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匯考

有虞氏

舜命益作虞以掌山澤

按書經舜典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僉曰益哉

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帝

曰俞往哉汝諧

上下山林澤藪也虞掌山澤之官

周設川衡澤虞二官以掌川澤之禁

按周禮地官川衡每大川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

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

六人徒六十人小川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鄭康成曰川流水也 賈氏曰官及胥徒多者

以其川路長遠巡行勞役故也

掌巡川澤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時舍其守犯禁者執

而誅罰之

鄭康成曰舍其守者時案視守者于其舍申戒

之 劉執中曰時謂獺祭魚之后則舍其守禁以

縱萬民漁焉不平其守則淵潛不可得以遂性不

舍其守則鮮食不可得以養民

祭祀賓客共川奠

鄭康成曰川奠豆之實魚鱐蜃蛤之屬

澤虞每大澤大藪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

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中澤中藪如中川之衡小澤小

藪如小川之衡

賈氏曰用中士尊于川衡者以澤中之所出物

多也

掌國澤之政令為之厲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財物

李嘉會曰澤屬乎國懼民因地以致爭今海之

沙岸潮之波渚凡利入之厚無不租于官而后

漁焉此之謂也

以時入之于玉府頒其余于萬民

鄭康成曰入之以當邦賦

凡祭祀賓客共澤物之奠

鄭康成曰澤物之奠亦豆之實芹茆菱芡之

喪紀共其葦蒲之事

鄭康成曰葦以闉壙蒲以為席

若大田獵則萊澤野及弊田植虞旌以屬禽

漢設水衡都尉有水司空都水之屬以掌治水之事

按漢書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

林苑有五丞屬官有上林均輸御羞禁圃輯濯鍾官

技巧六囗辨銅九官令丞又衡官水司空都水農倉

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長丞皆屬焉上林有八丞十

二尉均輸四丞御羞兩丞都水三丞禁圃兩尉甘泉

上林四丞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囗官王莽改水

衡都尉曰予虞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鑄錢皆屬少府

應劭曰古山林之官曰衡掌諸池苑故稱水衡

張晏曰主都水及上林苑故曰水衡主諸官故曰

都有卒徒武事故曰尉師古曰衡平也主平其稅

按文獻通考初秦漢又有都水長丞主陂塘灌溉保

守河渠自太常少府及三輔等皆有其官漢武帝以

都水官多乃置左右使者以領之至漢哀帝省使者

官至東京凡都水皆罷之并置河堤謁者漢之水衡

都尉本主上林苑

后漢

后漢以都水屬郡國水衡都尉不常置并省其官屬

按后漢書百官志世祖改都水屬郡國孝武帝初置

水衡都尉秩比二千石別主上林苑有離宮燕休之

處世祖省之并其職于少府每立秋貙劉之日囗暫

置水衡都尉事訖乃罷之又省水衡屬官令長丞尉

二十余人

晉置都水使者以防河堤謁者為都水官屬

按晉書職官志都水使者漢水衡之職也漢又有都

水長丞主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屬太常漢東京省都

水置河堤謁者魏因之及武帝省水衡置都水使者

一人以河堤謁者為都水官屬及江左省河堤謁者

置謁者六人

宋置都水使者統河堤謁者之屬后省河堤

按宋書百官志都水使者一人掌舟航及運部秦漢

有都水長丞主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屬太常漢東京

省都水置河堤謁者魏因之漢世水衡都尉主上林

苑魏世主天下水軍舟船器械晉武帝省水衡置都

水使者而河堤為都水官屬有參軍二人謁者一人

令史減置無常員晉西朝有參軍而無謁者謁者則

江左置也懷帝永嘉六年胡入洛陽都水使者爰浚

先出督運得免然則武帝置職便掌運矣江左省河

文帝元嘉三十年四月孝武帝即位十二月甲戌省

