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紀事二
- 明倫匯編家范典叔侄部
- (清)陳夢雷
- 16712字
- 2015-12-25 15:41:47
北齊書河間王孝琬傳孝琬文襄第三子也天保元
年封天統中累遷尚書令初突厥與周師入太原武
成將避之而東孝琬叩馬諫請委趙郡王部分之必
整齊帝從其言孝琬免胄將出帝使追還周軍退拜
并州刺史孝琬以文襄世嫡驕矜自負河南王之死
諸王在宮莫敢舉聲唯孝琬大哭而出又怨執政為
草人而射之和士開與祖珽譖之云草人擬圣躬也
又前突厥至州孝琬脫兜鍪抵地云豈是老嫗須著
此此言屬大家也初魏世謠言河南種谷河北生白
楊樹頭金雞鳴珽以說曰河南河北河間也金雞鳴
孝琬將建金雞而大赦帝頗惑之時孝琬得佛牙置
于第內夜有神光照室元都法順請以奏聞不從帝
聞使搜之得鎮庫囗幡數百帝聞之以為反訊其諸
姬有陳氏者無寵誣對曰孝琬畫作陛下形哭之然
實是文襄像孝琬時時對之泣帝怒使武衛赫連輔
元倒鞭撾之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誰是爾叔敢喚我
作叔孝琬曰神武帝嫡孫文襄皇帝嫡子魏孝靜皇
帝外甥何為不得喚作叔也帝愈怒折其兩脛而死
瘞諸西山帝崩后乃改葬
河南康舒王孝瑜傳孝瑜字正德文襄長子也養于
神武宮中與武成同年相愛將誅楊愔等孝瑜預其
謀及武成即位禮遇特隆帝在晉陽手敕之曰吾飲
汾清二杯勸汝于鄴酌兩杯其親愛如此武成常使
和士開與胡后對坐握槊孝瑜諫曰皇后天下之母
不可與臣下接手帝深納之后又言趙郡王父死非
命不可親由是睿及士開皆側目士開密告其奢僭
睿又言山東唯聞河南王不聞有陛下帝由是忌之
爾朱御女名摩女本事太后孝瑜先與之通后因太
子婚夜孝瑜竊與之言武成大怒頓飲其酒三十七
杯體至肥大腰帶十圍使婁子彥載以出鴆之于車
至西華門煩熱躁悶投水而絕
安德王延宗傳延宗文襄第五子也母陳氏廣陽王
妓也延宗幼為文宣所養年十二猶騎置腹上令溺
己臍中抱之曰可憐止有此一個問欲作何王對曰
欲作沖天王文宣問楊愔愔曰天下無此郡名愿使
安于德于是封安德焉
楊愔傳愔字遵彥一門四世同居家甚隆盛昆季就
學者三十余人學庭前有柰樹實落地群兒咸爭之
愔頹然獨坐其季父暐適入學館見之大用嗟異顧
謂賓客曰此兒恬裕有我家風宅內有茂竹遂為愔
于林邊別葺一室命獨處其中常以銅盤具盛饌以
飯之因以督厲諸子曰汝輩但如遵彥謹慎自得竹
林別室銅盤重肉之食
太原王紹德傳紹德文宣第二子也武成因怒李后
罵紹德曰汝父打我時竟不來救以刀環筑殺之親
以土埋之
樂陵王百年傳百年孝昭第二子也孝昭初即位在
囗陽群臣請建中宮及太子帝謙未許都下百寮又
請乃稱太后令立為皇太子帝臨崩遺詔傳位于武
成并有手書其末曰百年無罪汝可以樂處置之勿
學前人大寧中封樂陵王河清三年五月白虹圍日
再重又橫貫而不達赤星見帝以盆水承星影而蓋
之一夜盆自破欲以百年厭之會博陵人賈德胄教
百年書百年嘗作數敕字德胄封以奏帝乃發怒使
召百年百年被召自知不免割帶玦留與妃斛律氏
見帝于元都苑涼風堂使百年書敕字驗與德胄所
奏相似遣左右亂捶擊之又令人曳百年繞堂且走
且打所過處血皆遍地氣息將盡曰乞命愿與阿叔
作奴遂斬之棄諸池池水盡赤于后園親看埋之妃
把玦哀號不肯食月余亦死玦猶在手拳不可開時
年十四其父光自擘之乃開后主時改九院為二十
七院掘得一小尸緋袍金帶一髻一解一足有靴諸
內參竊言百年太子也或言太原王昭德
封隆之傳隆之字祖裔表以先爵富城子及武城子
轉授弟子孝琬等朝廷嘉而從之孝琬字子倩七歲
而孤獨為隆之所鞠養慈愛甚篤
盧文偉傳文偉族人勇字季禮初從兄景裕俱在學
其叔同稱之曰白頭必以文通季禮當以武達興吾
門在二子也
崔昂傳昂字懷遠年七歲而孤伯父吏部尚書孝芬
嘗謂所親曰此兒終當遠至是吾家千里駒也
邢邵傳邵字子才事寡嫂甚謹養孤子恕慈愛特深
在兗州有都信云恕疾便憂之廢寢食顏色貶損及
卒人士為之傷心痛悼雖甚竟不再哭賓客吊慰抆
淚而已其高情達識開遣滯累東吳以還所未有也
司馬子如傳子如性滑稽而撫諸兄子慈篤當時名
士并加欽愛以此稱之兄纂先卒子膺之字仲慶少
好學天平中子如別封須昌縣公回授膺之
魏收傳收從叔季景有才學歷官著名并在收前然
收常欺忽季景收初赴并頓丘李庶者故大司農諧
之子也以華辯見稱曾謂收曰霸朝便有二魏收率
爾曰以從叔見比便是邪輸之比卿邪輸者故尚書
令陳留公繼伯之子也愚癡有名好自入市肆高價
買物商賈共所嗤玩收忽季景方之不遜例多如此
周書宣帝紀宣皇帝諱赟字干伯高祖長子也西陽
公溫杞國公亮之子即帝之從祖兄子也其妻尉遲
氏有容色因入朝帝遂飲之以酒逼而淫之亮聞之
懼誅乃反纔誅溫即追尉遲氏入宮初為妃尋立為
皇后
晉蕩公護傳護字薩保太祖之兄卲惠公顥之少子
也幼有志度普泰初自晉陽至涼時年十七太祖諸
子并幼遂委護以家務內外不嚴而肅太祖嘗嘆曰
此兒志度類我大統十五年太祖西巡至牽屯山遇
疾馳驛召護護至涇州見太祖而太祖疾已綿篤謂
護曰吾形容若此必是不濟諸子幼小寇賊未寧天
下之事屬之于汝宜勉力以成吾志護涕泣奉命
齊煬王憲傳高祖崩宣帝嗣位以憲屬尊望重深忌
憚之時高祖未葬諸王在內治服司衛長孫覽總兵
輔政而諸王有異志奏令開府于智察其動靜及高
祖山陵還諸王歸第帝又命智就宅候憲因是告憲
有謀帝乃遣小冢宰宇文孝伯謂憲曰三公之位宜
屬親賢今欲以叔為太師九叔為太傅十一叔為太
保叔以為何如憲曰臣才輕位重滿盈是懼三師之
任非所敢當且太祖勛臣宜膺此舉若專用臣兄弟
恐乖物議孝伯反命尋而復來曰詔王晚共諸王俱
至殿門憲獨被引進帝先伏壯士于別室至即執之
憲辭色不撓固自陳說帝使于智對憲憲目光如炬
與智相質或謂憲曰以王今日事勢何用多言憲曰
我位重屬尊一旦至此死生有命寧復圖存但以老
母在堂恐留茲恨耳因擲笏于地乃縊之時年三十
