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七二二年起至四八一年止,凡二百四十二年。這其間,孔子因魯史修《春秋》,后人遂稱為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王室已不能號令天下。列國內部有什么問題以及相互之間有什么爭端,都由霸主出來聲罪致討或調停其事。霸主為會盟征伐之主,往往能申明約束,使諸侯遵守。列國對于霸主,也有朝貢等禮節。霸主雖有此威力,仍未能“更姓改物”,所以對于周天子,表面上仍甚尊重。王室有難,霸主往往能出來“勤王”。文化程度較低的民族,為文明諸國之患,霸主也要出來設法。所以“尊王攘夷”為霸主的重要事業。所謂霸主,在表面上,亦受天子的錫命。論實際,則由其兵力強盛為諸侯所畏;又有相當的信義為諸侯所服而然。
首出的霸主為齊桓公。其創霸,在前六七九年。這時候,河北省里的山戎,為北燕之患。河南北間的狄人,又連滅邢、衛兩國。齊桓公都興兵救之。其時楚漸強盛,陳、蔡等國都受其威脅,即鄭亦生動搖。齊桓公乃合諸侯以伐楚,與楚盟于召陵。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可見其確有相當的信義,為諸侯所歸向了。
齊桓公死后,宋襄公出來主持會盟。然國小,力不足。前六三八年,和楚人戰于泓,為楚所敗,傷股而卒。雖亦列為五霸之一,實在是有名無實的。
宋襄公死后,楚人的勢力大張。適會晉文公出亡返國。用急激的手段訓練其民,驟臻強盛。前六三二年,敗楚于城濮,稱霸。
同時秦穆公,初本與晉和好,晉文公的返國多得其力。后來與晉圍鄭,聽鄭人的游說,不但撤兵而退,反還留兵代鄭戍守。晉文公死后,穆公又聽戍將的話,遣孟明等潛師襲鄭,為鄭人所覺,無功而還。晉襄公又邀擊之于崤,“匹馬只輪無返者”。秦穆公仍用孟明,興師報怨,又為晉人所敗。穆公猶用孟明,增修德政,到底把晉國打敗。遂霸西戎,辟地千里。亦列為五霸之一。
然而秦國的威權只限于今陜、甘境內。其在東方,還是晉、楚兩國爭為雄長。晉襄公死后,子靈公無道,勢漸陷于不振。而楚國的莊王日強。前五九七年,敗晉師于邲,稱霸。莊王死后,子共王與晉厲公戰于鄢陵,為晉所敗。然厲公旋亦被弒。當時的形勢,魯、衛、曹、宋等國,多服于晉;陳、蔡及許,則服于楚;而鄭為二國爭點。厲王死后,共王仍與晉爭鄭。直至前五六二年,而鄭乃服于晉。晉悼公稱為后霸。前五四六年,宋大夫向戍為弭兵之盟,請“晉、楚之從交相見”。于是晉、楚的兵爭作一結束,而吳、越繼起。
吳本僻處蠻夷,服從于楚的。后來楚國的大夫巫臣,因事奔晉,為晉謀通吳以橈楚。于是巫臣于前五八四年適吳,教以射御戰陣之法。吳遂驟強,時時與楚爭斗。自今江蘇的鎮江,上至安徽的巢縣,水陸時有戰事。楚人不利時多。弭兵盟后,楚靈王因此大會北方的諸侯。向來服從于晉之國都去奔走朝會于楚,表面上看似極盛。然而靈王實是暴虐奢侈的,遂致釀成內亂,被弒。平王定亂自立,又因信讒之故,國勢不振。前五〇六年,楚相囊瓦,因求賄之故,辱唐、蔡二國之君。蔡侯求援于晉,無效,遂轉而求援于吳。吳王闔廬乘之,攻楚,入其都城。楚昭王逃到隨國。幸賴其臣申包胥,求救于秦,殺敗吳兵,昭王乃得復國。
闔廬雖破楚,伐越卻不利。敗于攜李,受傷而死。子夫差立,興兵伐越,敗之于夫椒。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山以請成,夫差許之。勾踐歸,臥薪嘗膽,以謀報復。而夫差遽驕侈,北伐齊、魯,與晉爭長于黃池。前四七三年,遂為越所滅。勾踐北會齊、晉于徐州,稱為霸王。然越雖滅吳,不能正江淮之土,其地皆入于楚,所以仍和北方的大局無關。其被滅于楚,在前三三四年,雖已是入戰國后一百四十七年,然而其國,則久在無足重輕之列了。宇內的強國,仍是晉、楚、齊、秦。而晉分為韓、趙、魏三國。河北的燕亦日強。天下遂分為戰國七雄,史稱為戰國時代。