簿掌行分探諸案文字設司有四
曰表奏議掌拘催詳斷案八房斷議獄案兼旬申月
奏曰開折曰知雜曰法司又有詳斷案八房專定斷
諸路申奏獄案等又有敕庫掌收管架閣文書吏額
胥長一人胥吏三人胥佐三十人貼書六人楷書十
四人
注
隆興共減七人
右治獄分案有四曰左右寺案掌斷公事案后收理
追贓等曰驅磨掌驅磨兩推官錢官物文書曰檢法
掌檢斷左右推獄案并供檢應用條法曰知雜又有
開折表奏二司有左右推主鞫勘諸處送下公事及
定奪等吏額前司胥史一人胥佐九人表奏司一人
貼書三人左右推胥史二人胥佐八人般押推司四
人貼書四人
注
隆興共減五人
仁宗寶元二年冬十二月庚申詔審刑院大理寺刑
部毋通賓客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金
金大理寺置卿少卿統丞司直評事及知法明法之
屬
按金史百官志大理寺天德二年置自少卿至評事
漢人通設六員女直契丹各四員卿正四品少卿從
五品正正六品丞從六品掌審斷天下奏案詳讞疑
獄司直四員正七品掌參議疑獄披詳法狀
注
舊有契丹司直一員明昌二年罷
評事三員正八品掌同司直
注
明昌二年省契丹評事二員大安二年省漢人
一員
知法十一員從八品
注
女直司五員漢人司六員
掌檢斷刑名事明法二員從八品興定二年置同流
外四年罷之
明
明大理寺設卿少卿寺丞統寺正寺副評事之屬
按明會典正官卿一員左右少卿二員左右寺丞二
員
首領官司務二員
屬官左寺左寺正一員左寺副二員右評事四員
注
萬歷九年革一員十一年復設
右寺右寺正一員右寺副一員右評事四員
注
舊八員后革四員
凡律內該載請旨發落者本寺具本開寫犯由罪名
奏聞取自上裁即將奉到旨意于奏本年月后批寫
訖就寫某官批于下押字其余有奉旨意者亦同此
例批寫訖回寺立案備云前項旨意于平允內開寫
回報各衙門施行
南京大理寺卿一員右寺丞一員
注
萬歷三年革十一年復設
司務一員左右寺正各一員左右評事各二員
注
左右評事舊三員隆慶三年革一員萬歷九年
革一員十一年復設一員
南京大理寺本寺左右二寺分審衙門與在京同
凡會審囚犯每五年守備太監奉敕會同南京刑部
都察院于本寺審錄每年霜降后本寺會同南京五
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科道等官于京畿道審錄若
京畿道有刷卷御史亦在本寺會審
凡本寺每日審過囚犯平允勘合司務廳差辦事吏
送通政司掛號通政司仰鋪兵領出送刑部都察院
施行若旨意平允該寺承行吏送該部院施行
太祖洪武元年革大理司
按明會典國初置大理司正三品衙門設卿少卿丞
洪武元年革
洪武十四年復置大理寺
按明會典十四年復置改為大理寺正五品衙門其
屬置左右二寺設左右寺正左右寺副左右評事及
審刑司官
洪武初令刑部都察院五軍斷事官所按輕重獄囚
連案牘俱送左右二寺覆審冤濫然后送審刑司評
駁是非復轉送磨勘司磨考當否以聞后革去二司
諸司刑獄唯二司分審十四年遣御史分按各道罪
囚罪重者送京令大理寺詳讞其在京刑獄系軍者
屬左寺系民者屬右寺又定以在京諸司及直隸衛
所府州縣衙門屬左寺在外十三布政司都司所轄
衛所府州縣屬右寺續定南北兩京五府六部內府
京衛等衙門及長史司未出京城者屬左寺應天順
天二府南北直隸衛所府州縣并在外浙江等布政