五以于智為柱國封齊國公又殺上大將軍安邑公
王興上開府獨孤熊開府豆盧紹等皆以昵于憲也
帝既誅憲無以為辭故托興等與憲結謀遂加其戮
時人知其冤酷咸云伴憲死也
柳霞傳霞字子升河東解人也幼而爽邁神彩嶷然
髫歲便有成人之量篤好文學動合規矩其世父慶
遠特器異之謂霞曰吾昔逮事伯父太尉公嘗語吾
云我昨夢汝登一樓樓甚峻麗吾以坐席與汝汝后
名宦必達恨吾不及見耳吾向聊復晝寢又夢將昔
時坐席還以賜汝汝之官位當復及吾特宜勉勵以
應嘉祥也
李穆傳穆字顯慶兄賢遠太祖進穆侍中又賜穆世
子惇安樂郡又以賢子為平高郡守遠子為平高縣
令并加鼓吹穆自以叔侄一家三人皆牧宰鄉里恩
遇過隆固辭不拜孝閔帝踐阼又別封一子為縣伯
穆請回封賢子孝軌許之
李遠傳遠子基字仲和以兄植被收例合坐死為季
父穆所請得免武成二年除江州刺史既被譴謫常
憂懼不得志保定元年卒于位年三十一申公穆尤
所鐘愛每哭輒悲慟謂其所親曰好兒舍我去門戶
豈是欲興
王勇傳勇代武川人也魏恭帝元年進爵新陽郡公
又論討茹茹功別封永固縣伯時有別封者例聽回
授次子勇獨請封兄子元興時人義之
韋叔裕傳叔裕字孝寬長子諶年已十歲魏文帝欲
以女妻之孝寬辭以兄子世康年長帝嘉之遂以妻
世康
劉璠傳璠子祥字休征幼而聰慧占對俊辯賓客見
者皆號神童事嫡母以至孝聞其伯父黃門郎璆有
名江左在嶺南聞而奇之乃令名祥字休征
豆盧寧傳寧字永安封楚國公初寧未有子養弟永
恩子績及生子贊親屬皆請贊為嗣寧曰兄弟之子
猶子也吾何擇焉遂以績為世子世以此稱之及寧
薨贊襲爵
柳慶傳慶字更興解人也保定三年又入為司會先
是慶兄檜為魏興郡守為賊黃寶所害檜子三人皆
幼弱慶撫養甚篤后寶率眾歸朝朝廷待以優禮居
數年檜次子雄亮白日手刃寶于長安城中晉公護
聞而大怒執慶及諸子侄皆囚之讓慶曰國家憲綱
皆君等所為雖有私怨寧得擅殺人也對曰慶聞父
母之讎不同天昆弟之讎不同國明公以孝治天下
何乃責于此乎護愈怒慶辭色無所屈卒以此免
盧柔傳柔字子剛少孤為叔母所養撫視甚于其子
柔盡心溫凊亦同己親宗族嘆重之
裴文舉傳文舉字道裕河東聞喜人也叔父季和為
曲沃令卒于聞喜川而叔母韋氏卒于正平縣屬東
西分隔韋氏墳隴在齊境及文舉在本州每加賞募
齊人感其孝義潛相要結以韋氏柩西歸竟得合葬
張元傳元字孝始村陌有狗子為人所棄者元見即
收而養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為將欲更棄之元對
曰有生之類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
今為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若見而不收養無仁心
也是以收而養之叔父感其言遂許焉未幾乃有狗
母御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隋書李穆傳穆薨孫筠嗣叔父渾忿其囗嗇陰遣兄
子善衡賊殺之求盜不獲高祖大怒盡禁其親族初
筠與從父弟瞿曇有隙時渾有力遂證瞿曇殺之瞿
曇竟坐斬而善衡獲免
楊素傳素弟約字惠伯拜浙陽太守其兄子元感時
為禮部尚書與約恩義甚篤既愴分離形于顏色帝
謂之曰公比憂悴得非為叔邪元感再拜流涕曰誠
如圣旨約由是征入朝
許善心傳善心字務本宇文化及弒逆之日隋官盡
詣朝堂謁賀善心獨不至許弘仁馳告之曰天子已
崩宇文將軍攝政合朝文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
有代終何預于叔而低徊若此善心怒之不肯隨去
弘仁反走上馬泣而言曰將軍于叔全無惡意忽自
求死豈不痛哉還告唐奉義以狀白化及遣人就宅
執至朝堂化及令釋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
之曰此人大負氣命捉將來罵云我好欲放你敢如
此不遜其黨輒牽曳因遂害之
李安傳安字元德高祖作相引之左右遷職方中大
夫復拜安弟悊為儀同安叔父梁州刺史璋時在京
師與周趙王謀害高祖誘悊為內應悊謂安曰寢之
則不忠言之則不義失忠與義何以立身安曰丞相
父也其可背乎遂陰白之及趙王等伏誅將加官賞
安頓首而言曰兄弟無汗馬之勞過蒙獎擢合門竭
節無以酬謝不意叔父無狀為兇黨之所熒惑覆宗
絕嗣其甘若薺蒙全首領為幸實多豈可將叔父之
命以求官賞于是俯伏流涕悲不自勝高祖為之改
容曰我為汝特存璋子乃命有司罪止璋身高祖亦
為安隱其事而不言高祖嘗言及作相時事因愍安
兄弟滅親奉國乃下詔曰先王立教以義斷恩割親
愛之情盡事君之道用能弘獎大節體此至公往者
周歷既窮天命將及朕登庸惟始王業初基承此澆
季實繁奸宄上大將軍寧州刺史趙郡公李安其叔
璋潛結藩枝扇惑猶子包藏不逞禍機將發安與弟
開府儀同三司衛州刺史黃臺縣男悊深知逆順披
露丹心兇謀既彰罪人斯得朕每念誠節嘉之無已
庸冊賞宜不逾時但以事涉其親猶有疑惑欲使
安等名教之方自處有地朕嘗為思審遂致淹年今
更詳案圣典求諸往事父子天性誠孝猶不并立況
復叔侄恩輕情禮本有差降忘私奉國深得正理宜
錄舊勛重弘賞命于是拜安悊俱為柱國賜縑各五
千匹馬百匹羊千口復以悊為備身將軍進封順陽
郡公安謂親族曰雖家門護全而叔父遭禍今奉此
詔悲愧交懷因歔欷悲感不能自勝先患水病于是
疾甚而卒
李士謙傳士謙事母以孝聞伯父魏岐州刺史玚深
所嗟尚每稱曰此兒吾家之顏子也
張虔威傳虔威字元敬性聰敏涉獵群書其世父皓
之謂人曰虔威吾家千里駒也
房彥謙傳彥謙字孝沖事伯父樂陵太守豹竭盡心
力每四時珍果口弗先嘗
裴矩傳矩字弘大襁褓而孤及長好學頗愛文藻有
智數世父讓之謂矩曰觀汝神識足成才士欲求宦
達當資干世之務矩始留情世事
突厥傳初攝圖以其子雍虞閭性囗遺令立其弟葉
護處羅侯雍虞閭遣使迎處羅侯將立之處羅侯曰
我突厥自木汗可汗以來多以弟代兄以庶奪嫡失
