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總論
- 明倫匯編家范典叔侄部
- (清)陳夢雷
- 2480字
- 2015-12-25 15:41:47
禮記
檀弓
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
陳
注
方氏曰兄弟之子雖異出也然在恩為可親故
引而進之與子同服
又
縣子瑣曰吾聞之古者不降上下各以其親滕伯文
為孟虎齊衰其叔父也為孟皮齊衰其叔父也
陳
注
縣子名瑣疏曰古者殷時也周禮以貴降賤以
適降庶惟不降正耳而殷世以上雖貴不降賤也
上下各以其親不降之事也上謂旁親族曾祖從
祖及伯叔之班下謂從子從孫之流彼雖賤不以
己尊降之猶各隨本屬之親輕重而服之故云上
下各以其親滕國之伯名文為孟虎著齊衰之服
者虎是文之叔父也又為孟皮著齊衰之服者文
是皮之叔父也言滕伯上為叔父下為兄弟之子
皆著齊衰也
儀禮
喪服
世父母叔父母
疏
釋曰世叔既卑于祖故次之伯言世者欲見繼
世為昆弟之子亦期不言報者以昆弟之子猶子
若言報為疏故不言報也
傳曰世父叔父何以期也與尊者一體也然則昆弟
之子何以亦期也旁尊也不足以加尊焉故報之也
父子一體也夫妻一體也昆弟一體也故父子首足
也夫妻牉合也昆弟四體也故昆弟之義無分然而
有分者則辟子之私也子不私其父則不成為子故
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異居而同財有余則
歸之宗不足則資之宗世母叔母何以亦期也以名
服也
注
宗者世父為小宗典宗事者也資取也為姑在
室亦如之
疏
釋曰傳發何以期問比例者雷氏云
非父之所尊嫌服重故問也不直云何以言世父
叔父者以經總言而傳離釋故二文各別問也云
與尊者一體也者雖非至尊既與尊者為一體故
服期不言與父為一體者直言尊者明父為一體
也為與二尊故加期也云然則昆弟之子何以亦
期也者以世叔父與二尊為體故加期昆弟之子
無此義何以亦期故怪而致問也云旁尊也不足
以加尊焉故報之也者凡得降者皆由己尊也故
降之世叔非正尊故生報也云父子一體已下云
云傳云此者上既云一體故傳又廣明一體之義
凡言體者若人之四體故傳解父子夫妻兄弟還
比人四體而言也云父子一體也者謂子與父骨
血是同為體因其父與祖亦為一體又見世叔與
祖亦為一體也云夫妻一體也者亦見世叔母與
世叔父為一體也云昆弟一體也者又見世叔與
父亦為一體也故馬云言一體者還是至親因父
加于世叔故云昆弟一體因世叔加于世叔母故
云夫妻一體也因上世叔是旁尊故以下廣明尊
有正有旁之義也二母是路人以來配世叔父則
生母名既有母名則當隨世叔而服之故云以名
服也
又
昆弟之子
傳曰何以期也報之也
注
檀弓曰喪服昆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
疏
釋曰昆弟子疏于親子故次之世叔父為之此兩
相為服不言報者引同己子與親子同故不言報
是以檀弓為證言進者進同己子故也
又
夫之昆弟之子
注
男女皆是
疏
釋曰檀弓云兄弟之子猶子也蓋
引而進之進同己子故二母為之亦如己子服期
也云男女皆是者據女在室與出嫁與二母相為
服同期與大功故子中兼男女但以義服情輕同
婦事舅姑故次在下也
傳曰何以期也報之也
疏
釋曰報之者二母與子本是路人為配二父而
有母名為之服期故二母報子還服期若然上世
叔之下不言報至此言之者二父本是父之一體
又引同己子不得言報至此本疏故言報也
風俗通義
十反
巴郡太守太山但望伯門為司徒掾同產子作客