都水臺罷都水使者官置水衡令官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云云

孝武帝孝建元年十一月癸卯復立都水臺置都水

使者官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云云

北魏

魏初皆有都水使者及水衡都尉河堤謁者等官

按魏書官氏志第四品中都水使者從第五品中水

衡都尉第六品中河堤謁者

宣武帝永平二年都水臺依舊置二使者

按魏書宣武帝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永平二年正

月尚書令高肇奏都水臺請依舊二使者詔曰使者

置二可如所奏其下屬司唯須充事耳亦何勞多也

北齊

北齊置都水臺使者司諸津橋

按隋書百官志后齊制官多循后魏都水臺管諸津

橋使者二人參事十人又領都尉合昌坊城等三局

尉皆分司諸津橋

隋仍設都水臺使者領河堤謁者船局都尉之屬后

改為都水監

按隋書百官志都水臺使者及丞各二人參軍三十

人河堤謁者六十人錄事二人領掌船局都水尉二

人又領諸津上津每尉一人丞二人中津每尉丞各

一人下津每典作一人津長四人

煬帝即位多所改革都水監改為使者增為正五品

丞為從七品統舟囗河渠二署舟囗署每津置尉一

人五年又改使者為監四品加置少監為五品后又

改監少監為令從三品少令從四品

唐設都水監使者統河渠署令河堤謁者主河渠堤

堰之事

按唐書百官志都水監使者二人正五品上掌川澤

津梁渠堰陂池之政總河渠諸津監署凡漁捕有禁

溉田自遠始先稻后陸渠長斗門長節其多少而均

焉府縣以官督察

丞二人從七品上掌判監事凡京畿諸水因灌溉盜

費者有禁水入內之余則均王公百官

主簿一人從八品下掌運漕漁捕程會而糾舉之

武德初廢都水監為署貞觀六年復為監改令曰

使者龍朔二年改都水監曰司津監使者曰監武

后垂拱元年改都水監曰水衡監使者曰都尉開

元二十五年不隸將作監有錄事一人府五人史

十人亭長一人掌固四人初貞觀六年置舟楫署

有令一人正八品下掌舟楫運漕漕正一人府三

人史六人監漕一人漕史一人典事六人掌固八

人上元二年置丞二人正九品下掌運漕隱失開

元二十六年署廢

河渠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上掌河渠

陂池堤堰魚醢之事凡溝渠開塞漁捕時禁皆顓之

饗宗廟則供魚祀昊天上帝有司攝事則供腥魚

日供尚食及給中書門下歲供諸司及東宮之冬藏

渭河三百里內漁釣者五坊捕治之供祠祀則自便

橋至東渭橋禁民漁三元日非供祠不采魚

唐有河堤使者貞觀初改曰河堤謁者有府三人

史六人典事三人每渠及斗門有長一人掌固三

人魚師十三人初有監漕十人從九品上大歷后

省興成五門六門龍首涇堰滋堤凡六堰皆有丞

一人從九品下府一人史二人典事一人掌固二

人貞觀六年皆廢

河堤謁者六人正八品下掌完堤堰利溝瀆漁捕之

事涇渭白渠以京兆少尹一人督視

遼諸監中亦設都水監

按遼史百官志諸監職名都水監文官

宋初以河渠隸三司后專置都水監以領其事

按宋史職官志都水監舊隸三司河渠案嘉佑三年

始專置監以領之判監事一人以員外郎以上充同

判監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丞二人主簿一人并以

京朝官充輪遣丞一人出外治河埽之事或一歲再

歲而罷其有諳知水政或至三年置局于澶州號曰

外監元豐正名置使者一人丞二人主簿一人使者

掌中外川澤河渠津梁堤堰疏鑿浚治之事丞參領

之凡治水之法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瀉水以陂

池潴水凡江河淮海所經都邑皆頒其禁令視汴洛

水勢漲涸增損而調節之凡河防謹其法禁歲計筊

之數前期儲積以時頒用各隨其所治地而任其

責興役以后月至十月止民功則隨其先后毋過一

月若導水溉田及疏治壅積為民利者定其賞罰凡

修堤岸植榆柳則視其勤惰多寡以為殿最南北外

都水丞各一人都提舉官八人監埽官百三十有五

人皆分職囗事即干機速非外丞所能治則使者行

視河渠事元佑八年詔提舉汴河堤岸司隸本監先

是導洛入汴專置堤岸司至是亦歸之有司元佑四

年置外都水使者五年詔南北外都水丞并以三年

為任七年方議回河東流乃詔河北東西漕臣及開

封府界提點各兼南北外都水事紹圣元年罷元符

三年詔罷北外都水丞以河事委之漕臣三年復置

重和元年工部尚書王詔言乞選差曾任水官諳練

者為南北兩外丞從之宣和三年詔罷南北外都水

丞司依元豐法通差文武官一員分案七置吏三十

有七所隸有街道司掌轄治道路人兵若車駕行幸

則前期修治有積水則疏導之

太祖開寶五年二月丙子詔沿河十七州各置河堤

判官一員

按宋史太祖本紀云云