先祖之法不相敬畏汝當嗣位我不憚拜汝也雍虞
閭又遣使謂處羅侯曰叔與我父共根連體我是枝
葉寧有我作主令根本反同枝葉令叔父之尊下我
卑稚又亡父之命其可廢乎愿叔勿疑相讓者五六
處羅侯竟立是為葉護可汗以雍虞閭為葉護
唐書任傳字瑋廬州合淝人父七寶陳將忠之
弟為陳定遠太守早孤忠撫愛甚每曰吾子雖多
庸保耳所以寄門戶者也
杜如晦傳如晦弟楚客少尚奇節與叔父淹皆沒于
王世充淹與如晦有隙譖其兄殺之并囚楚客瀕死
世充平淹當誅楚客請于如晦不許楚客曰叔殘兄
今兄又棄叔門內幾盡豈不痛哉如晦感悟請之高
祖得釋
殷踐猷傳踐猷字伯起陳給事中不害五世從孫博
學尤通氏族歷數醫方與賀知章陸象先韋述最善
知章嘗號為五總龜謂龜千年五聚問無不知也初
為杭州參軍舉文儒異等科授秘書省學士用曹州
司法參軍兼麗正殿學士以叔父喪哀慟歐血而卒
踐猷族子成己母顏叔父吏部郎中敬仲為酷吏所
陷率二妹割耳訴冤敬仲得減死
元德秀傳秀字紫芝河南人德秀不及親在而娶不
肯婚人以為不可絕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嗣吾何
娶為初兄子襁褓喪親無資得乳媼德秀自乳之數
日湩流能食乃止既長將為娶家苦貧乃求為魯山
令
魏征傳征字元成魏州曲成人以定五禮當封一子
縣男征請封孤兄子叔慈帝愴然曰此可以勵俗即
許之
盧邁傳邁字子元河南人每有功緦喪必容稱其服
而情有加焉叔下邽令休沐過家邁終日與群子姓
均指使無位貌之異再娶無子或勸畜姬媵對曰兄
弟之子猶子也可以主后
蕭復傳復字履初衡子生戚里囗從豪汰以服御輿
馬相夸復常衣垢弊居一室學自力非名士夙儒不
與游以清操顯衡兄華每嘆曰此子當興吾宗
劉悟傳悟叔父全諒節度宣武器其敢毅署牙將全
諒積緡錢數百萬悟破縢鐍用之
王君廓傳君廓并州石艾人少無行善盜大業末欲
聚兵為盜請與叔俱不從乃誣鄰人通叔母者與叔
共殺之遂皆亡命
李績傳績子敬業武后既廢中宗又立睿宗囚之諸
武擅命唐子孫誅戮敬業起兵魏思溫為軍師敬業
之叔父思文為潤州刺史敬業兵起以使間道聞固
守逾月城陷敬業責曰廬陵王繼天下無罪見廢今
兵以義動何過拒邪若太后是助宜即姓武思溫等
欲殺之敬業不許及揚楚平乃獨免后遂賜武姓
柳公綽傳公綽字寬京兆華原人始生三日伯父子
華曰興吾門者此兒也因小字起之幼孝友性質嚴
重起居皆有禮法
杜兼傳兼字處弘父廙安祿山亂為追騎所害兼尚
幼逃入終南山伯父存介為賊執臨刑兼號呼愿為
奴以贖遂皆免
賈餗傳餗字子美河南人少孤客江淮間從父全觀
察浙東餗往依之全尤器異收恤良厚
郎余令傳余令博于學擢進士第授霍王元軌府參
軍事從父知年亦為王友元軌每曰郎家二賢皆入
府不意培塿而松柏為林也
王珪傳珪字叔玠教撫孤侄雖其子不過也
薛收傳收字伯褒從兄子元敬隋選部郎邁之子與
收及族兄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收為長雛德音
為鸑鷟元敬年最少為鹓雛
鄭余慶傳余慶與從父絪家昭國坊絪第在南余慶
第在北世謂南鄭相北鄭相云
田承嗣傳承嗣從子悅早孤母更嫁平盧戍卒悅隨
母轉側淄青間承嗣得魏訪獲之年十三拜有禮
承嗣異之委以號令裁處皆與承嗣意合及長慓悍
善斗冠軍中賊忍狙詐外飭行義輕財重施以釣美
譽人皆附之承嗣愛其才將死顧諸子弱乃命悅知
節度事令諸子佐之帝因詔悅自中軍兵馬使府左
司馬擢留后俄檢校工部尚書為節度使
陽嶠傳嶠撫孤侄與子均常語人曰吾備方伯而心
亦昔時一尉耳
崔引傳引宰相慎由子也慎由晚無子遇異浮屠以
術求生引字淄郎及為相其季父安潛唶曰吾父兄
刻苦以持門戶終為淄郎壞之
韋夏卿傳夏卿字云客性通簡終年不見其喜慍撫
孤侄恩逾己子
薛播傳播早孤伯母林通經史善屬文躬授經諸子
及播兄弟故開元天寶間播兄弟七人皆擢進士第
為衣冠光韙
因話錄李約初至金陵于叔李锜坐屢贊招隱寺標
致一日锜宴寺中謂約曰十郎傳夸招隱寺昨游宴
何殊州中約笑曰約所賞者疏野耳若遠山將翠幕
遮古松用彩物裹腥膻涴鹿跑泉音樂亂山鳥聲實
不如在叔父大廳锜笑
小學善行篇唐河東節度使柳公綽子仲郢弟公權
及公綽卒仲郢事公權如事公綽非甚病見公權未
嘗不束帶為京兆鹽鐵使出遇公權于通衢必下馬
端笏立候公權過乃上馬公權暮歸必束帶迎候于
馬首公權屢以為言仲郢終不以官達有小改
五代史唐家人傳太祖弟克寧為人仁孝居兄弟中
最賢事太祖小心不懈太祖病召莊宗侍側屬張承
業與克寧曰以亞子累公等太祖崩莊宗告于克寧
曰兒年孤稚未通庶政雖有先王之命恐不足以當
大事叔父勛德俱高先王嘗任以政矣敢以軍府煩
季父以待兒之有立克寧曰吾兄之命以兒屬我誰
敢易之因下而北面再拜稱賀莊宗乃即晉王位初
太祖起于云朔之間所得驍勇之士多養以為子而
與英豪戰爭卒就霸業諸養子之功為多故尤寵愛
之衣服禮秩如嫡諸養子麾下皆有精兵恃功自恣
自先王時常見優假及新王立年少或托疾不朝或
見而不拜養子存顥存實告克寧曰兄亡弟及古之
道也以叔拜侄理豈安乎人生富貴當自取之克寧
曰吾家三世父慈子孝先王土宇茍有所歸吾復何
求也克寧妻孟氏素剛悍存顥等各遣其妻入說孟
氏數以迫克寧克寧仁而無斷惑于群言遂至于禍
都虞候李存質得罪于克寧克寧殺之而與張承業
李存璋有隙又求兼領大同軍節度使于是幸臣史
敬镕見太后告克寧與存顥謀執王及太后以降梁
莊宗召承業存璋告之曰季父所為如此奈何然骨
肉不可自相魚肉吾當避賢路以紓禍于吾家承業
等請誅克寧乃伏兵于府置酒大會克寧既至執而
殺之
囗本紀出帝父敬儒高祖兄也早卒高祖以其子重
貴為子高祖六子五皆早卒而重睿幼故重貴得立
重貴少而謹厚善騎射高祖使博士王震教以禮記
久之不能通大義謂震曰此非我家事也高祖為契
丹所立謀以一子留守太原契丹使盡出諸子自擇
之指重貴曰此眼大者可也遂拜金紫光祿大夫行
太原尹北京留守
冊府元龜漢張瓘同州車渡村人故太原監軍使承