司都司所轄衛所府州縣及邊衛外夷屬右寺
洪武十九年審刑司革
按明會典云云
洪武二十二年大理寺升正三品衙門
按明會典云云
洪武二十六年定大理寺一應審覆奏駁事宜設司
務官
按明會典二十六年定凡刑部十二部都察院十二
道五軍都督府斷事官五司問擬一應囚人犯該死
罪徒流者具寫奏本發審笞杖罪名者行移公文發
審俱由通政司掛號另行入遞預先差人連案同囚
送發到寺照依該管地方先從左右寺審錄若審得
囚無冤枉者取訖各囚服辯在官案呈本寺連囚引
領赴堂圓審無異取據原問衙門司獄司印信收管
入卷將囚連案責付原押人收領回監聽候發落候
遞到各項奏本公文到寺將奏本抄白立案務要仔
細參詳情犯罪名比照律條如罪名合律者準擬本
寺依式具本同將原來奏本繳送該科給事中編號
收掌然后印押平允仍由通政司回報原衙門如擬
施行如罪名不合律者依律照駁亦依式具本將原
來奏本繳送該科收掌仍發原問衙門再擬如二次
改擬不當仍前駁回議擬候三次改擬不當照例將
當該官吏具奏送問或中間招情有未明者必須駁
回再問若公文不必抄白就即立案其參詳罪名準
擬合律照駁不合律及送問等項并如前行若審得
囚人告訴冤枉果有明白證佐取責所欣詞狀案呈
本寺連囚引領赴堂圓審相同將囚連案依前發回
原問衙門聽候發落待奏本公文到寺將原來奏本
依式具本如前繳送該科公文止留本寺立案然后
仰令左右寺抄案備開囚人供詞行移隔別衙門再
問若二次番異者再取本囚供狀在官照例具奏會
同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門堂上官圓審回奏施
行
合律照駁式 大理寺卿臣某等謹奏為照駁失出
不應事刑部某部問擬李甲等一十六名數內合律
一十五名依合律張丙一名有照駁謹具奏聞
一照駁前件本寺照律張丙合得計贓準竊盜一貫
之上律杖七十罪無出入其刑部某部卻準不應律
笞四十未審故失己出張丙杖罪三十所擬不當官
吏除尚書某侍郎某取自上裁其子部某部官吏某
人合送法司問罪仍令改正
一準擬事內干連人王乙等合得笞罪十名陳丁等
合得杖罪四名李甲一名無罪釋放洪武 年 月
日
番異式 大理寺卿臣某等謹奏為某事某衙門問
擬某人一名審問番異原招某囚合發隔別衙門再
問謹具奏聞洪武 年 月 日
二次番異式 大理寺卿臣某等謹奏為某事某衙
門問擬某人等二名除審擬允當外數內某人一名
先為某衙門具本發審若原系公文者則云公文發
審本囚告訴冤枉取責供詞在官已經照例行移隔
別衙門再問去后今據某衙門發審仍前執稱冤枉
除再取供詞在官外本囚合照例會各衙門堂上官
圓審謹具奏聞準 擬某人合得某罪一名洪武
年 月 日
各問刑衙門轉詳是年定在外都司布政司按察司
并直隸衛所府所一應刑名問擬完備將犯人就彼
監收具由申達于各上司都司并衛所申都督府布
政司并直隸府州申呈刑部按察司呈都察院具各
衙門備開招罪轉行到寺詳擬凡罪名合律者回報
如擬施行內有犯該重刑本寺奏聞回報不合律者
駁回再擬中間或有招詞事情含糊不明者駁回再
問
凡在京問刑衙門大小詞訟非經通政司準行非由
各衙門參送不許聽理非由本寺評允不許發落若
徇私拘審及改易發落者聽本寺參究
凡天下問刑衙門死罪重刑必由巡按御史會審詳
允方許轉詳敢有故違聽本寺查出參究
凡刑部等衙門送審囚犯是年定本寺每月審過一