仁宗嘉佑三年十一月己丑置都水監罷三司河渠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神宗熙寧九年九月丙寅置河北河防水利司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三年五月甲申詔改都大提舉導洛通汴司為

都提舉汴河堤岸司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哲宗元佑四年秋七月丙子詔復外都水使者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元佑五年冬十月癸巳罷提舉修河司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高宗建炎四年置都水使者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建炎四年詔都

水監置使者一員

紹興九年復置都水南北丞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九年秋七月丙戌復置都水

南北丞各一員 按職官志紹興九年復置南北外

都水丞各一員南丞于應天府北丞于東京置司

紹興十年詔都水事歸于工部不復置官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云云

金設都水監統諸河官專司黃沁諸河之事

按金史百官志都水監街道司隸焉分治監專規措

黃沁河衛州置司監正四品掌川澤津梁舟楫河渠

之事興定五年兼管勾沿河漕運事作從五品少監

正六品以下皆同兼漕事少監從五品

明昌二年增一員衛州分治

丞二員正七品內一員外監分治貞元元年置掾正

八品掌與丞同外監分治

大定二十七年添一員明昌三年并罷之六年復

置二員

勾當官四員準備分治監差委

明昌五年以罷掾設二員興定五年設四員

街道司管勾正九品掌灑掃街道修治溝渠

舊南京街道司隸都水外監貞元二年罷歸京城

都巡河官從七品掌巡視河道修完堤堰栽植榆柳

凡河防之事分治監巡河官同此其瀘溝崇福上下

埽都巡河兼石橋使通濟河節巡官兼建春官地分

河道諸都巡河官掌提控諸埽巡河官

明昌五年設以合得縣令人年六十者選充大定

二年設滹河巡河官二員

散巡河官

于諸局及丞簿廉舉人并見勾當人六十以下者

黃汴都巡河官下六處河陰雄武滎澤原武陽武延

津各設散巡河官一員

黃沁都巡河官下四處懷州孟津孟州城北各設黃

沁散巡河官各一員

衛南都巡河官下四處新鄉崇福上崇福下衛南淇

上散巡河官各一員

滑浚都巡河官下四處武城白馬書城教城散巡河

官各一員

曹甸都巡河官下四處東明西隹孟華陵城散巡河

官各一員

曹濟都巡河官下四處定陶濟北寒山金山散巡河

官各一員

凡二十五埽埽兵萬二千人

諸埽物料場官掌受給本場物料分治監物料場官

同此惟崇福上下埽物料場官與當界官通管收支

南京延津渡河橋官兼譏察事管勾一員同管勾一

員掌橋船渡口譏察濟渡給受本橋諸物等事內譏

察事隸留守司余浮橋官同此

右屬都水監皇統三年四月懷州置黃沁河堤大管

勾司未詳何年罷正大二年外監東置歸德西置于

河陰

章宗泰和六年增設巡河官一員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河渠志泰和六年十二

月通濟河刱設巡河官一員與天津河同為一司通

管漕河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隸都水監

元設都水監掌河渠水利之事

按元史百官志都水監秩從三品掌治河渠并堤防

水利橋梁堰之事都水監二員從三品少監一員

正五品監丞二員正六品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十

人蒙古必阇赤一人回回令史一人通事知印各一

人奏差十人壕寨十六人典吏二人至元二十八年

置二十九年領河道提舉司大德六年升正三品延

佑七年仍從三品

大都河道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從五品同

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

世祖中統四年九月乙酉立漕運河渠司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七年十二月辛酉以都水監隸大司農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四年三月癸巳以行都水監兼行漕運司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六年詔置提舉司職河渠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六年秋七月辛巳開安