業之猶子也承業佐后唐武皇莊宗有功甚見委遇
瓘聞之與昆仲五人自故里奔于太原莊宗皆任用
之瓘天佑十三年補麟州刺史承業治家嚴毅小過
無所容恕一侄為磁州副使以其殺河西賣羊客承
業立捕斬之嘗誡瓘等曰如車渡村百姓劉開道下
賊慣作非為今須改行若故態不除死無日矣故瓘
所至不敢誅求
南唐書顏詡傳詡季父非理據鄉人桑詣邑求治令
尹下詡評之詡償以己緡其訟遂止
王輿傳輿為光州刺史先是輿兄子拯為海州副使
叛入北方以為刺史輿在光州間遣親信通書幣輿
執之以聞因求罷郡復為控鶴都虞候
遼史耶律滌魯傳滌魯為都點檢扈從獵黑嶺獲熊
上因樂飲謂滌魯曰汝有求乎對曰臣富貴逾分不
敢他望惟臣叔先朝優遇身歿之后不肖子坐罪籍
沒四時之薦享諸孫中得赦一人以主祭臣愿畢矣
詔免籍復其產
耶律曷魯傳曷魯字控溫父偶思遙輦時為本部夷
離堇曷魯其長子也性質厚在髫鬌與太祖游從父
釋魯奇之曰興我家者必二兒也太祖既長相與易
裘馬為好然曷魯事太祖彌謹會滑哥弒其父釋魯
太祖顧曷魯曰滑哥弒父料我必不能容將反噬我
今彼歸罪臺哂為解我姑與之是賊吾不忘也自是
曷魯常佩刀從太祖以備不虞居久之曷魯父偶思
病召曷魯曰阿保機神略天授汝率諸弟赤心事之
已而太祖來問疾偶思執其手曰爾命世奇才吾兒
阿魯者他日可委以事吾已諭之矣既而以諸子屬
之
蕭胡睹傳胡睹字乙辛口吃視斜發鬈伯父孝穆見
之曰是兒狀貌族中未嘗有
宋史燕懿王德昭傳太平興國四年從征幽州軍中
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說及歸
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上大怒
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聞驚悔
往抱其尸大哭曰癡兒何至此邪
吳榮王顥傳顥字仲明元佑初賜咸宜坊第一區榜
曰親賢與弟頵對邸車駕偕三宮臨幸留宴終日拜
太尉諸子皆命賜官制曰先皇帝篤兄弟之好以恩
勝義不許二叔出居于外蓋武王待周公之意太皇
太后嚴朝廷之禮以義制恩始從其請出就外宅得
孔子遠其子之意二圣不同同歸于道皆可以為萬
世法朕承侍兩宮按行新第顧瞻懷思潸然出涕昔
漢明帝問東平在王家何以為樂王言為善最樂帝
大其言因送列侯印十九枚諸子五歲以上悉佩之
著之簡策天下不以為私今王諸子性于忠孝漸于
禮義自勝衣以上頎然皆有成人之風朕甚嘉之其
各進一官以助其為善之樂尚勉之哉毋忝父祖以
為邦家光徙封徐王詔書不名顥被病徙封楚王病
益篤帝親挾醫視診令晝夜具起居狀聞小愈則喜
既而薨年四十七帝即臨哭輟朝五日
真宗本紀真宗太宗第三子也太祖愛之育于宮中
嘗登萬歲殿升御榻坐太祖大奇之撫而問曰天子
好作否對曰由天命耳
范質傳質字文素為宰相從子校書郎杲求奏遷秩
質作詩曉之時人傳誦以為勸戒杲字師回少孤質
視如己子
石守信傳守信子保興世豪貴累財巨萬悉為季弟
保從之子所廢
仁宗張貴妃傳妃父堯封為石州推官卒時堯封兄
堯佐補蜀官堯封妻錢氏求挈孤幼隨之官堯佐不
收恤以道遠辭妃幼無依錢氏遂納于章惠皇后宮
寢長得幸有盛寵而堯佐因緣僥幸致位通顯云
康延澤傳延澤為供奉官遷左藏庫副使坐與諸侄
爭家財失官居西洛卒
李濤傳濤孫仲容字儀父三弟早卒字其諸孤十余
人如己子當世稱其長者
曹光實傳光實從子克明字堯卿既生會敵攻百丈
縣父光遠遇害姆抱克明匿葦蒲中得免既長喜兵
法善騎射從父光實奇之補為衙內都虞候光實擊
敵于葭蘆川戰沒克明時護輜重在后聞光實死懼
軍亂秘不發喪陽令人西來傳光實令還軍銀州而
潛與仆張貴入敵中獲光實尸以還葬京師繇是顯
名
陳希亮傳希亮幼孤好學年十六將從師其兄難之
使治錢息三十余萬希亮悉召取錢者焚其券而去
業成乃召兄子庸諭使學遂俱中天圣八年進士第
里人表其閭曰二囗
張去華傳去華父誼字希賈好學不事產業既孤諸
父使督耕隴上他日往視之見閱書于樹下怒其不
親穡事詬辱之誼謂其兄曰若不就學于外素志無
成矣遂潛詣洛陽龍門書院與宗人沆鑾湜結友故
名聞都下
李若拙傳若拙子繹知華州蒲城民李蘊訴人盜其
從子亡去繹問曰若有仇邪曰無有曰有失亡邪曰
無有繹揮蘊去因密刺蘊蘊有陰罪侄覺之懼事暴
殺之以滅口遂收蘊致法
王珪傳珪季父罕字師言珪少孤罕教養有恩后珪
貴每予書必以盛滿為戒云
杜純傳純字孝錫少有成人之操伯父沒官南海上
其孤弱柩不能還純白父請往如期而喪至
曲珍傳珍字君玉好馳馬試劍嘗與叔父出塞游獵
猝遇夏人陷其圍中馳擊大呼眾披靡得出顧叔不
至復持短兵還決斗遂俱脫
崔遵度傳遵度字堅白純介好學始七歲受經于叔
父憲嘗以春秋編年史漢紀傳之例問于憲憲曰此
兒他日成令名矣
馬仁瑀傳仁瑀遷瀛州防御使兄子嘗因醉誤殺平
民系獄當死民家自言非有宿恨但過誤爾愿以過
失殺傷論仁瑀曰我為長吏而兄子殺人此怙勢爾
非過失也豈敢以私親而亂國法哉遂論如律給民
間布帛為棺斂具
宋湜傳湜字持正父溫故弟溫舒兄弟皆有時名湜
幼警悟早孤勵志篤學溫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箋
奏詞斂而麗溫舒拊背曰此兒真國器恨吾兄不及
見也
王嗣忠傳嗣忠尤睦宗族撫諸侄如己子著遺戒以
訓子孫勿得析居
王博文傳博文子疇為開封府推官宦者李允良訴
其叔父死疑為仇家所毒請發棺驗視眾欲許之疇
獨不可曰茍無實是無故而暴尸且安知非允良有
奸窮治果與其叔父家有怨
李庭芝傳庭芝字祥甫少穎異日能誦數千言而智
識恒出長老之上王旻守隨庭芝年十八告其諸父
曰王公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隨必亂請徙家德安
以避諸父勉強從之未浹旬旻果為部曲挾之以叛
隨民死者甚眾
胡安國傳寅字明仲安國弟之子也寅將生弟婦以
多男欲不舉安國妻夢大魚躍盆水中急往取而子