應囚數分豁死罪徒流笞杖等項罪名置立印信文
冊著令架閣庫典吏日逐明白附寫候至月終通類
具本奏聞
凡本寺審過囚犯每半月并刑部都察院原來奏本
通類封裹屬官赍捧堂上官于御前面奏詳審過審
擬合律若干名先行回報原問衙門依律照例發落
某人等若干名照依欽奉圣旨發落問招不明駁回
再問擬罪不當照駁再擬若干名并本寺日報囚數
奏本送科近例于每月十三二十六日御前面奏遇
免朝則候下月
是年定凡本寺審過刑部等衙門死罪囚人犯該十
惡決不待時者每月具本覆奏聞訖移文回報各該
衙門處決不系十惡者待秋分后覆奏處決近例惟
強盜真犯覆奏奉旨即便處決者則不時行刑余俱
待秋后處決
是年設大理寺司務
洪武二十九年大理寺革
按明會典云云
成祖永樂 年復大理寺官名
按明會典洪武二十九年寺革后復置改左右寺為
司官為都評副都評司務為都典簿永樂初左右寺
及官俱復舊左右寺職專主審錄天下刑名凡罪有
出入者依律照駁事有冤枉者推情辨明務俾刑歸
有罪不陷無辜
永樂七年令大理寺每月赴承天門外會同審錄罪
犯
按明會典凡兩法司囚犯七年以后令大理寺官每
月引赴承天門外行人司持節傳旨會同五府六部
通政司六科等官審錄輸情服罪者如原擬發遣其
或稱冤有詞則仍令有司照勘推鞫
永樂十九年奏準刑部都察院問擬囚犯仍照洪武
年間定制送大理寺審錄發遣
按明會典云云
英宗正統六年令大理寺屬官同兩法司官審錄直
省罪囚
按明會典正統六年令本寺選差屬官與刑部都察
院官請敕于南北直隸各布政司會同審錄罪囚
憲宗成化六年定大理寺審奏事宜
按明會典永樂以來南京大理寺所審徒流已上罪
囚先移文回報原問衙門每季差官類奏請旨發落
成化六年以后俱經本寺復審其情罪允當者通類
奏請回報該寺施行其不當者照例駁回再問近由
南京奏來者止及大辟不及徒流以下
凡本寺詳審過輕重罪囚舊例先移文回報原問衙
門每季差官類奏圣旨于本寺奏本上批出欽遵發
落成化六年以后下大理寺覆奏得旨回報本寺發
落
成化十七年定大理寺審錄罪囚年限及定罪會問
事宜
按明會典凡五年審錄十七年命司禮監太監一員
會同三法司堂上官于本寺審錄罪囚以后每五年
一次著為令
凡兩法司發審罪囚本寺承行歷事監生即于來文
上粘小方紙一幅橫列本寺卿少卿寺丞之姓于上
寺正寺副及該掌行評事之姓于其下若奏本粘于
護紙上連囚犯先送評事看詳審覆若情詞不悖議
擬相符因犯服辯文移停當即書允字于其姓之下
其或情詞有異擬議未當囚犯番異文移舛錯則直
隨其事明白批之次以傳于寺正寺副各批訖承行
監生呈于卿少卿寺丞復各看詳若可允即各書行
于其姓之下不然亦隨事批下該寺附案候圓審相
同或參駁或調問各依諸司職掌定制施行
凡發審罪囚有事情重大執詞稱冤不肯服辯者具
由奏請會同刑部都察院或錦衣衛堂上官于京畿
道問理
神宗萬歷三年定審錄官往返程限及考核優劣之
制
按明會典萬歷三年議準差去審錄官各量地方遠
近立為程限北直隸三個月山東山西陜西河南四
個月江南江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五個月四川廣
東廣西云南六個月入境以辭朝之日為始復命以
出境之日為始先具揭帖送部待各查事完備省各
官前后所奏已經議覆依準改駁件數多寡詳加考
核如稱職者奏準復職其有不識刑名改駁數多者
參奏降黜
萬歷九年更定二寺分理事務