山渠成河渠官禮部尚書張孔孫兵部郎中李處選

員外郎馬之貞言開魏博之渠通江淮之運古所未

有詔賜名會通河置提舉司職河渠事

至元二十七年十月甲戌立會通汶泗河道提舉司

從四品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九年仍置都水監并所屬之少監丞等罷

河渡司及河道提舉司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九年春正月己亥命太

史令郭守敬兼領都水監事仍置都水監少監丞經

歷知事凡八員三月壬子敕都水監分視黃河堤堰

罷河渡司五月丁未罷東平路河道提舉司事入都

水監

成宗大德二年立都水庸田司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二年二月乙丑立浙西都水

庸田司專主水利

大德七年二月壬午罷江南都水庸田司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大德八年以中書省言設行都水監以董吳松浚治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八年五月壬申中書省臣言

吳江松江實海口故道潮水久淤凡湮塞良田百有

余里況海運亦由是而出宜于租戶役萬五千人浚

治歲免租人十五石仍設行都水監以董其程從之

大德九年冬十月丁丑朔升都水監正三品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大德十年二月辛亥升行都水監為正三品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武宗至大元年立河渠司

按元史武宗本紀至大元年八月戊申立河渠司秩

五品官二員參以二僧為之

仁宗皇慶元年四月丁卯以都水監隸大司農寺

按元史仁宗本紀云云

延佑三年春正月丙午置都水太監二員

按元史仁宗本紀云云

延佑七年春正月英宗即位三月戊戌定吏員秩都

水監從三品夏四月乙卯復都水監秩正三品

按元史英宗本紀云云

泰定帝泰定二年立行都水監于汴梁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二年二月庚子姚煒以河

水屢決請立行都水監于汴梁仿古法備捍仍命瀕

河州縣正官皆兼知河防事從之六月丁未立都水

庸田使司秋七月辛未立河南行都水監

泰定三年置都水庸田司于松江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三年春正月壬子置都水

庸田司于松江掌江南河渠水利

文宗天歷元年十一月壬午御史臺臣言行都水監

宜罷從之

按元史文宗本紀云云

順帝至元二年春正月置都水庸田使司于平江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至正四年九月丙午命太平提調都水監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至正六年立河南山東都水監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六年五月丁酉以黃河決立

河南山東都水監

按續文獻通考河南山東都水監至正六年以連年

河決為患置專疏塞之任設官品秩同

至正八年立行都水監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八年二月壬辰詔濟寧鄆城

立行都水監以賈魯為都水

至正九年又立山東河南行都水監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九年春正月癸卯立山東河

南等處行都水監專治河患

至正十年以大司農兼領都水監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十年十二月辛卯以大司農

禿魯等兼領都水監集河防正官議黃河便益事

至正十一年以治河功成賞賚有差立河防提舉司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十一年十一月遣使以治河

功成告祭河伯召賈魯還還朝超授榮祿大夫集賢

大學士賜金系腰一銀十錠鈔千錠幣帛各二十匹

都水監并有司官有功者三十七員皆升遷其職命

立河平碑十二月己卯立河防提舉司隸行都水監

按續文獻通考至正十一年十二月立河防提舉掌

巡視河道從五品

至正十二年立都水庸田司添都水監判官二員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十二年是歲以海運不通立