之少桀黠難制父閉之空閣其上有雜木寅盡刻為
人形安國曰當有以移其心別置書數千卷于其上
年余寅悉成誦不遺一卷
吳曦傳曦僭王位于興州使人告其伯母趙氏趙怒
絕之叔母劉日夜號泣罵不絕口曦扶出之族子
為興元統制見偽檄色甚不平
陳文龍傳文龍字君貴益王稱制于福州文龍參知
政事已而大軍入廣建寧泉福皆降王剛中徇興化
文龍乃使其將林華偵伺境上華即降且導兵至城
下通判曹澄孫開門降執文龍與其家人至軍中欲
降之不屈左右陵挫之文龍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
章也可相逼邪強之卒不屈乃械系送杭州文龍去
興化即不食至杭餓死大兵既歸文龍之侄瓚復舉
兵殺林華據興化未幾復破瓚死之
鄭興裔傳興裔父蕃和州防御使興裔早孤叔父藻
以子字之分以余貲興裔不受請立義莊贍宗族及
藻沒遂解官致追報之義
蘇軾傳軾子過字叔黨軾謫貶遷徙獨過侍之凡生
理晝夜寒暑所須者一身百為不知其難初至海上
為文曰志隱軾覽之曰吾可以安于島夷矣因命作
孔子弟子列傳時稱為小坡蓋以軾為大坡也其叔
轍每稱過孝以訓宗族且言吾兄遠居海上惟成就
此兒能文也
呂蒙正傳正授太子太師表請歸洛上過洛兩幸
其第錫賚有加上謂蒙正曰卿諸子孰可用對曰諸
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簡任潁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簡
由是見知于上
孫瑜傳瑜奭之子始奭之亡朝廷錄其子孫時瑜之
子為諸孫長瑜曰吾忍因父喪而官吾子乎以兄之
孤上之
范鎮傳鎮兄镃卒干隴城無子聞其有遺腹子在外
鎮時未仕徒步求之兩蜀間二年乃得之曰吾兄異
于人體有四乳是兒亦必然已而果然名曰百常
歐陽守道傳守道歷著作佐郎守道之兄之妻蚤喪
其子演五歲余且多病浚生甫數月守道三十未有
室顧無能乳哺者日夜抱二子泣里巷憐之演既長
出莫知所之守道哭而求諸野終不能得三年不食
肉囗囗不釋者終身
史嵩之傳嵩之遭父喪起復嵩之從子璟卿嘗以書
諫曰伯父秉天下之大政必能辦天下之大事膺天
下之大任必能成天下之大功比所行寖不克終用
人之法不待舉削而改官者有之譴責未幾而旋蒙
敘理者有之丁難未幾而遽被起復者有之借曰有
非常之才有不次之除醲恩異賞所以收拾人才而
不知斯人者果能運籌帷幄獻六奇之策而得之乎
抑亦獻賂幕賓而得之乎果能馳身鞍馬效一戰之
勇而得之乎抑亦效顰奴仆而得之乎徒聞包苴公
行政出多門便嬖私昵狼狽萬狀祖宗格法壞于今
日也自開督府東南民力困于供需州縣倉卒匱于
應辦輦金帛挽芻粟絡繹道路曰一則督府二則督
府不知所干者何事所成者何功近聞蜀川不守議
者多歸退師于鄂之失何者分戍列屯備邊御戎首
尾相援如常山之蛇維揚則有趙葵廬江則有杜伯
虎金陵則有別之杰為督府者宜據鄂渚形勢之地
西可以援蜀東可以援淮北可以鎮荊湖不此之圖
盡損藩籬深入堂奧伯父謀身自固之計則安其如
天下蒼生何是以饑民叛將乘虛搗危侵軼于沅湘
搖蕩于鼎澧為江陵之勢茍孤則武昌之勢未易守
荊湖之路稍警則江浙之諸郡焉得高枕而臥況殺
降失信則前日徹疆之計不可復用矣內地失護則
前日清野之策不可復施矣此隙一開東南生靈特
幾上之肉耳則宋室南渡之疆土惡能保其金甌之
無闕也盍早為之圖上以寬九重宵旰之憂下以慰
雙親朝夕之望不然師老財殫績用不成主憂臣辱
公論不容萬一不畏強御之士繩以春秋之法聲其
討賊不效之咎當此之時雖優游菽水之養其可得
乎異日國史載之不得齒于趙普開國勛臣之列而
乃廁于蔡京誤國亂臣之后遺臭萬年果何面目見
我祖于地下乎人謂禍起蕭墻危如朝露此愚所痛
心疾首為伯父苦口極言為今之計莫若盡去在幕
之群小悉召在野之君子相與改弦易轍戮力王事
庶幾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矣如其視失而不知救視
非而不知革熏蕕同器駑驥同櫪天下大勢骎骎日
趨于危亡之域矣伯父與璟卿親猶父子也伯父無
以少年而忽之則吾族幸甚天下生靈幸甚我祖宗
歸田錄燕王元儼太宗幼子也太宗子八人真宗朝
六人已亡歿至仁宗即位獨燕王在以皇叔之親特
見尊禮契丹亦畏其名其疾亟時仁宗幸其宮親為
調藥平生未嘗語朝政遺言一二事皆切于理余時
知制誥所作贈官制所載皆其實事也
東坡雜記九江陳輔之有于陵仲子之操不娶無子
曰我罪人也東坡曰子有猶子乎曰有坡曰魯山道
州乃前比也輔之一笑曰賴古多此賢陶彭澤不解
事忍饑作此詩意古賢能飽人輔之今為丹陽南郭
人
燕翼貽謀錄歐陽修少孤其叔父教之學既貴乞以
一官回贈以報其德詔從之乃自員外郎贈郎中后
世以為美談不知又有先于修者王曾為參知政事
改葬叔太子中舍宗元叔母嚴氏自言幼孤叔父母
育之詔贈宗元工部員外郎嚴氏懷仁縣太君
青箱雜記龔穎邵武人先仕江南歸朝為侍御史嘗
憤叛臣盧絳殺其叔慎儀又害其家后絳來陛見舞
蹈次穎遽前以笏擊而踣之太祖驚問其故穎曰臣
為叔父復讎非有他也因俯伏頓首請罪極言絳狼
子野心不可畜太祖即下令誅絳而赦穎
家世舊事少師卜居醴泉第舍卑狹頤少時嘗到宛
然如舊諸房門皆題誰居先公太中所記也后十年
再到則已為四翁房子孫所賣更易房室不忍復觀
矣自少師貴顯居京師醴泉第宅大評事諸孫居之
后遂分而賣之先公未嘗問也券契皆存以其上有
少師書字故不忍毀去然收藏甚密家中子弟有未
嘗見者先公守鳳州時四翁問欲得宅否先公答以
叔有之與囗有之正同當善守而已又出一少師小
印合示頤曰祖物也可收之頤曰翁能保之足矣不
敢受者所以安其疑心也又知太宗皇帝御書及少
監真像皆在亦未敢求見不意纔數年四翁卒比再
至醴泉則散失盡矣思之痛傷后又二十年頤到醴
泉改葬少師始求得少監段太君告于三翁家少師
犀帶于長安太監薄家少師綠玉枕于四翁女和家
鞍瓦于三翁家