按明會典九年以二寺事務煩簡不均題準以刑部
十三司都察院十三道分管衙門分左右二寺審讞
令左寺審浙江等六司道右寺審江西等七司道無
外詳日行與軍民之分矣
左寺分審衙門舊定內府各監局六科尚寶司光祿
寺宗人府中書舍人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詹
事府翰林院國子監太常寺太仆寺鴻臚寺行人司
太醫院欽天監上林苑監五城兵馬司未出京長史
司都稅司太倉等倉大興隆寺臺基廠錦衣衛旗手
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后衛
羽林左衛羽林右衛羽林前衛金吾左衛金吾右衛
金吾前衛金吾后衛虎賁左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
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濟陽衛濟州衛通州衛彭城衛
永清左衛永清右衛武功左衛武功右衛武功中衛
武驤左衛武驤右衛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江淮衛濟
川衛留守中衛留守左衛留守右衛留守前衛留守
后衛神策衛應天衛和陽衛廣陽衛蕃牧千戶所驍
騎右衛鎮南衛龍虎衛龍虎左衛龍江右衛沈陽右
衛沈陽左衛水軍左衛水軍右衛英武衛龍江左衛
虎賁右衛武德衛廣武衛龍驤衛飛熊衛天策衛豹
韜衛豹韜左衛興武衛犧牲所鷹揚衛江陰衛橫海
衛義勇右衛義勇前衛義勇后衛武成前衛武成中
衛武成后衛忠義右衛忠義前衛忠義后衛神武左
衛神武右衛神武后衛大寧中衛大寧前衛蔚州左
衛富峪衛會州衛寬河衛牧馬千戶所
九年更定浙江司道崇府中府御用監司設監內官
監成國公刑科神策衛留守中衛和陽衛騰驤左衛
廣洋衛金吾前衛沈陽右衛武功右衛涿鹿左衛涿
鹿中衛蕃牧千戶所直隸和州浙江都布按三司兩
淮鹽運司
福建司道戶部戶科太仆寺都知監印綬監甲字等
十庫寶鈔提舉司孝陵衛獻陵衛景陵衛裕陵衛泰
陵衛金吾后衛武功中衛武成中衛應天衛會州衛
牧馬千戶所美峪千戶所定邊衛開平中屯衛直隸
常州府廣德州福建都布按三司福建行都司福建
鹽運司
山東司道魯府德府衡府涇府宗人府左府兵部兵
科尚寶司供用庫戈戟司司苑局典牧所會同館東
直門外牛房皇陵衛長陵衛羽林右衛沈陽左衛金
山口奠靖所潮河川守御千戶所保定后衛德州左
衛寧靖千戶所龍門千戶所中都留守司鳳陽府鳳
陽衛壽州衛長淮衛泗州衛沂州衛滁州滁州衛安
東中護衛山東都布按三司山東鹽運司遼東行太
仆寺遼東都司
廣東司道應天府錦衣衛府軍左衛水軍左衛留守
左衛虎賁左衛濟陽衛飛熊衛懷來千戶所直隸延
慶州廣東都布按三司
四川司道蜀府工部工科巾帽局織染局僧錄司道
錄司金吾左衛濟州衛永清左衛府軍衛武驤右衛
大寧前衛蔚州左衛廣武衛神木千戶所大名府懷
來衛懷安衛松江府金山衛四川都布按三司四川
行都司
貴州司道吏部吏科司菜局忠義中衛鎮朔衛涿鹿
衛遵化衛興州五屯衛涿州巡捕指揮梁城千戶所
萬全都司大寧都司保定府河間府衛真定府順德
府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保安州衛永寧衛開