都水庸田使司于汴梁掌種植之事

按續文獻通考至正十二年正月行都水監添設判

官二員

至正十六年又添設都水監監丞知事各一員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云云

成祖永樂 年定運河職官之制

按明會典凡運河職官永樂初年差主事一員疏導

寧陽縣等處泉源以濟運河后又差通政郎中各一

員又差主事一員專管閘河臨清閘則令提督衛河

提舉司主事兼管皆三年更代

永樂十二年以尚書都督疏河

按明會典永樂十二年議罷海運令工部尚書一員

及都督一員疏浚運河

永樂十五年分命行漕及提督分理巡視各官

按明會典永樂十五年令伯一員充總兵官創行漕

事又遣都督侍郎各一員及尚書一員伯二員往來

提督以本部員外郎主事二員分理又遣侍郎提督

監察御史錦衣衛千戶等官巡視

永樂十九年遣侯伯二員分理

按明會典永樂十九年遣侯伯各二員分理濟寧等

閘及徐州呂梁二洪通州等處河道徐州洪差御史

一員又差郎中一員呂梁洪差少卿一員又差河南

按察司官一員又差郎中一員今二洪各差主事一

員專管三年更代遂為定制

宣宗宣德 年設濟寧管閘主事

按明會典云云

英宗正統四年定巡視河道分界提督

按明會典正統四年定巡視河道部屬官六員提督

侍郎都御史各一員以濟寧為界其南屬侍郎其北

屬都御史又以都督一員遞相提督

代宗景泰元年令提督河道專屬都御史

按明會典云云

景泰二年以巡鹽御史兼領河道

按明會典景泰二年減巡視河道主事一員復減巡

河御史二員以巡鹽御史兼理

景泰三年設山東府州縣管河官

按明會典云云

景泰六年令總督漕運都督兼理河道

按明會典云云

英宗天順元年減巡河主事一員又增一員

按明會典天順元年減淮安臨清沙灣巡河主事三

員仍差主事一員管揚州一帶河道

憲宗成化 年設主事一員專管寧陽縣等處泉源

按明會典云云

成化七年分河道為三節管理

按明會典成化七年始分河道為三節北自通州至

德州南自沛縣至儀真各屬郎中二員中自德州至

濟寧屬山東按察司官一員又以侍郎一員總理罷

主事御史惟管洪閘主事如故

成化八年以御史兼理河道

按明會典成化八年復令長蘆巡鹽御史兼理通州

臨清一帶河道又御史一員兼理濟寧至南京河道

成化十三年仍以郎中分理

按明會典成化十三年奏準管河郎中兼理河道驛

傳捕盜夫役等事又令河道自通州至濟寧濟寧至

儀真仍以郎中二員分理

成化十九年令沛縣沽頭等閘別差主事一員提督

按明會典云云

成化二十一年罷河南布政司管河沁二水官添設

主事一員

按明會典云云

孝宗弘治元年又以巡鹽御史兼理河道

按明會典弘治元年罷沽頭閘主事令濟寧以南河

道屬巡鹽御史兼理又罷管河沁二水主事令徐州

洪主事提調

弘治三年令參政兼理河道河官于該管處不得私

回衙署

按明會典弘治三年令山東勸農參政兼理山東河

道又令各府州縣管河官帶領家口專在該管去處

住坐管理河道不許私回衙門營干他事

弘治七年復差沽頭主事

按明會典云云

弘治八年設官三員以理河道革管河通判主簿

按明會典弘治八年因治河工完奏準仍以河道分

三節設官三員理之革淮揚二府山陽等縣管河通

判主簿

弘治十八年令浙西水利僉事浚常鎮河道以便糧

按明會典云云

武宗正德八年設大名府通判一員東明長垣武城

曹縣主簿各一員專管河道

按明會典云云

世宗嘉靖二年復罷沽頭閘主事議遣都御史一員

按明會典嘉靖二年復罷沽頭閘主事并罷湖陵沽

頭上中下金溝射溝新興黃家八閘官吏令徐州洪

主事帶管又議準遣都御史一員提督河道事務山

東河南南北直隸巡撫三司等官俱聽節制仍添注

郎中員外郎各一員分理