欒城遺言東坡伯達叔仲歸許昌生事蕭然公篤愛
天倫曩歲別業在浚都鬻之九阡數百緡悉以助焉
囑勿輕用時公方降三官謫籍奪俸
竹坡詩話東坡嘗有書與其侄云大凡為文當使氣
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余以謂不但
為文作詩者尤當取法于此
瘦竹齋談藪韓胄冬月攜家游西湖覽南北二山
之勝置宴南園同族判院與焉席間有獻牽絲傀儡
為土偶負小兒者名為游春黃胖韓顧族子汝名能
詩可詠即承命一絕云腳踏虛空手弄春一人頭上
要安身忽然線斷兒童手骨肉都為陌上塵韓大不
樂不終宴而去未幾禍作
厚德錄趙閱道少保寬厚長者與物無忤家于三衢
所居甚隘弟侄有欲悅公意者厚以直易鄰翁之居
以廣公第公聞不樂曰吾與此翁三世為鄰矣忍棄
之乎命亟還翁居而不追其值
拊掌錄張丞相好草圣而不正流輩皆譏笑之丞相
似若也一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其侄
錄之當波險處侄罔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丞
相熟視久之亦自不識詬其侄曰胡不早問致吾忘
之
倦游錄陳恭公判亳州遇生日親戚多獻老人星圖
侄世修獨獻范蠡游五湖圖且贊曰賢哉陶朱霸越
平吳名遂身退扁舟五湖公即日納節明年乞致仕
金史世紀昭祖諱石魯剛毅質直生女直無書契無
約束不可檢制昭祖欲稍立條教諸父部人皆不悅
欲坑殺之已被執叔父謝里忽知部眾將殺昭祖曰
吾兄子賢人也必能承家安輯部眾此輩奈何輒欲
坑殺之亟往彎弓注矢射于眾中卻執者皆散走昭
祖乃得免昭祖稍以條教為治部落寖強
謝里忽傳來流水烏薩札部殺完顏部人昭祖往烏
薩札部以國俗治之大有所獲頒之于諸父昆弟而
不及謝里忽謝里忽曰前日免汝于死者吾之力往
治烏薩札部者吾之謀也分不及我何邪昭祖于是
早起自赍間金列鞢往饋之時謝里忽猶未起擁寢
衣而問曰爾為誰昭祖曰石魯先擇此寶而后頒及
他人敢私布之謝里忽既揚言初不自安至是乃大
喜列鞢者腰佩也
太祖諸子傳海陵謀弒立畏宗敏屬尊且材勇欲構
誣以除之時熙宗屢殺大臣宗敏憂之謂海陵曰主
上喜殘殺而國家事重奈何宗敏言時適左右無人
海陵將以此為指斥構害之自念無證不可發乃止
及弒熙宗使葛王召宗敏葛王者世宗初封也宗敏
聞海陵召疑懼不敢往葛王曰叔父今不即往至明
日如何與之相見宗敏入宮海陵欲殺之尚猶豫以
問左右烏帶曰彼太祖子也不殺之眾人必有異議
不如除之乃使仆散忽土殺之忽土刃擊宗敏宗敏
左右走避膚發血肉狼藉遍地葛王見殺宗敏問于
眾曰國王何罪而死烏帶曰天許大事尚已行之此
蟣虱爾何足道者
豫王永成傳章宗以永成誕日親為詩以賜有美譽
自應輝玉牒忠誠不待啟金縢之語當世榮之
劉徽柔傳徽柔字君美遷洪洞令徽柔明敏善聽斷
縣人楊遠者投牒于縣以為夜雨屋壞壓其侄死號
訴哀切徽柔熟視而笑曰汝利侄財而殺之乃誣雨
邪叱付獄其人立伏曰公神明也不敢延死遂置于
法
賈少沖傳少沖字若虛天會中再伐宋調及民兵少
沖甫冠代其叔行
龐迪傳迪字仲由官爵之蔭率先諸侄
溫迪罕移室懣傳移室懣兄朮輦國初有功授世襲
謀克移室懣性忠正強毅善騎射膂力過人皇統初
襲其兄謀克積戰功為洮州刺史謂人曰謀克兄職
也兄子斡魯古今已長矣遂以謀克讓還兄子宗囗
聞而嘉之曰能讓世襲可謂難矣
董師中傳師中方在政府近侍傳語將錄用其子師
中奏曰臣有侄孤幼若蒙恩錄勝于臣子上義之以
其侄為筆硯承奉
元史太祖本紀帝十世祖孛端兒歿子八林昔黑
剌禿合必畜嗣生子曰咩捻篤敦咩捻篤敦妻曰莫
拿倫生七子而寡莫拿倫性剛急時押剌伊而部有
群小兒掘田間草根以為食莫拿倫乘車出適見之
怒曰此田乃我子馳馬之所群兒輒敢壞之邪驅車
徑出輾傷諸兒有至死者押剌伊而忿怨盡驅莫拿
倫馬群以去莫拿倫諸子聞之不及被甲往追之莫
拿倫私憂曰吾兒不甲以往恐不能勝敵令子婦載
甲赴之已無及矣既而果為所敗六子皆死押剌伊
而乘勝殺莫拿倫滅其家唯一長孫海都尚幼乳母
匿諸積木中得免先是莫拿倫第七子納真于八剌
忽民家為贅婿故不及難聞其家被禍來視之見病
嫗十數與海都尚在其計無所出幸驅馬時兄之黃
馬三次掣套竿逸歸納真至是得乘之乃偽為牧馬
者詣押剌伊而路逢父子二騎先后行臂鷹而獵納
真識其鷹曰此吾兄所擎者也趨前紿其少者曰有
赤馬引群馬而東汝見之乎曰否少者乃問曰爾所
經過有鳧雁乎曰有曰汝可為吾前導乎曰可遂同
行轉一河隈度后騎相去稍遠刺殺之縶馬與鷹趨
迎后騎紿之如初后騎問曰前射鳧雁者吾子也何
為久臥不起耶納真以鼻囗對騎者方怒納真乘隙
刺殺之復前行至一山下有馬數百牧者唯童子數
人方擊髀石為戲納真熟視之亦兄家物也紿問童
子亦如之于是登山四顧悄無來人盡殺童子驅馬
臂鷹而還取海都并病嫗歸八剌忽之地止焉海都
稍長納真率八剌忽怯谷諸民共立為君
巴而朮阿而忒的斤亦都護傳亦都護者高昌國主
號也紐林的斤始封高昌王子帖木兒補化為鞏昌
等處都總帥達魯花赤奔父喪于永昌請以王爵讓
其叔父欽察臺叔父力辭乃嗣為亦都護高昌王至
治中其弟籛吉乃以讓嗣為亦都護高昌王
布魯海牙傳布魯海牙幼時叔父阿里普海牙欺之
盡有其產及貴顯筑室宅傍迎阿里普海牙居之弟
益特思海牙以宿恨為言嘗慰諭之終無間言
扈鐸傳鐸汴梁蘭陽人蚤孤育于伯父及壯事伯父
如所生伯父老無子鐸為買妾歲余產一女其妾性
頗不慧熟寐壓女死久之伯父卒鐸喪之甚哀遺腹
生一男鐸懲前失告其母及妻妹護視之已復廬戶
外中夜審察不敢安寢弟能食常自抱哺與同臥起
十年不少怠弟有疾鐸夜稽顙星斗哀禱曰天不伐
余家鐸父子間可去一人勿喪吾弟使伯父無后也
明旦弟愈
楊一傳一懷孟人至元間憐其叔清家貧密以分契
詣神祠焚之與清同居者三十年無間言
張本東昌荏平人篤孝事伯父叔父皆甚謹伯父常
病本晝夜不去側復載以巾車步挽詣岱禱之
張慶真定人善事繼母伯父泰異居河南慶聞其貧
迎歸養之供膳豐備過于所生