平衛蔚州衛宣府左衛宣府右衛興和千戶所廣昌
千戶所德州衛蘇州府衛太倉衛貴州都布按三司
長蘆鹽運司
右寺分審衙門舊定順天府并各屬州縣應天府并
各屬州縣北直隸府州縣并衛所南直隸府州縣并
衛所大寧都指揮使司并衛所萬全都指揮使司并
衛所中都留守司并衛所興都留守司并衛所皇陵
衛孝陵衛長陵衛獻陵衛景陵衛裕陵衛茂陵衛泰
陵衛顯陵衛康陵衛永陵衛浙江都布按三司并府
州縣衛所江西都布按三司并府州縣衛所湖廣都
布按三司并府州縣衛所福建都布按三司行都司
并府州縣衛所廣東都布按三司并府州縣衛所廣
西都布按三司并府州縣衛所四川都布按三司行
都司并府州縣衛所云南都布按三司并府州縣衛
所貴州都布按三司并府州縣衛所河南都布按三
司并府州縣衛所陜西都布按三司行都司并府州
縣衛所山東都布按三司并府州縣衛所山西都布
按三司行都司并府州縣衛所各王府衙門各行太
仆寺苑馬寺各鹽運市舶等司各土官衙門邊外外
夷九年更定江西司道益府淮府弋陽府建安府樂
安府前府御馬監酒醋局火藥局面斤局留守前衛
燕山左衛永清右衛忠義前衛忠義后衛龍驤衛府
軍前衛寬河衛龍江左衛龍江右衛天策衛武清衛
宣府前衛龍門衛廬州府衛六安衛九江衛江西都
布按三司
陜西司道秦府韓府慶府肅府后府南和伯行人司
尚衣監針工局西城兵馬司康陵衛昭陵衛府軍后
衛豹韜衛騰驤右衛義勇右衛興武衛鷹揚衛江陰
衛橫海衛保定中衛保定前衛保定左衛保定右衛
紫荊關太平府建陽衛陜西都布按三司陜西行都
司陜西行太仆寺甘肅行太仆寺河東鹽運司
河南司道周府唐府趙府鄭府伊府徽府禮部禮科
中書舍人詹事府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國子監兵
仗局靈臺司鐘鼓司神樂觀犧牲所東城兵馬司教
坊司府軍右衛羽林左衛彭城衛神武左衛武德衛
留守后衛神武右衛寧山衛淮安府衛大河衛邳州
衛揚州府衛高郵衛儀真衛武平衛歸德衛兩淮鹽
運司徐州海州守御所鹽城守御所通州守御所河
南都布按三司
山西司道晉府代府瀋府懷仁府慶成府翰林院欽
天監上林苑監甜食房混堂司南城兵馬司北城兵
馬司旗手衛金吾右衛驍騎衛義勇前衛義勇后衛
大寧中衛龍虎衛英武衛沈陽中護衛沈陽中屯衛
鎮江府衛徐州衛平定千戶所倒馬關山西都布按
三司山西行都司
湖廣司道楚府岷府吉府遼府榮府興都留守司右
府司禮監尚膳監尚寶監神宮監天財庫茂陵衛永
陵衛武功左衛忠義右衛虎賁右衛神武中衛留守
右衛義勇左衛南水軍右衛濟川衛江淮衛寧國府
池州府宣州衛定州衛茂山衛保定左衛保定右衛
渤海千戶所湖廣都布按三司湖廣行都司
廣西司道靖江王府通政使司寶鈔局銀作局中兵
馬司富峪衛鎮南衛武驤左衛大興左衛燕山左衛
燕山前衛羽林前衛羽林后衛通州衛通州左衛通
州右衛通州巡捕指揮延慶衛延慶左衛延慶右衛
徽州府新安衛安慶府衛廣西都布按三司
云南司道承運庫惜薪司太醫院順天府廣平府永
平府衛真定衛山海衛撫寧衛盧龍衛萬全左衛萬
全右衛大同中屯衛密云中衛密云后衛薊州守備
都指揮營州五屯衛東勝左衛東勝右衛潼關衛鎮
海衛蒲州千戶所樂安千戶所平定千戶所寬河千
戶所云南都布按三司
皇清
大清會典大理寺
正官
滿漢卿各一員
滿漢少卿三員內滿一員漢二員
漢寺丞一員
首領官
滿漢司務各一員
屬官