嘉靖七年罷衛河提舉司設郎中督理天津河道

按明會典嘉靖七年罷提督衛河提舉司主事令管

主事帶管閘座又以修浚大通河成設郎中一員

駐札通州往來督理兼管天津一帶河道

嘉靖八年罷戶部督運官令管河郎中兼理又令徐

州兵備副使兼理曹沛徐淮一帶黃河

按明會典云云

嘉靖十三年復設沽頭閘主事并新興黃家湖陵等

七閘官吏人夫

按明會典云云

嘉靖十四年復設直隸景州滄州管河通判

按明會典云云

嘉靖十五年設兗州府同知一員疏浚泉源聽管泉

主事提調又令清江浦抽分主事兼管移風等五閘

按明會典云云

嘉靖二十年設南旺管閘主事等官

按明會典嘉靖二十年設南旺管閘主事置境山鎮

閘及官吏人夫又令浚南旺安山馬場昭陽四湖筑

堤開渠添置閘壩斗門仍照地界分隸本部郎中帶

嘉靖二十四年裁革南旺管閘主事令管泉主事帶

管添設歸德府通判一員商丘縣主簿一員專管河

按明會典云云

嘉靖二十五年改兗州府管泉同知為管河同知駐

札曹縣添設單縣營河主簿一員

按明會典云云

穆宗隆慶元年移沽頭主事于夏鎮駐札管理新河

一帶

按明會典云云

隆慶三年革棗林魯橋利建各閘官以南陽閘帶管

革師家莊新閘閘官以仲家淺帶管

按明會典云云

隆慶六年添設河道官吏

按明會典隆慶六年添設河南副使一員給囗專管

黃河修筑堤岸又題復夏津魚臺二縣各主簿一員

專管新河石堤閘壩設廣惠閘官吏帶管通惠閘

神宗萬歷元年題準管河官遲囗聽總理河道參究

按明會典萬歷元年題準蘇常鎮三府運河責之蘇

松兵備副使浙西運河責之浙江水利僉事照所轄

地方時加疏浚如有疏浚不早致誤漕運者俱聽總

理河道侍郎并攢運御史參究革移風閘帶管板閘

官吏

萬歷三年革兗州府南旺管河通判令本府管河同

知帶管添濟寧衛管河指揮一員

按明會典云云

萬歷四年添設管河官員

按明會典萬歷四年添設山東督浚官東平濟寧二

州各判官一員泰安州吏目一員汶上曲阜鄒滕四

縣各縣丞一員泗水魚臺二縣各主簿一員新泰萊

蕪肥城平陰寧陽滋陽嶧七縣各典史一員巨野嘉

祥共典史一員每州縣設管泉義官一員或兼管壩

惟魚臺平陰不設泉官以濟寧東平帶管又泰安州

泉官二員革一員鄒嶧二縣各泉官俱革以濟寧滕

縣帶管其各州縣管泉老人并革添設淮安府管河

同知一員

萬歷五年添設都御史督河旋革并歸巡撫又革主

事添郎中管洪事

按明會典萬歷五年添設總理河漕都御史一員后

以治河工完停止革提督河道都御史其事務并歸

各該巡撫照地分管又革呂梁洪主事添設中河郎

中一員駐札呂梁兼管洪事

萬歷六年革徐州洪主事并屬中河郎中兼管其鈔

務歸并戶部分司

按明會典云云

萬歷七年定以巡撫兼管河道添設大使義官各一

按明會典萬歷七年議準山東河南南北直隸各巡

撫銜內添兼管河道四字給與專囗添設高堰柳浦

二堤大使一員歸仁集遙堤義官一員

萬歷八年革土橋李海務二閘閘官以梁家鄉周家

店官各帶管

按明會典云云

萬歷十一年調駐管河官

按明會典萬歷十一年議準淮府管河同知二員原

駐邳州者改于甘羅城專管清桃山鹽等處河道原

駐徐州者改于邳州管徐州至宿遷河道設梁境古

洪各閘官一員內華閘以古洪帶管

萬歷十三年令山東濟青登萊四府管糧通判及所

屬州縣管糧官俱帶管水利凡漕河正閘各設閘官

一員吏一名其無官吏者以別閘帶管

按明會典云云

皇清

國朝河官建置

大清會典凡河官建置

國家漕運全資黃運兩河特設河道總督一員駐

札濟寧總理兩河事務至于通惠北河南旺夏

鎮中河南河衛河各設分司管理

通惠河分司駐札通州順治初差漢司官一員

三年更代十二年添差滿洲理事官一員筆帖

式一員一年更代十四年裁滿官三年更代康