元善大名人父有昆弟五人因貧流散江淮久之遂
客死至大四年善往尋其骸骨并迎弟侄等一十五
喪而歸改葬祖父母以諸喪序列祔于塋次州縣以
聞并旌其家
張閏傳閏延安延長縣人兄顯卒即以家事付侄聚
聚辭曰叔父行也叔宜主之閏曰侄宗子也侄宜主
之相讓既久卒以付聚縉紳之家自謂不如
闊里吉思傳闊里吉思封高唐王西北不安請往平
之陷敵不屈死焉追封趙王子朮安幼詔以弟木忽
難襲高唐王木忽難才識英偉謹守成業撫民御眾
境內乂安痛其兄死節遣使如京師表請恤典又請
翰林承旨閻復銘諸石教養朮安過于己子命家臣
之謹厚者掌其兄之珍服秘玩待朮安成立悉以付
之至大二年木忽難加封趙王即以讓朮安三年朮
安襲趙王尚晉王女阿剌的納八剌公主
卜顏鐵木兒傳卜顏鐵木兒性至孝幼養于叔父阿
朮事之如親父
秦長卿傳長卿尚風節好論事阿合馬專政長卿請
誅之由是大恨長卿誣以折閱課額數萬緡下吏殺
之長卿從子山甫為建康府判官聞長卿冤狀即日
棄官累薦不起以卒
劉德泉傳有朱汝諧濮州人仲父子昭子玉貧病汝
諧迎至家奉湯藥甘旨甚謹后卒喪葬盡禮鄉人賢
之
許謙傳謙字益之生數歲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
授孝經論語入耳輒不忘
廉希憲傳希憲從弟希賢字達甫迫父布魯海牙嘗
曰是兒剛果當大吾家
帖木兒不花傳帖木兒不花世祖孫鎮南王脫歡第
四子也脫歡薨子老章襲封鎮南王老章薨弟脫不
花襲封鎮南王脫不花薨子孛羅不花幼帖木兒不
花乃嗣為鎮南王文宗天歷初賜帖木兒不花黃金
帖木兒不花請以其位復還孛羅不花朝廷以其讓
而不居也改封宣讓王賜金印移鎮于廬州
史天倪傳武仙叛天倪為仙所殺子五人其三人尚
幼俱死于難惟楫權在楫字大濟歲己亥知中山府
事尋遷征南行軍萬戶翼經略徇地蘄黃善撫士卒
所向有功壬寅天澤引楫入見太宗奏曰臣兄天倪
死事時二子尚幼臣受詔攝行府事今楫已成人乞
解職授之帝嘉嘆曰今之爭官者多讓官者少卿此
舉殊可嘉尚朕自有官與之即以楫為真定兵馬都
總管佩金虎符
孛羅帖木兒傳至正十一年盜起孛羅帖木兒同從
子馬哈失力與賊相持孛羅帖木兒被重創麾馬哈
失力使去曰吾以死報國汝無留此馬哈失力泣曰
死生從叔父既而孛羅帖木兒被執賊請同為逆孛
羅帖木兒怒罵之遂遇害馬哈失力帥家奴求其尸
復與賊戰俱沒于陣舉家死者凡二十六人
姚燧傳燧字端甫世系見燧伯父樞傳父格燧生三
歲而孤育于伯父樞樞隱居蘇門謂燧蒙暗教督之
甚急燧不能堪楊奐馳書止之曰燧令器也長自有
成爾何以急為且許醮以女
伯顏傳初伯顏欲以其侄脫脫宿衛伺帝起居懼涉
物議乃以樞密知院汪家奴翰林承旨沙剌班同侍
禁近實屬意脫脫故脫脫政令日修而衛士拱聽約
束伯顏自領諸衛精兵以燕者不花為屏蔽導從之
盛填溢街衢而帝側儀衛反落落如晨星勢焰熏灼
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顏而已脫脫深憂之乘間自陳
忘家徇國之意帝猶未之信遣阿魯世杰班日以忠
義與之往復論難益知其心無他遂聞于帝帝始無
疑是年車駕自上都還京伯顏數以兵巡行紅城諸
處歸輒在后三人謀益堅伯顏不知益逞兇虐構陷
郯王徹徹篤奏賜死帝未允輒傳旨行刑復奏貶宣
讓王帖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普化辭色憤厲不待
旨而行帝益忿之伯顏且日益立威鍛煉諸獄延及
無辜六年二月伯顏自領兵衛請帝出田脫脫告帝
托疾不往伯顏固請太子燕帖古思出次柳林脫脫
欲有所為遂與世杰班阿魯合議白于帝戊戌脫脫
悉拘門鑰受密旨領軍阿魯世杰班侍帝側傳命是
夜帝御玉德殿主符檄發號令詳見脫脫傳中夜二
鼓遣太子怯薛月可察兒率三十騎抵太子營取之
入城夜半見帝四鼓命只兒瓦歹奉詔往柳林出伯
顏為河南行省左丞相己亥伯顏遣人來城下問故
脫脫倨城門上宣言有旨黜丞相一人諸從官無罪
可各還本衛伯顏奏乞陛辭不許遂行道出真定父
老奉觴酒以進伯顏問曰爾曾見子殺父事耶父老
曰不曾見子殺父惟見臣殺君伯顏俯首有慚色三
月辛未詔徙南恩州陽春縣安置病死于龍興路驛
舍
脫脫傳脫脫字大用生而岐嶷異于常兒及就學師
浦江吳直方至元四年脫脫伯父伯顏為中書右丞
相既誅唐其勢益無所忌擅爵人赦死罪任邪殺
無辜諸衛精兵收為己用府庫錢帛聽其出納帝積
不能平脫脫雖幼養于伯顏常憂其敗私請于其父
曰伯父驕縱已甚萬一天子震怒則吾族赤矣曷若
于未敗圖之其父以為然復懷疑久未決質之直方
直方曰傳有之大義滅親大夫但知忠于國家耳余
復何顧焉當是時帝之左右前后皆伯顏所樹親黨
獨世杰班阿魯為帝腹心日與之處脫脫遂與二人
深相結納而錢唐楊瑀嘗事帝潛邸為奎章閣廣成
局副使得出入禁中帝知其可用每三人論事使瑀
參焉五年秋車駕留上都伯顏時出赴應昌脫脫與
世杰班阿魯謀欲御之東門外懼弗勝而止會河南
范孟矯殺省臣事連廉訪使段輔伯顏風臺臣言漢
人不可為廉訪使時別兒怯不花亦為御史大夫畏
人之議己辭疾不出故其章未上伯顏促之急監察
御史以告脫脫脫脫曰別兒怯不花位吾上且掌印
我安敢專邪別兒怯不花聞之懼且將出脫脫度不
能遏謀于直方直方曰此祖宗法度決不可廢盍先
為上言之脫脫入告于帝及章上帝如脫脫言伯顏
知出于脫脫大怒言于帝曰脫脫雖臣之子其心專
佑漢人必當治之帝曰此皆朕意非脫脫罪也及伯
顏擅貶宣讓威順二王帝不勝其忿決意逐之一日
泣語脫脫脫脫亦泣下歸與直方謀直方曰此宗社
安危所系不可不密議論之際左右為誰曰阿魯及
脫脫木兒直方曰子之伯父挾震主之威此輩茍利
富貴其語一泄則主危身戮矣脫脫乃延二人于家
置酒張樂晝夜不令出遂與世杰班阿魯議候伯顏
入朝禽之戒衛士嚴宮門出入螭坳悉為置兵伯顏
見之大驚召脫脫責之對曰天子所居防御不得不
爾伯顏遂疑脫脫益增兵自衛六年二月伯顏請太
子燕帖古思獵于柳林脫脫與世杰班阿魯合謀以
所掌兵及宿衛士拒伯顏戊戌遂拘京城門鑰命所