滿左右寺正各一員漢軍左右寺正各一員漢
左右寺正各一員
漢左右寺副各一員
堂評事二員內滿洲一員漢軍一員漢左右評
事各一員
滿筆帖式六員內滿文四員滿漢文二員漢軍
筆帖式二員
大理寺正三品衙門設滿漢卿各一員滿少卿
一員漢少卿二員漢寺丞一員其屬置滿洲漢
軍漢寺正各二員漢寺副二員滿洲漢軍評事
各一員漢評事二員筆帖式八員其首領有滿
漢司務各一員沿革詳見吏部官制
職掌
大理寺掌管天下刑名內而刑部外而督撫有
具題重辟事情奉
旨三法司核擬者直省原有招揭到寺該左右寺官
即行據揭詳核查所擬罪名是否與律例相符
出具看語呈堂俟刑部定立稿案送寺畫題時
視其看語意見果屬相同別無疑義者堂屬一
體畫題或其間情罪未明律例未協將稿案交
還刑部再行參酌若彼此意見仍有異同該左
右寺官即擬稿另為一議呈堂送刑部都察院
酌量議覆其在京現審事件止取刑部原案口
供詳核有未協者呈堂赴刑部會同該司及該
道御史審擬真確務期明允方行畫題
二寺分屬
左右二寺分管在京各衙門暨直隸
盛京各省刑名與刑部十四司都察院六掌道會
同審讞
左寺分管
江南全省漕運總督霸州并所屬縣以上與刑
部江南清吏司都察院江南道會同審讞
浙江全省刑部都察院刑科京畿道南城涿州
并所屬縣以上與刑部浙江清吏司都察院浙
江道會同審讞
福建全省戶部倉場戶科倉院寶泉局坐糧廳
大通橋京通十倉宣課司左右兩翼保定府除
新城定興二縣外余所屬州縣俱隸此保定左
衛以上與刑部福建清吏司都察院河南道會
同審讞
四川全省工部工科寶源局琉璃廠惜薪司街
道廳永平府并所屬州縣永平衛以上與刑部
四川清吏司都察院江南道會同審讞
貴州全省吏部吏科河間府除滄州并屬縣外
余所屬州縣俱隸此天津衛河間衛以上與刑
部貴州清吏司都察院山西道會同審讞
廣東全省鑾儀衛順德府并所屬州縣昌平州
并所領順義密云二縣延慶州延慶衛定興縣
以上與刑部廣東清吏司都察院山西道會同
審讞
山東全省宗人府兵部督捕理藩院太仆寺兵
科
盛京所屬地方寧古塔將軍衙門河道總督衙門
廣平府并所屬州縣以上與刑部山東清吏司
都察院山東道會同審讞
右寺分管
湖廣全省通州并所屬縣通州所以上與刑部
湖廣清吏司都察院陜西道會同審讞
廣西全省通政使司宛平縣真定府并所屬州
縣以上與刑部廣西清吏司都察院山東道會
同審讞
陜西全省本寺西城行人司滄州并所屬縣以
上與刑部陜西清吏司都察院陜西道會同審
讞
云南全省順天府太醫院直隸巡撫衙門金吾
左衛彭城衛神武左衛騰驤右衛永清左衛燕
山右衛遵化州并所屬縣薊州并所屬縣良鄉
縣固安縣永清縣東安縣香河縣懷柔縣以上
與刑部云南清吏司都察院浙江道會同審讞
河南全省禮部詹事府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
鴻臚寺禮科東城大興縣以上與刑部河南清
吏司都察院河南道會同審讞
山西全省內閣翰林院中書科欽天監上林苑
監北城拱極城宣府保安州宣府前衛萬全左
衛萬全右衛懷安衛蔚州衛保安衛懷來衛永
寧衛開平衛龍門衛梁城所以上與刑部山西
清吏司都察院山西道會同審讞
江西全省中城大名府并所屬州縣新城縣以
上與刑部江西清吏司都察院江南道會同審
讞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