熙元年復設一年更代六年裁九年復差滿司

官一員筆帖式二員三年更代十年裁筆帖式

十八年照內外河差例一年更代二十年仍改

三年更代二十三年改令各部院衙門掣簽差

北河分司駐札張秋順治初差漢司官一員三

年更代康熙九年添差滿司官一員筆帖式二

員十年裁筆帖式十七年裁分司歸并濟寧天

津二道管理

南旺分司駐札濟寧州順治初差漢司官一員

三年更代康熙九年添差滿司官一員筆帖式

二員十年裁筆帖式十五年裁分司歸并濟寧

道管理

夏鎮分司駐札夏鎮順治初差漢司官一員三

年更代康熙九年添差滿司官一員筆帖式二

員十年裁筆帖式十五年裁分司原管滕嶧二

縣河道閘座歸東兗道管理沛縣河道閘座歸

淮徐道管理十七年滕嶧河務改歸濟寧道管

中河分司舊駐呂梁洪后移駐宿遷縣順治初

差漢司官一員三年更代四年添差滿司官一

員八年裁十二年復差滿官一年更代十四年

裁三年更代康熙元年復差一年更代四年裁

九年復添滿司官一員筆帖式二員十年裁筆

帖式十七年裁分司分歸淮揚淮徐二道管理

南河分司駐札高郵州順治初差漢司官一員

三年更代康熙九年添差滿司官一員筆帖式

二員十年裁筆帖式十七年裁分司分歸淮揚

淮徐二道管理

衛河分司駐札輝縣順治十三年差漢司官一

員本年裁歸衛輝府同知兼理十四年復差三

年更代康熙四年裁歸分守河北道及衛輝府

通判管理六年裁河北道令通判管理九年復

設河北道

順治初設河南管河道一員駐札開封府康熙

五年裁九年復設濟寧管河道一員駐札濟寧

州康熙六年裁九年復設開封府南河同知一

員駐札本府專管南岸河務康熙七年裁歸清

軍同知九年復設開封府北河同知一員駐札

祥符縣陳橋鎮專管北岸河務歸德府河捕通

判一員駐札考城縣專管歸屬南北岸河務康

熙七年裁九年復設又商丘虞城考城三縣管

河主簿各一員懷慶府糧河通判一員駐札本

府河內武陟二縣管河縣丞各一員徐屬河務

同知一員駐札徐州邳宿同知一員駐札邳州

山清同知一員駐札淮安府

康熙九年

大清會典康熙九年設宿桃同知一員駐札宿遷縣

桃清同知一員駐札桃源縣歸仁堤同知一員

駐札宿遷之白洋河兼設宿遷縣主簿二員桃

源縣主簿一員各隨同知駐札

康熙十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年設淮安府同知一員安東縣主

簿一員俱駐札安東縣又巨野縣管河主簿一

康熙十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三年設淮安府同知一員駐札熏盱

眙縣又盱眙縣主簿一員

康熙十七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七年裁山清同知將河務歸并盱

眙同知管理改為山清盱眙同知駐札安東縣

裁桃清同知將河務歸并歸仁堤同知管理改

為宿桃歸仁同知駐札白洋河其邳宿同知改

為邳睢靈璧同知仍駐邳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安县| 徐州市| 丁青县| 万荣县| 康马县| 丽江市| 汽车| 临清市| 镇远县| 永寿县| 渭南市| 白玉县| 汕头市| 祁阳县| 东兰县| 屯昌县| 光山县| 胶南市| 兴国县| 全椒县| 如东县| 双江| 高平市| 个旧市| 巫山县| 明光市| 定边县| 丹江口市| 岢岚县| 西宁市| 海阳市| 武乡县| 清新县| 红桥区| 沅江市| 大庆市| 普定县| 闽清县| 东安县| 当雄县| 北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