殺系望自劾去星行電征數日歸趨詣府露首肉
袒辭謝太守太尉李固謝與相見頓頭流血自說
弟薄命早亡以孤為托無義方之教自陷罪惡自
男穿既與知情幸有微息乞以代之言甚哀切李
公達于原度即活出之 高唐令樂安周糾孟玉
為大將軍掾弟子使客殺人捕得太守盛亮陰為
宿留糾亦自劾去詣府亮與相見不乞請又不辭
謝亮告賓客周孟玉欲作抗直不恤其親我何能
枉憲乎遂斃于獄弟婦不哭死子而哭孟玉世人
誤之猶以為高
謹按春秋叔牙為慶父殺般閔公大惡之甚而季子
緣獄有所歸不探其情緩追逸賊親親之道州吁既
殺其君而虐用其人石碏惡之而厚與焉大義滅親
君子猶曰純臣之道備矣于恩未也君親無將王誅
宜耳今二家之子幸非元惡但望誠心內發哀情外
露義動君子合禮中矣周糾茍執果毅忽如路人昔
樂羊為魏伐中山歠其子羹文侯壯其功而疑其心
秦西巴蜀命放獸而孟氏旋進其位麑猶不忍況弟
子乎孟軻譏無惻隱之心傳曰于厚者薄則無所不
薄矣
唐杜氏通典
甥侄名不可施伯叔從母議
宋代或問顏延之曰甥侄亦可施于伯叔從母耶顏
答曰伯叔有父名則兄弟之子不得稱侄從母有母
名則姊妹之子不可言甥且甥侄唯施之于姑舅耳
何者侄之言實也甥之言生也女子雖出情不自絕
故于兄弟之子稱其情實男子居內據自我出故于
姊妹之子言其出生伯叔本內不得言實從母俱出
不得言甥然謂吾伯叔者吾謂之兄弟之子謂吾從
母者吾謂之姊妹之子雷次宗曰夫謂吾姑者吾謂
之侄此名獨從姑發姑與伯叔于昆弟之子其名宜
同姑以女子有行事殊伯叔故獨制侄名而字偏從
女如舅與從母為親不異而言謂吾舅者吾謂之甥
亦猶自舅而制也名發于舅字亦從男故侄字有女
明不及伯叔甥字有男見不及從母是以周服篇無
侄字小功篇無甥名也
宋朱子近思錄
人倫
問第五倫視其子之疾與兄子之疾不同自謂之私
如何伊川先生曰不待安寢與不安寢只不起與十
起便是私也父子之愛本是公纔著些心做便是私
也又問視己子與兄子有間否曰圣人立法曰兄弟
之子猶子也是欲視之猶子也又問天性自有輕重
疑若有間然曰只為今人以私心看了孔子曰父子
之道天性也此只就孝上說故言父子天性若君臣
兄弟賓主朋友之類亦豈不是天性只為今人小看
卻不推其本所由來故爾己之子與兄之子所爭幾
何是同出于父者也只為兄弟異形故以兄弟為手
足人多以異形故親己之子異于兄弟之子甚不是
也
又問孔子以公冶長不及南容故以兄之子妻南容
以己之子妻公冶長何也曰此亦以己之私看圣人
也凡人避嫌者皆內不足也圣人自至公何更避嫌
凡嫁女各量其才而求配或兄之子不甚美必擇其
相稱者為之配己之子美必擇其才美者為之配豈
更避嫌耶若孔子事或是年不相若或是時有先后
皆不可知以孔子為避嫌則大不是如避嫌事賢人
且不為況圣人乎
袁氏世范
睦親
父之兄弟謂之伯父叔父其妻謂之伯母叔母服制
減于父母一等者蓋謂其撫字教育有父母之道與
親父母不相遠而兄弟之子謂之猶子亦謂其奉承
報孝有子之道與親子不相遠故幼而無父母者茍
有伯叔父母則不至于無所養老而無子孫者茍有
猶子則不至于無所歸此圣王制禮立法之本意今
人或不然自愛其子而不顧兄弟之子又有因其無
父母欲兼其財百端以擾害之何以擾其猶子之孝
故猶子亦視其伯叔父母如仇讎矣
人有數子無所不愛而于兄弟則相視如仇讎往往
其子因父之意遂不禮于伯父叔父者殊不知己之
兄弟即父之諸子己之諸子即他日之兄弟我于兄
弟不和則我之諸子更相視效能禁其不乖戾否子
不禮于伯叔父則不孝于父亦其漸也故欲吾之諸
子和同須以吾之處兄弟者示之欲吾子之孝于己
須以其善事伯叔父者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