親信列布城門下是夜奉帝御玉德殿召近臣汪家
奴沙剌班及省院大臣先后入見出午門聽命又召
瑀及江西范匯入草詔數伯顏罪狀詔成夜已四鼓
命中書平章政事只兒瓦歹赍赴柳林己亥脫脫坐
城門上而伯顏亦遣騎士至城下問故脫脫曰有旨
逐丞相伯顏所領諸衛兵皆散而伯顏遂南行
明外史章溢傳溢字三益寇破龍泉執溢從子存仁
溢曰吾兄止有一子不可令絕挺身出代存仁賊得
溢大喜就問計策溢厲聲責之賊怒縛溢于柱以刀
磨脅欲降之溢不為屈賊竟不敢害
何遵傳遵上疏極言江彬怙權倡亂廷杖四十遂卒
時與遵同死杖下者詹軾字敬之為人開爽磊落善
談論從父瀚字汝約時方為刑部主事亦以諫受杖
軾死為經紀其喪以歸嘉靖中瀚爭大禮再受杖每
陰雨創痛曰吾無愧敬之地下足矣
王鈁傳鈁字子宣伯父誥弘治年舉進士時鈁初入
塾或語之曰孺子讀書亦當如是鈁曰讀書但求進
士邪聞者異之
李頤傳頤字惟貞余干人弟謙賢而早卒己以蔭畀
其子鄉人稱焉
汪褆傳褆字介夫祁門人伯父有疾率從兄弟臥囗
下不解衣帶既卒寢不離喪次
鄭傳鄭淵字仲涵從弟澧及妻早亡遺三女淵撫
之過于己生
劉基傳基九世孫瑜嗣伯爵瑜孫世延卒嫡孫萊臣
年幼庶足藎臣僭襲其爵藎臣卒萊臣當襲藎臣子
孔昭復據之孔昭性兇戾崇禎時附溫體仁搏擊
善類為眾所疾尋出督南京操江即捕萊臣斃之獄
襄王瞻墡傳瞻墡仁宗第五子母昭皇后永樂二十
二年封仁宗崩監國宣宗征漢留守敬恪有令譽宣
德四年就藩長沙正統元年徙襄陽七年來朝英宗
北狩諸王中瞻墡最長且賢眾望頗屬太后命取襄
國金符入宮不果召而瞻墡上書太后請立英宗世
子令郕王監國募勇智士迎鑾書至景帝立數月矣
英宗還京師居南內又上書景帝宜旦夕省膳問安
率群臣朔望見無忘恭順英宗復辟石亨等誣戮于
謙王文有迎立外藩語帝頗疑瞻墡久之從宮中得
瞻墡所上二書而金符果在太后合中乃賜書召瞻
墡比二書于金縢入朝宴便殿避席請曰臣過汴汴
父老遮道言按察使王概賢以誣逮詔獄愿皇上加
察帝立出概命為大理卿數請反國賜護衛旗手鷹
坊司且令宮殿制如黃屋瞻墡踧踖謝不敢帝稱善
親送至午門外握手泣別瞻墡拜帝亦拜瞻墡逡巡
復拜如是者再帝曰叔父欲何言頓首曰萬方望治
如饑渴愿省刑薄斂帝拱謝曰敬受教目送瞻墡出
端門乃還四年復入朝帝為制峴山漢水賦及襄陽
四時歌親餞之盧溝橋六年又召以老辭歲時存問
禮遇之盛諸藩所未有也
漢王高煦傳高煦成祖第二子負氣力兇很狡悍嘗
以成祖命同仁宗謁孝陵仁宗體肥重且足疾兩中
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從后言曰前人蹉跌后人知
警皇太孫應聲曰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回顧色變
太孫即宣宗也宣宗即位高煦遂反帝親征高煦出
歸罪群臣請正典刑不允同歸京師錮之帝一日欲
往視高煦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高煦出不
意伸一足勾帝仆地左右亟扶起乃命壯士舁銅缸
覆之缸約重三百斤高煦項負之輒動帝命積炭缸
上燃之逾時火熾銅镕高煦死諸子并死
趙簡王高燧傳靖王見灂嘗乘醉欲殺其叔父詔奪
祿米三之二去冠服戴民巾
陳旺妻唐氏傳唐氏汝陽人隨其夫以歌舞逐食四
方正德三年秋旺攜妻及女環兒幼侄成兒至江夏
九峰山有史聰者亦以傀儡為業見婦女皆艷麗而
旺且老因紿旺出求食至青山夜殺之明日聰獨返
攜其婦女幼侄入武昌山吳王祠越數日持利刃脅
唐氏氏曰汝殺吾夫吾不能殺汝以復讎忍從汝亂
耶遂遇害賊裹以席置荊棘中明日徙蓑衣團又數
日賊迫環兒臨以刃詈曰汝賊也殺吾父母吾恨不
能報讎肯從賊為狗彘行乎詈聲振林木賊亦殺之
瘞糞壤中而去其年冬至賊被酒成兒夜潛出告官
擒于葛店市伏誅
靖江王守謙傳守謙太祖從孫父文正南昌王子也
太祖起兵時文正母王攜文正從軍中帝與高后撫
如己子比長涉傳記饒勇略隨渡江取集慶路已有
功授樞密院同僉太祖與語若欲何官文正對曰叔
父成大業何患富貴爵賞先及私親無以服眾太祖
善其言益愛之太祖為吳王命為大都督節制中外
諸軍事及再定江西謂洪都重鎮屏翰西南非骨肉
重臣莫能守乃命文正統元帥趙得勝等鎮其地江
西之平文正功居多太祖還京告廟飲至賜常遇春
廖永忠及諸將士金帛甚厚念文正前言知大體錫
功尚有待也文正遂不能無少望性素卞急至是益
暴怒無常度任掾吏衛可達奪部中子女按察使李
飲冰奏其驕侈觖望太祖遣使詰責文正慚懼飲冰
益言其有異志太祖即日登舟至城下遣人召之文
正倉卒出迎太祖持之泣曰汝何為者遂載與俱歸
廷臣請竟其事高后力解之曰兒特性剛耳無他也
免官安置桐城尋命督筑荊州城事竣將復之未幾
卒飲冰亦以他事伏誅文正之謫也守謙甫四歲太
祖撫其頂曰兒無恐爾父背訓教貽我憂我終不以
父故廢爾育之宮中守謙幼名鐵柱吳元年以諸子
命名告廟更名煒洪武三年更名守謙封靖江王祿
視郡王官屬親王之半
浦延禧妻王氏傳王氏蓬萊人年二十守節撫孤崇
禎五年李九成等叛城陷氏叔允章至其家問所向
答曰兒豈向患難中求活時有麻索在囗頭叔以手
振之曰然則宜決計于此耳氏首肯遂從容就縊
張以寧傳以寧字志道古田人年八歲或訟其伯父
于縣逮系獄因詣縣伸理尹異而詰之以寧自言能
為詩命賦琴堂詩立就伯父由是得釋
呂楠鷲峰東所語何掌科說刑部有一婦人與小叔
通此婦人夫喪了止有一子婦人又與他人通嫁之
他人后又出之婦人歸小叔遂收之為妻其子恥之
乃殺小叔刑部問以殺期親尊長死罪大理評不當
死刑部曰律無該載請旨先生曰律有上下比附春
秋梁人有繼母殺其父者而其子殺之有司欲當以
大逆孔季彥曰文姜與弒魯桓春秋去其姜氏傳謂
絕不為親即凡人耳方諸古義宜以非司寇而擅殺
當之不得以逆論茲叔與嫂奸是無人倫弟無其兄
侄可無其叔矣其殺之不當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